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信仰

  • 与巨人同行

    作者:麦克斯威尔

    《与巨人同行》探讨的是传统的源泉,展现了圣经里十位英雄的启示、知识和祷告的力量。人生的赛事,是一场毅力、耐力、信心和智力的角逐。我们不孤单,是因为有人已经在我们之前跑完了全程。在约翰·麦克斯威尔的想象中,这些先行者正坐在看台上为我们加油、为我们祈祷,并献出他们平生的智慧。我们只管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故事,并借此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变成节节胜利。揶亚深知一个人能够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他对我们的希望是:“敢为天下先。”以斯帖冒着极大的风险挺身而出拯救自己的人民,她祈救上帝:“加添他们的力量,帮助他们不畏艰险,借着行动成就您的呼召。”约瑟懂得人生之路不会完全按着自己的计划延伸,他激励我们:“梦想成真之时,你会感到无比甜蜜。”

  • 改教家路德

    作者:James Kittelson

    本书是继罗兰·培登的名著《这是我的立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路德传。作者结合对路德时代的宗教习俗、日常生活状况以及他受教于其中的神学和宗教传统的探究,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了伟大的改教家路德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过程。作者活泼的文风与灵巧的笔法是改教家路德的形象跃然纸上。
  • 穿越荣耀之门

    作者:伊丽莎白·艾略特

    内容简介: 1956年,五名立志将福音传播到丛林深处的传教士,放弃了舒适安宁的生活,冒险深入厄瓜多尔原始丛林,希望向印第安土著部落奥卡人宣讲福音。不幸的是,他们刚踏上部落的领地,就遇难身亡。尽管他们手中有枪,却始终未扣动扳机…… 从不欢迎外来者的奥卡人,起初并没有拒绝传教士的礼物和友好。经过无数次试探性接触后,五位传教士觉得机会成熟,决定于1956年1月的某天,准备与奥卡人进行一次关键性会面…… 五位年轻人的妻子不约而同地屏息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回音…… 《穿越荣耀之门》评论 这本书应该被每一个基督徒的图书室收藏,它使我们看见那些致力于福音使命的家庭,是怎样给出了一个“标竿人生”的定义。 ——亚马逊读者 评论节选 这本书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我们真实地信靠上帝究竟能有多少? 如果我们被呼召,我愿意放弃些什么? 我会牺牲我所喜欢的舒适生活吗? 我会牺牲自己计划好的人生吗? 比牺牲自己这些更难的,是如何面对我们的妻子或丈夫。我愿意冒着牺牲他/她的危险,开始一段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旅程吗?甚至我们永远都不能再见面,直等到天堂相会的日子? 本书将这样的信仰历程,属灵的挣扎,神的作为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激励。 ——亚马逊读者 评论节选 《穿越荣耀之门》评论 尾声一 1958年11月 从那个星期天下午到今天,将近三年过去了。此刻,我正坐在棕榈滩西南方不远处的提瓦努河畔的一间小茅屋里。在三米开外的另一间茅屋里,坐着杀害我丈夫的七人中的两个。其中一人叫吉基塔,他刚给三岁半的瓦莱丽烤了一只大蕉。为了喂饱在这块空地上居住的十来个奥卡人,吉基塔的两个儿子扛着制作精巧的吹箭筒到丛林里打猎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这种事只有那位能让斧头漂起来,能让日头停下来,能将活物的气息掌握在手中的全能的、永远的上帝才办得到。 五位传教士死后,宣教飞行团契继续给奥卡人空投礼物。他们依然友好地接受,但我们知道再也不能以此判断他们的态度了。 飞行员纳特的姐姐雷切尔·赛因特依然在黛玉玛的帮助下潜心研究奥卡语。黛玉玛与其他几千印第安人一起,渐渐认识主耶稣,并开始祈祷,让上帝光照她的部落。 1957年11月的一天,我正在阿拉胡诺麦卡利一家原来的工作站里,突然来了两个克丘亚人。他们从库拉赖河赶来告诉我们,有两个奥卡妇女在他们家里。我立即跟他们走,在搜救队曾住过一夜的克丘亚人居住地,见到了曼卡姆和明塔卡。明塔卡是曾到“棕榈滩”与传教士见面的两个女人中较年长的一位。 后来,这两位妇女与我一起回到了山地亚。我开始在那里跟她们学语言,并不断祈求上帝领我们进入她们的部落。上帝最初的回答出现在《尼希米记》九章19节和24节的应许中:“你还是大施怜悯,在旷野不丢弃他们。白昼,云柱不离开他们,仍引导他们行路;黑夜,火柱也不离开他们,仍照亮他们当行的路……这样,他们进去得了那地,你在他们面前制伏那地的居民……都交在他们手里。” 当雷切尔和黛玉玛从美国访问归来后,我们去看望她们。这三位奥卡妇女在分别十二年之后,再次见面了。她们打算携手重返部落。1958年9月3日,她们回去,让族人明白了那些友善的外人是带着爱来到丛林的。三个星期以后,她们又回到阿拉胡诺,玛吉·赛因特和我一直在那里等着。她们又带来了七名奥卡人,还邀请我和雷切尔去部落里与族人一起生活。 于是,我们在1958年10月8日来到奥卡部落。期待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奥卡人很友好,且乐于助人,待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不但帮我们盖房子,还把肉和树薯分给我们吃。他们说,杀死传教士只是因为错把他们当成了食人者,当初下手的根本原因是恐惧,现在他们后悔了。 但是我们知道,那并非意外。上帝总是按他自己的意志行事。来自很多国家的信件提到,上帝借五位传教士的经历影响了成百上千的人,因为他们坚信“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因此,我们请求那些为我们祈祷的人继续祈祷。虽然我们进入了这个部落,但也不要忘记这仅仅是个开端。
  • 简朴生活真谛

    作者:傅士德

    北美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灵修作家之一 傅士德经典之作 简朴是一种恩典,也是一种操练 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哥林多后书》6:10 ·让你明白“简朴生活”除了节约、节制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刻的意义; ·帮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操练如何寻求神的引导、顺服神的旨意; ·帮助你去教导更多的人,如何摆脱浮躁和浅薄,活出与世人不同的生命; ·帮助团体明白简朴生活的重要性,共建平静和谐的生活。 现代人面临更多的诱惑——更多的钱、更多的享受、更优越的生活,这些都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令我们离圣经所呼吁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当我们专注于攫取的时候,奉献就成了难事;当我们专注于钱财的时候,心灵与诚实的敬拜就不复存在;当我们专注于自我的时候,节制、怜悯和爱就尽成空谈。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傅士德的谆谆教诲。他如同先知,站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向我们发出呼喊,指引我们重归历代圣徒走过的道路,找到我们生命的真正重心,活出与世人截然不同的样式。 本书因其思想与灵性并重、知识与操练并重而闻名,更因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厚重的生命见证,成为灵修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简朴也像祷告、崇拜或者任何属灵操练一样重要。 ——傅士德(Richard J.Foster) 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使徒保罗 所有丰富,如不属我的神,于我仍是贫乏。 ——圣奥古斯丁 《简朴生活真谛》一书理论及实践兼备,重现内在与外在简朴的平衡,亦提出个人及团体的简朴并重。此书提醒人归回神的创造及安息的秩序,亦勉励教会推动简朴生活,在世俗文化中活出基督门徒的特质。在信仰感受化的趋势底下,此书能够帮助我们重视信仰的生活实践,加深与神的关系,值得仔细阅读。 ——郭鸿标博士(建道神学院助理教授) 傅士德认为,简朴与祷告、崇拜等任何属灵操练一样重要。为此他写了一部大作《简朴生活真谛》,非常值得一读。 ——范学德,《活在美国》作者 这是一本好书,看得我很激动。现代人被各种欲望驱使,自认为自由,其实是被捆绑。这本书让人明白:简朴生活才能带来心灵的自由。我愿意过简朴的生活,因为做个简朴的人真的很好,做个认识真理的人也真的很幸福! ——读者评论 《简朴生活真谛》金句试读 ·现代人的通病是热衷于拥有一切。市面上流传着一套无稽之谈,标榜“越多越好”,鼓吹“拥有的越多,生活越好”。实际上,我们时常不加质疑便接纳这些观念。结果,在现今的社会中,人人都想发财,想得要发疯了,与现实生活完全脱了节。人与人之间疏离、冷漠,于今尤烈。 ·简朴观能解救我们脱离这种狂热,在我们毫无节制的奢侈生活中,来个当头棒喝,让我们忙乱的心灵得到平静安稳。简朴观能释放我们,得以摆脱威廉·潘恩(William Perm)所说的“拖累”,并且让人对物质有个正确的观念。物质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的,而不是用来压榨生命的。 ·简朴使我们得以进入心灵的深沉静默之中,我们原是为此被造的。 ·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简朴的典范。我们的任务很紧急也很适切。我们这个世纪需要真正的简朴、祷告的精神,以及顺服的生命。但愿我们成为那种真确生活的具体典范。 ·简朴所要求的代价当然很大,然而简朴的反面——繁复——所要求的代价更大。它会夺去与神圣中心的快乐团契,夺去从上帝善良的统治的观点去看一切事物的信心,夺去长久的和平,也夺去以神的权能兴奋地在世上过活的能力。总而言之,它会夺去耶稣应许的丰盛生命。 (转引自:http://www.baojiayin.com/books/deeper-growth/6083.html)
  • 四福音注释

    作者:马太·亨利

    本书分上下两卷,是马太·亨利圣经注释这一鸿篇巨制的的缩节版(简明注释本),是经受了300年检验的经典巨著,清教徒圣经注释成就的最高峰,极大地影响了司布真、怀特菲尔德等属灵伟人的信仰生命。 每卷书开头先是简要总结该书卷的背景环境和主题,之后是逐章逐节一一细细讲解。没有抽象的神学理论,而是紧扣真理,又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被誉为用于灵修目的的最佳的圣经注释。 在这本作者最伟大的同名鸿篇巨制著作的一个单卷缩略本,因此行文不像原始出版的版本那么冗长;但是它仍然需要读者的一点点耐心。阅读此书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新的研读圣经的方式。 造就大众,而又充满全能的解经书中居首位的……就是马太·亨利的《圣经注释》。它至为敬虔、简明和纯正。既具有启发性又庄重,既简介又可信……闪耀着比喻,有丰富的类比,充满了例证,引人深思。 ——C. H.司布真 我希望全国的年轻牧师都可以在主日用一部分时间向会众朗读一段亨利先生的《圣经注释》,或者重复一些优秀的讲道。 ——沃茨博士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在各方面都没有可与亨利先生的《圣经注释》相媲美的作品。 ——罗曼牧师 怀特菲尔德是通过学习亨利先生的《圣经注释》成为一位杰出的基督徒和牧师的。他经常把此书放在膝盖上全神贯注地阅读,把整部书通读了四遍。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他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谈到它的作者,称他为“伟大的亨利先生”。
  • 团契生活

    作者:[德]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本书是德国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菲尔的重要著作,以神学院的学习和生活为出发点,围绕团契这一基督教的重要活动形式,讲述了许多重要的神学观点。
  • 貧窮的富裕

    作者:以馬內利修女

    開羅撿破爛的窮人啊,你的安然自在,從何而來?歐洲的富人啊,你又為何不快樂?世間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究竟在哪兒?難道貧窮是一種富裕,富裕反倒具有毀滅性?本書作者為現年95歲的以馬內利修女,她是法國最受敬重的女性宗教領袖。出生於優渥的比利時家庭,以馬內利修女卻花了一生的時間服務窮人,跟不公義的世界對抗。她在埃及貧民窟居住多年,終日與拾荒窮人、垃圾、家畜為伍,協助建設學校、診所、養老院;直到1993年以85歲高齡,被上級強迫「退休」回到法國。之後她仍精力旺盛四處奔走,支持在埃及、蘇丹、黎巴嫩、菲律賓等遍佈世界二十多國的貧民救助與建設工作。以馬內利修女跟開羅窮人比鄰而居22年,回到富裕的歐洲,面對巨大的生命反差,使她對貧窮、富裕的關係有了深刻體會。 本書描述了她三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與窮人站在一起,那充滿喜樂、挫敗以及質疑的戰鬥旅程。她也發現,追尋物質慾望的本質,是一場巨大的幻影。「這是一個令人百思不解的弔詭問題:住在開羅貧民窟的拾荒者,他們一無所有,卻總是笑容滿面;在我們富裕的歐洲,批評、責難則是司空見慣之事,我們甚至忘了最簡單的活著的喜悅。」難道說,貧窮可能也是一種富裕的泉源?富裕的貧窮,貧窮的富裕…… 以馬內利修女透過本書為這個矛盾的論點提供意義,這項矛盾或許正隱藏著生命幸福的奧祕。
  • 信仰的深情

    作者:(美)爱德华兹

    本书为“光明书架神秘主义书系”之一。“神秘主义”哲学是指那些建立在某种体验之上的思想和学说。此词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书普罗提洛、基督、奥古斯丁、艾克哈特、老子、庄子、孟子、李白等等创造出各种精神业绩,也吸引了不少研究者们的兴趣。他们从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角度来研究它,这种研究也得到全世界学术界的重视。
  • 上帝在哪里

    作者:(美)琼妮.厄尔克森

    《上帝在哪里:挑战生命的极限》:亲爱的读者:您正在读的这《上帝在哪里:挑战生命的极限》所讲述的不是一个人战胜苦难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的故事。尽管《上帝在哪里》这本书详尽地描述了我作为一名四肢瘫痪的人是如何接受命运的挑战,战胜厄运的,而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中文版则是另一个四肢瘫痪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他就是我的朋友———张栩医生。当张栩医生在北京的康复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第一次读到我的故事的时候,我相信他不仅仅是被我如何学会了接受自己命运极限的故事所吸引,而且他发现了《上帝在哪里:挑战生命的极限》也可以帮助成千上万像他那样的中国人。他意识到通过自身的信仰和忏悔,任何人都可以战胜苦难,不论是一个颈椎严重损伤的人,还是一个心灵受到伤害的人,甚至一个轻微到仅仅伤及手指的人。所以,我要感谢张栩医生和他的家人不辞辛苦地翻译出我的自传,使它有可能让更多的中国朋友懂得战胜苦难和厄运的秘诀。我还要感谢宋明道先生帮助初审译稿,同时还要感谢北京华夏出版社的张伟先生、徐军女士帮助完成最后的出版工作。
  • 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巴克莱

    新约圣经注释(上、下) 每日研经丛书 巴克莱 中国基督教协会已经出版了几种版本的注释本圣经,还将陆续出版一些圣经注释专著,这些对读者全面了解圣经原文字义和圣经时代的社会背景会有很大帮助。 今征得原出版机构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的同意,由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本书的汉语简化字版,在此谨表谢意。本版为合订本,分上下两卷出版,上卷从《马太福音》至《使徒行传》;下卷从《罗马书》至《启示录》。 外各种释经专著,受其作者神学观点的影响,见地各有不同,但均可供教牧同工阅读参考。希望这套研经丛书能够使人“更清楚地了解认识耶稣基督和慈爱的上帝,更热诚地敬爱牠,更紧密的跟从祂”。 本书共1361页
  • 神的形象

    作者:杨腓力(Philip Yancey),保

    圣经《创世记》上说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所造,所以人有万物之灵长的尊荣。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人体是宇宙中最大的奇观。 在书中,杨腓力以极其高超的叙事技巧,深入浅出地把医学、真理和班德医生的行医经历融入对身体奥妙的解说中,生动地揭示了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是多么复杂和智慧地彼此服务,成为一体,使我们对“形象”“血”“头”“灵”“痛”的意义有了崭新而深入的思考。 《神的形象》为《神的杰作》的姊妹篇,《神的杰作》强调每个细胞在肢体内扮演的不同角色,《神的形象》则强调各肢体的联合,并在一起发挥各自的功能。
  • 卿卿如晤

    作者:(英)C.S.路易斯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记。这是路易斯在痛失爱妻之际,在那些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里写下的文字。该书以其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心灵伤痛的一剂“恩典良药”。 《卿卿如晤》是路易斯对生与死、信仰的失丧与重建等人生母题的深刻思考,包括了他对那一段悲恸岁月进行的鞭辟入里、诚挚坦率的内省;同时,这又是一份细腻真实的心灵记录,展示了他在苦难面前怀疑生活意义的挣扎之旅,也再现了他如何重新归正信仰、心存坚忍奔跑天路的生命轨迹。
  • 科比24(新版)

    作者:(美)科比•布莱恩特,多丽丝•斯托克斯蒂

    《科比24》将带领大家首次全方位、近距离地聆听科比亲述的篮球运动之道、训练技巧以及科比成功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感悟。 书中着重描述了科比如何将中国武术和篮球运动的相通之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功夫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总结自己的运动哲学。通过此书,我们还将清晰地看到科比对篮球这一运动独到的理解和诠释,感受到他身上无限的执着和努力。读者也能从《科比24》里探寻科比成功背后的“秘诀”,挖掘自己的人生之“道”。 序 1 引领新的篮球时代 张卫平 著名篮球教练员 这是科比第一次授权出版一本书,2010年,他率领湖人队夺得该队历史上第16个总冠军。与之前他个人作为湖人队主力夺得的3次总冠军不同,2009年,科比第一次作为全队领袖——独一无二的领袖,率队登上顶峰。然而,作为“后乔丹”时代最耀眼的明星,科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很早以前就已经有许多声音和猜测,尽管我们也不只一次将他和乔丹做各种比较,但我们仍然不能预知他是否能像乔丹一样成为NBA历史上一座极具时代代表性的里程碑。粗略的了解也能看到,今天的NBA明星里,科比在中国篮球迷当中的影响力是数一数二的。作为乔丹一代之后的杰出运动员,夺得总冠军与“伟大”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有运动成绩的因素,也有比赛以外的众多因素。我们曾经看到科比连续5场60+的个人得分纪录,我们目睹了他包揽NBA各类MVP,在运动成绩方面,科比的成就的确具备了相当的高度。但是,伟大球员不仅要在赛场上有出色的表现,更需要在赛场外引领一个篮球时代。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篮球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真正带动篮球运动发展的能力。在无数光环和闪光之后,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科比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作为一个以高中生身份进入NBA的球员,科比曾经饱受争议。至今仍有不少篮球爱好者怀疑科比如何引领NBA这项万众瞩目的赛事,如何发挥自己对篮球运动的影响力。我想,这本书也是对这些质疑的一个最直接回答。 出版方把译稿发给我的时候还提到,这本书将在全球首发简体中文版,而不是像传统英文出版物那样先出版英文版。这对中国的广大NBA球迷来说,是令人欣慰的。 作为始终从事篮球运动教学、评论等工作的参与者,我们不仅关注NBA,更关注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关注着篮球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今天,中国的青少年身体条件比之前的任何一代人都要好,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可以完成NBA式的各种高难动作,与此同时,几位中国球员也登陆NBA,这些进步,既让我们看到了更高的目标,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自己与世界篮球顶级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既有技术上的,也有文化上的。通过这本《科比 24》我们看到了NBA顶级球员对篮球的理解和感悟,看到了他们在激烈的角逐中,对这一运动以及运动以外的思考。 如果说,我们还在希望科比在场内场外有更好的表现,更接近成为伟大球员的理想;如果说,我们希望中国篮球不仅在亚洲,也在世界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比的这本书不失为很好的参考。 最后,我想对那些热衷于篮球运动的少年们说几句。这本书不仅仅能帮你们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更高效地理解篮球,更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比赛、训练,更快乐地享受篮球带给每个人的体验和成就,更重要的是,沿着科比所走过的道路,通过打篮球学到一些终生受益的品质。 序 2 走进科比的内心 徐济成 新华社高级记者 著名篮球评论员 说到科比•布莱恩特,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NBA巨星迈克尔•乔丹。 “飞人”乔丹是中国职业篮球球迷群体的启蒙者和图腾柱。“飞人”退役后,中国的NBA球迷陷入一个长达十年的偶像真空期,直到2009年6月,另一个能飞的球星——科比夺得了属于自己的NBA总冠军奖杯。一个新的偶像就此诞生。 科比在NBA已经征战了17个赛季,获得了5枚NBA总冠军戒指。但前3个都是和“大鲨鱼”奥尼尔一同获得的。人们认为当时如日中天的奥尼尔才是湖人队的领袖,科比没有奥尼尔是无法享有“三连冠”殊荣的。 所以,当科比自己作为球队领袖,带领湖人队夺得奥布莱恩杯之后,对他而言,这才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第一座总冠军金杯。媒体和球迷甚至认为,科比在奥尼尔离开后把8号球衣改成24号,3×8=24,就是要用一座新的金杯,超越前三座金杯。但是科比在新书《科比 24》中对24的解释是:一天有24小时,就有24个完善自己的机会。 每一小时都要改进自己,这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境界。我第一次见到科比是在1996年7月的加利福尼亚长滩。当时中国男篮出征亚特兰大奥运会,参加NBA在当地组织的夏季联赛作为热身。科比,一个17岁零11个月的高中生,身着湖人传奇巨星“魔术师”约翰逊的32号球衣,在和中国男篮的比赛中如哪吒闹海,地覆天翻,一往无前。 一往无前,科比显然没有理解当时的湖人“教父”杰里•维斯特破例让他穿上已经退休的32号球衣的用意。17岁的科比没有像他的前辈“魔术师”那样传球助攻。当时的中国男篮拥有王治郅、巴特尔、巩晓彬、刘玉栋、胡卫东、郑武、孙军、李晓勇,几乎是刚刚在1992年世锦赛上创造了前八奇迹的原班人马。面对中国男篮的全场紧逼,科比像凶猛的灵蛇一样运球突破,人不离球,球不离人,从后场冲到前场,又从左边杀到右边,几乎把当时场上的中国队员过了八人次,最后在巴特尔和巩晓彬的防守下,用滞空后仰的动作把球投中。 一往无前,从此成为形容科比个性的标志。但是,一往无前并不是篮球的全部,科比越是用一己之力猛冲猛打,现实的结果和他的理想就越是背道而驰。他没有像“石佛”邓肯一样,按部就班等待“海军上将”罗宾逊退休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马刺队的核心和旗帜,科比没有等奥尼尔退休,就想接过湖人队的旗帜。2004年夏天,奥尼尔远走迈阿密,科比接过了奥尼尔留下的湖人旗帜,但是科比真正自己举起这面旗帜,则用了五年的时间。不仅仅是他的天赋和球技,更多的是,科比对于篮球和自己生命意义的思索与追求。 科比的童年在意大利度过,父亲在那里打职业篮球。科比的意大利同学对NBA球星羡慕不已,10岁的科比曾经试图让他们相信,自己长大以后也会是那样的人。但当时他的小学同学中没有人相信科比的自信。科比高中时回到美国,打破了“篮球皇帝”张伯伦当年留下的高中得分纪录,可是同学们和队友又不把说话有意大利口音的他当作真正的美国少年。后来又到了NBA,将近十年,教练、队友和媒体依然把科比当作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对待。人们看到了科比球场上的天赋,但是很少人看到科比的内心。 《科比 24》展现的就是篮球场上的科比的内心世界。就像研习武术一样,他的个性和人生哲学更像是武术大师李小龙的境界:不学任何人的外在表象,注重武术和篮球的内在精神和实用方法,而且是用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去开拓自己的道路。有一些另类,甚至有一些孤独。 很欣赏科比新书中的最后一句话: Seize the day and place no trust in tomorrow! (抓住今日,勿信明天!) 不相信有明天,所以今天就要一往无前,全力以赴。新赛季开始的时候,科比依然会用这样的格言激励自己,在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总冠军之后,人们在期盼,科比能不能像乔丹一样,带领球队取得自己的三连冠。
  • 寻便寻见

    作者:杨腓力

    《寻便寻见:杨腓力手把手带你灵修》作者杨腓力以他的洞见为针,语言为线,穿起圣经中180篇重要的文字,以灵修读经的方式,带领读者发现上帝在历史中的各个时期向人类表露的心意——从开天辟地的那一刻起,直到最后整个世界改变,使万有重新回归上帝的计划。
  • 世界观的故事

    作者:Charles Colson,Nancy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塑造了我們生活的方式。基督徒不只是蒙召接受一份信仰,更要有符合聖經的世界觀,這足以改變今日的世界。本書幫助信徒釐清今日多元主義的社會裡種種吸引人注意的世界觀,不被各種似是而非的學說論調迷惑。寇爾森與皮爾絲毫不保留地寫出:任何其他世界觀都無法通過理性的考驗與實際的挑戰,只有基督教世界觀提供了合情合理的方式,來認識這個宇宙;只有基督教世界觀與真實世界相符,可以讓人明白神創造萬物的心意。透過動人的故事與鞭辟入裡的論述,本書幫助您在每個場合,不論家庭、職場、學校、法庭,都活出完整的信仰。
  • 我们合理的信仰

    作者:赫尔曼.巴文克

    这可以看作是一本基督教信仰在教义真理方面的教科书。关于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真理教导,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以圣经为本,系统、整全又简练的阐述。 但它又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关于基督教教义真理的教科书,因为它并不只是简单罗列一些关于基督教教义真理的命题。“真理”对实至名归的基督教信仰来说,意味着“生命”。这本书就是对这句话的一个精彩阐释。 所以,最后,这本书又是一个邀请,邀请一切追求真理的人们来拥抱那真正的生命。因为当“信心转化为惊叹,知识止步于景仰”时,他们的告白就成为赞美和感恩之歌。而这就是(基督教)神学谈论关于上帝的知识的目标。
  • 耶稣真貌

    作者:(美)杨腓力(Philip Yancey

    耶稣前后在世不过33年,他的生平只有圣经中四福音书短短三年的记载。可其死后却影响深远。犹太人称他为先知,基督徒奉他为基督、上帝之子。可以说耶稣被基督教作为神子的先存性而立世。那么耶稣到底是谁,他不为人知的生活、工作,包括教诲、死亡、复活的记载,到底是真是假? 从伯利恒的马槽到耶路撒冷的十字架,本书作者杨腓力将一位复杂的角色摆在了读者面前。杨腓力以记者的敏锐视角,对耶稣进行了深入置疑和广泛研究,深刻揭示了耶稣作为人的机智、无惧、富有想象力、同情心、挑战性和捉摸不定。杨腓力笔下的耶稣,既不同于传说中那位穿着法兰绒、面带微笑的“救世主”,也不同于被传统文化摆在在宗教神龛里的耶稣。这位令人不安的耶稣,他要彻底地改变你的生活,并增强你的信心。 本书阐明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事实:没有人遇见耶稣还能保持原样。释放了一个内心郁积已久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这些奉他名的人,不能很好地跟随他? 杨腓力借本书激起了许多的疑问,也提供了不少的答案。他提出了你所能想到的问题,更问出了你想不到、不敢想也不敢问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新的观点和思考。揭开了被掩盖两千年的历史真相;从宗教的纯粹和答疑角度,对基督教的正统加以护卫和澄清。 本书被誉为20世纪最好的耶稣传。
  • 见证基督

    作者:[英]约翰.斯托得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现今各种书籍如洪流般从世界各地的印刷机上流出,而我却还要写这本书?请允许我坦率地告诉你们,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想着我的读者。他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宗教读物有兴趣的朋友们。宗教在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几千年,它不仅是一部分人的信仰,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化。所产自然有许多读者对宗教发生兴趣。他们也许只是把《圣经》当作众多历史书籍中的一册,但他们渴望获知这本被数十亿人传诵的书究竟写了什么? 另一类读者就是基督徒。有的也许刚信主,没有什么宗教背景;《圣经》对他说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 一块没有勘字过、没有被绘在地图上的领土。有的是信主多年的教徒,他们天天虔诚地诵读《圣经》,然而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他们渴望真正明白那些流传数千年,碾转被译成多种语言的字句。 《圣经》是谁写的?何时、何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给人什么启示?把它宣布为“圣书”,或一本特别的书,一本“上帝的书”,有什么根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怎样理解它?这些问题问得很好,必须给予回答。 《圣经》内容广阔,我们几乎没有人能把它全部涉猎;《圣经》含义深邃,也很少有人能以测透。 对基督毫无价值的认识使我们贫乏。今天,有些人在谈到基督时,仿佛他是一支注射器,可以随身带在衣袋里,每当我们感到心烦意乱时,就给自己注射一针,然后便到幻想中去旅行。但信仰不能被人使用或摆布。 为要充分理解《圣经》,就必须了解《圣经》所产生的环境,即上帝把基督耶稣赐给我们的环境。上帝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宗教环境中把基督差到人间的。说得简单一点,上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犹太历史中的最重要时期),以某种特定的事实为基础(《圣经》渐进启示并永久记录的事实)把基督差遣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巴勒斯坦)。因此在下面的各章里,我要讲到《圣经》的地理、历史、宗教、它的权威性以及对《圣经》的解释。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圣经》,了解基督耶稣,而且还能与别人分享他的荣耀与完美。
  • 一掷千金的上帝

    作者:提姆‧凯乐 (Timothy Kelle

    本书的目的是想要向大家展示出基督教信仰的精髓——福音,因此不熟悉福音教导或是已经远离它一段时间的人,可以视这本小书为基督教信仰的引言。但是本书并不单单是针对慕道者而已。许多作了一辈子基督徒的人,虽然自以为十分了解基督教信仰的基本道理,不觉得自己还需要什么入门指南,但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正表明出他们还没有抓住福音之独特而基要的本质。有时候,多年上教会的信徒会因为所听到的信息而对福音产生新的了解,因此心灵受到震撼,并且生命得以扭转,以至于有一种“ 再度归信”的感受。因此,本书是同时为着那些在信仰上好奇的局外人,以及那些已经被建立的圈内人而写的—— 就是在著名的“浪子比喻”中,被耶稣称为“ 小儿子”以及“ 大儿子”的这两种人。
  • 《加拉太书》注释

    作者: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加拉太书注释(康来昌牧师改写) 神是那些卑微、受苦、受压迫、绝望者以及一无所有者的神。祂的仁慈,使盲者看见,使受创的心灵得安慰,使罪人脱离罪恶,使绝望与受诅咒的人得到救赎。然而,认为人性本善、人能行义的毒害观念,不仅欺骗我们,也要我们相信,人并非不洁、可悲与可恶的罪人。人自以为义与圣洁的观念,使得神拯救人的工作受拦阻。因此,神必须手握大槌──就是律法,将这种虚妄自信消灭,使人终于因律法咒诅带来的痛苦,了解到自身完全的绝望与可恶。 因为律法是惹动忿怒的,那里没有律法,那里就没有过犯(罗四15)。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加三10)。但这还不够,因为当一个人受律法惊吓而胆寒时,不一定会说:“现在我被折磨得够了;现在是领受恩宠的时候了,是倾听基督的时候了。”人心如此愚蠢,因他宁愿为自己找到更多的律法来满足自己的良心,说:“我会修正我的生活。我会做这个,我会做那个。”但你除非做完全相反的事,除非把摩西与他的律法遣走(昌按:不是废掉律法,而是放弃依靠自己),除非在这些恐惧与苦恼中抓住为你的罪而死的基督,否则你并不想得救。你修道袍上的头巾、你削发的头顶、你的贞节、你的服从、你的清贫、你的工作、你的善功,这些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这可怜又可恶的罪人,经由善功就可以归向祂,祂又何必为我交出祂自己的生命呢?如果我这可怜又可恶的罪人,能够藉由其他的代价得救,神之子为何要死在十字架上呢?因为没有其他办法!神不是用羊、牛、金或银,而是用祂自己的生命,完全“为我”;只是“为我”,为我这个可恶又可怜的罪人。这使我们得到真理、能力和安慰。祂不是为义人死,是为不义的人死,并使不义之人成为神的子女。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 (罗五10) 。 我还是僧侣的时候,如果任何时刻感受到肉体的情欲,也就是说,我察觉自己有恶念、恶意、恶心时,我就觉得自己是被神抛弃的。我尝试过许多方法要帮助自己把良心安定下来,但没有办法,因为肉体的情欲总是一再回到我身上,使我不得安宁,不断地为下面这些念头感到生气悲哀:你已经犯了这个罪或是那个罪;你被嫉妒、缺乏耐心及其他的罪所感染;因此,你即使选择圣职这条路也是枉然,所有你所行的善功都是无效的。 但是,假如当时我正确地了解保罗下面这番话:“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加五17)我就不会那么凄惨地折磨自己,而是应该想到,并对自己说(如同我现在常常做的):“马丁,你不会完全没有罪,因为你有肉体;所以,你要顺着圣灵而行。”我记得史淘俾兹(Staupitz)常说:“我向神起誓数千遍,我要成为更好的人,但我从来没有做到。之后,我再也不这样起誓了,因为我从经验中知道,自己无法做到。因此,除非神因为基督的缘故给我帮助与慈悲,但凭我自己的誓愿与善行,是无法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史淘俾兹所说的,不仅是一种真实的绝望,还是一种敬神的、神圣的绝望。这是所有将被拯救的人,从嘴里、心里都必须承认的。 敬神者不相信自己的义,他们仰赖那为了世人的罪而摆上自己性命的基督为中保。并且,他们知道自己肉体内残存的罪恶不归在他们身上,而是无条件地被赦免。同时,他们顺着圣灵而不放纵肉体的情欲。虽然,他们感受到肉体的愤怒与反抗,自己有时候也因为软弱而犯罪,但他们并不因此气馁,也不因此就认为他们生命的状态和生活方式,以及根据自己的呼召所行的工作会得罪上帝;相反地,他们以信心振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