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理论

  • 世界现代建筑史

    作者: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论述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最完整的中文史论劳动著作。全书100余万字的篇幅和七百多张插图,从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分析、建筑家和建筑事务所的介绍、建筑流派的讨论等多方面入手,完整和清晰地勾画出近二百年以来现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和轨迹,特别对于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系列建筑和设计运动,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粗野主义、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等等运动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讨论,揭示了现代建筑发展中形式变化的内在动力和社会根源。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和传统的关系、建筑家的社会责任心等要点。
  • 弗莱彻建筑史

    作者:(英)丹·克鲁克香克

    《弗莱彻建筑史(原书第20版)》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学术价值的建筑通史之一;其史料确切、内容广泛、插图精致,是建筑学术理论著作的世界范例,也是建筑学界首选的教材与参考书。《弗莱彻建筑史(原书第20版)》以大量典型实证资料为基础,勾画并概括出从史前时期到国际时尚每一个建筑文化时期建筑的最主要特征、讨论形式与发展机制。同时将建筑置于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之中,运用比较法讨论了每种风格的建筑在平面、墙体、门窗、屋顶、柱式、线脚和装饰特点等方面与其他时期或其他风格的异同,以加深对风格特征及其源流的认识。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作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罗小未编著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第一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 现世的乌托邦

    作者:朱渊

    “十次小组”是20世纪中叶在CIAM之后出现的具有革命气质与实践追求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年轻团体。本书不仅是关于“十次小组”的专题研究著作,还是一部由此延展的相关城市与建筑关联的探索性专著。全书始于“十次小组”与CIAM的决裂与继承,将“现世的乌托邦”的核心论题逐步引入“十次小组”特性的“中介”之解。其中,“整体关联”“社会对应物”“CIAM格网的分析工具”“大量性”“As Found”美学等,表述了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基于批判性重建,本书以“新毯式建筑”理念的提出,对未来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由朱渊所著,《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适于城市设计及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 现代建筑

    作者: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本书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深受读者欢迎,亦多次重印。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 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

    作者:林中杰

    新陈代谢主义是七位努力探索全新都市主义道路的日本年轻建筑师和设计师在1960年创立的一个先锋运动组织,他们发表了题为《新陈代谢1960:新都市主义的提案》的重要宣言。伴随着他们的实验性建筑实践一起产生的还有大量带有未来主义倾向的城市构想。新陈代谢运动的诞生也标志着这些新陈代谢主义者成为日本二战后文化复兴象征性人物的历史时刻。新陈代谢主义城市乌托邦运动的出现是基于把城市看做一种有机演化过程的特殊观念。它立足于城市的现代主义模式的对立面,并创造了诸如人工土地、海上文明和代谢循环这些富有野心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都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社会变革思想。 作为第一本有关新陈代谢运动的都市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长篇批判性著作,本书将新陈代谢主义置于日本大规模城市重建、经济腾飞奇迹和社会政治再定位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阐述。《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作者林中杰博士在书中探讨了新陈代谢主义者的新奇都市构想——他们经常把海洋和天空预想为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事实上也可以看做建筑师针对日本二战后社会所面临的城市和文化危机作出的特定的反应。 通过追溯从1960年世界设计大会伊始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绝唱的新陈代谢主义发展历史,《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介绍了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稹文彦、菊竹清训和矶崎新等对当今世界建筑和城市造成了深刻影响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新陈代谢主义运动以多样化和多层面的设计和社会观念为发展主线,本书必将满足建筑历史学家、建筑师和其他对先锋设计运动和日本建筑有特殊兴趣的读者的阅读需要。
  • 建筑弦柱

    作者:王伯伟 编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收录了冯纪忠先生在建筑创作、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及诗歌等领域的部分文稿,包括曾经发表和首次与读者见面的文稿。他的论著从建筑学的整体观念出发,涉及社会、历史、美学、文学乃至于诗歌。
  • 《乌有园》

    作者:金秋野,王欣

    《乌有园》是由金秋野和王欣二人合编的系列出版物,关注“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内容以建筑为主,也涉及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2014年出版的第一辑“绘画与园林”约请了八位作者(董豫赣、李兴钢、李凯生、宋曙华、郑文康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关系,内容涉及自然与人工的造型、传统空间视觉构造法、有限度的建造等具体问题。此外也包含了两组与园林相关的学生习作,分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建筑大学。
  • 建筑与现代性-批判

    作者:[比利时] 希尔德·海嫩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作者:董豫赣

  •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

    作者:傅筱,胡恒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通过对建筑师建筑实践过程中“黑暗经验”的搜寻,对建筑本体,即场地、空间、行为、能源和构造等进行了内观式的自我剖析,暗含了建筑师对传统、当代、本土和建构的反思。
  • 建筑的表情

    作者:威托德·黎辛斯基

    《建筑的表情》充满了作者犀利的观察——形式并非追随功能;最卓越的建筑物并非超越时代,而恰恰是时代的产物;细部不只是弥补建筑的不足,细部就是建筑。同时,他也阐明了建筑、室内装饰和时尚之间无法逃避的关系;并举例说明,20世纪建筑大师们密斯·凡·德·罗、柯布西埃、文丘里、贝聿铭、弗兰克·盖里等,面对古典传统和现代生活需求时,如何表现其建筑风格。他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建筑师的作品,并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环境。
  • 解读建筑

    作者:赖德霖

    《解读建筑》系“建筑学术文库”之一。作者结合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和“文脉”,即建筑的形式语言及其演变,以及建筑生成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对许多建筑和建筑问题进行了“解读”。内容涉及建筑学的诸多方面,例如,空间与礼仪、技术与艺术、形式与风格、继承与创新、建筑中的历史、历史中的建筑、读史与评史和写史与读史。作者希望能够通过历史来理解建筑,并通过建筑去理解历史。 《解读建筑》内容广泛,研究角度多样,且图文并茂,适合建筑史和建筑理论的研究者,高等院校建筑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广大建筑爱好者参考阅读。
  • 建筑氛围

    作者:[瑞士] 彼得·卒姆托

    《建筑氛围》会使读者洞察,“氛围”在卒姆托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对他意味着什么。有一种交流,一种相互予求,存在于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房子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专注。充实。当面对卒姆托的建筑时,像“氛围”和“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立刻就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因此,解读某处场所,介入其中,订出纲要性的用途、意义及目标,起草、筹划、设计出一件建筑作品,这是个曲折旋绕的过程,并非一条笔直的坦途。 对彼得•卒姆托来说,氛围属于美学范畴。
  •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作者:汉宝德

    中国人建屋为什么要建成那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形式?屋顶上为什么有曲线?为什么那么五颜六色?为什么用木材而不用砖石这些都是独特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造成的。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中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反映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与生活,比如知识分子怎样求得心灵的安顿,统治者怎样展示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凡此种种,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空间架构上;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中国人从来没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样的改变,却也不受建筑传统的过分约束,常适度地予以修改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 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 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

    作者:藤森照信

    《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建筑学入门书。书中收录了筑摩书房《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连载与大成建筑《藤森教授恍然大悟的建筑入门》连载中的39篇文章。作者在书中分为两部分介绍了建筑学,即古代建筑的技术和住宅建筑的功能。藤森照信在文中细致地讲述了古代建筑技术,包括对石器、捆绑技术、竹子、树上住宅、地基、柱子、草顶房屋等古代技术;以及包括住宅、建材、门户、地板、榻榻米、走廊、天花板、照明、窗户、厨房、楼梯、阳台、围墙、庭院等住宅建筑的功能。
  •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

    作者:汉宝德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内容简介:建筑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科学可以关在实验室里做出来,艺术可以挂在博物馆里,但是建筑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为众人所使用。它不是一种个人埋头苦干就能成就的事业。建筑家应有社会的胸怀,为大众服务。因此他们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大众创造一个愉悦的生活环境。他应该是民众意念的抽引者,但这与一般的随波逐流是不同的,也不是哗众取宠。建筑家的个性,建立在他的专业知识与对人世的深切关怀上。
  • The Eyes of the Skin

    作者:Juhani Pallasmaa

    Since the book's first publication,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the body and the senses has been emerging in both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This new, revised and extended edition of this seminal work will not only inspire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to design more holistic architecture, but will enrich the general reader's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e Eyes of the Skin has become a classic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consists of two extended essays. The first survey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ocular-centric paradigm in western culture since the Greeks, and its impact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nature of architecture. The second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other senses in authentic architectural experiences, and points the way towards a multi-sensory architecture which facilitate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ntegration.
  •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作者:Robert Venturi

    First published in 1966, and since translated into 16 languages, this remarkable book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document in architectural literature. As Venturi's ""gentle manifesto for a nonstraightforward architectur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expresses in the most compelling and original terms the postmodern rebellion against the purism of modernism. Three hundred and fift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s serve as historical comparisons and illuminate the author's ideas on creating and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was the winner of the Classic Book Award at the AIA's Sev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ook Awards.
  •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作者:原广司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本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将世界聚落中的真知做了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