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语文学

  • 德语国家经典散文

    作者:叶廷芳 等

    外国经典散文丛书收集了一系列的各国文学作品,是由中国一流专家编选而成的。这套丛书收录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让您能欣赏到更多作品,从中领会其真谛。本书主要收录了德国的经典散文集。
  • 面包与运动 灯塔船

    作者:[德] 西格弗里德·伦茨

    《面包与运动》、《灯塔船》是德国著名作家西·伦茨的代表作。《面包与运动》写一个运动员的坎坷经历。主人公贝尔特具有长跑才能,在体育界享有盛誉,但经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腐蚀,摆脱不了荣誉、地位的诱惑,最后以悲剧告终。《灯塔船》写一般灯塔船的船员与一伙劫船逃犯英勇搏斗的故事。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同时,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告诉人们,对于忘恩负义的坏蛋必须有所警惕,只要目标明确,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 德语文学选集

    作者:韩瑞祥

    《德语文学选集》,本书涵盖了德国文学的全过程,即从文学发展的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包含了文学史上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家,也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主要文学形式。
  • 绿衣亨利(上下)

    作者:(瑞士)凯勒

    《绿衣亨利》主人公亨利·雷生在城市,是瑞典古老乡村中一个石匠的儿子,父亲早死,母亲抚养其成人。由于他常穿一件用父亲的旧衣服改成的绿外衣,因此他被叫做绿衣亨利。 小说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写亨利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利用各种各样条件发展教育自己,具有教育小说特点。除母亲外,亨利先后的三个恋人成为他品德、事业、世界观的重要引路人,全文娓娓谈来,字字句句紧扣读者心弦。
  • 最后的事情

    作者:[奥] 奥托·魏宁格 (Otto Wei

    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学界一个早逝的天才。1903年,二十三岁的他出版了《性与性格》,这本书日后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然而,就在此时,他不可思议地举枪自杀。 《最后的事情》是魏宁格的遗作,是他阐述自己美学思考的散论,收录了数篇独立成章的随笔。在书中,魏宁格对自己钟爱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主题,做了不拘一格的评论。从瓦格纳到易卜生,从形而上学到性格学,救赎、道德、自由、艺术,都是这本书关注的主题。 这本书是魏宁格仅有的两部作品之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样直白而纯真的作品不可多得。他的自杀为本书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而德国学者特奥多尔·莱辛说,这本书是“解答魏宁格可怕命运之谜的钥匙”。
  • 艺桥倩影

    作者:[德]豪夫

    威廉·豪夫(1802—1827)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重要作家,尽管一生只活了25个舂秋,可留给后人的作品却是不朽的,他创作的小说和童话被译成世界上数十种文字,其中许多还被改编成歌剧、电影,成为人们绘画的题材。本书采撷了豪夫的七则中短篇小说,按创作年代排列。开场篇《小矮子木克》是德国家喻户晓的名篇,讽刺和鞭挞统治者的愚蠢和贪婪;中篇小说《艺桥情影》讲述大学生弗勒本和美貌绝伦的女丐约瑟芬之间凄婉曲折的爱情故事:小说《幻想》记述作者及朋友间放荡不羁、纵酒取乐的滑稽行为,对世界、人生及艺术进行批评,给人启迪,发人思索;《冷酷的心》、《年轻的英国人》等其余各篇是惊险离奇的故事,都给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黑暗船

    作者:[德] 舍尔克·法塔

    克里姆出身于伊拉克一个库尔德人之家,从小生活在战乱中。父亲遭萨达姆秘密警察杀害。之后他被劫持,成为圣战者的恐怖行动训练对象。他逃脱后,历尽艰险,偷渡到欧洲,想在柏林这座西方大都市寻找立身之地。而作为异乡人的他又面临着巨大的孤独与一道道无形的深渊…… 小说《黑暗船》是作者迄今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曾获莱比锡书展奖和德国图书奖最终提名奖,堪称当代德国移民文学代表作。
  • 诗话人生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黑塞的文学生涯以诗歌创作为始,又以诗歌终结;他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收集了他从15岁开始的诗歌创作,而最后一首诗《残枝嘎响》,完成于他去世的前一天。 在黑塞诗作生涯的近70年间,他共作诗约1400首,其中800多首由他亲自编辑成15本诗歌选集。 黑塞的诗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他的诗纯真缠绵,篇篇都是真情流露,不仅语言细腻委婉、简洁朴实,风格也尤为清新、自然流畅。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从作者15部诗集中甄选了275首精品,分“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和“晚年篇”五个部分集一册出版。
  • 轮下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 现代市民史诗

    作者:谷裕

    19世纪的德语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张力。理想主义与物质主义、理想主义与现代工业化的对抗力量,在19世纪小说中通过艺术审美手段保持了一种平衡。   本书对19世纪德语小说的分析和解释,主要从文本细读出发,以文学解释学为基础,兼顾人文思想史、社会史及德国学界上世纪90世代兴起的“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同时在局部尝试了解构和互文等当代文论的应用。本书补充了迄今国内仍不全面的19世纪德国小说研究;尤其是更新和修正了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理论。
  • 痴儿西木传

    作者:格里美尔斯豪森

    这是发生在德国三十年战争时期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西木是个孤儿,从小被一位农民收养,思想及其单纯。战乱中他逃入森林,夜遇隐士,隐士对他的愚钝无知感到非常惊讶,便教他种种知识。隐士去世后,西木离开森林,进入人间社会。他先当书童、小丑,后在军队服役。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他屡建战功,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猎兵,风光一时。后来,他受骗到了巴黎,陷入“爱神之堡”。在逃离巴黎回国途中,他不幸得了天花,丧失了美貌和财物,最后沦为卖假药的人、骗子、兵痞和强盗。经历了今日天堂明日地狱的种种曲折之后,西木终于万念俱灰,厌倦人生,决心返回森林,重过隐居生活。
  • 遁入黑暗

    作者:阿尔图尔・施尼茨勒

    《遁入黑暗(德汉对照)》主要内容:司属参事罗伯特长期受到胡思乱想的困扰。为了预防自己最终患上精神病,丧失按照自己意志结束生命的能力,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他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请求哥哥在发现他有精神病的预兆后,“马上用医生总是具备的快捷和无痛的手段”结束他的生命。罗伯特最初的那些胡思乱想渐渐变成严重的妄想。而这些严重的妄想进而成为各式各样的偏执意念。这些偏执意念渐渐使罗伯特陷入无法自拔的精神困境。他开始担心,会被哥哥误认为有精神病,而他给哥哥的那封信会成为哥哥杀死他的合法依据。这种偏执意念渐渐演变成被追踪的妄想。在这种被追踪妄想的驱使下他逃离自己生活的地方。在开枪打死了好心追他而来、想要领他回家的哥哥之后,他继续不断地在荒野上奔跑,直到“遁入黑暗”。 曾经当过医生的施尼茨勒运用文学语言精确记录了一个精神错乱者的典型病例,使读者得以进入这一非常群体的内心世界,进而产生对他们的了解和理解。
  • 施笃姆精选集

    作者:施笃姆

    《施笃姆精选集》作者特奥多尔·施笃姆(1817~1888):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施笃姆以写抒情诗开始文学创作.但他的主要成就是中、短篇小说。德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按照文学史的传统观点在前不如克莱斯特、凯勒“杰出”,在后不如冯塔纳、托马斯•曼“伟大”;可是施笃姆实际受欢迎的程度,却超过了他们所有的人。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特别明显,施笃姆无疑是自“五四”以后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而克莱斯特等的作品在长时间内却鲜为人知。施笃姆尽管很受欢迎,我们对他也只是翻译的多,谈不上什么深入的研究。施笃姆究竟是怎么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他的作品何以在中国特别为人喜爱?本文意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 深沉隐藏在表面

    作者:杨劲

    作为汉语世界第一部霍夫曼斯塔尔研究专著,本书以霍氏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贯穿其早期和中晚期创作,兼具戏剧、短篇小说和叙事诗三种体裁。从篇章结构上分为五部,旨在展现霍夫曼斯塔尔创作的发展轨迹和主题嬗变,即早期通过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展开对唯美主义的批判,对生命与艺术、幸福与婚姻之间关系的探讨;中晚期倾向于关注个体存在与命运的抗争,挖掘婚姻与家庭体系的基础,探索非语言的身体表现可能性。与创作主题的演变相伴随的是霍氏在文学体裁上的突破和创新,其作品充满对同时代个体生存、社会状况、文化走向的忧虑与反思,凸显出危机感和建设性并存的态势。
  • 六人

    作者:[德]鲁多尔夫·洛克尔

    《译文随笔•六人》讲述了六个人的故事。他们不是芸芸众生中六个普通人,而是特立独行、有各自精神追求的世界性人物。除了僧侣梅达尔都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主角)和游吟诗人阿夫特尔丁根(德国诗人诺瓦利斯同名小说主人公)以外,另四个人浮士德博士、唐•璜、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和骑士堂•吉诃德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作者借重塑这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是人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重大问题。《六人》的英译者将这本书比作一部交响乐,开篇是一个介绍主题的序曲,六个故事是六个乐章,结尾是一首欢欣、和谐的终曲。在终曲中,作者洛克尔用嘹亮的声音唱出心声——他的革命宣言。所有的人,尽管思想不同、道路各异,都须抛弃“孤军奋战”,须与他人携手共进,才能最终实现每个人的才智都有机会发展的“大同世界”:“新国土的大门打开了。新人类踏上崭新的土地,欢乐的歌声从天空飘来,响彻寰宇。” 翻一遍《六人》,常常会被洛克尔的思想火花击中。我们阅读的不是一本消闲解闷的故事集,而是一位大智者和大勇者充满哲理、剖肝沥胆的肺腑之言。
  • 上海远在何方

    作者:[德]乌尔苏拉·克莱谢尔

    2008年,克莱谢尔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上海,远在何方?》。这部小说以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意蕴深邃地融历史事实和艺术想象于一体,别开生面地勾勒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流亡上海这段历史的全景图,给读者描绘了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流亡者世界。 《上海,远在何方?》一问世,立刻就成为畅销书,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深受评论界的赞誉,因此接连赢得了多个文学奖项,并很快被译介到世界各地。
  • 隐匿的神学

    作者:谷裕

    本书从德国解释学的传统角度,研究和探讨了德语文学注重思辨和道德建构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井认为其重要根源在于: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形成发展,与路德宗教改革及其世俗化之间的有机互动——启蒙运动引发了文学艺术脱离神学和宗教获得审美独立,并转向人学及对人的关注。而文学在独立过程中同时携带了信仰模式、认知方式、情感表达、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这种互动作用于德语文学的功能和语言,使其成为审美意义上“隐匿的神学”。作者以扎实的基本功,详实的材料,独到地疏解了启蒙运动以后到19世纪末的六位德语重要作家:歌德、莫里茨、瓦肯罗德、诺瓦利斯、冯塔纳、伊默曼的经典作品,展示了当时时期德语文学的发展线索,而这一线索对我们认知德意志精神极为重要。
  • 在轮下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在轮下》是一部教育小说,它具有浓重的悲观色彩。书名取自书中校长告诫年轻的主人公吉本拉特的一句话:抓紧研习,以免丢落在车轮下。这部小说取材于黑塞在毛尔布仑修道院的不愉快经历,其中有对一所寄宿学校生活和卡尔钟表厂工作的长篇叙述。小说引入了一个在黑塞后期小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青春期的友谊是浪漫异性恋爱的前奏。
  •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作者:Daniel Kehlmann

    Gegen Ende des 18. Jahrhunderts machen sich zwei junge Deutsche an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Der ein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kämpft sich durch Urwald und Steppe. Der andere, Mathematiker und Astronom Carl Friedrich Gauß, beweist auch im heimischen Göttingen, dass der Raum sich krümmt. Mit Phantasie und viel Humor beschreibt Daniel Kehlmann das Leben zweier Genies, ihre Sehnsüchte und Schwächen, ihre Gratwanderung zwischen Einsamkeit und Liebe, Lächerlichkeit und Größe, Scheitern und Erfolg.
  • 惊马奔逃

    作者:(德)马丁·瓦尔泽

    对于小说家来说,观点犹如短路。——马丁•瓦尔泽 这本书包括《惊马奔逃》和《梅斯默的想法》两个中篇。《惊马奔逃》是一部“反映人到中年人生危机”的作品,讲述了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赫尔穆特和克劳斯,分别与妻子在博登湖畔度假,两对夫妇偶然相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作品1978年甫一出版,即轰动德国文坛,跻入当年十大畅销书之列,被誉为作者“最成熟、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梅斯默的想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由许多微型故事和箴言警句组成,被评论界认为是作者最美的一部散文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梅斯默无疑就是作者的第二个自我,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写出“自传的第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