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学

  • 剑与天平

    作者:马丁·洛克林

    这本简洁易懂的著作为我们重新呈现了法律与政治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剑与天平: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省察》论证颇具挑战性,因为在省察法律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作者促使我们对许多关键的课题如正义、国家、宪政与权利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更为特别的是,《剑与天平: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省察》为法律人介绍了大量有关政治思想文本中的重要议题,也为政治学家从事诸多政治研究提供了法律的视角。《剑与天平: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省察》由当今杰出的宪法理论大家写作而成,相信它会成为任何对法律与政治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或者教师的必读之书。
  • 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

    作者:张千帆

    《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从比较宪法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不断缠绕中国政府实践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厘清央地关系的关键是“法治化”。针对中国面临的一系列政府实践问题,系统回顾、比较并展望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以及这些权力关系模式对解决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作用。通过全面探讨欧美等国的宪政经验,概括和总结了央地关系的一般宪法原则与原理,进而为解决中国的央地关系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立法建议。
  • 论法治

    作者:(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

    内容简介 法治是当今最重要的政治理论,但关于它的含义与作用机理存有大量混淆不清之处。本书探究围绕法治理想的历史、政治和理论,从古希腊和罗马思想开始,细陈中世纪对法治的贡献,理清法治在自由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政治体制中发挥的作用。作者概述了西方保守派对法治衰落的担忧,提出了激进左派推动了这一衰落的若干原因。接下来展示了法治理论的两个基本分支,考察了各自的优点与弱点。本书站在全球层面上考察法治,在结尾时对法治是不是人类的普遍善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 立法者的法理学

    作者:强世功

    序言 法理学与民族命运 致谢 第一编 第一章 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 一、问题的提出 二、没有国家的法律观 三、法律人的法理学 四、国家与法律 五、立法者的法理学 结论 第二章 “宪法司法化”的悖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违宪审查”还是“司法判断” 三、“宪法缺场”的话语悖论 四、国家转型的宪政悖论 五、国家转型与法学家伦理 第二编 第三章 基本权利的宪法解释 一、问题与方法 二、“受教育权”的侵权法解释及其限度 三、宪法的结构解释:原旨与文本 四、人民为什么要受教育? 结论 第四章 谁来解释宪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宪法解释权:排他性的专属权 三、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手段 四、“审判权”与宪法解释权 五、法律选择权:隐含的违宪审查权 六、二元违宪审查体制 结论 第五章 共和政体下的“个案监督” 第六章 司法审查的谜雾 第七章 自然权利与领土主权 第三编 第八章 文明的终结? 第九章 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 参考文献
  • 政制与法制

    作者:张君劢

    本书分为国家民族本位、修正的民主政治、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文化政策等五编,追思欧美列强的近代历程,历数其治道而求政道;标举人物以探寻思想,由经济、政治和法制,到文化、教育与信仰;自解析其结构与功用,进叩其价值与审美。
  •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现代宪法史论

    作者:[德]格奥尔格•耶里内克

    本书是耶里内克在英美学术界最著名的一部著作。他在文中阐释的观点据说启发了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写作,这篇短小精干的文章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至今仍有影响。 这篇文章探讨了法国人权宣言的历史来源。其令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局限在法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内部,而是把权利宣言这一问题放置到了更加宽广宏大的欧洲政治历史和思想史中进行考察。这一超越单纯文本争议的视角展现了权利宣言背后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人看到了一个更生动和全面的现代宪法基本权利诞生的历史图景。
  •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

    作者: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在宪法批准中的辩论(1787-1788)》在反联邦党人看来,共和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政党,而是公民,共和国的生命不在于“野心对抗野心”,而在于公民具有美德,乐意让个人权利服从于公共福祉,而当代包括美国在内的宪政民主体制所面临的困境,部分原因就是缺少这种久违的公民精神。反联邦党人所推崇的古典共和主义传统,推动人们重新发现公民美德的价值,公民个体同精英代表…样,在协商民主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公民自己才是公共活力的源泉。
  • 我们人民

    作者:(美)布鲁斯·阿克曼

    布鲁斯·阿克曼所著的《我们人民--奠基(阿克曼文集)》克服了把对‘建国者的原意’的无望和荒唐的追求看作发现人民意志之方法这一障碍。该书指出,号召人民起来行动的伟大而神圣的时刻不限于十八世纪建国时期的单一个案。该书贬低了日常政治中政客们的自命不凡,但突出了宪法政治中动员民众支持它的政治领导力的重要性。它赋予了南神秘、无形、沉默,然而至高无上的人民拥有、治理和享有政府以现实的意义。
  • 宪法与公民

    作者:赵晓力编

    本书的主题是宪法与公民,主要是以美国宪法和中国宪法为基础讨论宪法的角色和地位。它究竟是作为抽象的政治原则或政治宣言还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司法诉讼来具体履行的行为准则存在。同时还讨论了美国宪法发展与社会科学讨论演变的交织。本文集从理念与实践两个角度,从宪法法案本身与宪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判决(山东滕州齐玉苓案的判决)两个层次对宪法进行了透视。评论中收的几篇文章是对几个经典文本,比如《会饮篇》、《曼陀罗花》等几个经典文本的评注与解读。从古典那里挖掘生、死、共同体、公民等主题的主要内涵。对我们思考中西方宪法本身复杂的演变和宪法实践大有裨益。
  • 宪政与民主

    作者:(美)埃尔斯特

    作为一部有关宪政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的论文集,这些文章的作者观点分歧之处多过一致,但是这些文章的共同中心是,为什么一个社会要限制自身的最高权力?为什么一个民主社会会容忍那些看起来是历史对今天的专断?民主、宪政、私有财产是密不可分的概念。
  •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

    作者:大卫·斯塔萨维奇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民主是否有利于国家财政?代议民主的确立是否增加了人民对国家偿还公债的信赖?《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发展了关于债与民主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并且把它适用于历史比较:拥有强大的代议机构和合理的公共财政的18世纪的英国与二者皆无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法国。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主张,代议机构能否促进信赖取决于作为贷方的政府与其他社会群体形成新的联合的可能性,当社会是通过多重政治认同而划分阶层时,这种联合更可能形成。《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提供了历史证据表明,1688年之后英国财政状况的改善与辉格党的发展和宪制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在法国,党派力量的均衡使其不可能采纳促进政府可信性的英国式制度。 鉴于政府可信性对于不同问题的重要性,《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的主张与许多学者都密切相关。《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涉及宪法、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对国内相关问题领域空白的弥补。
  • 自由与权利

    作者:张佛泉

    《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为政治学与法学耆宿张佛泉先生有关宪政与民主、自由与人权等问题之论著汇集。全书概分上、中、下三篇,凡二十五章。上篇以“宪政与时局”为名,收录先生发表于《国闻周报》的政论时评,涉及民族主义、行宪守法与国族建设诸方面,展现了法政学理与现实社会的种种纠结;中篇为“无法出让的权利”,凡时论二十二篇,侧重基本权利学理的讨论与社会应对,尤其关注于选举权利之推行与民主政治途径的探析;下篇则为“自由与人权”的经典言说,缕析自由概念在宪法乃至宪政上的重要地位,擘划邦国秩序,规制基本人权,阐明“自由之确凿意义——诸权利即诸自由”之意。全书所辑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利呈列,俾窥张佛泉先生思想发展之脉络。
  • 英宪精义

    作者:戴雪

    《英宪精义》共分3篇,主要内容包括:巴力门的主权、法律主治和宪法与宪典的联络。近几年来,受宪法学研究之理想的驱使,中国法制出版社再次重印由雷宾南翻译的戴雪的旷世名著《英宪精义》。《英宪精义》内容翔实,便于读者阅读。
  • 商业无边界

    作者:薛兆丰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经济具有重大的价值。简单地说,它指出了美式(更大程度上是欧式)反垄断法的种种圈套和谬误,而许多国家正在生搬硬套这种反垄断法。只要读完这本著作,你就会奇怪在经济科学当道的年代竟然还有如此错漏百出的东西,而且还会惊叹其它国家竟然还会对这趟混水趋之若骛。 这本书将掀掉读者头上的蒙眼布,把错误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至今还挥之不去解释得一清二楚。任何一个走完这个思想历程的人,都会深深地怀疑反垄断法究竟对社会有什么好处。但是,即使政策制定者出于其自身的原因执迷不悟和一意孤行,我们也至少知道该如何缓解其决策的恶劣效果了。
  •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

    作者: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卓越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本书在2004年出版了中文版,现在这个修订版被编入《雅理译丛》。
  • 真正的权利

    作者:[美]卡尔·威尔曼(Carl Wellm

    本书以霍菲尔德的理论体系为基本分析工具,重新探寻了一种极具解释力的权力理论,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上解决“当冲突的当事人都主张自己拥有权利时,我们应当如何行动?” 本书作者用“真正的”和“虚假的”比照代替了以往权利理论中常用的“绝对的”和“相对的”比照。根据这一区分,唯有成熟的道德人才能够拥有权利,儿童、精神受限的人只能拥有有限度的权利,而胎儿、死者和各种群体则不能拥有任何的权利。与此同时,义务隐含在权利中,权利的冲突与义务的冲突关联一体,权利并不是不可超越的。 本书在法律理论界享有盛誉。任何对权利感兴趣的人都可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 汉语法学论纲

    作者:许章润

    《汉语法学论纲》一书,从中国文化命意的深度和高度,怀揣着家国情怀的现实和忧思,以学术的敏锐和严谨,挖掘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明背后的价值思想脉络及其与现代法学的转轨对接途径。其中,“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 具体说来,该书所谓“汉语法学”,以汉语作为表意工具,于中国历史的观照下,将中国人生和中国社会的法律生活当作基本对象,而将中国文明的人文忧思与价值关怀拥纳入怀,意在讲述一个民族文明转型和立国进程的法律史叙事,构成了它的政治立国的意义指南,也是赋予近代中国“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四位一体的政治建国进程以制度肉身的法意资源。经此作业,本书着意于现代中国政道与治道的法理表达,期期于探究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从而,为奠立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 编辑推荐 1、《汉语法学论纲》开篇“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 2、许章润此书行文亦不改 “半文半白”之风,时而端庄隽永,时而洒脱诙谐,且真有点“梁任公的味道,笔尖常带情感”,一边阐发汉语法学的价值思想体系,一边仍不忘嬉笑怒骂,畅抒忧国忧民之思。 3、现在学术界都忙着与国际接轨,许章润则执意从中国本土的历史资源中挖掘阐发法学背后的价值思想体系,从中国文化的高度构建颇具特点的汉语法学体系。此举不可谓不“顽固”,然而,正因为他的固守阵地,汉语法学理论才得以在一片欢呼声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 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中国法学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激烈之作。 清华大学江山教授:《汉语法学论纲》为法学界开了个很好的头,并从历史法学沿革的解读进一步梳理了“道”的演变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全喜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基于中国当代或者近百年思想、中西文明交汇的一本忧思之作。 西南政法大学董彦斌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中国版的历史法学的绪论,是跟大传统相联系的法理学,是中国版的新自然法学的起点。
  • 中国法学时局图

    作者:凌斌

    本书是第一本以CSSCI引证数据为基础的学术史的定量研究作品,对中国三十年来法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做出了独具视角的系统研究,从长时段和众多文献中梳理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法学学术史的基本格局和总体脉络。本书所揭示的中国法学三十年的学术特点,不论对于认识历史还是放眼未来,都提供了可资批判的研究基础。 以往的学术史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要么是“口述史”、“自传体”的“自述式学术史”,要么是根据史料记载复原历史因素的“重构式学术史”。本书则提供了一种学术史的定量研究方法。尽管定量研究永远不会替代定性研究,但是也提供了定性研究不能替代的重要内容。以往的引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和作者的学术影响排序,但是引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前景,是推进学术史的定量研究。本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定量研究方法扩展和应用到了对学术史基本结构和总体变迁的理论梳理。这一研究也同时表明,学术史的定量研究对于理解学术史的结构和变迁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潜力和应用价值。
  • 你的權利從哪裡來

    作者:Dershowitz, Alan

    我們權利的來源為何? 在《你的權利從哪裡來?》中,法學巨擘德蕭維奇提出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以解決法哲學與道德哲學中持續已久的難題:我們的權利來自何處?所謂的「自然法」是否真的存在於憲法與法律條文之外?如果是,我們如何知道自然法說了什麼?為什麼權利會隨時空不同而變? 另一方面,如果權利不過是人類法律的產物,為什麼我們允許權利凌駕於人民意志之上?少數人的「權利」竟可勝過多數人的偏好,其論證的基礎何在? 在本書中,德蕭維奇主張權利並非來自上帝、自然、邏輯,或是光只來自法律。權利產生自人類對不義的經驗。正義是個捉摸不定的概念,難以定義,而且各種詮釋彼此衝突;不義則正好相反,它是立即的、直覺的、具有廣泛共識的,並且是具體的。《你的權利從哪裡來?》是第一個不以完全正義理論為起點的權利理論,它從反面入手:由下而上、從試誤中以及從集體的不義經驗出發。人類的權利源自人類的惡行。 《你的權利從哪裡來?》呈現了有關我們基本權利來源的大膽、原創而富創造力的新理論。本書證明德蕭維奇不僅是大師級的法律教學者,同時也是敏銳而令人折服的權利理論家。這部創新的作品勢必會成為法哲學經典、大學學生的必讀書籍。 ──亨利‧路易斯‧蓋茲(Henry Louis Gates, Jr.),哈佛大學非洲與非美裔研究中心主任,杜博伊斯研究所(W. E. B. Du Bois Institute)所長 《你的權利從哪裡來?》是個原創、吸引人且發人深省的權利理論。它為政治理論課程增添了重要的新內容。德蕭維奇的思考成果不僅使人更深入地瞭解權利,也再次確認了權利在民主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謝爾登‧哈克尼(Sheldon Hackney),賓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前賓州大學校長,前國家人文獎學金基金會主席 許多思想家試圖解釋為什麼我們擁有權利與為什麼有些權利應凌駕於民主決策之上,但這些嘗試都失敗了。永不吝於接受挑戰的德蕭維奇此時挺身而出。他令人折服的論證足以使他在努力重視人性尊嚴的萬神殿中贏得一席之地。 ──瑪麗‧安‧葛藍登(Mary Ann Glendon),《談權利》(Rights Talk)與《創造新世界:伊蓮娜‧羅斯福與世界人權宣言》(A World Made New: 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作者 原本對開國元勳來說屬於「自明」的道理,如今對許多人來說已不再那麼理所當然,但在此同時,我們也知道這些權利有多麼重要。人權從何而來?德蕭維奇提出了合理而論證清楚的回應,凡是思索這個問題的人都不可忽視。 ──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耶穌在哈佛的 26 堂課》(When Jesus came to Harvard)作者 《你的權利從哪裡來?》提供了嶄新而重要的視角來觀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權利來源。對德蕭維奇來說,答案在於我們對邪惡與不義的具體經驗的回應,而非對抽象哲學教誨的學習。無怪乎這本書如此易讀而吸引人。 ──山福特‧利文森(Sanford Levinson),《與多樣性角力》(Wrestling with Diversity)作者 好不容易──這位大師級的法律從業人員終於寫出一部權利理論,不枉費他過去在權利遭受忽視時奮不顧身為權利奔走的歷程。《你的權利從哪裡來?》填補了顯著的理論真空。本書絕對必須且無疑將成為指定閱讀的作品,用以補充有時幾乎和此世毫無關聯的古典與傳統理論的不足。 ──哈維‧希爾維格雷特(Harvey A. Silverglate),《影子大學》(The Shadow University)合著者,個人教育權基金會創立者之一 德蕭維奇以高明的解釋與論證技巧說明了最關鍵性的道德議題……。一部非常重要且切合時代的作品。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改變想法的藝術》(Changing Minds)與《七種 IQ》(Frames of Mind)作者 德蕭維奇做到了!我的確讀完了這本(與棒球無關的)非文學類書籍,而且也讀懂了。他一定是在零度以下的低溫睡覺,思緒才能如此清新。如果當初我的教授是德蕭維奇,我現在也許就是個哲學家──或是我最不想看到的結果,成為一個律師。現在我將著手學習這項新尋得的知識,並試著將它融入我自己的思想之中。 ──賴瑞‧大衛(Larry David),《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共同創作人,《人生如戲》(Curb Your Enthusiasm)創作人
  • 普通公司法

    作者:邓峰

    本书是公司法的教科书。公司及其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同 时,也存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化,以及公司化的合作社、非政府组织等等多种多样的社会组织。因此,本书主要以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等普通商事公司(business corporation)作为对象;同时,本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公司的主体地位、公司的内部组织、财产的组成、对外意思表示、公司治理等方面,对诸如工商登记、财务规制、融资制度、证券上市以及其他法律部门中会着重涉及的内容,并不过多涉及;另外,本书的重点是对公司法律制度的原理进行分析,注重制度规则的一般性; 最后,本书侧重于对公司治理和法律规则的原理的阐释。故而,以《普通公司法》为名。本书是在作者几年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为本科生讲授《企业法/公司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也用于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企业公司法专题》课程。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的参与、讨论、质疑、批评、鼓励和支持,已经融入本书并体现在内容、体系、问题、观点、材料等方面,谨对他们在本书中 的贡献致谢。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A book is never finished,it is only abandoned”,对于本书,这句话尤为适用。从动笔到完稿的两年多时间内,反复的修改已经表现出本书中诸多疏漏、不足、瑕疵乃至缺陷的存在,作者诚挚地欢迎任何来自读者的批评和建议,并希望在以后能以更好的面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