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学

  • 成功无捷径

    作者:艾思奎斯

    《成功无捷径》这本教育畅销书,分享了雷夫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蜕变历程,不管你是教师、家长,还是一般大众,都能从他在本书中坦率和刚正的叙述中获益良多:“成功无捷径”,只有坚持并不断付出,才能淬炼出卓越的成果!本书至少能够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   ·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小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虑。   ·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   ·教师的任务为何?学生踏进你的教室,可以学到什么?可以带走什么?   ·你自己要坚强,才有资格期待学生不被挫折或失败击倒!只有你自己勤奋不懈,才能要求学生努力用功!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 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
  • 林间最后的小孩

    作者:(美)理查德·洛夫|译者:自然之友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主要内容简介: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他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 大夏书系·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

    作者:陈心想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大夏书系》精选作者陈心想在《书屋》《南方都市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开设的专栏文章51余篇,有冷峻、理性的批判,也有体察入微的温情叙写。作者既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的深厚功底,又有中美教育比较的视野,其文字耐人寻味,富有哲理。 编辑推荐 教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痛点,我们正在通过满是问题的中国教育塑造下一代,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陈心想博士亲自体验过东西方的教育,他出身中国的师范,现在在美国做研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爸爸,这《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精)/大夏书系》记录了他十多年间跨越中西、从受教到育人的心得体会,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可以启发、巩固我们对于教育的设想和理想,值得阅读。 郑也夫(北大教授):在旅美留学、治学的十四年中,作者时时关注美国教育,亦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二者强烈的对照,构成了他内心的冲动和笔下的文章,更是反省中国教育的重要视角,棒喝见怪不怪之惰性的不二法门。 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陈心想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上了中学还没见过公共汽车,从乡村中学考进中师,保送大学,留美拿到博士、现供职于美国高校智库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 这是一条充满了挑战的漫长成长之路。当他说“成长不能抄近道”时,不仅是学生和家长,所有人(也包括那些校长、教授、教育专家)都必须洗耳恭听。能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人生课堂的,除了陈心想博士,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 南桥(美国高校教育设计专家,教育专栏作家):陈心想博士的这本书,说到了当今教育的诸多痛点,比如家长给孩子的成长代劳,只偏重智力培养,只知做圈养放养的选择而不知培养等。这本书旁征博引却又很接地气,见解独到,屡屡打破流传广泛的成见,会给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深刻启发,却又没有居高临下,雄辩而亲切,非常值得一读。 涂子沛(《大数据》作者,阿里巴巴副总裁):教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痛点,我们正在通过满是问题的中国教育塑造下一代,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陈心想博士亲自体验过东西方两国的教育,他出身中国的师范,现在在美国做研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爸爸,这本随笔集记录了他十多年间跨越中西、从受教到育人的心得体会,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可以启发、巩固我们对于教育的设想和理想,值得阅读。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所有与教育相关者的积极参与;需要埋头苦干的精神,更需要对教育理想的坚守。这本《让教育多一点理想》,展现的就是作者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参与,以及对中国好教育的期盼。期待她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教育梦想,汇聚起推动中国教育的力量。
  • 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日] 佐藤学

    实践新课程教学参考。本书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

    作者:汪丁丁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内容介绍:汪丁丁从教育是最最难的一件事讲起,指出转型期中国教育诸多严重危险的弊端及其成因。作者进而阐明了教育的三重目的、早期教育的脑科学和心理学依据、跨学科教育的主旨,以及知识与灵魂、知识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塑造成了半成品的年轻人,都能从本书中得到思考和行动的力量以及方法。让我们重复鲁迅那句话“救救孩子”,也救救我们自己。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是“青年对话录”系列之一。
  • 教育学

    作者: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新编本)原是根据教育部1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作者:石中英

    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思想性较强的教育哲学著作。作者主要研究了几百年来一直困扰教育学界的“教育学是什么”的问题。系统批判了历史几种主要的研究框架及其教育学观。从文化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教育学活动诸要素与定文化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比较了德国、美国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传统提出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教育学的民族性格”、“教育学的理论品格”等重要概念和命题整个研究视野广阔、材料丰富、结构严谨、富于创见、对于确立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主及各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较大的方法论意义。
  • 再生产

    作者:(法)布尔迪约等

    《再生产》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讲述了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关于教育权威、关于教育工作和系统,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
  • 教育的目的

    作者:(英)怀特海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创立了庞大的形面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本书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 教学勇气

    作者:帕克·帕尔默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本书英文版是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畅销书之一
  • 教育片论

    作者:(英)约翰・洛克

    本书主要是一部论述道德教育的著作,引导儿童获得德行的著作,作者认为德行教育最为重要。
  •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作者:石中英

    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制度与信念的整体,是知识的政体和知识分子无法逃脱的思想结构。知识转型是知识型的转变,是原有知识政体的被颠覆,不仅包括了知识观念转变,而且包括了知识标准、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以及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 对现代科学知识型的普遍质量质疑已经非常鲜明地揭示了科学知识型的内在缺陷,推动了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的到来,有助于重新阐释科学知识的性质,构建一种更加谦逊、更加合理和更加符合民主社会要求的科学观,为知识社会的来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随着21世纪人们知识“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批判和解构,我们不能不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毫疑问地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是否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并依靠教育的力量使“偏见”合法化?教育所追求的“个体发展”是否是“迫使”青少年不断“遗忘”本土知识和整个传统文化的过程?教育追求的“社会发展”是否导致了本土社会隶属于一个不断的西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
  • 当事人中心治疗

    作者:卡尔·R·罗杰斯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对临床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近50年中改变了临床心理学界的面貌。作为心理学业用书,它详细介绍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并通过案例记录的重现向读者展示了该理论运用的特点及原则,直观易懂。同时,书中对该疗法在社会生活如教育、公司管理中的运用的实例分析也颇具现实意义。除了配有大量丰富的案例以外,专业水准高也是《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的特色之一。主要作者罗杰斯可说是心理学界泰斗人物,学术主张非常权威,对心理治疗领域影响巨大。
  • 文化与教育

    作者:钱穆

    汇钱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教育的专论及演讲词。上卷谈文化,比较中西文化之差异,体悟中华文化之宏大精深,指明中国现代转型之道路;下卷谈教育,谈大学、谈中学、谈革命与国史、谈民主与建国……放在大视野下论教育,关注教育之弊端,探求改革之新路。
  •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

    作者: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汇编了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主要专著和论文,其中有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母育学校》、第一本幼儿看图学话读本《世界图解》。收进《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中的《泛智学校导论》和《泛智学校》,提出了泛智学理论和学校管理思想,探讨了将有关一切事物的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论天赋才能的培养》一文,是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人才观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能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 人的教育

    作者: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 大学的理念

    作者:约翰·亨利·纽曼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于1852年在都柏林所做的一系列演讲,第二部分是10篇关于大学学科的演讲和论文。本书充分表现了西方高等教育中所遵循的精神原则和操作方法,对于正在进行重要变革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应该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大学的理念》导读 一 纽曼的论证/[001] 二 内容分析表/[005] 三 反思的问题/[O11] 《大学的理念》界定与诠释 前言 第一卷 大学教育——分九讲阐述 第一讲 导言/[033] 第二讲 神学——知识的一个分支/[046] 第三讲 神学对其他知识分支的关系/[063] 第四讲 其他知识分支对神学的关系/[083] 第五讲 作为自身目的的知识/[104] 第六讲 从与学习的关系看待知识/[123] 第七讲 从与职业技能的关系看待知识/[143] 第八讲 从与宗教的关系看待知识/[163] 第九讲 教会对知识的职责/[184] 第二卷 大学科目——在一些演讲和论文中的论述(选文四篇) 选文一 基督教与文学——在哲学与文学院的演讲(1854年11月)/[205] 选文二 英语中的天主教文学(1854年一1858年)/[219] 选文三 基督教与自然科学——在医学院的演讲(1855年11月)/[246] 选文四基督教与科学研究——为理学院写的演讲稿(1855年)/[264] 注释 评论:再思《大学的理念》 解释性论文导言/[289] 纽曼时代的纽曼——马莎·麦克马金·加兰德/[295] 纽曼的大学与我们的大学——弗兰克·M·特纳/[312] 神学与大学:纽曼的理念与当前的现实——乔治·M·马斯登/[332] <大学的理念》中自我的悖论——萨拉·卡斯特洛一克拉伦/[348] 纽曼与电子大学的理念一乔治·P·兰多/[369] 建议阅读书目 评论人介绍 译后记
  •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美) 威廉厄姆 (Willingham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 爱弥儿

    作者:卢梭

    《经典通读(第2辑):爱弥儿》原作者是一代思想巨人让·雅克·卢梭,为了这部著作,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前后构思二十年、撰写了三年才最终完成。这部著作首次出版不久即被法国议会宣布为禁书而加以焚毁,作者也被法国政府通缉。但是,这部著作经受住了严酷的检验,也得到了更高的荣誉:其时欧洲大陆的教育家、哲学家竞相阅读,眼界为之一新;德国哲学泰斗康德为了阅读《爱弥儿》,竟打破多年的生活规律,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据说有一个星期没有外出散步;后来,更有人说《爱弥儿》是西方世界在柏拉图《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此书对后世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教育理论都可以在这《经典通读第二辑-爱弥儿》中找到根源。例如,关于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革命的,近年来在中国盛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亦发端于这本《爱弥儿》。《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