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典与解释

  •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作者:[英] 蒂利亚德(E.M.W.Tilly

    本书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主要的八个历史剧整体系列的综合阐释,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对待这些历史主题所保持的精思熟虑以及他大多数历史剧的精致架构,让人们更加相信莎士比亚是受过教育的,在广阔的智慧和思考的力量上是可以媲美但丁和弥尔顿的诗人;他提升了编年史剧的水平,将编年史剧变成一种独立的真正的戏剧类型,而不只是悲剧的附属品。并且从一开始到最后、在他所有的历史剧中始终对秩序原则有着稳固的意识,并因为这种意识而与同时代那些更具哲学思维的作家们更为接近。 莎士比亚历史剧以史诗的方式表现了他头脑中的中世纪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其中心主题则是被置于庄严而高度道德化语境中的英格兰或国家主题。 在西方文教传统谱系中,不断有学人将莎士比亚与柏拉图并举。莎士比亚戏剧以历史舞台为背景,深涉人世政治问题的底蕴,尤其是王者问题,一再激发后人掂量人性和人世的幽微,为后世探究何谓优良政制、审慎思考政制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不仅如此,与柏拉图的戏剧作品一样,作为政治哲人的莎士比亚没有学说,他的政治哲学思考无不隐含在笔下的戏剧人物和戏剧谋篇之中。
  • 穆佐书简

    作者:【奥】里尔克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内容简介:里尔克的三个创作阶段大概可以用几个地方来命名:俄罗斯(早期),巴黎(中期),杜伊诺—穆佐(晚期)。《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是里尔克在穆佐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收集了129封书信,时间从发现穆佐的1921年直到诗人逝世前不久的1926年底。在书信中,里尔克常常谈论自己的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动机,种种经验、思考和感悟,涉及苦难、爱和死亡这三大主题。 里尔克说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写信的笔记录事实,主要为朋友讲述自己的生存境况,它是非抒情的。这也正是《书简》的语言特点,质朴无华,平实却不平淡。有人说,要是把里尔克的文字比作一件华丽的衣袍,那么书信就是衬里,这衬里实在精致,叫人有时忍不住翻过来穿。
  • 论莫扎特

    作者:卡尔·巴特

    莫扎特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不仅音乐创作史如此——柴柯夫斯基和马勒都把他奉若神明,思想史上的影响同样如此 本书提供了莫扎特音乐与基督神学的关系的两份现代文献:一,现代基督教神学泰斗卡尔·巴特在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时写的几篇隽永的随笔;二,现代天主教神学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汉斯·昆在莫扎特忌辰二百周年时写的两篇研究论文。基督宗教与欧洲音乐的关系,并非仅体现在欧洲音乐史上至今仍在发展的宗教性作品,也体现在神学家对音乐的沉思——施韦策尔曾写过五十多万言的巴赫研究。 巴特的几篇短文虽属杂性质,却透露出他的思想中一些颇为独特的方面,例如,他把莫扎特的弥撒曲与自己卷帙浩瀚的教义学联系起来:两者的本质都是堂皇上的荣耀。这些小随笔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是研究巴特思想的有学术价值的资料。 汉斯·昆的两篇论文则有相当的学术性,分别讨论两个有关联的问题:第一,莫扎特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其音乐作品的宗教属性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昆试图解答;第二,通过对莫扎特弥撒曲的神学解析,昆致力说明莫扎特音乐的基督信仰的品质。 收入本书的第三篇作品,出自音乐家之笔。不过,居尔克并非一般的音乐家,应该说,他是学者、诗人型的音乐家。居尔克出生于魏玛,早年主修大提琴、德语古典文学和哲学,分别在耶纳大学和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资格。
  • 自传性反思

    作者:沃格林,桑多兹

    《自传性反思》可谓沃格林(1901-1985)的一幅思想地图。在这部由口述整理而成的著作里,沃格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描绘了自己各个时期的研究。从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大学,到美、英、法诸大学,沃格林在游学中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期间的种种细节扣人心弦。 沃格林人生旅程的一个突出部分是他可察知的求索和逐步推进的发现——和他的涉及面之广——去何处寻找帮助和解救,尤其是身处制度性毁灭、知识分子的道德败坏和人格的堕落之时。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做的?这就是这本小书的实质。 ——桑多兹
  • 尼采思想传记

    作者:(德)萨弗兰斯基

    尼采生于1844年。但早在1858年,即他才十四岁的时候,就尝试着为自己作传(可参见此书的“编年史”),也就是说,他少年时似已预感自己生为奇才,会受后人感念。在以后的生命旅途中,他病魔缠身,婚姻不顺,而恰恰这种人生困境,更促使他宵旰操劳,极自觉地充当生命哲学的殉道士。他早熟聪慧,以后也明白真理是个“可怕的事物”,他进行的工作,是能致人毁灭的思维冒险。他的哲学前辈康德其实早已洞察此事,在“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前止步,以避危趋安。而尼采却心怀抉心自食的勇气,又挟带着决堤奔腾的热情,义无返顾地接受了冒险的挑战,走上他那探索生命之奥秘的不归路。同时,对于自己将来会博得后世喝彩这点,直到理性生命结束之前,他一直坚信不渝。1887年,即精神崩溃前的一年多,因为在尼扎的房子不得不被拆除,他就曾这么说:“这对后代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少参观一个朝圣点”。这是近乎魔鬼般的自信。他没料到的可能是,他那锐利的文化批判锋刃,尤其在20世纪和一直进入21世纪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批判中,寒光迸现,震烁学界。看一下福柯如何探究知识和权利的关系、追溯疯狂和理性的由来,即可在尼采逝世一0四年整的今天,告之尼采亡灵,他的思维精神未灭,研究方法尚存。 书作者萨弗兰斯基是当今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13种语言。众多著述中的两本也已有中译,一是他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二是他的《恶——或者自由的戏剧》,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尼采——他的思想传记》是他又一部用心之作。它从尼采的酷爱、即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与上述研究专著相比,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闻,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利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这些尼采学说中的要点,无不被他以自己独到的叙述点拨出。
  • 大革命与诗化小说

    作者:诺瓦利斯

    编者说明 小说 塞斯的弟子们(朱雁冰译) 一、塞斯的弟子 二、自然 关于《塞斯的弟子们》的笔记 奥夫特尔丁根(林克译) 第一部 期望 第二部实现 [蒂克关于续集的报道] 解读 伍尔灵斯《塞斯的弟子们》解析(朱雁冰译) 伍尔灵斯《奥夫特尔丁根》解析(林克译) 附录 巴特论诺瓦利斯(林克译) 维塞尔诺瓦利斯关于死亡的革命宗教(石涛译)
  •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

    作者: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诺瓦利斯 目录: 1. 编者前言 2. 诗 (诗歌、夜颂、虔敬之歌) 3. 断片(花粉、补遗、信仰与爱:国王与王后、新断片(节选) 百科全书、断片补遗) 4. 文(基督世界或欧洲、日记摘录) 5. 解读 (诺瓦利斯及其隐微诗文、诺瓦利斯的属灵诗歌、《信仰与爱》解析、革命的目的论)
  •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

    作者:【俄】梅列日科夫斯基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2卷(套装共2卷)》内容简介: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宗教思想家之一。他的成就涉及欧洲和俄国文史哲各个领域。“基督教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全部创作。他通过解读历史人物,尤其通过剖析人物的灵魂、精神过程来表现和叙述他的宗教哲学思想。 这部写于1900年到1902年的两卷本长篇作品《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明证。通过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的剖析,梅列日科夫斯基力图审视俄罗斯现代民族精神的代言人的灵魂,揭示俄罗斯现代宗教思想所面临的问题,探索这些问题在现代语境中的宗教哲学意义。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2卷(套装共2卷)》共2卷。
  • 读莎士比亚

    作者:歌德 等

    本书为王元化先生与其夫人张可倾注多年心血,共同翻译而成。书中收入了包括泰纳、赫兹列特、歌德、柯勒律治、兰姆等著名文学家有关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评论。如泰纳的《莎士比亚》、歌德的《论〈汉姆莱脱〉》等论文。王元化与张可两位先生的译文语韵优雅、传神达意,译文本身便是一篇篇赏心悦目的美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元化先生在两篇译文后所作的“译者附识“,点评精当,举重若轻,尽现两位先生对莎剧的独到见解。
  •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与友谊

    作者:阿兰·布鲁姆

    莎士比亚不仅是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也是西方思想大传统中伟大的政治哲人之一。在西方文教传统谱系之中,不断有学人将莎士比亚与柏拉图并举:莎士比亚戏剧以历史舞台为背景,深涉人世政治问题的底蕴,尤其是王者问题,一再激发后人掂量人性和人世的幽微,为后世探究何谓优良政制、审慎思考政制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与友谊 莎士比亚有如自然之镜,呈现人本来的样子。……他的戏剧让我们想到沉思的古典式目标,而不是志于改良的现代野心。他不自视为人类的立法者……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最美好的相遇和最残酷的分离……莎士比亚几乎是我们与古典和过去的唯一连结,教育的将来在很大程度上将仰赖于我们是否能紧紧跟从他。 ——布鲁姆
  •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上中下)

    作者:[德] 荷尔德林(F.Hölderlin

    内容简介及三卷目录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埋没了一个世纪的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得以面世,并很快吸引了德国和德国以外的学者、诗人及哲学家的关注。荷氏作品融汇了欧洲启蒙运动后政治、历史、宗教、哲学和诗学中最核心的观念,是启蒙运动后新神话的建立、观念论哲学和浪漫派诗歌的里程碑。但由于诗人后期诗歌文本复杂,语言晦涩,思想艰深,阅读和理解荷尔德林一直不是一件易事。本书是对荷尔德林除赞歌外全部后期诗歌的翻译、注疏和解读,其中多数作品首次翻译为汉语。 全书分“文本卷”和“评注卷”(两册)。“文本卷”为德汉双语对照,按体裁和编年收录了荷尔德林1800-1807年间除赞歌外的全部诗歌作品(含完成作品,完整草稿、修改稿、不完整草稿、片段等)及其翻译。“评注卷”详尽阐述诗人后期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神学、哲学、诗学和美学内涵,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吸收西方学界最新成果,对所含作品逐一作了详尽的勘读、训诂、注释和解读,还结合中国诗歌传统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对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的完整翻译不仅填补了荷尔德林中译的空白,也将深化读者对西方历史和思想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理解。本书从语文学入手来展示思想史,这对帮助读者理解西方传统的渊源和治学方法,有重要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 文本卷目录 图版:荷尔德林画像 /1 题辞 /1 前言 /1 鸣谢 /1 凡例 /1 哀歌和箴铭体诗 迁徙者〔第二稿〕 /2 哀歌〔《美侬哀悼丢提玛》前期稿〕 /12 美侬哀悼丢提玛 /22 施图加特 /34 附录:秋节〔《施图加特》后期修改稿〕 /44 〈墓志铭〉 /50 饼与葡萄酒 /52 夜〔《饼与葡萄酒》后期修改稿〕 /66 通往乡间的通道 /80 还乡 /84 附录:还乡〔后期修改稿〕 /94 六音步格诗和另体诗 爱琴海 /100 〈犹如当农夫在节日里……〉〔〈犹如在节日里……〉散文初稿〕 /124 〈犹如在节日里……〉 /132 致兰道尔 /140 生命的中半 /144 生年 /146 哈特之廕 /148 父国詠歌暨草稿 致地母 /152 德意志詠歌 /160 在多瑙河的源头 /164 迁徙 /172 莱茵河 /182 〈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前期稿〕 /200 〈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后期稿〕 /208 太平休日 /218 独一的〔文本一〕 /232 独一的〔文本二〕 /242 独一的〔文本三〕 /252 独一的〔文本四〕 /262 拔摩岛 /272 拔摩岛〔后期稿本的初稿〕 /292 拔摩岛〔后期稿本的草稿片断合成文本〕 /312 提坦们 /324 家乡 /332 哥伦布 /334 路德 /346 〈……梵蒂冈……〉 /348 〈就是说从深渊……〉 /354 〈我曾问过摩萨……〉 /358 〈克洛普施托克死于……〉 /362 〈就是以往,父宙斯……〉 /364 雕 /368 日耳曼尼亚 /372 〈可是当上天的……〉 /382 〈如同鸟群缓缓掠过……〉 /392 致首领〔第一稿〕 /394 致首领〔第二稿〕 /398 〈致圣母〉 /404 最先来的〔第一稿〕 /420 最先来的〔第二稿〕 /422 最先来的〔第三稿〕 /428 〈如同海岸……〉 /434 〈就是当葡萄藤汁……〉 /436 提埝岛 /438 〈褐色枝叶上……〉 /444 〈伊斯特河〉 /448 〈……你以为,应跟……〉 /454 纪念 /456 姹女〔《姆涅摩绪涅》第一稿〕 /462 姆涅摩绪涅〔第二稿〕 /468 〈噫讴巴刻库……〉 /474 〈你们安稳筑造的阿尔卑山……〉 /476 海因里希帝 /480 〈并同感半神……〉 /482 希腊〔第一份手稿〕 /486 希腊〔第二份手稿前期文本〕 /490 希腊〔第二份手稿后期文本〕 /494 附录:希腊〔A. BennholdtThomsen合成文本〕 /500 〈人生是什么?……〉 /504 〈神是什么?……〉 /506 D.E. Sattler依据詠歌草稿和手稿片断合成的文本 提埝岛Ⅰ /511 提埝岛Ⅱ /518 家乡 /525 最先来的 /530 提坦们 /535 决断 /541 哥伦布Ⅰ /548 哥伦布Ⅱ /553 希腊Ⅰ /558 希腊Ⅱ /562 姆涅摩绪涅 /567 姹女 /571 附录 厄琉希:致荷尔德林(黑格尔) /576 专有名称索引 /581 标题与首行编目 /607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 评注卷目录 卷上 凡例 / 1 导论 / 1 法国革命与荷尔德林——父国与民族——荷尔德林的历史观——士瓦本的敬虔派神学——荷尔德林与德意志观念论——荷尔德林的诗学——后期诗歌的语言与风格——荷尔德林诗歌的文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阐释——中译原则与荷尔德林在中文语境中的接受——方法论:语文学与日耳曼学 哀歌与箴铭体疏证 体说 / 177 古典格律——原本的内容定义和后来的发展——18世纪中期阿卜特的感伤哀歌理论——18世纪末席勒的理想主义哀歌理论——荷尔德林的哀歌理论——18世纪德语哀歌创作:克洛普施托克,歌德,席勒——荷尔德林的哀歌创作——荷尔德林后期哀歌的文本问题——汉译格式和对应格律 《迁徙者》[第二稿] / 201 《哀歌》/《美侬哀悼丢提玛》 / 213 《施图加特》/《秋节》 / 235 〈墓志铭〉 / 250 《饼与葡萄酒》/《夜》 / 252 《通往乡间的通道》 / 309 《还乡》 / 316 六音步格与另体诗疏证 体裁说明 / 333 短诗体裁说明——六音步格——品达体——阿多尼体——文本说明 《爱琴海》 / 338 〈犹如在节日里……〉 / 372 《致兰道尔》 / 397 《生命的中半》 / 399 《生年》 / 410 《哈特之廕》 / 414 卷下 父国詠歌暨詠歌草稿疏证 体辨 / 419 名称的由来——词源、语用和汉译——詠歌与颂歌——荷尔德林的早期颂歌和后期父国詠歌——父国——父国的与民族的——格律问题——父国詠歌作品概览——翻译——手稿和版本问题 《致地母》 / 464 《德意志詠歌》 / 472 《在多瑙河的源头》 / 474 《迁徙》 / 497 《莱茵河》 / 519 《太平休日》(含〈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 / 567 《独一的》 / 630 《拔摩岛》 / 670 《提坦们》 / 737 《家乡》 / 743 《哥伦布》 / 745 《路德》 / 753 〈……梵蒂冈……〉 / 755 〈就是说从深渊……〉 / 764 〈我曾问过摩萨……〉 / 767 〈克洛普施托克死于……〉 / 774 〈就是以往,父宙斯……〉 / 775 《雕》 / 780 《日耳曼尼亚》 / 787 〈可是当上天的……〉 / 805 〈如同鸟群缓缓掠过……〉 / 812 《致首领》 / 813 〈……致圣母……〉 / 820 《最先来的》 / 834 〈如同海岸……〉 / 844 〈就是当葡萄藤汁……〉 / 846 《提埝岛》 / 847 〈褐色枝叶上……〉 / 851 〈伊斯特河〉 / 852 〈……你以为,应跟……〉 / 868 《纪念》 / 871 《姹女/姆涅摩绪涅》 / 884 〈噫讴巴刻库……〉 / 910 〈你们安稳筑造的阿尔卑山……〉 / 912 《海因里希帝》 / 915 〈并同感半神……〉 / 917 《希腊》 / 919 〈人生是什么?……〉 / 931 〈神是什么?……〉 / 933 附录: D.E. Sattler依据詠歌草稿和手稿片段合成的文本简注 / 935 黑格尔:《厄琉希:致荷尔德林》简注 / 936 年谱 / 937 文献目录 / 967 名词概念索引 / 1002 后记 /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