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魏晋南北朝史

  • 魏晋南北朝

    作者:[日] 川胜义雄

    日本汉学大师以超越王朝更迭的宏阔视野

    书写华丽的黑暗时代

    ★编辑推荐

    ◎适合大众阅读的经典六朝史

    日本汉学大师川胜义雄写给大众的经典魏晋南北朝通史,日本文库本重印近20次,深受读者欢迎。

    ◎通俗性与学术性的平衡

    以优美的文笔、清通的脉络阐释了作者的代表性学术观点“六朝贵族制社会”,展现了日本汉学界20世纪以来中古史研究的精华。

    ◎罕见的、更宽广的历史比较视野

    以宽广的视野融合政治史与文明史的双重视角,将六朝史置于东亚文化圈乃至世界史的视域中,在复杂的历史表象下,照见纵深的历史脉络:历经近四百年的混乱与分裂,中华文明却愈发丰饶和深邃。

    ★内容简介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以超越政权、超越时代的广阔视野,跳出王朝更替、权力斗争等短时段的政治纷纭,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顽强生存着的“贵族制社会”的变迁轨迹,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

  •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作者:罗新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

    通过皇位继承仪式考察政治传统的连续与变异

    以内亚视角重新思考中国历史

    「编辑推荐」

    ★ 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新增《拓跋祭天方坛上的木杆》一章。

    ★ 抽丝剥茧分析北魏“举毡立汗仪式”与西郊祭天仪式。

    ★ 讲述辽太祖阿保机之死,洞察 内亚传统与华夏文化在权力传承危机中的碰撞。

    ★ 从北魏延伸至辽、蒙古、元与清,探索北魏政制与内亚政治传统的联系。

    ★ 示范如何用内亚视角重新阅读历史,赋予孤立史料以新的意义和历史纵深感。

    「内容简介」

    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代都旧制”,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

    作者:李猛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日〕冈村秀典

    本书是日本考古学家冈村秀典研究云冈石窟的专著。作者参照中日两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中国的考古新发现,综合运用样式学、图像学和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具体年代、信仰内容及其源流、窟内尊像配置所体现的观念、北魏时代武周山石窟寺全景的复原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分析。

    收录200余幅珍贵图片,融贯中日云冈石窟编年说

  • 六朝文明

    作者:[美] 丁爱博(Albert E. Dien)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时代,政权割据、战争频发、人口迁徙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正是在这个所谓的“黑暗时期”,中国的艺术、技术、思想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创新和发展。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外来货物,也带来了新的宗教和文化。得益于民族融合与南北差异,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饮食习惯、墓葬雕塑、音乐舞蹈等无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资深汉学家丁爱博认为,六朝是一段非常复杂的时期,对它进行任何“标签式概括”都不会很贴切。他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既宏观阐述了六朝的政治与社会,又细致描绘了六朝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六朝图卷。

  • 真灵位业图校理

    作者:【梁】陶弘景 纂,【唐】闾丘方远 校订,

    南朝齐梁时道教学家、中药学家陶弘景所作《真灵位业图》是中国道教最早的一部神仙谱系,是最早将纷乱的道教神灵整理为谱系和统属的代表作,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内容和影响有两点:一,陶弘景提出“仙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并以此给神仙世界划分等级差别。二,本书从众多的道教神灵中抽出七位主神,其中前四位的主神已初步具备了后世道教所尊奉的“三清尊神”的神格,而高居玉清境之上的“元始天尊”则正式被定为道教的最高神,这样,道教从开始时期的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和转化中迈出了关键意义的一大步,在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王家葵教授以《道藏》本为底本,参校以《秘册汇函》本、《说郛》一百二十卷本,采用疏证的体例,对每一位神灵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证。本次校理本大大扩展了读者对道教神仙体系的理解,是一部高水平的古籍整理著作。
  •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作者:侯旭东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
  • 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

    作者:胡志佳

    本書共分六章:西晉建國前司馬氏的發展、司馬氏政權之宗族結構基礎分析之ㄧ─以中央重要官職為主的考察、司馬氏政權之宗族結構基礎分析之二─以分封、出鎮為主的考察、兩晉政局與地位繼承的權力結構分析、皇室宗族的延續與挫敗、司馬氏宗族婚姻網絡的擴展與變遷。
  • 史家行迹与史书构造

    作者:唐燮军

    本书致力于探讨学界语焉不详尤其是未尝措意的史学问题,或驳斥四库馆臣所谓《建康实录》记刘宋史事全据《宋略》为蓝本之说,或揭橥韦昭《洞纪》与汉儒侈陈阴阳谶纬之风习的内在关联,以期多角度、全方位地究明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进程和时代特征及其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本书力求全面呈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进程、特征和影响,勉力纠正长期以来对该期史家、史书、史学现象的误读和曲解,从而增进历史研究者和史学爱好者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深入了解。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

    作者:唐长孺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之一,编选20世纪出版的、对当时史学发展或对其后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即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者。 本书共由《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第二部分共收
  • 五朝门第

    作者:王伊同

    甲寅十月,予生於江苏江阴,今九秩矣。生平顺挫,有足述者。予生之年,世界大战发于欧洲。后二十三年,甫卒业燕京大学本科,而卢沟桥之难作。友校如北大、清华、仓惶播迁,燕京旗蔽外侨苟存。方其时,予侍亲避兵义兴滆湖之滨,外间事漠然不相接也。越年,自滬浮海返校,入研究院,缮《五朝门第上下册》。稿就,洪师煨莲,移书哈佛燕京学社,谋付剞劂。太平洋之战起,事骤辍。时予方自港出桂築入川,承乏成都金陵大学,假副本付梓。未二年,日军紬款,大后方诸校,汲汲科复原。喘未定,内战又起,南北糜溃。世事播遷,白雲苍狗,是书不得广其傅,台湾有盗版矣,纸劣黑恶,亦尠问津者。逮丁巳秋,香港中文大学始铸版重刑 行世。蓋目予之生,国事之变幻,此书之际遇如是。予五岁丧母,二十五岁丧父,六十六岁又丧偶。兄妹各四,皆歿,唯予子然存,私事之沮伤又如是。今老矣,蒙友人范君子烨错爱,谓此书多厄,宜再版应世,乃推介中华书局当轴,排印於京几。顾吾师吾友,教诲切磋,情节而交深者,凋亡殆尽。师辈姑无论,友朋如绍兴杨联升(莲生),贵阳刘子健,常宁郑嗣禹(持宇),卢氏李田意,永嘉徐贤修(洁人),东至周一良(太初)、杲良昆仲,天津李景均,皆先我去,不及见矣。交觥谈艺,幸旗梦魂。甲申冬,江阴王伊同。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作者:[日] 谷川道雄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由12篇论文组成,分为4编。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的检讨与反思,一是对六朝具体历史的分析。书中所收论文集中反映了谷川先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思考,无论对于了解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还是具体认识中国中古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是与日本近代国家同步发展而来的。自古以来,日本就受到中国文化无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也在两千年之间蓄积,而产生了被称之为“汉学”的学术领域。“汉学”在前近代是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之教养的。可是,自从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时候,就与近邻诸国(朝鲜、中国)开始了新的外交关系,由此产生了建立近代亚洲史学的必要性。迄今为止在日本所使用的“东洋史学”的名称,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它是将亚洲史作为与西洋史对等的学术领域来定义的概念。 中国史研究也正是作为这种“东洋史学”的一环而发展起来的。以汉学这一传统学问为素养,采用西欧近代史学之方法,由此才形成了作为近代历史学的中国史学。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大约半个世纪中,如果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已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恐怕也不能算是过分自诩吧!在政治史、法制史、社会经济史、宗教史、文学史、思想史等各个领域,所达成的实证研究成果中,有许多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关于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史的课题,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藤湖南(1866-1934)的时代区分说提出之后,时至今日其构想仍在学术界具有着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到了三十年代,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尝试,也接连不断地提了出来。
  • 北魏政治史(八)

    作者:张金龙

    《北魏政治史8》是一部详尽地展示北魏一代历史全貌的著作。它在学术界第一次运用了现代史学方法对北魏王朝从创建、兴盛到衰亡的历史全程进行了系统翔实的描述。《北魏政治史8》以君主在位的时代先后为序,涉及的问题至为广泛,举凡与北魏政治历史进程有关的事项诸如战争、外交、法律、经济政策、民众叛乱等等内容,都在论述之列。北魏历史上不曾为学界所注意的许多重大的抑或细微而又不可或缺的问题,在《北魏政治史8》中都有明确交待;对于学界已做过较多论述的问题,在全面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阐释。除了利用以《魏书》为主的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外,还特别重视运用相关的墓志碑刻资料及非文字性的考古资料。《北魏政治史8》为该套书之第十卷。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作者:(日) 谷川道雄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ISBN:9787101074079,作者:(日)谷川道雄 主编,李凭 等译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

    作者:罗新,叶炜

    本書收録20世紀50年代至2003年底期間新發表的魏晋南北朝墓誌,墓誌年代起三國之始,迄楊隋之末(220-618),皆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及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兩書所未收者。全書分爲魏晋十六國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五部分,每一部分按照誌主下葬日期先後爲序排列。墓誌先列録文,後附疏證,注明拓片圖版和參考録文的出處,介紹現有研究成果,並對墓誌所涉史事作簡單的考證和説明。
  • 从平城到洛阳

    作者:逯耀东

    讨论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边疆民族与汉民族以长城为基线所发生的冲突与调和,对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所形成的激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永嘉风暴中,拓跋氏部族最后进入长城,收拾黄河流域边疆民族破坏的残局,建立起较长期的统治政权,接纳东汉以来渗入长城的其他边疆民族。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汉民族作一次彻底的融合而孕育了新的血统与新的文化因子,成为后来隋唐帝国建国的基础。 逯耀东教授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与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与分析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见解精辟,体系自成。 本书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及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魏晋处于汉唐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儒家思想失去其原有的权威地位,经学笼罩下的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走向独立。
  •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

    作者:小林正美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通过分析与传统的“儒教”、道家思想,或者刘宋中期之后确立的“道教”之间的关系,来解明东晋、南朝的文人贵族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式。相信这个方法对于解明六朝“佛教”思想的历史事实是最合适的方法。
  • 龍門石窟

    作者:塚本善隆

    本書是為龍門石窟研究經典之作,經由林保堯、顏娟英兩位教授經多年譯作而成,是研究佛教歷史與藝術史的經典著作。全書提供一百多幅田野圖片並繪製三十個表格,以求圖文豐富呈現。
  •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作者:窪添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