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理论

  • 图解思考

    作者:保罗·拉索

    本书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本书详尽论述了徒手画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的多种技能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笔法优美的徒手画草图。(中国第一版,美国第三版)
  • 未建成/反建筑史

    作者:矶崎新

  •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作者:勒·柯布西耶基金会 编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是他第一次尝试(他在战后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所写的书中,以一种与日俱增的确信反复进行尝试)去重写故事——在失败之光的照耀下,借此来解释和重整他的理论、传记和他的历史。柯布始终如一地努力将其经验纳入一个整体。他从未放弃任何早年的信念或源泉,他总是在修改、在重组、在改装他那不断扩展的命运,使其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并获得某种历史的支持。这样的一种历史,不仅证明了他存在的价值,而且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这本《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引出这些任务,借历史来描述世界的状态,并通过一系列的意图和工具来向人们指明如何将其改善。勒·柯布西耶,一个学习现代建筑的人无法绕过的名字,就像读哲学的人绝对绕不过康德。柯布是这样的一枚种子,催生了燎燎的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又由于他那带有摩尼教印记的思辨体系,其思想在饱涨的激情下是暗流涌动的复杂、悖别、矛盾。
  • 建筑是什么

    作者:季元振

    《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对近年建筑及房地产业的业内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反思当今中国建筑界,推及房地产,指出业内存在的重重弊端,呼吁建筑师应更多地关注诸如住房、学校、医院、工厂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而不是过分追求创意、造型的炫彩而忽视了实用功能。当今中国民生问题还解决得不好,华丽的大型建筑带来的不菲造价更使民生问题加剧。《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对年轻人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也提出了诸多建议。
  • 新建筑入门

    作者:[日] 隈研吾

    摧毁自然的快感和罪恶感一直困扰着人类,而所有的建筑家都背负着同样的矛盾书写着建筑史,这个悖论是建筑界永恒的课题。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家隈研吾对建筑的深层思考,以及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十世纪末建筑狂潮的背后,其实是一次难以抗拒的、对建筑体系的自身否定,甚至意图推翻建筑体系的时代运动。到底我们要拯救的建筑是什么?从古典主义发展到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演变受到哪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建筑要处理哪些相互对立的关系?建筑的未来是什么?
  • 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

    作者:青锋

    《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书中的内容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
  • 建筑的七个力

    作者:铃木博之

    《建筑的七个力》中的“联想的力”无论对于建筑作品的创作,还是对于建筑的解读,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通过联想这一关键词,可以得到创造与解读的连接点。“数的力”和“哥特的力”是关于建筑样式的两大潮流,是古典主义样式和哥特样式的思考方法及其解释的历史的思考。另外,“细部的力”和“模仿的力”则提出了在建筑中融入含义、传达含义的要素。除此以外,赋予建筑含义的要素还有很多,细部和模仿这两个概念是最具有特征性的要素。书中最后提出的“地灵的力”和“过去的力”,是建筑在空间和时间上扩展的要素。
  • 设计的开始

    作者:王澍 编著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内容包括“八盏灯”、“顶层画廊”、“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等建筑设计作品。
  • 从神话到童话

    作者:童明

    《从神话到童话》内容:建筑设计是一种既复杂而又难以描述的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力求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则是长期内在于建筑学之中的核心问题,这需要较为宽阔的理论视野以及锐利的操作技巧。在现实的世界中,建筑师如何感知他的工作环境,如何形成他的内在策略,如何应对临场问题,以得出带有明确主体意识的操作结果?《从神话到童话》通过9个建筑、室内、装置的作品案例以及若干篇小短文,并通过“神话与童话”这一话题的隐喻说明,系统性地介绍青年建筑师童明在其建筑实践中所采取的观点、方法,以及他在思想方面的发展历程。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建筑理论研究者阅读及收藏。
  • 物化的理念

    作者:[西]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

    “物化的理念”,出自1988至1989学年间我在马德里高等建筑学院开设的博士课程的名称。我试图借此传达出这样的含义:建筑,在根本上它是一种理念,虽然这种理念的表达有赖于形式—建筑通过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但是建筑高于这些形式,并超越它们。这种理念,通过与人—建筑之核心所在—密切相关的各种尺度来得以物化。因此,建筑可以说是一种被建造的理念。建筑的历史,不仅是形式的历史,其本质是一部被建造的理念的历史。形式会随着时间消亡,但理念得以留存、不朽。
  • 建筑母语

    作者:汉宝德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当的交会点,是当今中国建筑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舵手”,作者对六十年来台湾建筑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所做的因应予以梳理、评析,对“传统”与“现代”的内涵作了精要的阐释,也将自己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娓娓道出,希望对多元社会中的年轻一代有所帮助。
  • 扎根

    作者:刘涤宇

    本书的文字与此时此地当代中国建筑专业和行业的语境密切相关。相关的文字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而写,即使其中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师、建筑或建筑相关问题的评论,也都有对当代中国的特定时空中中国建筑一些侧面的特别针对性。本书分为三篇:“取下标签的建筑”中聚焦于当前对于建筑和建筑理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扎根”则关注当代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前沿建筑师,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的土壤中生存并推动建筑作为学科的发展,以及这种土壤给建筑师探索的推动力和局限性,与近年来这种社会条件土壤的变化导致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实践运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回过头来的阅读”关注的是古今中外建筑历史上的特定案例,选择标准仍然在于有助于理解当代时空下的相关问题。
  • 空间的界限

    作者:王昀

    《空间的界限》是作者从事建筑研究20多年的成果积累,书中从空间角度对建筑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内容涉及广泛。作者比较了东西方在空间模式观念上,在基本空间图式及原型空间的选择上的种种差异,阐述了自己对园林、传统建筑、聚落和当代建筑艺术的理解,同时涉及有关建筑与音乐、建筑与数字、建筑与电影艺术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讨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与古人心中的宇宙模式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颐和园的设计布局当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如何将音乐凝固为建筑?密斯的巴塞罗那馆可以怎样“解构”?艺术与革命之间应当如何选择?中国未来的城市将走向何方?作者将建筑的“界限”逐一撕裂,展现出多彩别样的“空间”
  • 反造型

    作者:[日] 隈研吾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最新的一部著作,以他最著名的几个项目(日向邸、水玻璃、龟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术馆、莲屋)为架构,本书以最广阔的视域和最深入的探索,发掘并展现了隈研吾建筑设计背后的思维脉络和观念底蕴。作为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代表,隈研吾那些关于“将建筑隐去”、“让建筑同自然相连”的实践探索为人们熟知,当他的作品遍布全球特别是近年来充斥于中国各大城市成为地标时,我们更应该了解这位以“负”为“胜”的建筑大师在创作中的理念总结和思路发展,它将成为我们立足全球视野发扬本土建筑特质的良好借鉴。 《反造型》反的是立柱、台基、割裂、突显、以图像观看主导的建筑体验和传播方式……隈研吾在本书中提供了一种审视建筑的新思路。如果柯布西耶式的建筑是方向性、目的明确的“波”,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种暧昧、扩散性的“粒子”?借着为布鲁诺·陶特正名,他试图打破造型体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从对新材料的可能性、建筑与自然的关联性等角度,在探索多元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 场所精神

    作者:[挪] 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 与古为新

    作者:冯纪忠

    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 总论 论方塔园规划 一、规划背景 二、整体布局 三、塔院广场 四、水岸 五、北门 六、甬道 七、东门 八、堑道 九、垂花门和长廊 十、楠木厅 十一、赏竹亭 十二、石础 十三、石砌 十四、植物 十五、旷与奥 论何陋轩设计 一、与古为新 二、总体构思 三、时空转换 四、意动 五、台基 六、竹构 七、屋顶 八、方墙 九、弧墙 十、色彩 十一、修旧如故 附录一 在松江方塔园规划方案讨论会上的发言 方塔园规划 致程绪珂同志函 何陋轩答客问 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 附录二 方塔园的一段往事 新的途径 富有创意的“方塔园”规划 孤独而庄严的方塔 冯纪忠先生 方塔园与维也纳 “冯纪忠和方塔园”展的缘起 冯纪忠的“与古为新” 解读方塔园 回想方塔园 从“花港茶室”到“方塔园”设计 冯先生规划方塔园 方塔园随笔 方塔园·恩师·我 导师轶事 走进方塔园 冬日何陋轩 后记
  • 欧洲建筑纲要

    作者:(英) 佩夫斯纳

    《欧洲建筑纲要》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以接触的建筑物为中心,讲述了建筑的故事。自1942年问世以来,《欧洲建筑纲要》这部著作成为有关欧洲建筑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佩夫斯纳生前曾多次修订,使此书与时俱新,保持生机。时至今日,它并未随着作者的离世而失色,仍然是学习西方建筑史的经典读物。
  • 西方建筑的意义

    作者: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西方建筑的意义》是挪威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系列研究著作之一。该书史料翔实,史论精辟而独到,对西方建筑历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研究建筑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方法。《西方建筑的意义》主要内容有12章,再加上前言及后面的理论总结,全书共有14部分。在前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从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他对建筑的基本认识。在主体部分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景观与聚落、建筑类型、建筑细部、建筑空间、建筑语汇、典型作品、建筑意义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建筑做了全面的分析。这些方面是一个整体在不同层面的反映,它们共同构成了特点时期典型的整体建筑现象。在正文之后,作者对全书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分析了意义、建筑、历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其观点。
  •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作者: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众多建筑专业师生、设计师皆从《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中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感。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这本经典的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执业建筑师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程大锦利用其个性鲜明的精美图画,展示了建筑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已穿越时空和文化界限。通过浏览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建成环境,促进更深层次地解读建筑。经过再次修订的第三版,对交通、光线、景观和基地环境等章节进行了扩展,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环境要素、建筑规范方面的新观点以及有关形式、空间和秩序的当代实例。中文版的编译也根据最新的英文版本多次进行了修改,忠实体现了原书的图文特色。除了更新部分文字内容和增添插图,新版本还附有一张配套的光盘,通过程大锦教授创作的三维模型和动画,书中阐释的建筑观念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 El Croquis N. 134/135

    作者:OMA

    SUMMARY Delirious and more & iii theory and practice Cortés, Juan Antonio A conversation and a dictionary Rem Koolhaas ASCOT RESIDENCE BEIJING BOOKS BUILDING BEIJING PRESERVATION STUDY SOUTERRAIN, THE HAGUE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DEE & CHARLES WYLY THEATRE MERCATI GENERALI HAFENCITY HAMBURG 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S PROJECT CBD - BEIJING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PENANG TROPICAL CITY SHINJYUKU VERTICAL CAMPUS CASA DA MUSICA PRADA LONDON SIGHVATSSON HOUSE VINCENT GALLO APARTMEN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OF ART NEW JEDDAH INTERNATIONAL AIRPORT MILLSTEIN HALL, CORNELL UNIVERSITY ZECHE ZOLLVER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