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理论

  • 密斯·凡·德·罗

    作者:刘先觉

  • 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

    作者:[荷] 亚历山大·佐尼斯 Alexand

    自帕拉第奥以来,没有哪位建筑师拥有如勒·柯布西耶一样持久的影响力正像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一样,勒·柯布西耶在本行业内外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通过为数众多的建筑设计、城市项目、绘画、雕塑、蓝图和著述,他成功地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机器与隐喻的诗学,对人们观察、应用和创造建筑的方式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勒·柯布西耶不仅仅是现代建筑的设计师,也是现代生活的设计师。 本书以一种简洁而全面的方式探讨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事业,这种方法与上世纪革命性的进步相关联而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事业正是在这样土壤中得以萌芽,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勒·柯布西耶是怎样在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先锋派文化、社会政治经济运动以及新技术的语境中进行工作,从中不仅仅创造了精妙的平衡,并且实现了综合。本书进一步阐明,勒·柯布西耶本人作为创造者,构思、诱导并促成了20世界进步中许多的部分。勒·柯布西耶不仅是20世纪的建筑师,也是人类创造里的原型。
  • 一部自传

    作者:[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本书是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自传,以“家族”、“入行”、“事业”、“自由”、“形式”五卷,展现了赖特传奇的一生:童年的美好、懵懂与自然的启蒙;初入社会的青涩与憧憬;事业起步的欣喜与磨练;以及他自立门户、与流俗决裂的卓越不群。 在赖特优美流畅的文字与奇巧清新的哲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名建筑大师的成长历程,以及整个建筑界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以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 华夏意匠

    作者:李允鉌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取材广泛,论及众多中外古今的有关著述和论点,对于各种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不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识性、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该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这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以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本书所提供的见解,肯定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而对于从事一般文化一书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作者:朱涛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 建筑的诗学

    作者:岩冈龙夫,奥山信一,曾我部昌史,刘东洋,

    坂本一成是日本当代在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与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师,他设计的住宅建筑不追求哗众取宠的形式,而用全部的精力让居者爱其屋,代表了日本建筑关注日常、以人为本的一支传统,越来越受到当下世人的瞩目与推崇。 本书通过坂本大量作品、对话和文章展现了对包括形式意义在内的诸多话题的缜密思考,其整体风格正如坂本一成的建筑作品,平坦、温和,又带有些许惊喜般的构成,呈现给人们的是远离流行的质朴。该书特意选择了“对话”而非“文章”式的说教,目的就是希望以倾心交谈的方式让读者更直观地聆听到坂本的“心声”。在配图上,更多地选择“图纸”来传递建筑语言本身的信息。这是一本为中国读者全新打造的坂本一成专辑,图纸数量史无前例,理论表述在对话中呈现。
  • 作为隐喻的建筑

    作者:【日本】柄谷行人

    《作为隐喻的建筑》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世俗批评”,在马克思“社会性外部”和维特根斯坦“绝对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方法。
  • 日本近代建筑

    作者:藤森照信

    《日本近代建筑》是研究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代表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学者关于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并从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诠释这一阶段的建筑历史,是对建筑有兴趣的人必备的一本书。
  • 负建筑

    作者:[日] 隈研吾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声”?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 建筑诞生的时刻

    作者:(日) 藤本壮介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本书系统地呈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灵感之源。在书中,森林中自生自发的生态秩序、巴赫的曲谱都可以启发藤本对于建筑的思考,他的作品也因而超越了建筑层面,呈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状态,这也使得读者通过他的文字理解其建筑作品成为可能,这是一位杰出建筑师的自我解读,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本书第一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伟大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超越人类控制的范围。
  • 自然的建筑

    作者:[日] 隈研吾

    《自然的建筑》是隈研吾从对20世纪的建筑反思出发,通过对建筑史的回顾、梳理,并结合自己的建筑实践,对混凝土、天然素材、自然的建筑等问 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下,探讨了日本建筑的特点及意义,对于木材与环境问题、和纸建筑的环境负荷、环境技术与文化等问题做了探讨。
  • 明月构想

    作者:刘家琨

    《明月构想》是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创作的一部带有强烈理想主义气质的反乌托邦小说! 建筑师欧阳江山要建立一座新城,用建筑重塑人们的灵魂。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被命名为“明月构想”。这位强硬的理想主义者一步步逼近成功,最终却哗然失败,他的失败比他的成功更有意义。 这是一本只有建筑师才能写出来的小说,充满了明月新城的迷人细节——这座从未有过的“人间天堂”在他的笔下闪闪发光;而结尾那不期而至的悲壮,更像是为一代人的理想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