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语文学

  • 小丑之见

    作者:[德] 海因里希·伯尔

  • 失踪者·诉讼

    作者:[奥地利] 卡夫卡

    《失踪者》是卡夫卡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叙述主人公卡尔16岁受中年女佣引诱,与她生下孩子,父亲一气之下将他逐出家门;他只身流浪到美国,在富人舅舅的帮助下摇身一变成了人上任,可他又违背舅舅的意愿与"坏人"为伍,同两个流浪汉打得火热,沦为别人的仆人和妓院里的跑腿。小说富有喜剧色彩,让人捧腹。 《诉讼》是作者最早被认识的长篇小说,它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司法内幕和腐败的官僚机构:银行襄理K为人正直,勤奋能干,可在30岁生日那天突遭逮捕,他觉得此事荒唐而又滑稽,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原来有一个法庭在对他进行调查;他试图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可无人理会;寻求申辩也是枉然,他很无奈……小说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发人深思。
  •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内容简介:卡夫卡,其人不可做寻常观。弗朗茨•卡夫卡,这位世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伟大作家,就其生活经历而言,也许除了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之外,可谓是再平常不过了。一八八三年他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是一个犹太商人之子;小学毕业后升入布拉格一所国立德语文科中学;一九。一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德语部,攻读法律,选修德语文学和艺术史;一九〇六年被授法学博士,翌年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自一九〇八年起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一九一七年患肺病,一九二二年因病离职,一九二四年病逝,终年只有四十一岁。这便是他短暂而普通的一生,既没有做出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业绩,也没有过骇世惊俗的举动;既非春风得意亦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亦非颠沛流离。从形而下来看,一常人也。但若从精神层次来进行观察却迥然不同,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痛苦和磨难,孤独和愤懑的内心世界。他在给一度炽烈爱过的女友密伦娜的信中用这样的字句概括了他的一生:“我走过的三十八载旅程,饱含着辛酸,充满着坎坷。”
  • 惊马奔逃

    作者:马丁·瓦尔泽

    《惊马奔逃》是一部反映“人到中年人生危机”的作品。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赫尔穆特和克劳斯分别与妻子在博登湖畔度假。昔日的优等生赫尔穆特如今成绩平平,而当年的调皮鬼克劳斯今天则已功成名就。克劳斯向赫尔穆特倾吐了苦闷遁世的心态,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感到忧虑,更担心失去年轻漂亮的妻子。后来,克劳斯掉入了波涛汹涌的博登湖。赫尔穆特死里逃生,向克劳斯的妻子报丧。谁知克劳斯的妻子在悲痛之余又向赫尔穆特夫妇叙述了心中的苦闷,并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克劳斯的羁绊……这部小说注意人的内在精神的表达,而且通过散文化的语言把那种生活的危机和失落展示得细腻而又微妙。
  • 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作品

    作者:【瑞士】马克斯•弗里施

    ★瑞士最伟大作家、民族诗人最经典作品 ★马克斯·弗里施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超强大作品阵容!!! 有作者最喜欢的作品 有评论界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有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小说 更有唯一的一部关于中国北京的小说! ★ 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作,都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的精神危机。 因此,他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一个社会诊断学家。 而他本人说“恐惧,恐惧,到处是恐惧,”“我是出于恐惧而写”。 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作品单本信息: 《彬,北京之行》 张佳珏 译 18.00元 一次想象中的旅行,北京,是梦想的彼岸之城。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是一个建筑师,手携一卷图纸,和一个叫“彬”的神秘飘忽的朋友,不知怎么来到梦想的彼岸之城——北京。弗里施以细腻非凡的笔触描摹出梦中场景的幽深与变幻感。他悬想中的北京有月光下的山峦和长城、开满睡莲的湖泊、笑容温和而神秘的菩萨、与他相恋的黑发少女玛雅……而陪伴他、提醒他完成旅行的“彬”,其实是另一个“我”。Bin在德语中是跟在第一人称“我”之后的助词,意思是“存在”。北京之行,其实是一个内心梦想散漫投射的幻境,而存在于一个西方人金色想象中的北京也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感知。 小说结尾,“我”回到了现实中妻儿的身边,不由自主地发觉,孩子很像梦中的“彬”,而北京,是一座“我”将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市。 《人类出现于全新世》 徐纪贵 译 22.00元 弗里施:“《人类出现于全新世》是我最喜爱的作品,最接近诗的作品。” 年迈的盖泽尔先生独居在提契诺山谷,连日暴雨引发的山洪将他困在家中,困扰他的还有记忆力衰退和思维混乱。为了保持理智和清醒,他阅读百科全书和《圣经》,从书中剪下知识点贴于墙上。出于对村庄可能被掩埋的忧虑,他进行了一次艰难而危险的登山,同时清晰记起五十年前的一些往事。最后他中途折返。雨过天晴,女儿来到,照顾起了中风的父亲。 作品细致记录了一次中风所导致的思维崩溃的过程,并将其与开裂、滑坡和山洪等自然界的崩溃现象并置,将老人的记忆碎片与书籍所载的自然进化史、人类历史的片段并置,互为隐喻,为我们构筑了一幅人类在世界、在历史上所处位置的清晰图景,映射出作者对于技术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意识。 《蒙托克》 桂乾元 译 25.00元 评论界认为这是弗里施最重要的作品,创作的最高成就。著名德语文学评论家赖希-拉尼茨基将这部作品纳入了自己的德语文学经典书单。 他,一个名叫马克斯、年过花甲的知名作家,和一个31岁名叫林恩的女人去美国纽约长岛一个叫做蒙托克的地方度周末。这一对年龄悬殊的情侣只是暂时在一起,对未来谁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作家时常因对方张口皆是英语而想不出合适的话来,年轻的女人则从一开始就怀疑男伴对自己是否真有兴趣。短暂的周末结束之后,没有拥抱,没有接吻,两人互道再见,在纽约街头分手。 在叙述现实生活的同时,作者从一开始起就插入了许多对往事的回忆,这一部分占去了全书的一半篇幅以上。这些回忆显然都是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苏黎世的早年生活,父母家中的境况,与中学同学W君的友谊,初恋的情人,记者生涯,两次失败的婚姻,建筑师的职业生活,和奥地利女诗人英格博格·巴赫曼的感情纠葛,写作的经历,等等。除了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和对往日经历的回忆之外,小说里还有大量联想、议论、想象、思索和反省。在叙述角度上,作者主要是以“他”叙述现实,亦用“我”回忆过去,两者互相穿插,回忆打断对现实的描述,同时又引起对生活的反思。它们之间的过渡十分随意甚至常常借助一两个主题词,像是为下面的一节加上了标题 《蓝胡子》 蔡鸿君 译 23.00元 弗里施的最后一部小说,再次印证了他将写作视为一种内心探索和认识自我的途径的创作态度。 小说描写了忌妒心极强、被妻子称为“蓝胡子”的医生沙德博士,他年过半百,七次结婚,六次离婚,由于涉嫌谋杀一名当了妓女的前妻,受到拘留审讯,后因证据不足被宣布无罪释放。他出狱之后重操医业,但昔日的病人不是早已另找了别的医生,就是有意回避,他的诊所门可罗雀。只有夜间急诊,沙德大夫才有出诊行医的机会,所以他不得不卖掉了诊所。从此,他成天就靠喝酒、打台球、喂天鹅和旅行打发时光。拘留审讯时的情景,始终缠绕着沙德博士。他想到移居国外,但这无疑等于变相承认自己有罪。他买了一把手枪试图自杀,但总觉得暗中有一个女人相救而始终未能如愿。最后,沙德鬼使神差地走进他出生地的警察局投案,却被驳回。回家的路上,沙德开车撞到了树上。躺在医院里,面对警方的讯问,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文末只留下了一连串的省略号……
  • 批评家之死

    作者:(德)马丁・瓦尔泽

    这部长篇小说是德国文坛2002年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作家汉期・拉赫因涉嫌谋杀在电视节目中贬斥其作品的批判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而被捕。汉斯・拉赫的朋友兰多尔夫相信其无罪,对此展示了调查,以这桩案件为线索,作者酣畅淋漓地对在电视文学节目中不可一世,呼风唤雨的批评家进行了讽剌和抨击,也向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霸权发出了挑战……
  • 米夏埃尔

    作者:耶利内克

    《米夏埃尔:一部写给幼稚社会的青年读物》内容简介:电视观众们看到这里说不出的高兴,至少他们看起来比洛加尔斯基太太知道得多。一位电视观众对另一位说:注意,有事情要发生了!当洛加尔斯基太太第二次按门铃而里面毫无动静时,四五位其他电视观众或者两三百万其他电视观众对他们的妻子、朋友或孩子们说了:注意,有事情要发生了! 可是洛加尔斯基太太还一直没有起任何疑心。我们大家齐声狂喊:有事情发生了,洛加尔斯基太太!但她还一无所闻。洛加尔斯基太太打开了没有关好的花园的门,走向住房。门关着。毫无动静。现在一切都清楚了,洛加尔斯基太太甚至愣住了(愣住了)。
  • 魔山

    作者: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佩尔科尔恩问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汊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 Das Parfum

    作者:Patrick Süskind

    Der Roman erschien 1985 im Diogenes Verlag (ISBN 3-257-22800-7). Er zeigt auf der Titelseite einen Ausschnitt aus dem Gemälde Jupiter und Antiope von Antoine Watteau. Die nackte Achsel der Schlafenden Antiope dient als Sinnbild der duftenden Verführung. Der Roman wurde in 46 Sprachen übersetzt sowie 15 Millionen Exemplare verkauft. Außer der US-amerikanischen Taschenbuchausgabe, wo es verboten ist, eine weibliche Brustwarze darzustellen, haben alle Titelseiten das gleiche Umschlagbild - über das Buch wurde Watteaus Antiope entsprechend weltweit bekannt. Aufgrund des Verkaufserfolges, es stand neun Jahre lang in der Bestsellerliste des Magazins Der Spiegel, war das Buch in der BR Deutschland ungewöhnlich lange (fast zehn Jahre) nur als Hardcover erhältlich. Das Buch erschien bereits 1989 als Taschenbuch vom Verlag Volk und Welt Berlin in der Reihe Roman-Zeitung, Heft 6. Im deutschsprachigen Raum ist der Roman von Diogenes bereits zweimal als Hörbuch veröffentlicht worden. In beiden Fällen handelt es sich um ungekürzte Lesungen, die auf jeweils 8 CDs erschienen sind. Im Jahr 1995 war Gert Westphal der Sprecher, im Jahr 2006 las Hans Korte den Roman.
  • 我们过得还行

    作者:[奥地利] 阿尔诺·盖格尔

    德国书商协会首届德国图书奖 《我们过得还行》是一部家族小说,讲述维也纳一个普通家族三代的历史,时间跨度从1938年至2001年。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菲利普·埃尔拉赫继承了祖父母的遗产——维也纳郊外的一座别墅。36岁的作家菲利普喜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女友约翰娜的拜访是他与外界的唯一联系。菲利普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一点也不感兴趣,是约翰娜找来工人帮他收拾这座老屋子,他才被迫面对历史、整理历史。小说的情节框架就是菲利普为期2个月的整理过程,形式为日记式片断,不断穿插回忆,每个对于家族和历史都非常关键的年代都浓缩到一天中,好像主人公信手拈来的一张张家庭日志,也好像一张张回放的幻灯片,不经意间进入主人公的视线。别墅过往的主人们娓娓道来他们的生活。 作者无意创作恢宏的历史画卷,但许多历史重要时刻、重大事件如二战、朝鲜战争等不留痕迹、巧妙地揉合在家族小历史的细节中。菲利普一边整理着旧照片、旧信件和旧资料,一边进入回忆,一边将记忆的历史扔进垃圾箱。最后菲利普走出家门,和历史告别。小说中作者不断发出感慨:“谁了解奥地利?”谁真正了解奥地利这段沉重而不堪的历史?作者刻意追求的是冷静的观察角度,对历史不予评论,大幅度地跨越时间。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家族仍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这不仅仅是一部奥地利小说,也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小说,而是描写了“一个观察家的生活”,盖格尔关注于“那些被人们无意识遗忘的材料和尚未表达的思想”。 ——维也纳《时代报》 “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该小说从目前泛滥的家族小说中脱颖而出,堪称“伟大的小说”。 ——《法兰克福评论报》 盖格尔凭借此书跻身“德语当代文学的前列”。 ——《法兰克福汇报》
  • 卡夫卡小说全集(全3卷)

    作者:[奥] 卡夫卡

    本套书选自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4年的校勘本《卡夫卡全集》,包括作者创作的(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全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之所以选取这个负有盛名的校勘本,是因为它忠实地根据卡夫卡的手稿,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稿的风貌。
  • 青春的烦恼

    作者:亨利希·海涅

    本书的诗歌是海涅青年时代的作品,深受德国民歌和浪漫派诗人近似民歌的诗歌影响,风格纯净、质朴;语言简单、明快;韵律严格、优美;形式多样,既有精悍简洁的短诗、气势宏大的长诗、组诗,也不乏格式严格的十四行诗;内容以爱情为主,主要表现的是失意的爱情,字里行间充满陶醉、失望、伤心、忧郁、怨恨和无奈;既抒情感人,也饱含讽刺和批判。希望借这些原著名篇和译文佳作让中国的德语爱好者感受德语语言的优美和德语国家文学的魅力,通过阅读和欣赏,提高德语水平。
  • 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德] J. W. V.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ISBN:9787560011318,作者:(德)歌德著、张崇智注释
  •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

    作者:【德】丹妮拉•克林

    猝不及防的邂逅,燃起隐秘盛大的爱欲。 澎湃如海的激情,化为绵延一生的哀伤。 媲美《情人》的爱情悲剧,写尽爱之宁静炽烈、欢喜哀伤。 —————————— —————————————————— 1990年夏天,东西德分界线旁的古老村庄。 一个敏感忧郁的少女,一个古怪暴戾的男人 。 破碎的家庭、孤单的心灵让他们缠绵不休、难以自拔…… 创伤 的回忆、保守的人群让他们隐秘相思、痛苦挣扎…… 相约私奔的日子终于来临,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实在是令人震撼的一鸣,它以清澈而诱人的声音拨动人的心弦,令人流连忘返…… ——雅妮娜•弗莱舍,《莱比锡人民报》编辑 ◎小说通过优美质朴的语言展示了人生的光明与阴暗、幸福与绝望、天堂与深渊。 ——莱纳•希茨勒,评论家、媒体人 ◎丹妮拉•克林的作品带我们深入到羞耻与欲望交织的乡村生活中,让我们直面不安与希望……小说的核心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加布丽•冯•阿尼姆,作家、记者 ◎小说在讲述一个无限感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描绘了东德时代的结束。作者用简洁而深情的叙述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 ——《布里吉特》杂志
  • 世界建筑师

    作者:茨威格

    《世界建筑师》内容简介:茨威格把"精炼、浓缩和准确"作为自己传记创作的准则,但他并不稽古抉微,旁征博引,露才扬己,而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是出之文献资料,而是惟一出之自觉的爱去塑造一个命运。"这里他用塑造这个词,而不是叙述或者介绍。正因如此,在这部《世界建筑师》——也在他的其他一些传记作品——里,茨威格怀着一种炽烈的激情,以多彩的文笔,为我们描述的如其说是他们的生平,不如说是在塑造出他们的艺术形象。茨威格对一个人生平中外在的、无关宏旨的、可知也可以不知的并不看重,重要的是他要展示出这些大师的独特之处和复杂的幽暗的精神世界,这也就使这部《世界建筑师》有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了评论界的看重,为他赢得世界性的赞誉。这部传记在茨威格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卡夫卡传

    作者:马克斯・勃罗德

    无须绝望,亦须由于你之不绝望而绝望。在似乎穷途未路之际,总会有新的力量产生,而这恰恰意味着你依旧活着。从诸如《乡村医生》的创作中,我还能获得一时的满足……然而只有在我能够将世界升华到纯洁、真实、永恒的境界时,才谈得上幸福。倾盆大雨。迎着雨走去,让钢铁般的雨柱穿透你的身心,在这要将你席卷而去的水中滑行,但是且慢,等着,挺直身子,看太阳破云而出,阳光一泻如注,无有尽时。
  • Der Vorleser

    作者:Bernhard Schlink

  • Er ist wieder da

    作者:Timur Vermes

    Sommer 2011. Adolf Hitler erwacht auf einem leeren Grundstück in Berlin-Mitte. Ohne Krieg, ohne Partei, ohne Eva. Im tiefsten Frieden, unter Tausenden von Ausländern und Angela Merkel. 66 Jahre nach seinem vermeintlichen Ende strandet der Gröfaz in der Gegenwart und startet gegen jegliche Wahrscheinlichkeit eine neue Karriere - im Fernsehen. Dieser Hitler ist keine Witzfigur und gerade deshalb erschreckend real. Und das Land, auf das er trifft, ist es auch: zynisch, hemmungslos erfolgsgeil und auch trotz Jahrzehnten deutscher Demokratie vollkommen chancenlos gegenüber dem Demagogen und der Sucht nach Quoten, Klicks und "Gefällt mir"-Buttons. Eine Persiflage? Eine Satire? Polit-Comedy? All das und mehr: Timur Vermes' Romandebüt ist ein literarisches Kabinettstück erster Güte. Pressestimmen „In der galligen Politsatire erwacht Adolf Hitler im Sommer 2011 zu neuem Leben und startet eine Fernsehkarriere als Demagoge, die in ihren Einzelschritten und Details erschütternd plausibel ist.“ Ursula März, DIE ZEIT „Er ist wieder da ist ein unglaubliches Buch. Es ist kaum zu glauben, wie man schon nach einigen Seiten in Hitlers Perspektive anfängt, die im Buch geschilderte Umwelt wahrzunehmen und zu analysieren.“ Michael Tsokos „Einerseits ist das brüllend komisch, denn der Mann trifft den Jargon des Diktators perfekt. Andererseits bleibt einem das Lachen schnell im Hals stecken.“ stern „Timur Vermes Roman erinnert an die Hitler-Groteske ‚Die Schmidt Memoiren‘ von Woody Allen, an Shalom Ausländers ‚Vorsicht, bissiger Gott‘ oder auch Oliver Polaks ‚Ich darf das, ich bin Jude‘. Auch bei ihm darf frei heraus gelacht werden.“ jan drees, 1live Das Buch ist „sehr böse, aber es öffnet uns die Augen. (…) Kaufen!“ peter hetzel, sat.1
  • 延森先生遁世记

    作者:(德)雅各布·海因

    延森先生是邮局的非正式职工,十几年来他每天认真地投递邮件,并对此深感满足。但有一天,他被解雇了。最初的不平和不适过去后,他开始充分利用闲暇思考这个世界:摄像机与足球比赛,毁灭信息的复印件,基因和分子,空气和植物,还有人们叫嚷了很久的经济危机。最后,他抛弃了电视机、报纸等一切现代媒介,甚至信箱和门牌号,过上了隐遁的生活。
  • 两个故事

    作者:[奥地利] 罗伯特·穆齐尔

    《两个故事》是奥地利大作家穆齐尔生前出版的一个单行本小说集。如今首度在中国出版发行。小说集包括两篇中篇小说,分别是《爱情的完成》和《对平静的薇罗妮卡的诱惑》。《两个故事》由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穆齐尔研究者张荣昌教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