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学

  •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作者:B·A·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作者有机地把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公共行为准则纳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问题的结构之中,提示了其在解决思想、劳动、智力、道德、美学、体育方面的发展,形成和教育问题上的意义。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除前言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景,包括:第1章(从基层社会到世界性社会),第2章(从社会团结到民主参与),第3章(从经济增长到人的发展);第二部分——原则,包括:第4章(教育的四个支柱),第5章(终身教育);第三部分——方针,包括:第6章(从基础教育到大学),第7章(教师在探索新的前景),第8章(教育的选择:政治当局的作用),第9章(国际合作:地球村的教育问题。另有结束语和8个附件。
  • 教育漫话

    作者: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包括学问、知识和技能)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 中国教育史

    作者: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ISBN:9787561723265,作者:孙培青主编
  • 爱弥儿(下卷)

    作者:卢梭

    本书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它全方面的体现了卢梭的关于教育的观点,他的观点虽然是立足在法国18世纪的社会和教育教育环境,但是他的理论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也不乏可取之处,比如他书中说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   《爱弥儿》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本书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本书为下册。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教育工作者参阅。
  •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作者:[美] 约翰·杜威(John Dewey

    本书收杜威六部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
  •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作者:哈佛委员会

    1943年,由哈佛大学各学科领域12位最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集体性潜心研究之后,形成了以"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终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也成为美国1947年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目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书出版近6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特征日趋显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不断恶化,"红皮书"始终以其卓越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吸引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始终如一的关注。它不但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同时也是美国及欧洲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著名学术专著。 本书中译本的出版有助于反思中国高教中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等诸多问题。本书可提供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制定高等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的参考;可提供教育研究人员作为有关教育研究工作的参考;可提供教育工作者作为进修、提高的参考;还可以用作两岸三地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作者: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

    瑞吉欧•爱蜜莉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因其取得的成就和在教育领域的象征性地位而熠熠生辉。在过去的30年里,瑞吉欧的教育家和家长以及市民一道努力,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儿童保教体系,被视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家们的参照、资料和灵感的来源。 过去的30多年里,这一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性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方法、以及坏境设计的理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称之为 “瑞吉欧?爱蜜莉亚教育体系。该体系通过对象征性表达方式的系统运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鼓励儿童通过各种可“表达的、交流的和认知的语言 ",探索他们周围的坏境并表达他们自己。这些语言可以是谈活、运动、画图、绘画、建造、雕刻、皮影戏、拼版、戏剧表演,或者音乐等等。瑞吉欧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式来思考作为学习者的儿童的本性、学校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物理环境的设计和利用,思考课程计划如何指导共同的开放性的发现活动,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并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本书包括历史层面、哲学层面、家长角度、课程与教学法、学校及整个系统组织、空间和硬件环境的使用,以及包含特殊教育在内的成人专业角色等全面性介绍。最后一部分则介绍了美国幼教者如何在自己的环境里灵活使用瑞吉欧取向所作的努力和适应。
  • 什么是教育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 帕夫雷什中学

    作者:(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

    《帕夫雷什中学》通谷易懂。它既非空词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它经严整,泾渭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笔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样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笔者的见解和做法。
  • 上学真的有用吗

    作者:[美]约翰•泰勒•盖托

    “上学”不等于“受教育”。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你要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发现你的潜能,那会让世界大吃一惊。
  • 爱弥儿(上卷)

    作者:卢梭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 大教学论

    作者: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本书结合作者的实际经验阐发了一些教学经验,以理性的语言宣扬大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探求人类的本性,以基督教的理论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及原则。
  • 家庭教育

    作者:陈鹤琴

    《家庭教育》为东南大学教育科丛书之一,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家庭教育》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挈领之讨论;后10章都是拿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之涵义。
  • 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者:[美] 约翰·杜威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 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苏] B.A. 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中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
  • 致青年教师

    作者:吴非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这也造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种种顾虑。而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 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 我的教师梦

    作者:钱理群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是钱理群老师巡回五地,连续15次演讲的教育演讲稿合集。“梦想”正是钱理群老师教育演讲的中心词。而大谈理想的背后所隐含的是对于年青一代生命的关注,对民族未来的焦虑。因此,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这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这是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于是,也就有了钱理群老师的两个教育关键词:“生命”与“立人”。《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关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其着眼点始终是处于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不同阶段的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问题。而对农村教育和打工子弟教育的关注,则贯注着教育“平等”与“权利”意识。
  • 回归大学之道

    作者:德雷克·博克(Derek Bok)

    《回归大学之道》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 爱弥儿

    作者:[法]让·雅克·卢梭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这种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应该说是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的,他所渴求的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都为后来流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开了方便之门。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封建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但是,这些教育充其量不过是培养一个自发的小资产者。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 自由人的教育 原序(节译)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教育的意义 二、自然的教育者 三、爱弥儿和他的导师 四、教育的开始 五、生命力的表达 六、语言的开始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 一、婴儿期的结束 二、童年的快乐 三、需要的法则 四、消极教育(I):没有道德教育 五、消极教育(Ⅱ):没有知识教育 六、身体训练 七、感觉训练 八、12岁的爱弥儿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一、童年的第三期 二、爱弥儿的科学研究 三、有用原则 四、鲁宾逊的游戏 五、职业的选择 六、15岁的爱弥儿 第四卷 青年期(15-20岁) 一、16岁的爱弥儿 二、18岁的爱弥儿:博爱的年龄 三、20岁的爱弥儿:爱的年龄 第五卷 婚姻 一、青年的最后阶段 二、女子的教育 三、10岁之前的女子教育 四、10岁以后的教育 五、苏菲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游历中的爱弥儿 八、爱弥儿和苏菲的婚姻 附录 1.卢梭的童年——摘自《忏悔录》(第一、二部) 2.《波兰政府论·教育章》(1773) 3.茱莉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新爱洛漪丝》第五卷·第三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