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信仰

  • 致年轻加尔文主义者的信

    作者:[美]詹姆士·史密斯(James K.

    在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新加尔文主义”方兴未艾,成了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时代》杂志称新加尔文主义为“正在改变世界的十大思潮”之一。这表明加尔文主义或改革宗的神学传统在今天仍极具影响。改革宗传统究竟是什么?史密斯满怀牧者的心肠为年轻的加尔文主义者提供了清晰的神学解答。作者以书信的方式,亲切地把读者带回保罗、奥古斯丁、加尔文、爱德华兹,一直到凯波尔和沃特斯托夫等人的思想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副丰富、动人、广阔的改革宗思想图景。这是一本大气的小书。
  • 宗教情感

    作者:乔纳森·爱德华兹

    《基督教经典译丛:宗教情感》写于18世纪美国第一次大觉醒运动期间。当时的宗教复兴出现了种种虚假的现象,许多所谓的信徒并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宗教情感,作者爱德华兹在《基督教经典译丛:宗教情感》中详细描述了大觉醒中的不同情感表现,对宗教情感的真伪做出了敏锐的辨析,同时阐述了真宗教情感的十二种特征,指出真宗教的本质在于拥有“圣洁的情感”或“恩典的情感”。
  • 铸就一生的9种品格

    作者:詹姆斯·梅里特

    《铸就一生的9种品格》内容简介:作为领导者,你一定希望能够影响并激励周围的每一个人。你渴望自己决策英明,也期待下属忠心耿耿。尽管目前市场上充扩着各种管理类书籍,但大多数都强调领导的方式和技巧,而《铸就一生的9种品格》则关注领导者的品格和领导的标准。 詹姆斯·梅里特坚信,品格对每位领导者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优秀的品格会帮助他们在职场上、生活中影响周围每个人的生命。古往今来,上帝一直是所有领导者的典范。在他身上彰显出来的九种品格,是所有领袖成长和完善自己的必由之路。倘若每一位领导者都具备这些品格,他们人生将不再一样!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更加轻松,更易于跟随,并且具有更加非比寻常的影响力。
  • 上帝在哪里

    作者:(美)琼妮 •厄尔克森

    在灾难频发的当今社会,我们的身心遭受着接连不断的警告: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谁能保证,我们永远都是幸运儿,能够一生一帆风顺?本书是一个平凡美国女孩的不平凡自传,记录了在作者少年时代一次跳水遭遇的灾难之后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作者在不完满的世界积极寻找完美自我的曲折历程,读来让人唏嘘感动,并对生命之顽强坚韧心怀敬意:如果灾难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态度。
  • 信仰的历程

    作者:纳迪姆·艾勒·基斯尔

    序 久违了,我童年的乐园和青春的寓所!多年的漂泊流离后,我终于又回到了你的身旁。真令人倍感亲切又充满苦涩!让我卷起我的龙钟老态,用昏花的双眼再度审视我童年的乐园……一阵记忆的飓风顿时在我胸中激荡而起,随即浮现出一屡温馨、激动、遗憾、孤独、忧虑、伤感、失望和慰藉的心情。沉浸在这痛苦而又欣慰的思绪当中不哭一场不觉得舒心……为我自身的遭遇,也为了永远离我们远去,以及将要离别我们的人们,我要痛哭一场,就象一个即将远行的旅人,不愿离开自己的挚友而哭泣一样。没有什么能减轻旅人的忧虑,除了希望能在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等待着自己的到来…… 在这晚年余生,生命在我眼中变得愈加珍贵和甜蜜,但又觉得更加素然无味和苦涩。死亡的恐惧常常使我不寒而溧,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到对长生的渴望,更加坚信永恒、固有的主宰,因他曾向我们许诺过有另一种生命的存在,否则,我们现世的生活将会是亏本的儿戏。 我童年的乐园在推纳里清真寺中,它座落在郊外芬芳醉人的一片园林深处。在这座寺里,留存着我童年的许多往事.一切是那样地亲切。它使我想起一个节日的临晨,东方尚未破晓,我父亲就领着我来到这座寺里,我们首先探望了寺旁陵园中的亡灵,后在寺里礼了节日的会礼;它使我记起了无数个夏日之夜,我常常在院中的水井和池塘之间玩耍。我父亲经常坐在他的房间,四周围着一群长老听他讲课。我还乘他不留意时偷偷地跑进园林,折一根竹子当马骑……它使我想起那座有螺旋梯的宣礼塔,我们从寺院里沿梯子攀缓而上,不一会就置身于塔顶了……它使我想起那位苍老的宣礼员,我时常纠缠着他带我上宣礼塔,并且没到宣礼的时间就闹着他宣礼,他当时是那么的为难,不知道怎样才能哄住我来托延时间,直到宣礼的时候;它使我想起了我母亲,我曾经向她讲述过那座奇怪的宣礼塔和深邃的水井,以及竹子篱笆。她警告我小心竹子蛇,并叮咛仆人不要让我上宣礼塔或临近水井;它让我想起那些被死亡卷走的人们。他们走了,给我心中留下了无限的痛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不断地翻腾,甚至到我再次回到推纳里的时候,它仍象焦石或铁桩一样地折磨着我脆弱的心灵…… 岁月苍桑,我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这座清真寺,最后离开祖国……在浪迹天涯的数年中,对推纳里的思念迫使我回归了故里。有一天,在阳光垂照,没人礼拜的时候,我来到了寺里,走遍了我童年玩耍过的所有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构起我一串串的回忆,我禁不住失声大哭…… 除了回荡在清真寺高大的圆顶之上的哭声之外,再也听不见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这时,从东面的小屋传来了一个声音(那屋子我从小就不敢进去,因害怕里面的几座坟墓),一位面貌伟严,头发银白,装束奇异的长老走出了屋门,朝我走来。他向我道安后坐在我的身边,用夹着外国腔调的普通阿拉伯语对我说:“我的兄弟!你为何哭泣?”我说:“这座寺里有我诸多的回忆:我父亲的时代和我童年的岁月。”他问:“你父亲是谁?”在我即将说出我父亲名字的刹那间,我全身颤抖不已。他注视着我泪花滚动的双眼,说道:“你父亲是爱勒基斯长老吧?”我说:“是的,那么你是谁呢,先生?” “我的远族来自埃及的马因部落,后来,部分人迁到了沙目地区,部分人去了希贾志。我父亲的爷爷受命运的驱使又从希贾志迁到了印度,并在那里定居。我便是旁遮普人氏,名叫海拉·本·艾祖尔夫。”我说:“你从印度来到这里有何贵干?”他说:“我不是从印度来,而是从萨马尔罕来的,确切地说是从萨马尔罕的霍尔坦克村来的。”“你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此地,而且住在这座清真寺中呢?”“来贵地是为了看望你的父亲……”我惊奇的打量着他,我父亲已经过世很久了。他说:“你别见怪,我是在去朝觐的途中顺便来看看你父亲的坟墓,并瞻仰这座因我的导师的描述而曾使我入迷的清真寺,是他告诉我,你的父亲曾经在这里讲过学。我到这里后,有人把你父亲曾住过的小屋指给了我。我发现这座清真寺确与那座我曾经渡过我生命中最宝贵时光的霍尔坦克清真寺有点象似,因而特别乐意在朝觐之前在这里住些日子,好叫在这个把我的导师引入正道的人长眠的地方专心拜几天真主。” 我说:“先生,你的导师是谁?” 他说:“是艾布·努尔·牟祖尼长老,萨马尔的一位学者。” 我问:“你曾整天在干功吗?” 他说:“近来是这样,但以前我曾写我迷路和得道的故事,牟祖尼长老曾给我启蒙解惑,我从他的口中得知了你的父亲(愿主恩赐他)” 我说:“你迷路和得道的故事又是怎么会事?” 长老站起来,走进了有坟的小屋,拿出了一本大笔记本,放在我的眼前说:“这是同牟祖尼长老的对话录,我毫不遗漏地记了下来。” 我说:“这是一部巨著,你能让我带回家去,两天之内把它读完,然后奉还给你?”他问:“你懂土尔其语吗?”我说:“我精通土尔其语。”他说:“我相信你真是爱勒·基斯尔的儿子,你确是位有修养的人,我准许你带回家去。” 我说:“我没有必要向你证实我的身份,若不蒙谦弃,还是到寒舍一叙,好让人们证实我的身份,也顺便让你看看我父亲的书籍。” 他说:“不必客气,我只问你一个问题,你父亲的代表作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章?” “我父亲的代表作是《可颂者的使命》(马坚教授译为《回教真相》)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关于证实真主的存在、反驳自然论和无神论的部分,但这些内容却分散在前一章论证圣品和后一章讨论律法的章节中,我打算把它分离出来,缩写一下,单独发行。” 他说:“我肯定你是长老的儿子,你值得我信任,这本笔记就赠送给你,其中谈到了简写你父亲的作品的事,还有我迷惘和得道的全部故事。你拿去吧!把它翻译出来,大量发行,我不向你索要任何报酬,只求真主把我的这项工作变为全心取悦他的善行,让本书惠及众人,如果我的寿数将尽,工作终止的话,也让我在另一个世界受益。” 数日后,长老去了希贾孜。几年来,我一直在翻译这本书。 后来,世故的变迁,我流落到了塔什干,当时我最大意愿是去霍尔坦克村,看望海拉·本·艾祖尔夫,并让他过目翻译出来的书,顺便瞻仰伊玛目布哈里的坟墓。一位高尚男子兑雅稳丁·巴巴哈为我的旅行慷慨解馕,助了一臂之力,他是地方最高法官,是一位清廉之士,有功干(功修)的人,是真主的“卧里”。他是我父亲要好的朋友,当他得知我有去霍尔坦克村的心愿时,就屈尊陪我去了萨马尔罕,又从那里去了霍尔坦克。从清真寺的服务员口中获悉,海拉·本·艾祖尔夫去朝觐时,在那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我参观了清真寺,久久地停留在伊玛目的墓旁。这时,我才发现正如海拉(愿主赐福他)所说的,这座清真寺确如座落在郊外园林中的推纳里清真寺。伊玛目的坟墓裸露在花园中一棵茂密的树底下,保持着原始的样子,既没有水泥修筑,又没苫单覆盖,更没有任何装饰。我走进了那间海拉和他导师曾经讲习的小屋,它确如海拉所说的居高临下正对着伊玛目的坟墓。我在里面礼了拜,为海拉做了祈祷。我几乎哭断了气,以致连同伴都感到惊奇。 就这样,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他给我的重托。 渴求主恩的人 的黎波里(黎巴嫩)的法官 纳迪目·本·爱勒·基斯尔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信仰的历程》中译本代前言 一 万赞归主,他特赐人类以理性,使之超越万物;愿主赐福于我们的先知和领袖穆罕默德,真主派遣他,作为 “对全世界的慈爱”。 自伊斯兰初兴,对信仰学的著述和阐发从未间断。几乎每个时代,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学著作问世。究其原因,信仰学涉及真主、宇宙、生命和人的根本观点(哲学),尽管这些命题的内涵亘古不变,但对它们的阐释方法和表达风格却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异。也许,这就是古兰如下节文的含义之一:“我每派遣使者,必用他的族人的语言与他们对话。”(14:4)这里的“语言”不仅指语种,还可以理解为所针对群体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因此,艾布·哈尼法等的信仰著作主要在于把散见于古兰、圣训中的信仰内容加以整理、组合,分门别类,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述出来,以供一般穆斯林掌握信仰之用。因为那时候穆斯林的思想尚未受到外来哲学和信仰的冲击,无需复杂。马图尔迪的时代,外来思潮开始侵蚀穆斯林,将真主人格化的做法已有市场,故马图尔迪致力抵制外来影响,论及艾布·哈尼法和初期先贤们未曾涉足的问题,如把真主的有关属性作了合乎理性又不悖阿拉伯语修辞和阿拉伯人惯例的解释,这些解释虽然不符合先贤“对真主属性只宜归信不宜解释”的观念,但毕竟旨在解决特定时期面临的问题,净化对真主的信仰。当时信仰学的这一微妙变化,导致后来关于真主属性方面两大学派——赛来夫(前人)和赫来夫(后人)——的出现。关于这一点,近代智者哈桑·班那说:先贤的作法(不作解释)最宜遵循,但后人的解释并非“大逆不道”,不值得引起如此的争执。赛来夫的旨意在于避免否认真主原有的属性;赫来夫的旨意在于避免把真主形象化、人格化。因此,这种分歧是形式上的,并非实质性的。不必为此大动干戈。 伊本·西那、伊本·鲁世德等被称为“伊斯兰哲学家”者,对希腊哲学采取了宽容、融入并为我所用的态度,虽然他们陷得太深,但用哲学思辨证明真主存在方面贡献卓著。或许,这两个巨人对伊斯兰思想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哲学,而在于他们都是同时期西方所没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他们对西方学术摆脱基督教的禁锢、引发后来的“文艺复兴”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安萨里却不同,他在抨击传统乌里玛的僵化的同时,向希腊哲学(其实是其中的神学哲学)发起进攻。于是,有了凸显伊斯兰精神的《圣学复苏》和重构认识论的《哲学家的矛盾》。当然,他本人并未完全摆脱“哲学”的影响,因此他的学生、法学家艾布·伯克尔·本·阿拉比说:“我们的长老艾布·哈米德(安萨里)把哲学家们吞了下去,后来想吐出来时,已经无能为力了。”其实,一个思想家的一生,既在影响他人,又在受他人影响,本是人之常情。一位学者评论安萨里作为“哲学”的批判者却没有摆脱对哲学的依赖这一事实时说:他就像一位深入敌人阵营的勇士,给敌人以重创,返回时略沾血迹而已。与安萨里相比,伊本·泰米叶更像是一位“革命家”,他对新柏拉图主义、凯拉姆学(传统认主学)等均给予了毫不妥协的批判。不过,因此而认为伊本·泰米叶否定哲学和理性思辨,则是大错特错了。即便是他貌似咄咄逼人的著作《反驳逻辑主义者》,也没有全盘否定逻辑,而是肯定伊斯兰认识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从另一个层面建构伊斯兰的“逻辑”(尽管作者并不这样称呼)。这正如有人看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误以为康德在“批判”理性。后来以“实验科学”而著称的弗朗西斯·培根不也是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给予了抨击,称它“误人不浅”吗?培根是否受到了比早他二百多年的伊本·泰米叶的影响了呢? 我倾向于认为,伊本·泰米叶对伊斯兰思想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批判异端、抨击哲学,不如说是消解理性证据与经典证据的冲突。他的十卷本的《理性与经典不悖论》(或《理性与经典融合论》)是最好的说明。可惜的是,无论是出于教派意识反对或支持他的人,还是学术界以所谓“原教旨主义”对他盖棺论定的人,都没有真正把握他的思想精华和精神实质。 穆罕默德·阿布笃所面对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高新科技和穆斯林的被动挨打、愚顽落伍。因之,他呼吁“解放思想,摆脱盲从”,认为“宗教是科学和学术的朋友,是探索宇宙奥秘的动力,”“伊斯兰把理性作为判断事物和理解经典的仲裁。”现代一些学者批评穆罕默德·阿布笃的理性主义倾向,指出他给予理性过多的权力,使之涉足本来不属于理性职能和范围的领域。应当说,阿布笃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过激、他对理性思辨的青睐。阿布笃的学说,可以喻之为凯拉姆学(认主学)的历史作用。有学者把凯拉姆比作“药品”,把经训比作“食品”。“药品”属于有病者,而“食品”则属于有病者和无病者;而且,前者是暂时的,后者则须臾不可或却。不管怎样,针对危害伊斯兰的顽固、僵化、盲从和反智,阿布笃的理性思辨学说功不可没。 优素福·格尔达威和纳迪姆·艾勒·基斯尔的时代里,瓦哈布运动(其实是伊本·泰米叶思想的局部实践)的继承者未能全面理解那一运动的初衷,部分人逐渐蜕变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穆罕默德·阿布笃理性主义思潮的后继者未能站到阿布笃虽不乏过激但有分寸的原点上,而是在崇尚理性探索、调和伊斯兰与西方文化方面逐步走远,乃至出现塔哈·候赛因主张全盘西化的《埃及文化的前途》,阿里·阿布杜·拉扎格主张政教分离的《伊斯兰与统治》,等等。与此同时,代表保守的传统乌里玛与一百年前阿布笃先生所抨击的现实毫无二致……面对这种信仰和思想局面,格尔达威对信仰的表述方法是:(一)把古兰、圣训作为信仰的唯一源泉,远离历代所掺杂的舶来品,以保持信仰的清纯、明确和简朴;不能把某一特定学派和倾向作为根本,而让经训去迁就它的观点。(二)为了建构正确的信仰体系,应当遵循古兰的方法论,与理性和心灵同时对话。把理性作为信仰唯一基础(如一般哲学家的倾向),或把心灵作为信仰唯一源泉(如一般苏非的倾向),都与伊斯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广博性格格不入——伊斯兰的信仰建立在理性的折服、心灵的感应和真诚的意志之上。(三)重视古兰所提述的种种理性证据,来确立伊斯兰的信仰,反驳敌对者的种种质疑和谬论。(四)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当代所面临的种种思想问题,去关注那些关乎大局的信仰领域,如真主的存在和独一,穆圣的使命,后世,前定,等等,以及这些问题于当今人类的现实意义。至于记述于凯拉姆学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如古兰受造与否等),只把它作为过去的历史对待。(五)借鉴最新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如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来证实我们的信仰。格尔达威颇具时代气息的信仰力作如《信仰与人生》[1]、《认一论的实质》、《真主的存在》等,是这些观点的结晶。 同时,格尔达威在他的著作《宣教文化》中提到宣教者应具备的文化结构和信仰素质时,鼎力推荐纳迪姆·艾勒·基斯尔的这本《信仰的历程》;著名学者阿布杜·法塔赫·艾布·宏代称这部著作是“划时代的巨著”。 作为比格尔达威稍早的一代思想家,纳迪姆·艾勒·基斯尔面临的形势,除了与格尔达威基本雷同外,又有自己的特点:二战后,进化论、唯物论和凯末尔主义在中东大行其道,迂腐、僵化的传统乌里玛已无力与之抗衡,致使一代穆斯林青年的信仰面临严重挑战。受过穆罕默德·阿布笃、侯赛因·艾勒·基斯尔等近代维新家影响,并且具备坚实的经学传承学问及现代知识的纳迪姆·艾勒·基斯尔,以非凡的自信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写出《信仰的历程》,对信仰学的重构作了成功的尝试。 就这样,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的学者和思想家“百舸争流”,用自己时代的语言——古兰所说的“自己族人的语言”——传承着信仰的使命。就像经注学、教法学在天启规范下不断维新、拓展一样,信仰探索的永无止境,或许就是穆圣预言“真主每百年派遣一些维新家的”的内涵之一? -------------------------------------------------------------------------------- [1] 由马恩信老师译为中文,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8月出版。 二 纳迪姆·艾勒·基斯尔(1897-1980)是现代伊斯兰学者、文学家、政治活动家。[1]不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著有《信仰的历程》等信仰或哲学名作,而且是黎巴嫩前最高法院院长、议会议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政治事务,关注穆斯林共同体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每每发表卓有胆识的观点和看法。在伊斯兰世界享有盛誉。 令人诧异的是,根据本书开篇“得书奇缘”,纳迪姆·艾勒·基斯尔似乎是本书的译者(从土耳其文译为阿拉伯文),而作者是书中的“长老”——艾布·努尔·穆祖尼;“海拉·本·艾祖尔夫”是对话的记录者,同时又把“长老”的著作(即书中提到的“笔记本”)照抄了一遍,后托付于纳迪姆,让他译成阿文。这似乎就是《信仰的历程》一书的来源了。然而,本书原著的封面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纳迪姆·艾勒·基斯尔著”;根据本书一个版本的“附录”中一些学者、国家领导人对本书及纳迪姆本人的评价,无一例外地称纳迪姆为“作者”;网上及其他渠道有关纳迪姆·艾勒·基斯尔的大量资料也都如是说。而且,一些评论者盛赞纳迪姆作为文学家,将复杂深奥的哲学用通俗流畅的生活语言表达出来的巨匠风格。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种种迹象表明,纳迪姆无疑是本书的作者(而非译者),那么,书中的故事又为什么说他“几年来一直在译这本书”?由于本书对这个问题未作任何说明,查找资料时,又未找到相关的内容,于是,经过与一位朋友和同仁的探讨,作出一个大胆的推测:本书作者确系纳迪姆·艾勒·基斯尔本人,但出于某种原因,作者采用文学手法,勾画了“海拉”和他的导师“艾布·努尔·穆祖尼”(即“长老”),通过他们饶有兴趣的对话,来抒发自己的哲学和信仰观点。书中主人公的名字“海拉·本·艾祖尔夫”和他的导师的名字“艾布·努尔·穆祖尼”都意味深长:前者意为困惑者、徘徊者,至弱者;后者意为拥有光明者,平衡者、胸有成竹者。这两个名字蕴含的意义,支持了我的推测。人物的设计、场景的布置寓意很明确:“海拉”(困惑者)是一代在传统与现代、信仰与哲学之间徘徊的青年的缩影,而“艾布·努尔·穆祖尼”(拥有光明者、启智者、平衡者)则代表了拥有成熟的伊斯兰认识论和方法论,丰富的哲学和科学知识,又不乏博大、宽容胸怀的伊斯兰学者和导师。 显然,对话的形式使本书增添了几分新鲜感和神秘感。把读者带到一种故事(本书原名是《信仰的故事——哲学、科学与古兰经之间》),一种回忆往事的意境之中。让读者感到自己仿佛就置身于那一片原始树林、那所古色古香的清真寺之中,在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恬静中聆听海拉和他的导师的对话,陶醉于他们畅游学海的故事,而不是在读一本哲学或信仰著作。撒马尔干,一个神秘古老、学者辈出的地方,海拉找到了渴望已久的导师。但这位长者其时已离群索居,专事静修。海拉想方设法“破坏”了长老的隐居生活,打乱了他与世无争的宁静。从此,海拉的信仰故事或信仰历程开始了。长老带着他乘上信仰的小舟,去漂流哲学和科学的大海,坐上自由思考的飞船,去遨游正教的广袤星空……历经艰难、坎坷,最终把海拉送到安全、信仰的彼岸。那里,真理光芒四射,徘徊、困惑和迷误烟消云散。 一个个静谧的夜晚,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断扩展、延伸,直至拂晓。和蔼、韧性、宽容的氛围中,导师牵着自己学生的手,回到远古,与“寻找真主的人们”共行;又带着他不断翱翔,升到“天才的共识”的巅峰。那里,他们与哲学大家、宗教大师、科学奇才们共聚于信仰的黎明:哲学、科学的天才们尽管途径不同、方法各异,但最终对真主的存在形成共识;哲学家通过健全的理性思辨做出的判断,科学家通过断然的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与古兰的真理绝无冲突。在“考试的夜晚”,当长老看到自己的学生已经度过怀疑、困惑阶段,获得了理性的信仰,就给他教授“真主的启示”——辉煌的明证,理性为之谦恭,情感为之柔顺,心灵为之震颤……最后,以“长老的嘱咐”落下帷幕,回首信仰之旅,但见真理如日中天,谬误昭然若揭;所谓科学与宗教之争,或哲学与宗教之争,不外乎两类人:(一)部分冥顽不灵的“宗教学者”,他们自闭于自我设定的井底,而在天外,人类自由的理性、飞速发展的科学不断在发掘伟大真主的迹象。(二)自欺欺人的伪哲学家和伪科学家,他们对哲学、科学和宗教都不求甚解,却大谈所谓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哲学与宗教的“矛盾”。但是,真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信仰是宇宙奥秘的最佳诠释;思想远大的宗教学者也坚信,科学探索和理性思辨是主命天职,是完美信仰的前提条件:“真主的仆民中,只有学者才敬畏他。”(35:28)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打破前人因袭西方学者观点的作法,肯定古今哲学家证明真主存在方面的功绩,同时指出他们的学说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他们违背自己设定的逻辑或自己对可见与未见的界定而闯入未见时引发的困惑和“哲学失足”。无论是古代的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伊本·鲁世德,还是近代的莱布尼茨、康德等,他们的是与非,作者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均衡适中的方法论。作者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是,虽然著作通篇在维护理性,肯定理性在证明真主存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讴歌从苏格拉底到康德对捍卫理性的巨大贡献,但不是像一些理性主义学者那样一味倒向理性,视理性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是通过莱布尼茨、洛克、培根、康德等大哲学家的言说,指出理性的局限性。如洛克说:“如果人们仔细研究自己的思维能力,发现介于光明和阴暗之间的界限,分清什么是可以理解的,什么是不可理解的,那么,他们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对阴暗面的无知,而且会心安理得,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思维,去研究和开发光明的一面。”康德说:“理性去追求认识终极真理的一切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理性不可能越出现象的领域去认识超感觉的真理,因为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由此出发,作者反对用自然规律去解释古兰和圣训中“奇迹”的作法,“那些认为奇迹不可思议的人,实质上并未分清什么是‘习惯’上不可能的,什么是‘理性’上不可能的。违背自然规律不是理性上不可能的事,只要我们相信真主是创造规律的主,那么,相信他能打破规律也就理所当然。”指出这种作法是“部分穆斯林学者和基督教学者出于好心而犯的错误。” 作者不愧是成竹在胸的智者,虽然捍卫理性思辨,主张断然科学与古兰真理不悖,但是,针对古兰包罗了所有的知识一说,作者指出,“说这种话的人既非学者,又非智者。《古兰经》并非科学百科全书。经文中含有被科学揭示的宇宙真理,目的在于告示人们在创造世界的壮举中包含着意志、大能、知识、智慧、完善和协调的迹象,这一切都表明真主的存在和对偶然说的否定,其宗旨不在于陈述宇宙的知识。《古兰经》是用人类的语言降示给人的。真主是至睿的,他当然不会用人类既不知道名字,更不知道其奥秘的东西与人对话。他采用了一种绝妙的、既能让七世纪的普通游牧民族理解其表面意义、又能让二十世纪的科学家领会其奥秘的方法证明他的存在、大能、意志和智慧。这就是《古兰经》的奇迹所在。” 不仅如此,这部哲学或信仰力作,折射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胆识和气魄,破天荒地把希腊哲学家称作“寻找真主(上帝)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哲学的精髓就是寻找真主”。肯定了从泰勒斯到爱因斯坦的两千多年的思想史中所有哲学大家(不管是否穆斯林)的进步作用,不仅阐释了曾受一些穆斯林思想家抨击的希腊哲学家的哲学观点,而且涉及犹太教哲学家(如斯宾诺莎、柏格森)和基督教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等)的思想及其贡献;在追溯哲学源头的同时,把中世纪的穆斯林学者和五百年以后西方培养出的精英们的理论之间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哲学史,是由相互借鉴串连起来的一个链条,后人吸取前人的东西,进行筛选,选取其中理性认为真理的部分,舍弃其他部分。真理是光芒四射的,所以,理性对此很少有异议,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东方穆斯林哲学家与西方基督教学者在真主的存在和独一的问题上能达成共识的奥秘所在。无论这一共识是由于借鉴的原因,还是对真理的一致看法,总之,他们共同以令人信服的方法捍卫了理性,证明了真主的存在和他的完美属性。”即使伊斯兰思想界颇有争议的伊本·西那和伊本·鲁世德,作者虽然提到他们的“失足”,但主要站在捍卫者的立场上去赞美他们的信仰和人格,称他们是“伟大的信士哲学家”。肯定他们在用理性证据证明真主存在及创世论方面的历史贡献。对于安萨里的《哲学家的矛盾》和伊本·鲁世德的《矛盾的矛盾》产生的思想效应而几乎被“遗弃”(至少信仰上是如此)的这两位伟人来说,这不啻是哲学或信仰学史上的“平反昭雪”。作者这一远见卓识和宽容风格对我们的启示是,虽然我们不必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和学说,但你无法抹去他们的辉煌,他们于伊斯兰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伟大意义。 -------------------------------------------------------------------------------- [1] 其父为知名伊斯兰哲学家、思想家侯赛因·艾勒·基斯尔(1845-1909)。本书第六章《达尔文与艾勒·基斯尔》专门介绍有关他的思想。 三 本书译者优博,即丁士仁博士(1966-),穆斯林青年学者。1986年赴巴基斯坦留学,就读于国际伊斯兰大学哲学系。2003年获比较宗教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译著有《简明圣训学》、《〈古兰经〉四大术语》、《嘎底亚尼耶》等。值得注意的是,译者所译现代著名伊斯兰思想家毛杜迪(1903-1979)的代表作《〈古兰经〉大意浅说》(第一卷)即将出版。 士仁是我在巴留学时期的同窗好友。当时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并共同创办《文明信使》杂志,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同食同饮,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想起来,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幸福时光。士仁是为数不多的珍视友情的同学之一,2000年,我们因学校事务去巴基斯坦,故地重游,即住在士仁家里,受到士仁、效佩、庆忠等同学同仁的热情接待;2003年,和家人去临潭观光访友,又被士仁“不由分说”地请到他的老家,盛情款待了一番;2005年从云南去兰州参加“甘肃省阿拉伯语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仪式及后续会议,尽管大家都很忙,士仁却执意要我们几个留巴老同学去他家做客,被我们谢绝后他还是遗憾不已。我特别留意到,士仁虽然现在已是副教授,重量级的人物,但他依然保持着在巴留学时的那一份真诚和质朴。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只有这种基于信仰的兄弟友情,才是难能可贵的。 去年秋季,当我打电话给士仁,提出要修订并出版他的这部译作时,他欣然应允,而且在电话和电子邮件中多次嘱咐我不必客气,“大刀阔斧”地进行修改,并托我写一个前言。有了士仁的“口唤”,刚刚出了《穆斯林行为中的优先选择》之后,我就“不客气”地投入对这部译作的校对和修订工作。应当说明的是,1999年12月由巴基斯坦达瓦研究院发行的那个版本,是士仁于学术研究、教学工作(1996年士仁拿到硕士学位后曾留校工作)、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纷繁活动之余匆匆出版的,主要是征求意见的一个样书。所以未来得及作大量的校对和修改,故问题(包括印刷错误)较多,乃是情理之中。这次士仁答应让我们修订重版,既了却了士仁的心愿,也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译本。平心而论,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士仁的精神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能够如此大度地让弟兄和同仁对自己的译作“大动手术”,这是怎样的一种品位和风格?纵观学术界的文人相轻,“专家”们的傲慢与自命清高,与士仁的大气、宽容与豁达形成鲜明的对照。士仁在海外十七个春秋,留学时间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庞士谦(九年)和马坚(八年),足见其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求知精神。且不论他已有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果,单就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作品“大刀阔斧地修改”这一点而言,是许多学人和“专家”所不及的。超越自我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境界。而这正是一个伊斯兰学者所首先应该具备的。无怪乎士仁平日比较关注哲学研究与苏非行知的结合,他的砥砺与追索,是否对自己的人格有着显著的影响呢? 修订并重版本书的强烈动机,除了视之为接近真主的一种功修外,这部世纪名著的内涵和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出一个精品,以期填补目前学术界和思想界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空缺和失衡。有人说,翻译是再创作。这一点,士仁肯定有体会,他洗练而明快的译风便是证明;而对本书的校对和修订,使我也体味到“再创作”的艰辛。为了使这一工作更圆满、细致,先后请赵常伟、王秋平、马迎昌等兄弟和同仁参与了校对工作,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见;又得益于哲学系任军老师的热心指点和不倦教诲。同时,修订期间与士仁多次联系,征求他的意见,取得他对这一工作的多次首肯。 原来以为,本书只需从译文入手去作校对和润色就可以了,无需去对原文,没想到许多令人不解、疑惑的问题不能没有原文。于是四处联系,最后得知善于收藏珍贵经书的唐世杰兄弟(兰州李家湾清真寺教长)有原著。世杰快人快语,说话算数,当天就用特快专递将书寄起。原著对校对和修订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这一工作得心应手,如期完成。感赞万能的真主。这次对本书的校对和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照原文,对译文中漏译或漏印的内容作了补译。如第3页:“他说:‘说来话长……’”;第127页:“海拉——长老啊,夜晚刚开始……熬不住。”等等。(二)对照原文,对误译或误印的内容作了修改或重译。如关于伊本·鲁世德和阿奎那的评述等。参见第61、62、67各页。(三)请教一些专家(包括前面提到的任军老师等),参考有关最新学术资料和成果,对一些哲学术语、天文数据等作了适当的规范。如“万有一体论”改为“泛神论”;原来对希腊哲学家的称谓“经院哲学家”改为“神学哲学家”,等等。(四)对译文文字结构作了适当改动和润色,有兴趣者,可对照1999年巴基斯坦达瓦研究院版以作比较。兹不一一举例。有了士仁的指示和嘱托,我们就不必客气啦。(五)凡是书中出现的主要哲学家和科学家,加了适当的注解,予以介绍。以“校注”相称。加这些校注时,参考了《辞海》、《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西方哲学史》等资料,以及网上的最新相关资料。但我没有完全照搬这些资料的界定和评说,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适当整合。(六)对马坚先生所译部分古兰明文,根据本书引证时的行文含义作了适当改动和处理。 光阴荏苒,自去年十月开始校对至今,已逾四个月。虽然大部分工作是我独立完成的,但牵动了许多弟兄、同仁的关心、支持和配合。除了常伟、秋平、迎昌等直接参与了部分校对工作,任军、世杰及祝愿此书早日面世的一切弟兄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而译者士仁兄的博大胸怀、无私支持,更是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动力之一。与此同时,我不能忘记对马光明、马新国等兄弟的感激之情,没有他们对学院工作的配合管理与默默奉献,我的许多学术活动(包括本书的校对和修订)都很难实现。除了向主祈求回赐所有这些弟兄外,弱仆如我,何能之有? 本书印行之际,正是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三周年纪念日。“反恐”不仅没有带来伊拉克人和美国自身的安全感,而且使伊拉克濒临内战的边缘。同时,在其他地方,霸权者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中东唯一的民主国家伊朗因所谓“核危机”而受到核大国美英和拥有500多个核弹头的以色列的频频发难;阿拉伯国家中唯一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哈马斯政府受到号称“民主”的美英等国的重重封锁和扼杀;以“人权”标榜的西方国家以“新闻自由”为名转载丹麦亵渎先知的漫画,侵犯穆斯林的信仰……然而,伊斯兰的和平使命并不因人为的丑恶而改弦易辙,对不义的痛恨不应成为盲目宣泄的理由(学者们对漫画事件后对西方使馆的袭击给予了谴责),穆斯林相信和平,不相信恐怖,因而相信对话,相信文明的交流与互容:“我派遣你,只为慈爱全世界。”(21:107)那么,透过战争的硝烟,让这部海纳百川的力作问世,宛如放飞一只和平鸽,去拥抱和平与和谐,拒绝战争和不义。 罕戈 2006年3月22日于纳古
  • 塔木德

    作者:塔尔莱特·赫里姆

    《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处世圣经》大约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流传。特别是犹太人,几乎每人都有一本。从生到死一直研读,迄今为止内容仍在不断增加。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塔木德》,他们在遭受杀戮与迫害之时,唯有《塔木德》是他们不灭的灵魂。《塔木德》是犹太人生命的一部分。与其说犹太人用生命保护了他们的法典,使它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倒不如说《塔木德》给犹太人指明了方向。使他们能够战胜厄运,得以生存发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犹太人把《塔木德》视为最可贵的圣物。把它当作生活的慰藉和心灵的避难所。犹太人在颠沛流离的历史中,总结出了一整套伟大的商业法则,是我们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处世圣经》挖掘辉煌的希伯莱文化遗产,诠释睿智的《塔木德》圣典精华,遵循历史的轨迹,将犹太民族悠久的经商传统与处世之道奉献给读者。
  • 谁需要神学?

    作者:[美] 史丹尼•格兰兹(Stanley

    《谁需要神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厘清了何谓神学,解答了为何“人人都是神学家”。谁需要神学?《谁需要神学?》由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所著,《谁需要神学?》的两位作者曾在大学教授神学十多年,渴望见到对神学健康、稳妥的兴趣和思考的复兴。
  • 理性的规避

    作者:薛华 Francis Schaeffer

    薛华自序 《理性的规避》所讨论的就是现代人的思想。也许有人会怀疑把现代西方思想的书翻成中文印行的价值。然而,就实质而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认识。 第一、西方思想已逐渐被东方思想所占据。泛神论的思想自来在东方思想里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今天在西方已经有了翻版。西方思潮一直留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是一般世俗的或神学的,但是一旦了解东方思想的精神后,我发现当今呈现在西方的思潮就是许多年前在东方盛行的精神了。这原因部分是由于西方已被东方影响的事实。但是,另一原因乃是由于西方撇齐了基督教思想而面临混乱的现象所致。它很自然地会导入泛神论的思想,冀望泛神论的思想能供给思想的一致性。当然了,在西方与东方都一样,泛神论若能供给思想的一致乃是由于它牺牲了其他任何特殊的意义。 第二、很重要的事实是东方也渐成西方了。当代西方思想家的作品很有力地影响了东方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思想。因此,这现象就好象两道相互往来的快车道。东方先影响西方,接着西方又把它换成当代思想形式再送还东方。 据此,我发现我的许多演讲稿,录音带及著作等对东方的青年都有很大的帮助,就象我的作品帮助许多西方青年一样。因而我希望这部中文版《理性的规避》更能增加那相互帮助之效。
  • 研读版圣经新译本

    作者:三一神

    内容简介 环球圣经公会选择出版改革宗神学背景的研读版圣经,作为环圣的第一本研读版圣经,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它涉及神学信念、解经路线以及时代的适切诉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先贤那种以基督为中心、强调神的恩典和渴望神得到一切荣耀的精神,堪为所有信徒敬佩。他们确信圣经是上帝的真实和完整的启示,没有错误,在信仰和生活上都是基督徒完备的指引。在释经方面,他们极其着重圣经本身字义文法所表达的思想,并以基督为圣经的中心、信徒认识神的基础和神学的核心。这些信念帮助信徒摆脱了长久以来教会权威对释经的垄断和那些流于个人想象的寓意解经,而重新把焦点放在圣经本身和它所见证的基督身上。本研读版圣经的其中一项特色,就是在每一卷旧约圣经的导论中,都会处理该书卷的信息与基督的关系。 此外,我们收录了《西敏斯特信仰宣言》、《西敏斯特大教理问答》、《西敏斯特小教理问答》、《比利时宣言》、《海德堡教理宣言》、《多特法典》等重要的改革宗宣言,还有60多篇神学专文和10多篇由华人学者撰写有关探讨基本信仰的专文;又处理圣经背景的数据,诸如古代近东的文献,进而提出合乎信仰的解释。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圣经新译本》序 旧约 摩西五经导论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 犹大书 啟示录 中文版序言 读经是信徒一生的操练。 从慕道开始,一个人就和圣经结下不解之缘。信主之后,我们开始有计画的阅读圣经。我们要明白关乎救恩的事。我们要明白今生如何活在世界,好叫我们的行事為人与救我们的福音相配。我们要明白永恒裡的奥秘。这一切的追求都和圣经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读经、明经、用经。 马丁路德的一项成就是把圣经交到信徒的手中,读经和解经不再是属於神职人员的专利。神职人员所接受的训练使他们可以更加快捷和精确的明白圣经。但人人都可以读经与解经。既是这样,我们要如何帮助信徒读经、明经、用经呢?研读版圣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过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研读版圣经,信徒该如何选择呢?曾经有一位宗派的负责人就向我们表示,信徒站在书架前,看著这许多的圣经──译本、研读版,他要如何挑选?我们深深体会这样为难的困境。我们立志在这众多的圣经产品之中,不只是添加多一本的研读版圣经,而是为信徒负起遴选的责任,找出一本适合又上选的研读版圣经,好让信徒们可以得著灵命的栽培、强化他们对信仰的认识,以致能够读经、明经、用经。 我们选择出版改革宗神学背景的研读版圣经,作為环球圣经公会的第一本研读版圣经,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它涉及神学信念、解经路线以及时代的适切诉求。虽然改革宗在个别教义的侧重点与其他神学传统不尽相同,但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先贤那种以基督為中心、强调神的恩典和渴望神得到一切荣耀的精神,却堪為所有信徒敬佩。先贤们对圣经权威的信念,对基督教的影响更是无与伦比。他们确信圣经是上帝的真实和完整的启示、没有错误,在信仰和生活上都是基督徒完备的指引。在释经方面,他们极其著重圣经本身字义文法所表达的思想,并以基督為圣经的中心、信徒认识神的基础和神学的核心。这些信念帮助信徒摆脱了长久以来教会权威对释经的垄断和那些流於个人想像的寓意解经,而重新把焦点放在圣经本身和它所见证的基督身上。正因如此,本研读版圣经的一项特色,就是在每一卷旧约圣经的导论中,都会处理该书卷的信息与基督的关系。在註释经文过程,读者会注意到主要的改革宗宣言都在适当的地方出现,作为进一步参考的资料。我们在这一版的圣经研读本中收录了《西敏斯特信仰宣言》、《西敏斯特大教理问答》、《西敏斯特小教理问答》、《比利时宣言》、《海德堡教理问答》、《多特法典》等重要的改革宗宣言。在不少具有争议的经文註释中,改革宗神学立场的詮释值得我们细心品嚼;它兼顾了神学和圣经两方面的考量,又处理圣经背景的资料,诸如古代近东的文献,进而提出合乎信仰的解释。 為了使原著是基於英文NIV译本的研读版圣经能够更适切地帮助华人信徒,我们审慎地考虑中英文圣经译本在语言和翻译特色上的异同,务求以明晰及流畅的中文,并基於《圣经新译本》的经文,来表达原著的精髓。英文原著中不时会处理某些经文在翻译或抄本上的歧异,也会讨论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即《七十士译本》等古译本的证据。中文版註释部分保留了这个特色,并比对原文资料而间中作出适量的增补,以帮助读者掌握讨论的内容。在编译过程中,我们修正了英文版本一些疏漏之处。此外,在少数情况下,《圣经新译本》的经文也稍作改动或加註,以配合原著註释部分的讨论。 《研读版圣经──新译本》是一本承载多少人的期望、融入多少人的心血的圣经。我们经歷使徒保罗所说的生产之苦;看著它逐渐的成型引发我们对天父的无尽感恩。同工们真的是日以继夜的不停工作;编辑、审阅、校对、设计,这四个程式不断的重复,为的是向这一代的信徒负责,出版一本他们可以使用的研读版圣经,在纯正信仰和扎实解经、睿智神学理念与时代教牧关怀四者并重的条件下,建立、发展下一代的信徒和教会。 从计划到出版,我们感谢父神在各方面的供应。环球圣经公会各地董事会的支持,使得这一项鉅大工程得以完成。代国际总干事黄朱伦牧师的领导、总编辑高明发牧师统筹整个出版项目及审阅旧约书卷。各地神学院的老师、教牧同工翻译和审阅原稿的过程十分艰辛,却是最基本的工作,没有他们的努力参与,编辑也束手无策。我们的顾问们在过程中给予的意见也是非常宝贵的。驻会学者及总编辑张达民博士非常仔细逐卷逐节的评注经文註释的翻译和準确性,不断比较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和它改编自的New Geneva Study Bible,以修正原著间有疏漏的地方,务使中文的翻译尽善尽美。还有香港总干事郑大刚传道对办公室人手调配,在行政上建立一个可行的体制催生了研读版;至於编辑事务的工作则由朱美美负责协调,萧金兰、张慧姿、陈少兰等等参与校对和审稿。设计有丘斐娜负责,排版有冯敏仪协助。还有许多的部分时间同工和弟兄姐妹的参与,分担了许多细微和繁琐的工作。我们还要再说甚么呢?如果再要述说……恐怕篇幅就不够了!环球圣经公会的异象在推广和落实上,我们不能不提已经卸任却仍在关心整个事工的容保罗牧师。我们愿意秉承他当年的心志,继续為这一代和下一代提供「忠於原文、易读易懂、信仰纯正、高举基督」的中文圣经,包括这本《研读版圣经──新译本》。 英文版序 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是根据较早前出版的《新日内瓦研读版圣经》(New Geneva Study Bib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5)修订及扩充而成。原著由超过 58位备受尊敬的权威圣经学者及神学家完成;现经一组编辑审阅、增新及扩充后,就成為目前这本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这本研读版圣经跟原著一样,都是以改革宗教会对圣经的看法為取向。当中的经文註释和神学专文都是建基於改革宗唯独圣经的教义,即是肯定新旧约圣经都是由圣灵感动而写成,是绝对无谬误的权威著作。註释和专文都忠於改革宗传统的神学体系,这神学体系包含在改革宗具代表性的信仰宣言和教理问答之中。 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这个名字反映出主导这项工作的三大信念。第一,我们视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為圣灵在教会中施行的重大工作。当时教会出现许多极其错谬的教导和做法;在这样的时代,基督新教的改革家重申圣经的权威,再次肯定圣经是清晰易懂的。这项出於圣灵的工作把神的子民带返纯正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真理之上。因此,这本研读版圣经重视改革宗神学的经典表述,把多个早期的信仰宣言和教理问答一字不漏地收入附录,包括:《海德堡教理问答》、《比利时宣言》、《多特法典》、《西敏斯特信仰宣言》、《西敏斯特大教理问答》、《西敏斯特小教理问答》。这些文献所列的参考经文,也都併入註释部分,让读者互相参照。 第二,我们相信圣灵持续改革教会。藉著圣灵的光照,许多关於释经的有益洞见逐渐获得广泛接纳,而接纳这些洞见的人士仍然忠於改革宗神学的核心教义观点。有道说:「改革宗教会是不断改革的」,这本研读版圣经正呈现许多这一类的变化。 第三,我们坚信当神的子民潜心研读圣经,并把它应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范畴裡,圣灵也会在今天继续改革教会。因此,这本研读版圣经探讨每一卷书的歷史背景、主要的神学课题,及文学特色,帮助教会领袖和平信徒理解神的道。这些资料不但能引导读者明白经文每一部分的原意,更指出经文在哪方面跟今天信徒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衷心祈求,追随基督的人会发现 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是有用的工具书。我们把註释和信仰宣言等文献一同编修於书内,是為了方便研读,而不是要把圣经和人的理解等量齐观,或是将它们混為一谈。唯独圣经内那 66卷书才配得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因為只有它们才是「神所默示的」(提后3:16)。 主编 普拉特(Richard L. Pratt, Jr.) 英文版编撰者阵容 英文研读版(NIV 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编撰者阵容鼎盛,超过五十位著名学者合力编撰而成: 神学编辑:J. I. Packer, John M. Frame 旧约编辑:Bruce Waltke 新约编辑:Gregory K. Beale, Vern S. Poythress 旧约注释作者:Raymond B. Dillard, William J. Dumbrell, R. Laird Harris, V. Phillips Long, Tremper Longman, William A. VanGemeren, Gordon J. Wenham等 新约注释作者:Sinclair B. Ferguson, Wayne A. Grudem, Leon Morris, Moises Silva等 中文版《研读版圣经--新译本》 特邀各地华人学者撰文,为读者分析宗教改革对今天华人教会的影响,并宗教改革后华人教会的神学发展和实践。 顾问及参与撰文学者 方镇明博士、吴国杰博士、吴荣滁博士、李少秋博士、李日堂博士、李振群博士、李望远博士、李耀全博士、周功和博士、林日峰博士、林慈信牧师、邵晨光博士、高明发牧师、张玉文博士、张达民博士、张麟至博士、陈佐人博士、陈若愚院长、陈贻强博士、陈业玉牧师、黄朱伦博士、温伟耀博士、雷竞业博士、赵崇明博士、刘少平博士、谢木水讲师、苏远泰博士等(按姓氏笔画排序) 学者推荐 《研读版圣经 新译本》令我最欣赏的地方,是它将圣经詮释建基於稳固的神学基础,又将信仰的神学建基於稳固的圣经詮释基础。 温伟耀博士 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 从清教徒至德国之韦伯均视改教运动为一精神之变革,深信这本富有改教精神之研读版圣经不但可以在中国教会继续传承正统信仰精神,并且可以使之广化和深化。 陈佐人牧师 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与宗教研究系教授 这研读版圣经在经文适当处提出宗教改革的精神(特别是改革宗的信仰)如何诠释圣经,这些诠释像地图般帮助和引导今日的信徒,更有效地从“丰富”的圣经内容中掌握和明白圣经真义,如因信称义、神的预定、人的责任等等,这是其他研读本圣经不能取代的。 方镇明博士 海外神学院教授
  • 新约概论

    作者:约翰·德雷恩

    《新约概论》对新约的历史背景、耶稣的福音信息、初期教会的发展历史以及新约各卷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概述。作者融可读性与学术深度于一体。在清晰概述的基础上,作者融入了许多扎实的学术讨论,其中包括对较为自由、有争议的神学观点的讨论。书中还对福音书的可靠性、基督复活的历史真实性等问题做出了强有力的论证。
  • 基督教概论

    作者:麦格拉思(Alister McGrath

    《基督教概论》是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教育家麦格拉思为想要了解基督教的读者特意撰写的著作。麦格拉思以晓畅的文笔对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基督、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的历史以及基督教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基督教概论》出版后很快成为一部经典的教科书。
  • 基督教神学导论

    作者:(美) 艾利克森

    米拉德·J.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神学》的浓缩本,书中包含了对启示、上帝、创造、护理、人、罪、耶稣基督、救赎与救恩、教会,以及末世等教义的清晰概述。 《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文化译丛之一。
  • 协同书-路德教会信仰与教义之总集

    作者: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希顿

    本套书共有三册,它们不仅是对于基督教教义的论述,更是一部路德与梅兰希顿等人探索神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神人之间的本应有的和睦关系。
  • 基督教大思想家

    作者:汉斯.昆

    图书简介: 汉斯·昆是当代基督教著名思想家,本书是他的唯一一部思想性的神学思想史著作。本书详细阐发了基督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七位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发弘深古义,探奥远圣问,实可谓大思想家之间深富启迪性的对话。 汉斯·昆倡导一种崭新范式的基督教思想,致力于推动神学在所谓后现代处境中的范式转换。神学的范式转换,是时代的思想和社会处境变化的结果。在本书中,汉斯·昆通过基督教思想史的阐释来论证神学范式转换的必要性。按他的描述,基督教思想史就是一部思想范式的转换史,考察神学基督教思想的范式转换,是汉斯·昆重述神学思想史的基本旨趣。
  • 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思想与人生

    作者:米勒德·J·艾利克森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风靡了三十年左右,至今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仍弥漫在各种思想和生活的言说之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主旨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书对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与结果作出了清晰透彻的分析。书中阐发了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弊端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同时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矛盾与危害。书中还提出了“后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试图从基督教元叙事的角度对受到后现代主义冲击的世界观进行重新构建。
  • 痛苦的奥秘

    作者:(英)C.S.路易斯

    路易斯的理性和信心之作,路易斯在优雅的行文中诠释痛苦,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来论述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中,谈及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阐明了痛苦的与生俱来,面对此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心和神的关爱。
  • 启示的哲学

    作者:[荷]赫尔曼•巴文克

    人类就整体而言,历世历代的核心都是超自然主义。无论在思想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不能从这个世界的事物中获得满足;他们总会设想,在大地之上还有天堂,在可见之事背后还有更崇高、更神圣的秩序,由不可见的权能和福气组成。这就意味着,上帝和世界虽然根本不同,但同时也最紧密地相连。 本书带领读者寻求人生与世界问题的答案。如果把书中洞见与西方世界20世纪的发展相对照,更能显出其先知前瞻性的重要地位。
  • 先知

    作者:纪伯伦

    《先知(精装珍藏本·中英文对照)》是一部哲理性甚强的抒情诗集,凝聚了纪伯伦的全部心血,是他创作的顶峰,引人瞩目。他是继莎士比亚和老子之后,历史上第三位最畅销的诗人。站在连接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有超越东西方障碍的独特思想,是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 奥古斯丁忏悔录

    作者: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忏悔录(世界三大忏悔录)》反映了作者心路历程、具有自传性质,书中以他人的苦闷为自己的苦闷,并以无比的真挚尝试解决其苦闷,全书分为十三卷。附:圣奥古斯丁年谱。
  • 卡尔.萨根的上帝

    作者: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的上帝(上帝探究之个人见解)》内容简介: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卡尔•萨根的上帝(上帝探究之个人见解)》中阐述了他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缜密思考,并叙述了他本人为了参透广袤宇宙中神圣的本质所做出的不懈探究。这位已故的伟大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所展现的知识广博程度可谓惊世骇俗,从其他行星上智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到宇宙创造学说,再到所谓的智能设计,还有科学即“有智的崇拜”的新概念,在这些广泛的话题中,他信手拈来,娓娓而道。 《卡尔•萨根的上帝(上帝探究之个人见解)》原本作为1985年著名的苏格兰吉福德讲座(Giffford Lectures)百年纪念的献礼,阅读《卡尔•萨根的上帝(上帝探究之个人见解)》将是你与20世纪最杰出的头脑之一的一次难得的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