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国

  • 安德森短篇小说全集

    作者:[美] 舍伍德·安德森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迷茫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本书收录了安德森的四部短篇小说集《温斯堡怪人集》(1919)、《鸡蛋完胜故事集》(1921)、《赛马人故事集》(1923)、《横死山林故事集》(1933),和一部原本分散的小说集《新编故事集》,共计88篇小说,合中文近70万字。其作品多以小城镇为背景,描写小市民的惶惑情绪,带有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威廉•福克纳赞誉他是“我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他开创的美国文学传统将为后代所继承”。而马尔科姆•考利则认为他是“作家中的作家,是那个时代唯一把他的风格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

    现代美国文学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创新,如果没有他,我们也许现在还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欧洲文人别扭的贵族文风。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他自称“拙劣的三流作家”,千万别信……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

    ——E.M.海明威

    舍伍德·安德森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F.S.菲茨杰拉德

    舍伍德·安德森是唯一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国作家。

    ——托马斯·沃尔夫

    越过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肩膀,我们可以初步瞥见这个世界的景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

    安德森比他之前的所有美国作家——以及自他那个时代以来的大部分美国作家写得都好,写得更加准确、更富有同情心。

    ——雷蒙德·卡佛

  • 蓝胡子

    作者:[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内容简介

    拉宝·卡拉贝奇亚,七十一岁,前二战士兵,画家和知名收藏家,独身、孤僻且腰缠万贯,卡拉贝奇亚孤独地生活在纽约长岛的一座大宅中,只希望自己能与锁在土豆仓库中的秘密一同被世人遗忘——只是这秘密却已成为神话。

    有一天,一位冒失、活泼、好奇心旺盛的寡妇突然闯入了他的生活 ,逼迫着他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纠缠着他打开自己的秘密仓库,说出他一生的故事……

    ————————————————————————

    编辑推荐

    ★ 一本恶作剧式的自传小说 一个艺术学徒的绝响之作

    ★ 冯内古特晚年重要杰作,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

    ★自1987年出版以来,受到《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著名媒体一直推崇,被誉为“《五号屠场》以来最好的小说”。

    ★ 冯内古特——村上春树、格雷厄姆·格林、诺曼·梅勒等20世纪重量级作家一致推崇的文学偶像,与马克·吐温齐名的黑色幽默作家。

    ★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冯内古特的小说几乎人手一册,他是“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

    ★ 在小说中,冯内古特假借一个美国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自传的形式,叙述了他尴尬的艺术生涯,最后完成了作为艺术学徒的绝响之作。

    ★ 用笑比哭还难受的黑色幽默,书写了“二战”“亚美尼亚大屠杀”等历史大事件如何左右个体的命运。

    ★ 本书虽不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信史,却真实地反应了杰克逊·波洛克、马克·罗斯科等一群美国艺术大师的艺术创造和生活。正如作者所说,在书中“我没有让他们做任何这些人实际上不会做的事情”。

    ★ 融合冯内古特早期小说中的众多主题,包括个人身份、艺术家的社会角色、家庭的重要性、美国的等级制度,以及战争中付出的肉体与情感的代价等等,堪称是作家一生“总结性”的一次伟大创作。

    ————————————————————————

    名人推荐

    冯内古特是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他出版的所有作品。我想向他致敬——我们自己的马克·吐温。

    ——诺曼•梅勒

    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读冯内古特和布劳提根的书,他们都很有幽默感,但同时也写严肃题材,我喜欢那种类型的书。第一次读他们的作品时,令我惊异的是,竟然还有这样的书,那种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村上春树

    独一无二……为我们绘制风景的作家,给我司空见惯的地方命名的作家。

    ——多丽丝·莱辛

    冯内古特是个严肃的思想家,以冯内古特式的幽默精神表达深奥的想法。

    ——大江健三郎

    我最欣赏的是库尔特·冯内古特——他是自马克·吐温以来最富有原创性的美国作家,也是自查尔斯·狄更斯以来最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英语作家。

    ——约翰·欧文

    ————————————————————————

    媒体评论

    冯内古特是乔治•奥威尔、卡里加里博士和闪电侠的合体……一个滑稽而疯狂的科学家。

    ——《时代周刊》

    我们最杰出的黑色幽默作家……我们在自卫中大笑。

    ——《大西洋月刊》

    《蓝胡子》是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以来最好的小说。

    ——《田纳西人》

    《蓝胡子》与冯内古特最好的小说并驾齐驱……且有所超越。

    ——《亚特兰大宪法报》

    无法模仿又无与伦比的社会讽刺家。

    ——《哈泼氏》

    一个欢笑的末日预言家。

    ——《纽约时报》

    一个才华横溢作家的白日梦……机智又有魅力。

    ——《时代周刊》

    一场恣意挥洒的飙车……冯内古特对自己如此敏锐地洞察到的人类的种种愚蠢和自相矛盾,与其说感到愤怒,不如说更觉得着迷和茫然。那就跳到他轰隆作响的座位上吧。当你疾驰而过时,你看到的东西或许能够提供某些崭新的视角。

    ——《堪萨斯城市之星》

    冯内古特水银般变化万千的智慧又来了……他用上了自己所有的才华——讽刺、冷嘲、戏弄、胡闹,甚至写一个具有史诗规模的故事的能力。

    ——《辛辛那提邮报》

    冯内古特的粉丝们应该会喜欢这部小说。温柔,残忍地得不到爱,盲目的智慧和精神错乱,《蓝胡子》有机智,有内容,有风格。

    ——《潮评》

  • 火星俱乐部

    作者:[美] 蕾切尔•库什纳

    ✤ 文学版《女子监狱》×《无耻之徒》 ,光鲜的美国梦,支离破碎的人生

    ✤ 骨气、野心,被赋予杀手本能的绝望女性,正密谋一场向生而死的逃离

    ✤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榜首

    ✤ 《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 入围布克奖终选名单、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短名单、卡内基奖章长名单

    ✤ 一本有砂砾质感的小说,文笔精妙,令人动容。作者的叙述毫无矫饰,拳拳到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火星俱乐部》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故事情节起伏,令人惊惧,同时又充满同情和幽默。——斯蒂芬•金

    2003年,曾活跃于“火星俱乐部”的舞娘罗米•霍尔被判处两次无期徒刑外加六年有期徒刑,被遣送至斯坦维尔女子监狱服刑。监狱外面是已经与她隔绝的世界,监狱里面则是她无法逃离的下半生:囚犯们一面讲着真真假假的人生故事,一面争先恐后地争夺生存必需品。《火星俱乐部》掀开了光鲜与亮丽的外壳之下美国被忽略的一角:在“监狱产业化”的背景下,那些被忽视的人和被掩盖的伤疤。

  • 美国高等教育史

    作者:[美]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一部深入、完整、权威且内容翔实的美国高等教育起源和发展史

    ★ 荣获201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等教育分部杰出出版物奖

    ★“美国学院和大学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充分研究后的重磅巨著。”

    《美国高等教育史》完整地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关于这一主题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权威性历史著作,本书追溯了文化不断变化的影响力、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盖格教授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权威历史学家,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学院如何发展出统一又多样化的教育传统,既能承受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能经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传教热情。他展示了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几年中,不同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以及之后的赠地运动、学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转变如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标准的美国大学已经形成,这为其战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史》论述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被视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攀登尼采

    作者:[美] 约翰·卡格

    ⭐️两代哲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

    ⭐️重走尼采的哲学现场,在知行合一中领悟哲学

    ⭐️在中年危机来临时,从尼采的哲学中找到救赎

    ⭐️从平庸到超越,如何理解尼采推崇的“超人”

    ⭐️追寻何为真正的“回归自我”

    ⭐️如何将深奥而遥远的哲学,运用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

    ————————— ———

    这是一个关于两次哲学之旅的故事:一次发生在约翰·卡格的青年时期,19岁的他只身前往阿尔卑斯山,在群山间寻找尼采写下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灵感之源;另一次则发生在17年后,人到中年的卡格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在截然不同的心境之下携妻女重上阿尔卑斯山,再度与尼采的困境与救赎相遇。

    何为“超人”?如何“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哲学中两个极为关键的命题,而本书作者卡格认为,这两个问题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合而为一。“超人”是对平凡自我的超越,但实际上也正在“自我”之中;“自我”并非一个被动存在于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而是一个在不断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形象。

    攀登尼采,是攀登尼采走过的崎岖山峰,是攀登尼采哲学中的精奥之处,也是在攀登的姿态里叩响与尼采理想的共鸣,在人生无可避免的坠落处,找到那条回归自我的“超人”之路。

    ————————————

    两次攀登尼采的哲学之路,两代哲学家的跨时空对话

    在本书中,作者以新一代哲学家的身份重走尼采的阿尔卑斯攀登之路,将旅程中自己的感悟、困惑、惊喜、绝望、震撼、释然真实记录下来,眼前的风景、自身的境遇、尼采的人生、哲学的碰撞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场两代哲学家之间无形却又如有实质的精彩对话,带给读者奇特的阅读体验。

    从“绝望之路”转向“光明之路”,用尼采的哲学思想回应进退茫然的人生困境

    尼采人生中的困境与救赎,曾经通过哲学的呐喊而完成。本书作者带着为人夫、为人父、进退茫然、生活失去热情的人生困境与尼采的思想重逢,反复叩问找到人生出口的方式何在,最终将尼采的哲学思想剖析透彻,也将自己的哲学观点融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一条可能通向自由的光明之路。

    美国国家电台年度好书、《纽约客》《纽约时报》推荐

    本书名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8年度好书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各大媒体相继撰文推荐。英国哲学家奈杰尔·沃伯顿评价,本书“是关于哲学如何关照人生的严肃讨论,而这种讨论是通过作者个人的部分人生经历来呈现的。本书内容可读性强又趣味盎然,但并不显得松散随意,体现出了作者非常优秀的写作技巧”。

  • 地址的故事

    作者:[美]戴尔德丽·马斯克

    ◎编辑推荐

    ★荣获众多奖项与推荐:《时代周刊》2020年必读书单、《出版人周刊》年度十大好书、《kirkus书评》年度非虚构好书、Goodreads选择奖2020年历史传记类年度图书入围、Porchlight商业图书奖入围,亚马逊编辑推荐非虚构佳作,《卫报》《华盛顿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女士杂志》《书单》推荐,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年度选书……

    ★角度独特,热点话题:通过街道地址与门牌编号的由来、演变与内涵,切入城市的“历史”与“现在”、风俗与民情,探索与思考身份政治、种族隔离、贫富差距与权力角逐等在当下广受关注的议题。

    ★全球视野,取材多元:横跨美、欧、非、亚各洲十余个国家与城市,从文献资料到口述访谈,讲述令人身临其境的故事。

    ★版权出售英国、匈牙利、韩国、中国台湾等

    ◎内容简介

    街道地址有什么用?这是个少有人想过的问题,即使有人思考,大多也会认为街道地址的作用是保证准确投递邮件、让人们收到包裹,或者让旅行者不会迷路。《地址的故事》告诉我们,地址在历史上扮演了更深刻、更复杂的角色:给单个房屋编上号码的做法始于18世纪的维也纳,当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导人玛丽亚·特蕾莎下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臣民在城市中能够找到方向,而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约翰·斯诺博士利用该市刚创造的房屋编号查明了一次霍乱流行的来源和传播路线;作者还对印度、韩国和爱尔兰的地名进行考察,追溯这些国家创建、纪念和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街道名称的不同方式……

    本书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在十余座世界闻名、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城市中走访和搜集资料,研究人们如何描述自己生活的地方,以及这种描述说明了什么。这些令人着迷的人物与历史,揭示了街道名称、房屋编号怎样与人们的身份、阶层、种族有关,为什么它们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它们关系到命名的权力、隐瞒的权力并且决定谁重要谁不重要的权力,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媒体&名家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有地址?这一问题是本书的核心。这本书对世界各地的街道名称的起源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研究显示除了准确地分发邮件之外,地址还具有更大和更邪恶的目的。她对德国、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街道名称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址不仅根据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且根据他们是谁来组织人们。作者通过自己引人入胜而又深思熟虑的表达,将地点、权力和身份联系起来,对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审视。

    ——《时代周刊》

    这是一次有趣的探索,旨在追溯我们所居住的道路名称的起源和含义。作者在访谈中看到许多鼓舞人心的好管闲事者,他们的愤慨、好奇心和雄心壮志促使他们去面对那些被冷漠官僚机构所忽视的问题。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回答了很少有人考虑过的问题:为什么街道地址很重要?作者将深入的研究与巧妙的写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轶事相结合,阐明了街道地址的巨大影响,以及没有地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这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作者清楚地表明投递包裹只是地址的重要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今日,整个人类历史上皆如是。

    ——《kirkus 书评》

    作者流畅的叙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个面向的重要性。她介绍了一系列了不起的社会运动人士、历史学家和艺术家,这群人的工作与街道地址的演变和意义产生交集。这部令人回味的历史著作用全新的视角展现其主题。

    ——《出版人周刊》

    作者迷人的研究充满了对于地址如何影响全世界人们的洞察力。

    ——《卫报》

    在一个过分强调不存在阶级差异的国家出版了一本批判阶级差异的重要著作。

    ——《华盛顿邮报》

    阅读戴尔德丽·马斯克对磨坊巷和马丁·路德·金街的深入研究,你会意识到这些地理标志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以及它们对从社会的正常运作到财富、贫穷和民主所有问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这还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从对城市网格历史到对努力给印度贫民窟提供地址的非政府组织的实地考察,马斯克让我们对人类寻找彼此的努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并窥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书单》

    本书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且高度贴合时下话题。推荐给所有读者,尤其是通俗历史和政治的爱好者。

    ——《图书馆杂志》

    我们街道的故事就是我们城市的历史。作者揭示了隐藏在街道名称中的故事是如何令人着迷和迷惑,就如同这座城市本身和那些把那个地方称为家的人们一样。

    ——珍妮特·萨迪-汗(Janette Sadik-Khan)任职于布隆伯格慈善机构,前纽约市交通运输部专员

    《地址的故事》是一部经过深入研究的作品,它揭示了我们以看似平凡的方式为街道命名、为房屋和建筑物编号背后令人惊讶的历史和意义。对于城市学家和所有对城市、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者

    亚当·戈普尼克指出:“城市就是它们的街道。”街道不是城市的血管,而是它的神经系统,它积累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地址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它的思想,甚至是它的思维方式。在郊区的无序扩张中,大多数人都住在不知其名的街道上,或者住在根本没有适当街道地址的停车场上,这并非偶然。在这本生动而发人深省的书中,作者揭示了隐藏在我们将自己和他人置于社区表面之下的多层意义。

    ——杰夫·斯派克,城市规划师,《可行走的城市:市中心如何一步步拯救美国》Walking City: How Downtown Can Save America, One Step at a Time 作者

    我曾希望《地址的故事》能改变我对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的思考方式。我没想到它会如此改变我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方式。

    ——汤姆·范德比尔特,《交通》Traffic 和《你可能也喜欢》You MayAlso Like 作者

    戴尔德丽·马斯克的书就在我们的大街、小巷、大道和林荫道上。一部关于命名史的经典,丰富、复杂、引人入胜。

    ——西蒙·加菲尔德《地图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On the Map: A MindExpansion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Works 作者

  • 春天终将来临

    作者:大卫·霍克尼 / 马丁·盖福德

    “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其外。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大卫•霍克尼

    年届80之际,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寻求宁静的村居生活,寻求一处可以观看日出和季节变换之地,一处可以抵挡世界的疯狂之地。因此当新冠病毒和封锁袭来时,在“大花园”的生活变化甚微,一年以前,霍克尼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农舍中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描绘春至之景。事实上,他从强制性的隔离中获得了乐趣,将其当作让自己加倍投身于艺术的良机。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与鼓舞人心的能力。本书基于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的全新对谈与通信,盖福德是霍克尼长期的友伴及合作者。与他们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诺曼底所画下的iPad素描和油画,均为未发表过的全新之作,以及凡•高、莫奈、勃鲁盖尔等人的巨作。

    我们可以看到霍克尼是如何被他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和惊奇感一直驱动前行。他背道而驰的一生,受公众瞩目60年之久,同时却在批评家的视野和历史之中缺席。他完全被法国北部的四英亩土地吸引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数十年来让他着迷的那些主题:光线、色彩、空间、感知、水流、树木。他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事情,不光是关于如何观看……亦是关于如何生活。

  • 诸神的黄昏

    作者:[美]伊恩·托尔

    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役后,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主动。为了减少伤亡和速战速决,美国人绞尽脑汁,而日军考虑的却只是如何“光荣赴死”。

    在“七生报国”的心态驱使下,从莱特湾战役起,日军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万岁冲锋”。无论是以“神风”为代表的特攻部队,还是前所未有的海上巨无霸“武藏号”和“大和号”,通通走上了不归路。日本媒体将一场场惨败美化为大捷,在东京遭遇伤亡超过十万人的空袭后只强调皇宫完好无损,天皇安然无恙。日本政府则要求民众展示“大和魂”,为国家做出更大牺牲。连妇女儿童也被训练用竹枪迎战,准备“一亿玉碎”。而在马尼拉,自知行将毁灭的日本兵,展现出人性至深的黑暗面,犯下罄竹难书的兽行。

    在美军攻克硫黄岛与冲绳岛,获得了登陆日本本土的基地后,一部分日本领导人开始暗中推动停战,先前的好战论调反成阻碍。即便蘑菇云已在广岛与长崎上空腾起,依然有人试图以武装叛变阻止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在全日本播出。然而,日方代表最终还是登上“密苏里号”,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太平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我们今日熟知的亚太格局也开始形成。

    作为“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诸神的黄昏》延续了前两卷的特色,逼真还原了战争末段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带领读者走进华盛顿和东京的决策地,品鉴各方领袖在战略和外交层面的重大决议。它不仅给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更将军事史写作推向了新的巅峰。

  • 约翰生传

    作者:(美) 沃尔特·杰克逊·贝特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文人塞缪尔·约翰生的权威传记,全面讲述其生平、性格和作品。作为众多约翰生传记中格外耀眼的一部,贝教授以绝对的权威和令人信服的洞见,构筑了充满戏剧性的感人故事: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却有着难以捉摸、不讨人喜欢的性格,五十年来徘徊在贫困潦倒的边缘,经受了考验与悲剧,疾病与恐惧,却坚毅隐忍、才识卓越,使人生成为一部凯歌。他在思想和文学领域贡献巨大、流芳百世,在文学遗产上,堪与莎士比亚齐名。

    贝特的目的不止于传记。他试图打破长期以来人们对约翰生的固有印象,刻画出一位现代人约翰生,他给现代的男男女女带来启迪,引导并提升人性的精神。在这本书中,这一目标已然实现。本书在出版次年罕见地同时斩获三项大奖(传记类)。

  •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美] 贾雷德·戴蒙德

    1997年,在亚力提出那个发人深省的问题25年后,贾雷德·戴蒙德终于有底气写就并出版了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一经上市,旋即引起各界激烈争论。它的颠覆性不言而喻,现代西方社会引以为傲的文明先发优势,在这本书中竟被归因于环境和地理的深刻影响。一时间,“种族优越论”支持者 无从辩驳,因为这位生理学家将1.3万年的人类历史置于演化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证据中深入探讨,并且对比了各大洲、多民族的发展速度,有理有据。戴蒙德也凭此作品荣获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奖。

    为什么欧洲人凭借枪炮、病菌与钢铁征服了新大陆,而不是非洲或美洲土著漂洋过海去征服欧洲?为什么有些社会已拥有完善的社会组织、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而有些社会仍处在没有金属工具、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状态?是什么决定了今日世界的权力和财富分配面貌?这本书尝试回答了上述问题。在戴蒙德看来,食物生产的出现使得欧亚大陆抢占了文明发展的先机,文字、技术、政府等都是粮食盈余的“副产品”;而动植物种类的多寡和大陆轴线的走向又决定了各大洲食物生产的先发与落后,这就是影响了不同种族遵循不同历史发展轨迹的终极因。因此,环境和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在沃土上牢固生根,迅速结果,而非种族自身在生物学上具有优势。

    今天,戴蒙德在书中描绘的人类历史的车轮仍在前行,现代文明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却早已远超枪炮、病菌与钢铁所代表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困境。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大流行、核武器和资源枯竭的威胁时,仍然可以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宏大人类历史叙事中寻找答案。

    2022年全新版本,全面增补、校订译文,新增作者亲笔撰写的“致我的中国读者”中文出版序。随书附赠《解读本》,力邀15位权威专家联袂推荐、倾情解读。

  • 两位严肃女士

    作者:[美] 简·鲍尔斯

    【编辑推荐】

    ★先锋浪女、酷儿偶像 简·鲍尔斯 唯一长篇小说——“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简·鲍尔斯在先锋的生活与先锋的艺术上身体力行,与丈夫保罗·鲍尔斯的蜜月之旅成为这本小说的丰富养料。年仅二十六岁即写出文学生涯巅峰之作,令人惊艳!时至今日,《两位严肃女士》已成为不可错过的美国文学经典之作。

    ★独特现代性,高度风格化,反平庸、反当代生活的经典之作——“原来庸常之中潜藏着真正的可怕”

    一次晕头转向尽情失控地阅读体验,献给所有古怪文学爱好者——

    所有异想天开的人,好奇的人,脆弱的人,妄想的人,不满与不安的人。

    ★“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两位严肃的女士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的生活,渴望从安全区域里连根拔起。她们试图敲开一扇又一扇门,她们创造又毁灭了自己的欲望;她们也许注定失败,但她们会继续战斗(和跳舞)。

    ★怪异的人物形象+快速发展的情节+生动幽默的对话+神秘、深刻的文学性=简·鲍尔斯式风格

    简·鲍尔斯几乎自创了一套不可模仿的小说写作艺术,人物形象与小说情节都令人耳目一新。她对人物心理和环境着墨不多,语言简练流畅,小说多由极具人物个性的对话组成,自成风格。

    ★杜鲁门·卡波特、田纳西·威廉斯、约翰·阿什贝利、阿莉·史密斯——挚爱之书

    简·鲍尔斯是具有原创风格的文体家之一……我对她唯一的不满在于,创作的数量太少。

    ——杜鲁门·卡波特

    我最爱的书。我再也想不出一本比这更可能成为经典的现代小说了。

    ——田纳西·威廉斯

    ★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出版,粉丝翘首以盼近八十年

    本书英文版于1943年首版上市,近八十年后,简体中文版首度翻译出版。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动态光栅趣味无穷

    120*200细长小开本,优美便携;特别定制光栅工艺,呈现独特动态效果,装帧艺术与人物个性完美结合,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简介】

    “我的内心深处其实跟你一样,也是个疯子。”

    两个不安于现状的女人严肃地挑选着她们的人生冒险。两位出身中产阶级的女士各自走向各自的“堕落”:

    克里斯蒂娜·戈林是一位纽约实业家的女儿,生活优渥的她却卖掉奢华的家宅,去一个偏僻小岛上租住一间肮脏破败的屋子,与一群古怪的陌生人重新来过。科波菲尔德太太随丈夫去巴拿马旅游,途中她迷上了一个名为帕西菲卡的异国女子,遂与丈夫分道扬镳。

    她们无法无天又难以定义,以古怪行径反叛庸常生活,宁可跳入泥潭奋力搏斗着。她们抗拒那种塑胶花式的美丽人生,渴望自由与真实,并一次又一次地冲向自己的心之所向,用尽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坦诚和虎狼般的欲望。渴望到身体化为碎片,留下一堆美丽的混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媒体推荐】

    简·鲍尔斯是具有原创风格的文体家之一……我对她唯一的不满在于,创作的数量太少。

    ——杜鲁门·卡波特

    我最爱的书。我再也想不出一本比这更可能成为经典的现代小说了。

    ——田纳西·威廉斯

    在任何语言中都要算最好的现代小说家之一……没有其他作家能持续产出如此高质量的惊喜,而这种惊喜正是伟大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

    ——约翰·阿什贝利

    还没读过简·鲍尔斯的读者几乎令人嫉妒,他们还有机会体验所有的喜悦、来自经典原创性的震撼,以及如此优秀的写作所蕴含的启示。

    ——阿莉·史密斯

    作为先锋文学明星简·鲍尔斯唯一的小说,《两位严肃女士》是一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神秘、深刻、无法无天且充满谐趣。

    ——克莱尔·默苏德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艾伦·西利托

  • 请你安静些,好吗?

    作者:[美]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 美国短篇小说大师 雷蒙德·卡佛 首部短篇集

    ★《怎么了?》《把你的脚放进我鞋子里试试》《你是医生吗?》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请你安静些,好吗?》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是我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雷蒙德·卡佛

    ★内文全新校译

    ★克莱因蓝特种纸,专色银双封设计,随书附赠贴纸

    我第一次偶然读到卡佛的小说,便认定为杰作。《请你安静些,好吗?》给人一种飙车般的感觉。雷蒙德·卡佛终其一生,拼命坚持写作雷蒙德·卡佛的故事。由于他通过写作稍稍拯救了自己,我们也往往会获得些许拯救。这大概就是全世界读者热心阅读卡佛作品的理由之一。

    ——村上春树

    这本书中,卡佛先生的措辞准确而富有暗示性,它们潜入了读者的想象力,唤起了惊人甚至令人羞耻的期待。

    ——《纽约时报书评》

    他那清晰、冷硬的语言是如此准确,以至于我们从中读出的东西往往使我们战栗。

    ——《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现在他有了外遇,看在老天的分上,他不知如何是好。

    他不想继续下去,但也不想就此罢手:暴风雨来临时,没必要把船上所有东西都扔到海里去。

    他在顺水漂,他知道自己在顺水漂,至于会漂到哪里,却猜不出来。但他感到自己正在失去对所有事情的掌控。所有事情。

    再有,就是头上那个小秃斑,他已经在考虑换一种发型。

    他该拿自己的生活怎么办?他想知道。

    《请你安静些,好吗?》是20世纪重要的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第一部小说集,是这位“改变小说走向”的大师的文学起点。失业,失眠,失婚,破产,外遇,一团乱麻的生活……卡佛以极简却精准的文字,将普通人的种种生活境遇写得朴实而暗含张力。生活的疑问常常没有答案,但我们会在书中看见自己,也看见一位伟大作家的起航。

  •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美]卡伦·霍妮

    ·我们如何获得内心自由?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必备条件是,勇于承担责任和对自己负责。

    ·与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齐名的心理学大师,层层剖析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难题。

    ·在焦虑充斥的时代,学会化解内心的冲突,活出全新的自己。

    ·知名译者、苏州大学教授潘华琴长篇导读推荐。

    ----------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写给普通人的心理自助书。

    本书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一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形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服从型选择了迎合他人,攻击型选择了对抗他人,超脱型选择了远离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迂回的补偿和逃避,非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理内心的孤独、疯狂和迷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作者:[美] 蕾切尔·西蒙斯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作者:[美] 马立博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

  • 白日梦想家

    作者:[美] 詹姆斯·瑟伯

    无聊日常的沉默反叛,小人物的英雄梦想

    收录豆瓣34万人心目中高分电影《白日梦想家》原著小说

    瑟伯的作品风格极其鲜明。他的画作及杂文均以精当、反讽式的幽默,独特的奇思妙想及一针见血的见解而著称。在他创造的世界里,那些战战兢兢的小人物,总是靠着一些不知是福是祸的小聪明,近乎绝望地试图挣脱重重阻碍,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些特质在他最著名的角色沃尔特•米蒂身上都有丰富的体现—这位害羞的梦想家虚构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秘密生活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失意。

    本书收录了瑟伯27篇最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杰作。在他笔下,每个平常人都是独特的多面体,连条狗都个性十足。他笔下的男性,总是徒劳地试图逃离日常中的某种不可名状之物,却总是临阵脱逃,无力行动,只在精神世界中异想天开。他作品中的喜剧感,来自对悲剧深入的理解、对人类弱点敏锐的体察、对装腔作势的中产阶级生活刻薄的调侃,令人大笑之余又感悲凉。

  • 再审洞穴奇案

    作者:[美] 郎·富勒 / 艾伦·德肖维茨 等

    时隔50年

    《哈佛法律评论》官方再次开审

    6 位法学家重启激烈论战

    呈现一场全新的思辨盛宴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

    在《哈佛法律评论》

    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

    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

    因缺少食物

    大家约定通过抽签

    杀死并分食其中一人

    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

    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院

    在这场举国关注的世纪审判中

    富勒一人分饰五角

    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审判

    呈现了人类对法律的极致思辨

    一举成为法律领域的经典

    是无数法学院学生的入门必读书

    50年后

    《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

    重启了这场思辨盛宴

    仍然是同样的案情

    仍然是同样的困境

    6位资深大法官与顶尖法学家

    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论战

    他们有什么新的观点?

    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论证?

    如何驳斥对方?

    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

    跨越时空 独家完整收录

    5篇富勒原判词

    +

    6篇《哈佛法律评论》新判词

    【内容简介】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院。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50年后,《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邀请6位法官和学者再次审理该案、撰写判词,呈现对此案的重新思考与论战,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沙皮罗撰写评论。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论的完整汇集。

    【名家评论】

    编写本案的唯一目的,是把一些有关法律与政府的不同哲学呈现给大家。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这些哲学就向人类抛出了有关选择的现实问题,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而言仍然如此。如果说本案中包含了任何预言的成分,那也不过是因为,这其中所涉及的问题都属于人类永恒的难题。

    ——朗·富勒,美国著名法学家,“洞穴奇案”构造者

    我对本次新汇集的判词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既非有意否定这些判词中的许多真知灼见,更不是在暗示我自己可以写得更好。我很确定我做不到。但我从这场持续不断的辩论中得到了一个确信:朗·富勒提出的问题给那些担忧法律和法制的人带来的挑战,就像宇宙的起源与终极命运给天文学家带来的挑战一样严峻。

    ——《哈佛法律评论》再审洞穴奇案时邀请哈佛法学院的沙皮罗教授作的导言

    这本小册子汇集了富勒于1949年所著的五篇判词以及1999年《哈佛法律评论》所发表的六篇新判词以及一篇导言的翻译,希望能用中文把这一经久不衰的永恒难题再次表达出来,或许能激发法律人进一步思考法律与人性、道德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正如沙皮罗教授所言,“美酒不需要青藤,百合不需要镀金”,由富勒教授原创的这个故事从来没有完结,对于孰是孰非的判断至今依旧极富挑战,值得法律人用一生去思考。

    ——高凌云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昨夜

    作者:[美国] 詹姆斯·索特

    十篇彗星般的故事,

    照见男女之间最隐秘的关系,以及关系变化的时刻。

    索特以其强悍精准的写作,照亮了人们竭力隐藏的角落,并将他们困在当场,无法脱身;捕捉事情意外失控的瞬间,并挖掘出那一瞬间的全部美丽、恐怖、心酸、爱、欲望、悲伤与困惑。

    你会如何选择,在生活与虚假的生活之间?

    生活仿佛一座火葬用的柴堆,他的生命就被他摆在这柴堆上。

    这就是为何他看起来那么纯洁——他已给予一切。每个人说起自己的生活都撒谎,但他不对自己的生活撒谎。他把它变成一首高贵的哀歌,其间贯穿着你曾拥有的,你似乎能一直拥有但永远无法真正拥有的。

    短篇小说大师的“情色专辑”

    《昨夜》应当被划为X级,并非因其情色(尽管确实存在),而是为了提醒毫无准备的读者,文中有着关于爱情毁灭与欺骗的残酷真相。

  • 全息玫瑰碎片

    作者:[美]威廉·吉布森

    ★赛博朋克之父、当今世界科幻领军人威廉·吉布森唯一短篇杰作选,笔耕不辍数十载,仅此一部精华短篇集,集结吉布森十篇先驱佳作,科幻文坛的不朽经典!本书荣获轨迹奖“有史以来最佳科幻小说集”提名,位列ALL SCIFI评选的“威廉·吉布森作品综合排名”榜首,其中的10篇小说共获得2次雨果奖、4次星云奖、1次极光奖、1次英国科幻协会奖最佳短篇小说提名,8篇小说在《轨迹》杂志年度读者投票中名列前茅!

    ★就是这本书发明了“赛博空间”,超前《黑客帝国》17年!1982年创造 “赛博空间”,万维网还未发明, “赛博朋克圣经”《神经漫游者》的故事源头,《黑客帝国》借鉴致敬!

    ★对各领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售出十余个语种版本,多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短片、电视剧集、游戏,作为线下艺术展览的主题,成为VR视觉艺术、服装设计的概念灵感……《约翰尼的记忆》改编电影由著名演员基努·里维斯、北野武主演,《新玫瑰旅馆》改编电影入选英国《视与听》杂志评选影史上被忽略的75部佳作。

    ————————————————————————————————————

    内容简介:

    在大脑中为客户存储敏感数据,与赛博海豚对话,出售冲撞奔腾的梦境,在夜城上方的金属海洋浪尖狂舞不休……阅读吉布森,就像观看了一场场画面感十足的电影。在这部小说集中,威廉·吉布森开创了令他日后备受赞誉的世界。

    本书是赛博朋克文学宗师威廉·吉布森唯一的一部短篇杰作选,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十篇科幻短篇小说。简短诗意的处女作《全息玫瑰碎片》,像DNA般预示了他未来作品的基本特征:编码记忆、虚拟体验、亡命之人、梦境、性;《约翰尼的记忆》营造出黑色电影和侦探小说般的冷峻风格,使其成为赛博朋克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整垮珂萝米》创造了“赛博空间”,为“赛博朋克圣经”《神经漫游者》的诞生埋下伏笔。除此之外,都市奇幻、太空探险、人机交互等题材的小说也收录其中。这些短篇小说展露出威廉·吉布森在八十年代震动科幻文坛时期,蕴藏的巨大能量与才华,他以超越时代的想象力革新科幻文学,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媒体/名人评论:

    写《神经漫游者》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想出一些东西,每页上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看了看以前写的故事,试图找出对我有用的内容。在《约翰尼的记忆》里我写过莫莉,在《整垮珂萝米》中我写了一个环境。所以我决定试着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为科幻这一类型文学带来了一股新风潮。从1977 年他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里,可以看到吉布森的典型特征已经成形:将现代流行文化、高科技和先进的文学表现手法融于笔下,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复杂属性。——布鲁斯·斯特林(美国科幻作家)

    毫无疑问,威廉·吉布森早期的短篇小说是赛博朋克文学最好的作品。——达科·苏恩文(科幻文学研究专家)

    《整垮珂萝米》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科幻的走向:节奏明快,推理犀利,技术描写到位,像激光一样明亮连贯。——布鲁斯·斯特林(美国科幻作家)

    1981年威廉·吉布森出版的四篇小说:《约翰尼的记忆》《蛮荒之地》《根斯巴克连续体》《酒吧里的归栖者》是他对科幻小说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真实迹象。——道格拉斯·艾维森(加拿大湖首大学教授)

    一缕新鲜的空气……幻想富有深刻的想象力,非常彻底又克制,吉布森是真的天才。——《华盛顿时报》

    疯狂的发明,精彩的写作,前沿的科幻。——《卫报》

    这些既是悲叹又是批评的故事,表明了科幻小说正在被重新定义。吉布森的手指颤抖地按在快进键上,显示了我们的文学可能前进的方向。——《泰晤士报》

    吉布森是最受尊敬的在世科幻小说作家之一,原因在于他对想象中的未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先见之明。——《大西洋月刊》

    相比之下,吉布森的短篇小说专注于一个单一事件,围绕着这个事件,大量的思想凝聚在一起。你可以将其与后来发生的事情进行类比,但其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精彩,正是因为它们并不局限于预测未来或评论现在。——The Verge网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可能会争论到底谁才是“第一个赛博朋克故事”。威廉·吉布森1977年的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显然就是赛博朋克小说。任何想要为赛博朋克庆祝生日的人,都可以将它视为在1976年或1977年诞生的。——TRPG游戏《BESM》2004年的扩展书《Ex Machina》

    本期的读书节目我们向大家推荐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集《全息玫瑰碎片》,这本书有很多对赛博朋克风格影响深远的短篇,我们的讲述完全无法还原原篇的细腻和冲击力,还请感兴趣的朋友自己读读看。——机核电台

  • 什么造就了城市

    作者:[美] 乔纳森·罗斯

    抽丝剥茧现代城市规划利弊,勾勒人类未来生活蓝图

    《众病之王》《基因传》作者悉达多·穆克吉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激赏推荐

    ◎ 编辑推荐

    ☆ 城市因何而生,又将往何处去?交通拥堵、雾霾污染、贫民窟乱象、阶级割裂等城市困境,是否存在四两拨千斤的解决之道?

    ☆ 执业30余年的美国殿堂级建筑师乔纳森•罗斯,寻根溯源,细致梳理了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受巴赫平均律的启发,他提出了解决当前城市病、打造宜居城市的五个原则,并用丰富故事和案例讲述了人类是如何践行这些原则的。

    ☆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的物种。建造什么样的城市,决定了我们将如何生活。

    ◎ 内容简介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在拥堵的街道上或地铁的轰鸣中度过一天最初的一个小时,目之所及的是千篇一律的“国际范”写字楼、纵横交错的高桥地道和茫然失序的人群车辆。这就是城市生活的本来面貌吗?城市应如何建造,人类该如何生活其中?

    乔纳森·罗斯认为,城市就像自然界的有机物一样,不断感知并适应周围的变化,而理想的城市,是人类与文明的碰撞和联结。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启发,作者进一步提出,只有通盘考虑五个方面——凝聚、循环、韧性、社区与同情,人类才能实现文明与自然的长远和谐,城市才能更宜居,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全书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城市规划理念融为一炉,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了全球城市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的变革与可能。

    ◎ 名人推荐

    这本关于城市的未来的颠覆性的、构思雄伟的书,是我们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读物。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环保主义者和音乐家,罗斯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百年城市之旅。我们不禁慨叹城市的韧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巴赫告诉我们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什么,城市的新陈代谢又是什么。读毕此书,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城市和周围的世界。我无法放下这本书。

    —— 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基因传》作者

    乔纳森·罗斯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分享了他对城市的辉煌愿景。《什么造就了城市》构想了城市、生态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任何生活在城市或关心城市的人,都会有所收获。

    ——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作者

    罗斯对城市历史、规划理念与实践的阐释令人振奋,他将同情心、巴赫的平均律和当代科学理念融合在了一起。

    —— 菲利普·格拉斯,当代著名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