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零号病人:一部反写的现代医学史

    作者:[法]吕克·佩里诺

    ★ 2021年法国“科学读书节”科普读物大奖作品

    ★ 颠倒角色安排,病人取代医者成为主角

    ★ 25个“零号病人”,25个短篇小说一般精彩的故事

    ★ 反思医学与健康产业的功过是非,开启对未来行医的思考

    是因为有人觉得自己生病才诞生了医学,而不是因为有了医生,人们才知道自己生病。

    ——乔治•冈吉莱姆,法国思想家,认识论与科学哲学家

    历史颂扬医者战胜疾病取得胜利,却忽视了患者。然而,是患者的障碍、病痛开创了新的诊断和疗法,动摇了旧的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纠正了医者的错误或拷问他们的成见。他们有的奇迹般病愈,有的充当了实验品和殉难者,有时还不幸沦为医者高傲或贪婪的牺牲品。

    以小说笔法写就,“零号病人”们的故事是对他们的纪念。颠倒了通常的角色安排,小人物和无名氏取代了名流和英雄,勾勒出另一个版本的医学史。

    ♦ 这本书将零号病人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法国《观点》周刊

    ♦ 一如“新”历史学家从小人物、日常琐事的视角研究社会与文化事件,吕克•佩里诺从病人而非医学权威的视角审视医学既有进步也有误区的历史,结果令人瞠目:从外科学到精神病学再到药理学,一部截然不同的医学史浮出水面。——法国《解放报》

    ♦ 如果你对医学史感兴趣,那就一定要读这本书。风格平易,阅读流畅,精彩至极!——法国亚马逊网友

    ♦ 对制药产业、医疗生意的反思,对医患关系的捍卫。——法国亚马逊网友

    ♦ 营养丰富,对医学知识的介绍深入浅出,一点也不枯燥,时时令人莞尔。热烈推荐。——法国亚马逊网友

  • 别放开我的手

    作者:[法]米歇尔·普西(Michel Bussi)

    身为父亲,却变成杀妻凶手? 身为母亲,能忍受何种变故? 马夏尔带着妻女来留尼汪岛度假,没想到却踏上了惊魂之旅。妻子离奇失踪,生死不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报警的马夏尔。 警方层层包围,进行抓捕,无法说明真相的马夏尔带着女儿踏上了惊险的逃亡之路。一路上,不断有人死去,逃亡、追捕、疑点、真相交替出现。当矛盾越来越激烈,被派出去追捕的警察也越来越多。 马夏尔开着被杀房主的车,带着被杀的房主和一个“小男孩”突破防线,驶向高地,继续自己的计划。而在后方,看似吊儿郎当的警察却发现了不寻常之处,关于马夏尔的过去开始浮出水面……

  • 无尽的焦虑之梦

    作者:[法] 路易·阿尔都塞

    “梦总是领先于生活的。”路易•阿尔都塞在给情人克莱尔的信中写道。

    1984年,就在他写作那本著名的自传《来日方长》之前,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翻阅了许多被他留存在文档里的梦的记录,试图在其中找出那件不可挽回的行为的预兆,以便日后通过自传理解和解释为何他会在1980年时扼死了自己的妻子埃莱娜•利特曼。

    这本书根据时间顺序收录了他在1941年到1967年间留下的关于梦的主要记录。他把这些梦称作“无尽的焦虑之梦”:“我从梦里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喉间的木鞋声。只剩下了挥舞着的手,绝望地在空中划着轮廓……”

    本书的结尾刊录了一篇惊人的文本:1985年,在那起谋杀案后,阿尔都塞假托其主治医师之名写的笔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笔记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他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命运,既吸引着人们,又让人困惑不已。

    ——比岱

    梦背后的东西,在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阿尔都塞

    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它总是与我们最近意识中的观念不谋而合,只需要仔细观察,梦的内容可以在清醒生活中找到根源。

    ——弗洛伊德

  • 炼狱的诞生

    作者:〔法〕雅克·勒高夫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编辑推荐】

    《炼狱的诞生》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心态史领域的代表作品。

    彼岸世界是各宗教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境域。当信徒认为并非在死去之后便没有转圜余地,他的人生便发生了改变。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给将死者以救赎的希望,亦给生者为亡者祈祷襄助的可能和寄托。

    炼狱信仰首先包含对不休和复活的信仰,还依赖于对死者进行审判,甚至二重审判的概念,也关联着对个人责任、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内容简介】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三个处所的漫长的形成过程,揭示在12世纪后半叶中世纪西欧的鼎盛期里的炼狱的诞生及其在下一个世纪中的迅速成功。最后,我将尝试解释为何炼狱与这个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时期紧密相关,它如何以决定性的方式在经历了公元千年后两个半世纪的飞速发展的这个新社会中得到接受(或者说它如何在那些异端中遭到拒绝)。”

  • 向着少女与光

    作者:[法] 巴尔蒂斯 / [法] 阿兰·维尔龚德莱

    巴尔蒂斯,这个让毕加索羡慕嫉妒爱的的大画家,这个赞美少女却因为诽谤争议而无法在美国合法展出的绘画大师,无论是早年以贫穷艺术家的身份流落巴黎,还是晚年功成名就隐居古堡,却始终如一地画着——并终生热爱着——少女,光,镜子与猫。巴尔蒂斯生前反对别人八卦他的生平,但最后他自己讲起来却实在够慷慨。自己的创作,童年,对艺术的看法。从母亲的情人,自己的精神教父里尔克开始,毕加索,贾科梅蒂,圣埃克苏佩里,夏尔,阿尔托,加缪,巴特耶...... 二十世纪巴黎那些几乎所有文化名人都悉数登场,一场华丽的艺术盛宴,流动的盛宴。另外,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自己的创作心路,点评了当代艺术,谈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及其对自己创作的激励。文字简净优美,叙述节奏明快,形式强烈,短札(每个主题基本保持一页,不超过两页)。古典而又现代:明澈,让你明明白白的感到美,而又似乎总是有一种无法参透的东西盘桓心中。其迷人,一如其绘画所给予的。

  • 墨比斯漫画精选集

    作者:[法] 墨比斯

    “他的想象力似乎无边无际!”

    宫崎骏、大友克洋、雷德利·斯科特的灵感偶像,

    漫画宗师墨比斯数十年创作精选

    收录30篇荣获哈维奖“最佳外语作品奖”的经典之作

    从代表作《阿扎克》《绕行》,到鲜为人知的自绘专访

    超级重磅合辑,锁线精装巨幅呈现收藏之选

    ◎ 编辑推荐

    “我多么希望自己永生不死,只为能够一直画漫画,再画两百年!”——墨比斯

    世界漫坛一代宗师,法国国宝级艺术家

    作为闻名世界的漫画家和艺术家,墨比斯被誉为继《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漫画大师。他于1997年获世界奇幻奖“最佳艺术家奖”,曾入选“科幻奇幻名人堂” “艾斯纳名人堂”“哈维奖名人堂”,荣获安古兰国际漫画节“终身成就奖”、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从创办《金属狂啸》杂志到助力佐杜洛夫斯基搭建《沙丘》世界,再到为《风云际会》《异形》《深渊》《第五元素》等电影注入非凡的科幻元素,其一骑绝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为他赢得了好莱坞电影界的推崇,更是彻底颠覆了整个漫画界,影响了20世纪末的创作风尚。宫崎骏、大友克洋、松本大洋、斯坦·李、费里尼、吕克·贝松、詹姆斯·卡梅隆、乔治·卢卡斯、雷德利·斯科特等通通将他奉为灵感偶像!

    全球仅此一版,收录30部经典中短篇漫画,每篇故事均配以大师自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漫威漫画公司首次向本土大众推介法国漫画家让·吉罗以笔名“墨比斯”创作的全部作品。该系列涵盖了墨比斯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发表于《舵手》《金属狂啸》等漫画杂志上的经典中短篇作品,凭借精彩绝伦的想象力和革命性的创作手法荣获哈维奖“最佳外语作品奖”。

    中文版《墨比斯漫画精选集》从中挑选出30部经典作品,按照创作时间和主题划分为4个章节,并在每篇故事前标注作品首次发表时间,配以墨比斯自序,便于读者了解其创作背景。其中特别收录了让·吉罗向墨比斯转型的代表作《绕行》、令墨比斯一炮而红的《阿扎克》(节选)、《封闭式车库》的续篇《希库里号的来客》,以及墨比斯以漫画形式创作的关于自己的专访,可谓一本不容错过的墨比斯集大成之佳作。

    精心制作,漫画迷和艺术爱好者的珍藏之选

    8开精装大画幅(宽23.5厘米,高30.5厘米),锁线装订,可 180 度平摊,便于读者翻阅欣赏,极具收藏价值。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法国国宝级艺术家墨比斯创作于20世纪70至90年代的30篇经典中短篇漫画作品。读者不仅能从中发现墨比斯创作手法的变化轨迹,还将惊叹于他对各种题材、类型和创作形式的驾轻就熟。无论科幻、奇幻,还是幽默、哲理,无论有无画框或文字,他都游刃有余,足见其功力之深厚。

    ◎ 名人推荐

    你漫画里最惊人的就是光——尤其在你的黑白线稿中:磷光、水光、永恒之光、日晕……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之一就是拍科幻片。我一直在想,我的这个想法比目前的科幻片潮流来得更早。你很可能是最理想的合作者了,而我绝不会打你电话,因为你太完整了,你的视觉力量令人生畏。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还需要做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亲爱的墨比斯,我只会对你这么说:继续以漫画震惊世人吧,为了我们共同的快乐。——费德里科·费里尼

    他友善温柔,而且思想深邃,我超级喜欢他。在他身边我总是感到谦卑。在二三十岁的年纪,我真的很少或很难做到谦卑。——尼尔·盖曼

    每当他握起一支毛笔或钢笔,落笔于白纸,奇迹似乎就能重复发生。——斯坦·李

    我非常欣赏让的头脑,以及他与生俱来的才华——我看着他以奇迹般的速度画画,不假思索,宇宙从他手里流出,快得吓人!对我来说,墨比斯是一种现象,闻所未闻。——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1977年,我偶然间看到了《金属狂哮》的漫画和相关出版物。就在那一年,我成了《异形》的导演。当时,我意识到……完全可以把这份杂志中的元素应用到这部电影中来。——雷德利·斯科特

    墨比斯看待世界的角度令我惊讶!他的画,以最单纯的线条来描绘人物,包含了各种要素,呈现出既孤独又高傲的空间感。我觉得这是墨比斯最大的魅力。——宫崎骏

    在我们小心翼翼地描绘现实世界的时候,墨比斯先生却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大友克洋

    我有时绝望地想,不知要转世几次才能画出像墨比斯那样的作品,可有时又觉得自己何其有幸,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目标。对我来说,墨比斯是奇迹之人,是我的英雄!——松本大洋

    在我生活的年代,墨比斯站在大友克洋和鸟山明身后,所以我相当于是他的徒孙吧。(墨比斯)只用线就能描绘出空间,这让我深受感动。——荒木飞吕彦

    每次去法国,我都会在书店的墨比斯专柜大买特买一番。看了他画的线条,犹如听到他在激励你说“快,你也来画吧!”,成为我创作的动力。——浦泽直树

  • 蚂蚁三部曲

    作者:[法] 贝尔纳·韦尔贝尔

    畅销法韩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一个真实奥妙的昆虫世界、一次颠覆思考的奇幻之旅

    作者享有“当今世界蚂蚁专家第一人”的美誉

    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

    编辑推荐

    ◎《蚂蚁三部曲》共三册:《蚂蚁帝国》《蚂蚁时代》《蚂蚁革命》,分别于1991年、1992年和1996年由法国阿尔班•米歇尔(Albin Michel)出版社首次出版,曾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奖、《出版者周刊》读者奖、《她》杂志读者奖、《新观察者》读者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作者韦尔贝尔享有“当今世界蚂蚁专家第一人”的美誉。

    ◎作者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新看待周遭的世界——尤其是“地球内部居民”蚂蚁的世界。在书中他将向读者展示大量闻所未闻的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知识,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但它不仅仅是一部令人愉快、引人入胜的知识读物,还是一套在展示迷人知识的同时,揭示深刻哲理的智慧书:它通过讲述人类与蚂蚁的故事,提出了人类社会与昆虫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运……

    内容简介

    ◎《蚂蚁三部曲》是连续长篇科幻小说。以新颖奇特的题材、细腻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真实、奥妙的昆虫世界。在蚂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激烈较量之下,那些攸关人类生命的颠覆性思考、探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和对生态宇宙存续的深情关怀展现出来。可以说本书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拉开了新的帷幕。自1991年问世以来,吸引了全世界数亿读者对于地球上的蚂蚁文明,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和其他物种文明之间关系的持续而热切的关注。

    重新认识蚂蚁,正是为了重新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本书适合所有对科幻和昆虫感兴趣的人。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畅销书奖

    ★《出版者周刊》读者奖

    ★《她》杂志读者奖

    ★《新观察者》读者奖

    ★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

  • 动物与人二讲

    作者:[法]吉尔伯特·西蒙东

    - 编辑推荐 -

    ★深受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加塔利、贝尔纳·斯蒂格勒、布鲁诺·拉图尔推崇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东首部正式出版的中译本。

    ★在其哲学名著《个体及其物理—生物起源》中,西蒙东自问:“心理与生命是如何彼此相互区分的呢?”为求其解,他感到有必要首先回顾动物与人的生命观念。在本书中,西蒙东就生命、动物与人的生命之间的统一性,还有生命与智性、习惯、本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问题,为我们呈现了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如何对此展开思考。

    ★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人类理性与动物本能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柏拉图会说:人是一切动物的原型,动物是低等级的人。笛卡尔会说:动物既无智性亦无本能,它是一台机器、一种自动之物。西蒙东则会回答:动物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一切都是存在,我们每一次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思考存在的意义。

    - 内容简介 -

    本书脱胎于吉尔伯特·西蒙东两次课程的讲稿,主要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这虽然算不上哲学的根本问题,却一再闪现于古往今来诸多哲学巨擘的思想图景之中。在书中,西蒙东为我们梳理了该问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7世纪的简明历史。他不仅论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等哲学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相关思想,还谈到了许多不常被哲学家们触探的作者,如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蒙田、博须埃和拉封丹等人的相关著述。西蒙东没有执着于将诸学说的论述推至艰深晦涩的抽象层面,而是从观念的历史维度切入,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流派的学说对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做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认识论的维度,还广泛地包括了伦理,甚至宗教,以及最终的形而上学的维度。

  • 帝国之路

    作者:[法] 帕特里斯·格尼费

    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奖、拿破仑基金会大奖、政治人物传记大奖、阿雅克肖文学大奖和纪念奖。

    法国当代权威拿破仑传记。

    ◎ 编辑推荐

    ☆法国大革命研究前沿学者的经典之作

    ☆立足于浩如烟海的原始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

    ☆讲述拿破仑在时代潮流中脱颖而出、夺取最高权力的传奇历程

    ☆传统传记写作在新史学框架下的复兴

    ◎ 内容简介

    拿破仑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一个没有显赫祖先和姓氏的人,凭借意志、勤奋和天赋的力量造就了自己。本书致力于探究拿破仑投身于历史的洪流并最终成为其推动者的历程,记述了他自诞生于科西嘉岛至成为终身执政的前半生,并基于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拿破仑性格中的过人之处,描绘了大革命时代的背景,同时还评估了当时的种种社会舆论。通过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辨析还原,我们得以用接近当事人的视角,看待拿破仑和他所处的时代。

    ◎ 名人推荐

    (格尼费)对拿破仑的青年和少年时代……做了极好的解读……这样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格尼费)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宏伟而精彩……这本书将作为法国拿破仑研究的经典著作,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史蒂文•英格伦,《纽约书评》

    这本书对拿破仑生涯中的各个阶段的叙述都是详尽无遗、准确无误的,而且极富说服力。这本书很可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被视为拿破仑传记中的权威作品。

    ——大卫•A.贝尔,《国家》

    这是一部神奇而又令人振奋的传记……(格尼费)以18世纪末法国思想史为基础,写出了一部强有力的传记。这本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与大多数传记不同的地方,就是格尼费的主题紧扣着时代精神……这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关于拿破仑一生的最详细而具分析性的论述,讲述了自他幼年从军到1802年被宣布为第一执政的故事……格尼费下一本关于拿破仑的帝制时代的作品,令人热切期待。

    ——艾伦•福里斯特,《文学评论》

    关于拿破仑的书成千上万,但只有少数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鹤立鸡群。

    ——《费加罗报》

  • 再见,西贡

    作者:[法] 雷蒙·德帕尔东 / Raymond Depardon

    玛格南资深摄影师回忆到访西贡的三次经历

    从战火纷飞中的异国风情到标准的全球化大都市

    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越南1964—2014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推荐

    ◎ 战场内外的现实

    德帕尔东用尊重且带有同情的镜头,力图贴近在越南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又不让他们变形失真。战场上神情紧绷的越南士兵,村庄里镇定自若的老太太,安静撤离基地的美军士兵,练习过马路的失明的战争受害者……他冷静地展示多年的战争给越南平民和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 越南城市面貌的变迁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战地摄影集,不如说是越南战时生活图景集。德帕尔东的图像印证了西方游客对许多热带殖民地的想象,西贡街头身穿传统白色长袄的年轻女性、东西方风格混杂的建筑、聚在一起闲聊的三轮车车夫等,被摄影师一一收入镜中。这些异域风情后来被摩天大楼、航空公司广告牌、连锁餐饮店稀释,西贡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

    ◎ 摄影师的难忘回忆

    德帕尔东第一次到访西贡时年仅22岁,已经历过三场战事,呼啸的子弹声依然让他紧张,目睹士兵伤亡令他惘然。他在西贡与心仪的女孩去电影院约会,与同行的摄影师彻夜畅谈,享受战争边缘的悠闲。50年后当他旧地重游时,每一个熟悉的街口都有了新的面目。他用这本书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同行、朋友,也纪念自己曾经的岁月。

    内容简介

    雷蒙·德帕尔东在他的摄影师生涯中曾多次前往越南。他目睹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西贡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南越政府治理时期,再到被解放与更名,直到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本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在法越战争结束后的1964年、1972—1973年越战末期、2014年西贡解放40周年之际德帕尔东在越南拍摄的照片。这些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翻天覆地的变化。

  • 男孩

    作者:[法]马库斯·马尔特

    ▷一个野孩子始于1908年的觉醒之旅 | 一部着眼于整个世界的小说。

    ▷马库斯·马尔特野心之作 | 诗意与克制的书写 | 中文版首次翻译出版。

    ▷在人类的疯狂与文明之间,男孩隐约预感到何为生存:无数的灾难和少数的欢愉;这是一个年轻灵魂对这个世界深沉而无望的爱。

    ————————

    【内容简介】

    《男孩》是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的长篇小说,荣获2016年费米娜文学奖。

    男孩没有名字,在法国南部的森林里长大。母亲死后,男孩在天性驱使下踏上旅途。他遇到了很多人:丧失爱人后心灰意冷的约瑟夫、行走江湖的艺人布拉贝茨、文采飞扬的断臂侠士,还有爱玛——男孩的如姐如母的爱人。在旅途中,男孩开始模糊地明白生活是由什么构成:几分欣喜,几分波折;一些欢聚,许多离别。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男孩经历了人类的极度疯狂、大屠杀和我们所谓的文明。这是年轻灵魂的一段旅程;在懵懂间,男孩经历了铸就历史的大小事件,并开始觉醒……

    ————————

    【媒体热评】

    伟大的史诗之作,小说出色地讲述了一个野孩子发现文明的神话。这是一个关于学习和成长的精彩故事,也是关于战争之残酷性的寓言。

    ——莫娜·奥祖夫, 费米娜奖评委会主席

    马库斯·马尔特胆识过人,野心恰到好处。小说的叙事语言根据情境不断变化:时而富于诗意,时而迂回曲折;时而尖锐犀利,时而暴烈张扬。小说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世界的混乱和人性的复杂。

    ——法国《阅读》杂志

    “震撼人心的作品……马库斯•马尔特绝对是一位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家,他的作品处于诗意、神秘、史诗之间,给人带来强烈的阅读的愉悦感。”

    ——《解放报》亚力桑德拉·舒茨博德

    “这是一个关于发现世界的实验,让你先是大笑,继而悲伤的哭出来。”

    ——《生活报》伊夫·维奥利耶

    “虽然不说话,但是男孩身上的本真和气质,强烈地感染了他认识的每一个人,包括读者。”

    ——《阅读报》吉娜维夫·西蒙

  • 权力的眼睛

    作者:米歇尔·福柯

    ◎福柯被布罗代尔誉为“法国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时代思潮。

    ◎福柯的思想深邃、多变,他的著作也晦涩、难懂,《权力的眼睛》一书通过选编福柯生前发表的19篇对话、访谈、演讲,生动呈现了福柯的思想肖像。揭开概念迷雾,我们可以更真实地触摸福柯。

    福柯不是一位学院派哲学家,因为他关注的对象——疯人院、监狱、妇女、儿童等——初看起来不那么“哲学”。然而正是由此,福柯发现了笼罩在世人身上的隐形的权力之网。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蛛丝马迹都被记录、分析,以便精准化营销。权力之眼不仅仅是圆形监狱、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还是不断迭代的大数据。人人都是透明人。

    福柯并未远去,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通过他生前留下的大量访谈和演讲,我们可以更便捷地了解他在《癫狂的历史》《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等著作中表达的深邃哲思。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

  • 贾樟柯的世界

    作者:[法]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

    第一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及其作品的著作

    世界著名影评人 《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倾心撰写

    珍贵访谈╳主要作品评论╳合作者采访╳演说全文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 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首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第一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详尽介绍重要电影作品,百余幅剧照,全面解读贾樟柯电影美学

    贾樟柯的电影观众和读者或许已经从电影《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以及著作《贾想I》《贾想II》对贾导有广泛的了解,但国内从未有过关于其电影的影评专著。本书作者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是国际知名影评人,2003至2009年担任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主编,和中国电影有长时间的渊源,曾发表关于侯孝贤的影评,并著有《杨德昌的电影世界》等。多年来他持续关注华人新锐导演,以具有影响力的影评和推介将华人导演及其作品放入国际影坛的视野。付东在本书中以专业角度详细分析贾樟柯自1995年拍摄的首部故事片《小山回家》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等十多部故事片与纪录片,并有百余幅剧照与工作照,让新老观众对其电影美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收录多篇珍贵访谈,《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长期采访、撰写

    付东自2009年开始与圣保罗电影节创始人莱昂•卡科夫计划拍摄一部贾樟柯的记录以及专著:“(贾樟柯)从他国家的伟大艺术汲取灵感并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他是最大胆的现代电影创作者、最新技术和美学的贡献者,同样,他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变迁——中国十四亿人口经历的巨变的最佳见证者。”2013年,付东与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及拍摄组来到贾樟柯的家乡一路采访,多方面谈及他的童年时期、成长经历、创作发端、拍摄历程、电影理念。并采访其合作者演员赵涛、摄影师余力为等。全书首版在巴西出版、后又在法国出版,中文版为首次呈现,影迷与读者将能从多元的角度观看贾樟柯的创作“世界”。

  • 绿眼睛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广岛之恋》作者、法国国宝级大师、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中文世界首度引进

    《电影手册》出品,力邀杜拉斯共同企划之经典特刊,家人特别授权、百年诞辰纪念发行

    畅聊电影、文学、政治与私人记忆,激进年代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对谈欧美导演、诗人、思想家

    收录家庭私藏珍贵摄影作品、片场剧照、亲笔手稿

    直观立体呈现杜拉斯的生活印记与心灵世界

    一比一复刻法文原版尺寸,高品质布面烫黑精装,极具典藏价值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杜拉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的法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以颠覆性影像实践著称的电影人。1980年6月,杜拉斯受“新浪潮”摇篮、世界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推出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

    在本书中,杜拉斯介绍了拍片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思想脉络,以及对周遭世界与种种争议的看法。收录文章既包含《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随笔或宣言、檄文。

    作为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箴言集、关于当代社会的省思录,《绿眼睛》有着杜拉斯一贯的行文风格:跳跃、拼贴、非线性的文本组织,极具破坏性和压迫感的高密度文字流,以及满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大的精神魅力——孤傲睿智、愤世嫉俗,近乎孩子气的野性和好奇心。

    这些文字营造出激情与柔情并存的对话场域,新增的60余幅照片则建构了一个以“观看”为基础的游戏互动空间,要求看书的读者在交错的视线中探寻深藏的真相:关于电影,关于写作,关于世界,关于自我。

    ◎ 杜拉斯阐述其独特电影观念的唯一专著,《电影手册》独家纪念特刊:

    对于“何为理想影像”“电影与写作、阅读的关系”“小众艺术片与商业片各自召唤怎样的观众”“现代媒体泛滥的影响”等问题,杜拉斯抛出了犀利精绝的洞见,极致坦诚的行文,将你卷入奇妙电影理念的思辨漩涡。

    ◎ 作为跨界“作家导演”,抱怨制片商、嘲讽影评人,亦热烈推崇激发共鸣的创作者:

    对于戈达尔、伯格曼、卓别林、伍迪•艾伦、伊利亚•卡赞等同时代名导演,杜拉斯一一“毒舌”点评,一针见血、爱憎分明。种种交往逸事与珍贵对谈,勾勒出艺术大师之间惺惺相惜的画面,天才灵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折。

    ◎ 一部微观私人文学史,纷繁叙述中,杜拉斯作品里的常数俯拾可见:

    暗藏在系列照片中的童年叙事、《广岛之恋》式的战争创伤记忆、作为流浪象征的犹太喻象、俄罗斯套娃般的层叠女性影像、对边缘群体的持续关注、带有鲜明印迹的主观新闻时评……串起杜拉斯宇宙,为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线索。

    ◎ 高品质布面烫黑方脊精装,一比一复刻原版尺寸和排版样式,极具典藏价值:

    甄选细织平棉布、上质象牙白贴纸,高级亮光烫料跨材质烫黑。封面照片选用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布鲁诺•巴贝作品,大师镜头、精彩构图,定格文艺大家风采瞬间。法文原书恪守作者亲自授意版式,中文版一比一复刻,再现作者的强力在场。

    * * *

    ■杜拉斯语录:谈电影与写作

    ✍ 想要拍电影,也意味着想要走出资本主义电影消费者的角色,从中挣脱出来,并且阻断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很显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是所有消费恶性循环中最完美的一环。我们通过拍电影来控诉。

    ✍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一开始,我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现在,我拍电影是为了抵达图像并将其浓缩。

    ✍ 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 我谈论的是写作。即使当我看上去像是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谈论的依旧是写作。胶片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电影。

    ✍ 一本持续前行的书如同潜在的生命。和生命一样,书也需要各种阻力、窒息和痛苦,需要放慢节奏,需要苦难,需要各种羁绊,也需要安静和夜晚。

    ✍ 当任何人都不拍电影的时候,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当任何人都不写作的时候,写作依旧存在,而且始终存在。当一切都终结时,在奄奄一息的灰色地球上,书写仍将无处不在。它在空气中,在大海上。

    ■杜拉斯语录:谈世界电影大师

    ★ 查理•卓别林:他是残疾的天才,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传奇意外,也是电影的巨大裂痕。从未有人在有声电影中达到过卓别林电影中无声的境界。

    ★ 伍迪•艾伦:应该是个很可怕的人,他肯定没有爱过生活里的任何事物。作品是由一些碎片和碎块缝合而成的,能看出缝合的痕迹。

    ★ 让•雷诺阿:在雷诺阿的电影里,爱情演得太过头,处处泛滥着善意。但特别爱他的《大河》,他或许是去世的电影人中最喜欢的一位。

    ★ 雅克•塔蒂:太爱他了,他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玩乐时间》是部巨片,唯一一次我们可以说“真正出演的是人民”。

    ★ 罗贝尔•布莱松:巨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所有电影的奠基人。《扒手》和《巴尔塔扎尔的遭遇》这两部影片就能代表整个电影。

    ★ 让-吕克•戈达尔:他是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催化剂。当感到孤独的时候,当想到其他电影人的时候,就会想到戈达尔。

    ★ 英格玛•伯格曼:从来没有喜欢过伯格曼,虽然之前认为自己喜欢他。《假面》和《沉默》都是过眼云烟。伯格曼和德莱叶,我们不可能同时喜欢两者。

    ★ 伊利亚•卡赞:或许是唯一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美国电影人。他的工作区域带有国际属性。伟大的“犹太人”,用他的电影覆盖了整个地球。

    ★ 玛格丽特•杜拉斯本人:不喜欢杜拉斯的一切,但喜欢《印度之歌》《她威尼斯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卡车》《奥蕾莉娅•斯坦纳》。它们可以被列入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媒体推荐

    若想充分欣赏本书中的对谈和文本(最初发表在《电影手册》的一期特刊上),熟悉杜拉斯的电影、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是一项必要条件。这些对谈反映了杜拉斯对自己和许多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的看法。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越南,在巴黎凭借小说《无耻之徒》(1943)首次登上文坛。她以实验性作家和电影人的身份著称,写作、拍摄的作品以“激进诗学”为特征,其中元话语和超文本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琴声如诉》《广岛之恋》《劳儿之劫》等)。在本书非正式的“围炉聊天”风格的行文中,读者会发现丰富的信息:关于杜拉斯对政治、媒体、文学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大量的照片和电影剧照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补充。

    ——《图书馆杂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作者:[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看点介绍】

    ★国内授权引进的首部昆德拉传记

    米兰•昆德拉在世界文坛有着崇高的地位,世界各地读者众多,且在中文世界内拥有众多的忠实读者。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读者,对昆德拉的过去了解甚少。而布里埃的这部传记,为我们了解昆德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一手资料 引证详实

    作者引述了诸多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人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更以大量早年珍贵报刊文本为引证,描述昆德拉所处的历史时代,分析昆德拉的存在境遇及遭遇,追踪昆德拉的心路历程。

    ★著名学者、翻译家刘云虹、许钧译本

    本书译者刘云虹、许钧均为法国文学的翻译大家,译文质量极佳,其中许钧译有数本昆德拉作品,为广大读者熟知且认可。

    【内容简介】

    米兰•昆德拉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他生于捷克,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对于潜心文学创作、刻意回避公众、“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有着各种矛盾的理解与评说;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各种悖论性的解读。

    传记作家布里埃倾力写就的这部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与完整的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主要成就 】

    1973年美第奇外国小说奖

    1985年耶路撒冷文学奖

    1987年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

    2007年捷克国家文学奖

    2020年卡夫卡文学奖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作者:[美] 罗伯特·达恩顿

    ·新文化史权威达恩顿,时隔八年再出新作,集既往研究之大成

    罗伯特·达恩顿是闻名遐迩的新⽂化史研究专家,始终致⼒于书籍史和⽂化史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品《屠猫狂欢》被奉为标志着新⽂化史理论和研究⽅法⽇臻成熟的经典之作。《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达恩顿时隔⼋年推出的最新英⽂作品,也是中⽂世界时隔⼋年再次推出达恩顿的新作。这本书可谓是达恩顿书籍史研究的集⼤成之作,是⼀部真正结合了书籍、⼈物和思想的社会⽂化史。

    ·浸入式写作,见证法国大革命前夜基层社会的混乱与生机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以一位图书销售代表1778年的环法之旅为主线,用浸入式写作带读者亲历图书贸易的各个环节,感受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和大众高涨的阅读热情。作者达恩顿利用丰富的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材料让法国大革命前的图书世界重焕生机。在这里,书商们为了实现销售在乡镇奔走,贸易路线受政令影响不断改变,关于图书需求的情报飞速流转。他们把满族读者的需求当作生意努力经营,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为一场革命做准备。

    ·五十年档案研究之结晶,全面复原图书世界的真实状况

    罗伯特·达恩顿钻研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半个世纪,对旅行日志、银行账目、书信往来等各种史料做了精细的文本分析。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中,达恩顿通过对众多城市和人物故事的娓娓道来,将启蒙运动、大众阅读与近代贸易结合,描绘了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酝酿之时的历史微观图景。

    ·新文化史开拓者林恩·亨特鼎力推荐;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倾力翻译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英文版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推荐。新文化史的开拓者林恩·亨特(Lynn Hunt)称赞到:“只有⼀位故事⼤师(达恩顿)才能为18世纪的书籍世界注⼊如此鲜活的⽣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更称罗伯特·达恩顿的研究创造了“⼀种思想的社会史”,是“这个时代乃⾄任何时代最为优秀的历史学家之⼀”。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高毅领衔翻译。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新文化史大家、书籍史权威、《屠猫狂欢》作者罗伯特·达恩顿的最新作品。

    故事围绕⼀位来自瑞士的图书销售代表展开。1778年夏日的⼀天,29岁的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动身上马,开启了⼀趟环绕大半个法国的公务旅行。他受雇于纳沙泰尔出版社,任务是拜访沿途书店,推销书籍、查收账目、安排货运、调查市场。在历时五个多月的行程中,他翻越汝拉山脉,沿罗讷河直抵地中海,横穿法国中部地区,途径里昂、马赛、图卢兹等重要城镇。法瓦尔热详细记录了沿途经历。这份珍贵的旅行日志无异于⼀场18世纪法国外省出版市场及图书贸易的导览。与它同样完好⽆缺地保存在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中的,还有上千份内容翔实的信件、银⾏账⽬、交易记录,涉及出版业有关的各⾊⼈群。罗伯特·达恩顿充分利⽤这批宝藏,在本书中描绘了⼀个处于历史重要关头的,⼈物鲜活、⽣机勃勃的图书世界。达恩顿⽤精彩的浸⼊式书写带读者走进图书贸易的哥哥环节,并亲历竞争激烈且秩序混乱的18世纪图书世界。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什么书籍?这些图书怎样到达读者手中?通过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为读者铺陈了变革前夕法国社会阅读和基层人民生活的全景画卷,以及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酝酿之时的历史微观图景。

  • 蓟与玫瑰

    作者:[法] 尼古拉·容克

    “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

    玛丽·斯图亚特 vs 伊丽莎白·都铎

    两位改写欧洲历史的传奇女王

    在男权社会步步惊心的权力游戏

    一种精心设计的镜像手法

    完美演绎绝代双姝的相爱与相杀

    荣获2015年《历史漫画》杂志评选第一名

    安古兰漫画节百部必读作品(2010 - 2020)

    编辑推荐

    “伊丽莎白·都铎,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历史与政治上取得了胜利;玛丽·斯图亚特,一个浪漫主义者,在诗歌与传奇中取得了成功。”

    —— 斯蒂芬·茨威格,《断头女王》

    ♠♥ 立足于男权社会权力巅峰的女人,最富传奇色彩女王的另类传记

    玛丽·斯图亚特,生为苏格兰女王,也是未来的英格兰女王,十六岁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法国的王后,而最终遭到监禁。她有过无数情人和丈夫。她的传奇从诗人龙沙开始……她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

    伊丽莎白·都铎,亨利八世的私生女, 不齿于宫廷,十六岁就被囚禁,却最终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英格兰王国的女王。她唯一的情人就是她的王国。她的神话与莎士比亚一起终结……她标志着近代的开始。

    她们同为权倾天下的女王,她们的一切又都截然相反。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充满幽默感的采访形式,邀请围绕在女王身边的男人们(弗朗索瓦二世、龙沙、爱德华六世、约翰·加尔文、培根……)为我们讲述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女性君主的传奇人生。

    ♠♥ 新颖有趣的实验性,以对称的形式呼应两位女王完全对立的人生

    “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这是玛丽被关押期间刻在椅子上的座右铭。伊丽莎白处决玛丽,消除了英格兰王位的最大威胁;但在伊丽莎白死后,玛丽的儿子詹姆斯·斯图亚特继承王位,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国王。

    两位女王从性格、处世哲学、私生活到命运的走向都截然相反,将她们的故事放在一起对比,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张力。作者别出心裁地将两本漫画设置成对称的分镜结构。两本书的中间页则是互为镜像的同一幅画,这意味着不仅在图像上,连叙事结构也是对称的。

    在书的每个页面上都标记了两个数字,分别表示本书页码,和另一本书的页码,好奇的读者可以凭借这些设计巧妙的双重页码在两本书中找到相互呼应的页面,从而品味这其中的文字、图像或剧情游戏。

    ♠♥ 考究的人物服饰,简练传神的线条,以色彩叙事的图像语言

    历史专业出身的尼古拉·容克,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漫画时具有独特的优势。本书中的服饰、场景、装饰、徽章等无不经过精心研究,真实还原了历史的面貌。

    容克独树一帜的简练线条,寥寥数笔便将人物表情刻画得活灵活现。夸张的表现手法既幽默又不失辛辣。

    每一页的色彩都根据情节采用一种对应的色调,冷暖色调交叠,为画面赋予了更强烈的感情表达。

    内容简介

    她们是表亲,她们是女王。她们的一切都像镜子的两边,互为映像。伊丽莎白·都铎,不被教皇承认的私生女,永远的童贞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受到天主教庇佑的天之娇女,风情万种的娼妇。她们都自称是英格兰至高无上的君主,但是一座岛上如何容得下两位女王?

    本书讲述了这两位在欧洲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女王斗争至死的一生。作者创作了两部完美对称的作品,极富创意地展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16世纪女性相互对立的人生,以及她们如何各自施展魅力、玩弄权谋,让男人们臣服于她们脚下。

    获奖情况

    荣获2015年《历史漫画》杂志评选第一名

    安古兰漫画节百部必读作品(2010 - 2020)

    名人推荐

    这部双册的漫画以简单、有趣、有料的方式讲述了玛丽·斯图亚特与伊丽莎白·都铎之间的斗争。这是容克专属的领地,他为我们精心打磨了历史漫画中的一颗明珠,一颗色彩斑斓的珍宝。

    —— BDfugue

    不同于主流历史漫画的枯燥和说教味,容克擅长为历史增添风味,在颠覆形式和类型的同时,表达出他自己的观点。两个狂热灵魂的反传统传记。棒极了!

    —— Bodoï

    本书带领读者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走进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君主们的非凡命运。

    —— planetebd

    从一个更现代的视角讲述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都铎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故事。一种纯粹的享受!

    —— fnac书店

    尼古拉·容克用《蓟与玫瑰》实现了一次真正的壮举。以非比寻常的双部曲形式,为这个激动人心的主题赋予了不起的艺术价值。

    —— BDgest

    这两本漫画完美对称,仿佛一个有趣的回文游戏。它们既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读。尽管里面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心思,但故事始终是尊重史实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

    —— bdtheque.com

  • 故事主角下班后

    作者:[法] 吉尔·巴什莱(Gilles Bachelet)

    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故事主角们的日常生活大揭秘,

    故事主角们的朋友圈一日游,

    为喜欢想象的大小朋友打开通往故事的大门

    ◎ 编辑推荐

    ☆ 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故事主角们的日常大揭秘,故事主角们的朋友圈一日游

    小红帽在看《捣蛋大王》,大灰狼在看《好狼日报》,小红帽的篮子都还没来得及整理;彼得兔和三个强盗签合同;小象波米诺和花格子大象艾玛神奇变身;喜欢分享的彩虹鱼终于成为了平底锅里的座上宾;好饿的毛毛虫在衣物寄存处当实习生……

    据不完全统计,书里面至少出现了50个故事主角:大灰狼、小红帽、彼得兔、三个强盗、匹诺曹、蓝狗、白兔先生、小鼹鼠、野兽国的野兽、小象波米诺……

    ☆ 致敬经典童书人物、童书大师,巴什莱的幽默宇宙和童话镇的激烈碰撞

    通过幽默的编排,儿童文学中的经典或知名人物,纷纷以一种奇妙又不违和的方式建立了联系。吉尔·巴什莱利用这些故事人物创造出一些新的、有趣的故事交集,同时又尊重这些人物的性格,或者说尊重我们读者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吉尔·巴什莱以其幽默和特有的风格向当代儿童作家致敬,如克劳德·旁帝(Claude Ponti)、大卫·麦基(David McKee)、丝特法妮·布莱克(Stéphanie Blake)、维尔纳·霍尔茨瓦特(Werner Holzwarth)、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菲利浦·科朗坦(Philippe Corentin)、汤米·温格尔(Tomi Ungerer)……也向《小红帽》《三只小熊》《灰姑娘》等经典故事致敬。

    ☆ 激发孩子想象的另类书单,带孩子走进故事的国度

    童书故事里的人物,从原本的书里面走了出来,就像下班归来,和其他故事里的人物相遇。这些人物或多或少还没从之前的故事缓过神来,和其他故事里的人物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故事。小鸡布莱兹从《小鸡的一千个秘密》里面跑出来,一下子瘫倒在精神科医生的棕色治疗椅上,摘下面具,两眼放空;《野兽国》里的野兽们,逃离了海岛,兴高采烈地捣毁图书;《老鼠记者》里的大记者杰罗尼摩·斯蒂顿结束了冒险和全球旅行之后,脱掉自己的外表,洗了个热水澡……在这本书里面,看到很多新故事,同时也会萌生读去旧故事的愿望。

    ◎ 内容简介

    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故事主角们的日常大揭秘:

    彼得兔和三个强盗签合同,小王子和大象巴巴定制礼服,小象波米诺变身小灰象……

    ◎ 媒体评价

    这本图画书通过一些非常有趣的组合来探访少儿出版的世界,从演员选角到停车场,中间经过了失物招领处和周边产品,总之是一个绝对无法抗拒的幽默宇宙。

    如果你已经知道吉尔·巴什莱,不要犹豫一秒钟,这本图画书也是必须的。他玩的是其他同行的角色,但是那种幽默的玩法是他自己独有的,我们能充满乐趣地通过这本书认识其他作者或者书(如果我们猜不出一些童书人物,不要紧最后附录着名单,即使我们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知识,我们总是错过一些!)。

    这对于儿童文学专业人士或童书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互文性不一定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但他们的反应还是挺好的,我们要让他们发现自己还不知道的童书人物。而且因为一张画看似简单,所以要深入研究细节(那个想知道谁嗯嗯在它头上的小鼹鼠的图书馆,它后面的一整面墙值得读者们特意停留一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小心机隐藏在插图中。

    不容错过的童书故事的幕后之旅!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我很喜欢这本小书,是儿童文学经典人物的组合!我很喜欢。

    我喜欢它的小方块开本,彩色封面上充满希望:在一个戏剧舞台的布景后面,小红帽正坐在一个很有知识的狼旁边,这头狼穿着浴袍,戴着眼镜,读着《好狼日报》。

    封面图画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 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经过幽默和研究后才被放上舞台的:贝阿特丽丝·波特的彼得兔和汤米·温格尔的三个强盗签下合同,艾瑞·卡尔的毛毛虫是衣物寄存处的实习生(我让你想象一下大衣上的洞)……

    有老的经典,如安徒生童话,也有新的经典,如雷蒙娜·巴蒂斯库的《花园小象波米诺》。在非常有趣的情况下,认识这些人物(即使是儿童)也是一种乐趣。

    吉尔·巴什莱的线条细腻精确,色彩非常漂亮,即使他拼凑得再厉害,他的风格在所有人中也是可以辨认的。

    一张非常好的致敬图书,熟悉童书掌故的成年人也可以关注一下。

    ——Babelio网站读者评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绘本的创作,这是一本不可缺少的书!

    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你会知道童书幕后的一切,从选角到捣毁,再到厨房,别忘了最后的非自愿参与者名单。

    养兔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毕竟我们真的不知道这种让兔子在书里到处跑的倾向从何而来。

    目的达到: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想去读更多的书。

    ——Babelio网站读者评论

  • 东方故事集

    作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凌空捕捉的传说、寓言、道德故事,这本《东方故事集》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犹如一座宏伟宫殿中的一间精巧的小礼拜堂。现实在其中变幻,梦想与神话每一次说着新的语言。故事里的欲望和激情往往出人意表,狂暴而炽热地燃烧,或许因为在这些短小叙事令人赞叹的结构中,这些情感找到了必要的完美反差,瞬间闪耀。

    ——马蒂厄·加莱(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东方故事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借用东方之壳叙事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印度、日本和东欧(欧洲人古典概念中“东方世界”)的神话、历史和传说,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意义。

    尤瑟纳尔的笔下有一种特殊的仁慈,蕴含着令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希望的力量。她的语言轻逸,节奏不徐不疾,文本富有想象与诗意。

    全书插图均由法国著名插画师乔治·勒穆瓦纳根据文本创作,梦幻而空灵,极具东方韵味与艺术价值。

  • 阿兰的初恋

    作者:[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新晋安古兰大奖得主中文版新作

    西式水彩与中国文人画的融合

    “阿兰”系列锦上之花

    全书全彩跨页构图

    30年代漫画版《怦然心动》

    一首献给回忆和童年的散文诗

    编辑推荐

    ◎ 大师的得意之作:一本“番外”小书

    吉贝尔是拿奖拿到手软的著名漫画家,2020年更荣获安古兰漫画节终身成就奖,正式跻身大师之列,他准备十余年、亲赴美国考察后,以千钧之力完成的这部《阿兰的初恋》却是一部“番外”小作品——以很小的篇幅描绘了两个小孩儿之间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是作者的宠儿,因为其中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功力和得意的创新。

    ◎ 东方韵味+西式水彩=当代文人画

    作者二十年前就完成了初稿(阿兰在世时就看到过部分画稿),但始终不满意,后来在台北看唐伯虎画展的时候受到触动和启发,终于创作出一部独特的西方文人漫画。左右两页合起来是一幅构图完整的跨页图,旁白力求洗练、清淡,作为构图的一部分精心布置,犹如在山水画上题诗。

    ◎ 充满错位的漫画

    《阿兰的初恋》有别于一般的漫画,其中有多重有趣的错位。例如对历史事件、人生大事一笔带过,而对一些小故事、细节大书特书。时而失衡的文字与画面,使二者形成有趣的互补结构。简约的文字可能搭配浓墨重彩的画面,越是文字信息密集的地方,记忆中留下的画面反而越少。对话框内巨大的留白,仿佛是对人物欲言又止时的沉寂所做的完美诠释。

    ◎ 补足“阿兰”系列,串起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这部番外篇衔接《阿兰的战争》和《阿兰的童年》,以独特的题材切入,将阿兰的口述回忆连成一个闭环。前作中的有些人物再次出现,有些事情在对照之下才能道清前因后果。《初恋》是一部独立的小书,是描绘人物一生的“三段论”,也是一块拼图,从另一个角度楔进前作中,使阿兰的故事变得完整、丰富。

    内容简介

    吉贝尔根据美国退伍老兵阿兰·科普的口述回忆创作了著名的纪实漫画《阿兰的战争》和《阿兰的童年》之后,酝酿、筹备了十余年,在中国文人画的启发下创作了这部浓墨重彩的“番外篇”,展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加州的生活场景,细腻地描述了阿兰与小女孩玛尔塔的交往过程。

    纯真、有趣、动人的友谊和若有若无的情愫终于在世俗的影响下渐渐淡漠,成为一段遥远的回忆,令耄耋之年的阿兰怅然若失,又若有所得。

    媒体推荐

    《阿兰的初恋》用精美绝伦的跨页彩色图画描述了一段受阻的友谊,感人至深。

    ——法国BFM电视网推荐语

    《阿兰的初恋》是一部关于怀旧的传记,它提醒我们,人渐渐长大、变老的过程中,生命中的一些事注定会变化,总有一些人在某个时期不能再会。然而记忆长存,作为回到过去的跳板,时不时地带我们找到自己。

    ——MangaForever网站

    吉贝尔用精湛的配色,用温柔,用简约,再现了一段友谊。还有年老的讲述者阿兰和天才漫画家之间的友谊,两段友谊缺一不可,共同促成了这部杰作。

    ——ActuaBD

    获奖情况

    2017年勒内·戈西尼大奖

    2020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