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

  • 例外

    作者:毛尖

    最美好的记忆都和电影有关 九年之后,毛尖第二本影评合集 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皮里阳秋的机锋 烂片当道的时代 我们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义了影评作为一种文体之后,转而寻求突破,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例外》便是她突围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评专辑。 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一个专业影评人,除了表明更能骂以外,还有什么呢?为了这个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毛尖有意改变了写作风格。常常会有读者跟她提意见,说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这种“健康”,是好还是不好,读者看完文章自有说法。不过,如果没有了毛尖的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吧。尤其是这个烂片当道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都说我偏爱毛尖疼惜毛尖:她的文字确实有品有格。人品优劣蒙不了人。文品高低看仔细了也蒙不了人。——董桥 毛尖笔下不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加上皮里阳秋的机锋,每回都不禁忆起当年最爱看的Pauline Kael;因为看完烂片的郁闷,一读她的尖酸辛辣,不无化解之功。——郑树森 凡事皆有例外,但毛尖的电影文字例外没有:每篇都掷地有声,埋藏的笑弹等待你的幽默感去引爆。——迈克
  • 猛虎细嗅蔷薇

    作者:韩松落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 随书赠送电影索引小手册:“与韩松落一起看电影”,收录了为了报仇看电影1和2中提到的所有电影与电视剧,约八百部电影。 本书是畅销书《为了报仇看电影》的续集,却比前传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质地。本书分为六辑,共93篇文章:“红粉与黑水潭”、“回不到水的水”、“漾开”、“又冷,又暖,又洁净”、“黄色黑条练功服”、“桥上的爱情”。 王佳芝放跑了易先生,坐在人力车上,望着车头的风车出了神,那一刹那,我懂了;黑色大丽花案发,中年妇女跑到警局去,热情地承认自己是凶手,那一刹那,我懂了;漆黑的电影院里,众人之间,我仿佛看到剧中人突然转向我,定定地望着我,单只为我说出那一句台词。 有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因为懂得,所以成为一种馈赠,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最隐秘的馈赠。或许它同时赠给许多人,但那一刻,那馈赠仿佛只属于我。 我把我收到的馈赠晒在这里,分为六辑。 所谓馈赠,也不过是若干玻璃球、几对蝴蝶翅,我把它深藏在我的花园里,邀你同来翻检,共享喜悦。花园,在僻静小路尽头,钥匙,在你我汗湿的手中,走过去,打开。暮色里,雀鸟惊飞,红果坠地。 电影,你我的秘密花园。
  • 编剧的艺术

    作者:[美]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

    《编剧的艺术》是一部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同其他一些剧作法书籍不同,它是从戏剧的基本要素出发,深层剖析了戏剧结构的秘密。在作者埃格里看来,一部成功的戏剧必须具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前提,发源于具有三个维度的人物,并且拥有预示和升级的冲突。全书引用大量经典戏剧剧本如《玩偶之家》《伪君子》《悲悼》《推销员之死》等,对人物性格、冲突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其成功或失败的深层原因。 全书结构严谨、例证鲜明,并有一些针对编剧创作中常见问题的答疑解惑,其文风既旁征博引,又平实易懂,本身便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编剧的艺术》,对深入理解从易卜生到奥尼尔的编剧创作,对戏剧、电影电视、新闻、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写作均能有所裨益。
  •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

    作者:娜斯

    娜斯自从上世纪90年代去了美国,就在纽约一边谋生一边闲看美国各种文化风景。1996年起,她开始为《三联生活周刊》写《纽约明信片》专栏,用比较轻松的语言写发生在美国的“文化事”。这些所谓的“文化事”其实很日常,日常到看电影、看话剧、看体育比赛、参观美术展览、逛书店、泡图书馆2003年,她的专栏文章结集为《东看西看》,涉及媒体、音乐、饮食、书籍等方面,依然是那些看似轻松的“文化事”。《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是她的第三本著作,延续着她的文风———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没有任何文化负担,也不在乎任何文化权威,不怎么深思熟虑,常常是随意的记录。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分别发表于新京报“大家”版、《万象》、《读书》、《书城》等,题材五花八门,北欧的建筑、艺术家马格利特、昨日的电影、眼前的花草等,按“旅行与旅途中的阅读”、“电影笔记”、“视觉笔记”、“记忆与想像中的花园”分别归类。 对于一个勤于写随笔的人,旅行和阅读无疑是最容易启发灵感的。娜斯的阅读独到而挑剔,在《美味———性,冒险,激情?》一文中,她把《厨室机密》一书读出了另外一种美味之外的味道,她认为作者伯尔顿在书中想表达的不仅仅是美味,而是如何引发一种生活态度。 “电影笔记”和“视觉笔记”则是娜斯书的重点,也是她关注的主要“文化事”。其中最值得一读的就是《吃在电影院》。这组文字把那些和吃有关的电影进行了一番全程式的梳理,这些菜单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光看名字就让人垂涎。从美食到男女,从东方到西方,从吃到撑死到饥饿难耐,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世态百相,差不多尽在其中。个中的丰富性和种种矛盾,又怎是一种简单的口味能概括。
  • 放牛班的春天

    作者:骆昆鸿

    一个爱与音乐交织的故事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一对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都从放牛班的那个春天开始
  •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作者:[美]张英进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 从文学到影片

    作者:[加拿大] 安德烈·戈德罗

    《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1988年巴黎初版,1999年巴黎和魁北克新版,法语版由法国著名哲学家保尔•利科作序,中文版有法国资深教授皮埃尔•索尔兰作的新序。 本书从重新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点出发,将叙事分为舞台叙事、书写叙事和影片叙事,并结合早期电影叙事的形成和现代电影叙事的相关问题,阐述了两种基本的叙事(传播)模式,即“演示”和“叙述”,从而提出了作者独创的一种电影叙事体系。
  • 幽僻处可有人行?

    作者:张志扬

    汉语思想界最受敬重的书写者之一,张志扬先生三本“阅读经验”散文首次结集; 陈家琪、邓晓芒、陈嘉映、刘小枫、赵越胜、孙周兴等一代学人公认的永远的“大哥”; 随书附赠别册,特别收入2011年度十大好书《燃灯者》作者、旅法人文学者赵越胜先生两万字长文,温情回顾三十年手足之情,讲述那一代人的情感记忆,感人至深; 全书由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首版即以精装版面世。 10岁解放,20岁失学,30岁坐牢,40岁入翰林,50岁南迁,天之涯,海之角…… 白身布衣,会饮江湖,在夜行中迷途问津 人生、文学、电影三重妙门之内 尽是一位思想放逐者关于阅读的私家记忆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包括三本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书中,张志扬先生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谈他阅读小说和电影的所思所感,彰显其哲学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独特气质,同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学人引导者的一生,可谓罕有而可贵的私人记忆读本。
  • LA流浪记

    作者:蔡康永

    《LA流浪记》是一部带自传性质的故事集,共18篇。 书中讲述蔡康永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电影硕士的故事,和同朋友干“坏事”乐事开心事不断以及发生的奇闻轶事,让读者开心的同时还有励志的感悟。将游学当作流浪,把青春过成冒险,把自己装作“人在江湖”、享受这么一段漂泊的少年……
  • 迷人的谎言

    作者:崔卫平

    本书由崔卫平在《经济观察报》的影评专栏结集而成。28篇文章,涉及百余部影片,既有经典老片,也有时下热片。 崔卫平从人性、心理、伦理、道德等角度对这些电影进行深度解读,细腻的感受,精准的行文,超出传统影评中的技术论与方法论层面。 这些电影被她纳入公共领域中加以审视,极权主义心理、琐碎之恶的现象、记忆与经验的建构……那些在银幕上投射出的现实影像,在文中被一一放大、剖析。其间反复的思辨与盘诘,饱含人文关怀,昭示着一种艺术与生活进行平行对话的可能性。
  • 慢慢微笑

    作者:毛尖

    这本书涵盖的题材,粗约言之,可分文学和电影。毛尖对电影的爱好,到了情痴的地步。在《光影岁月匆匆过》中,她作了交代:“回想起来,少时看了那么多电影,真还一次也没迟到过,连在片前加映 的科教片也从来不舍得错过。好像是,人人都迷恋灯光骤然熄灭的那一刻,那一刻就是梦的形状,灵魂出窍,不知今夕何年。” 除了文学和电影外,这本书还以一半的篇幅收录作者杂记人间世的文字。她上海出生,在香港念过书。两地红尘,奔流眼底,经历久了,观人论世,自然比乡原辈通情达理。撒起里来,更是万夫莫敌。
  • 我有平安如江河

    作者:王书亚

    《我有平安如江河: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所谓家乡,就是有一个以上亲人埋葬的地方。所谓社会,就是在国家之外,一个对死亡拥有共同记忆的族群。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拿走身体,是拿走人在身体之上所累积的一切意义。 那天,汶川大地震的下午,我和人们站在高楼下,单单仰望属于我的那一扇窗户。转头说,你看不动产是一个多么荒谬的词,就像日光之下,你说有一个伟大的主义。就像大地悬在虚空,你却说,春暖花开,我要崛起。 人们成群结队地死去,不分贫富、男女、老幼、族群或贤愚。在没有选票之前,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平等。甚至不是死亡本身,是死亡的普遍性吓坏了我们。就像贫穷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向主人罗切斯特求爱,说,经过坟墓,我们将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 本书共分四辑,作者从信仰与人生的角度对多部国内外经典影片作出了精彩阐释和深度的剖析,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领悟到电影的精髓。
  • 黑色电影

    作者:[美]詹姆斯·纳雷摩尔

    研究黑色电影的扛鼎之作! 本书为2008增补修订版。初版获1999年度美国克劳斯瑙—克劳斯活动影像图书奖(Kraszna-Krausz Moving-Image Book Awards)及2000年度美国电影与媒体研究学会(Society for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凯瑟琳•辛格•科瓦奇图书奖(Katherine Singer Kovacs Book Awards)荣誉奖。 提起“黑色电影”(Film Noir),最容易想到的是那些风格化、愤世主义的1940、1950年代好莱坞黑白电影——关于私家侦探、蛇蝎美女、犯案黑帮、亡命鸳鸯的情节剧。在《黑色电影》中,詹姆斯•纳雷摩尔探讨了这些影片,但他亦向我们指出,“黑色电影”这个术语远比我们所认识的复杂和矛盾,它是一份重要的电影遗产,同时也是我们投射到过去的一个概念。 本书提供了对黑色电影的原创性研究方法,既生动又广博,同时还有新的影片信息和对数十部影片带有启发意义的评论,这其中包括经典之作《双重赔偿》《马耳他之鹰》《第三个人》《来自过去》,“新黑色电影”《唐人街》《低俗小说》《蓝衣魔鬼》,以及21世纪的黑色电影《穆赫兰道》《罪恶之城》《杀戮赌场》等。纳雷摩尔对黑色电影的探讨基于以下几个面向:作为批评主义的术语,作为艺术中现代主义的表达,作为好莱坞1940、1950年代审查制度和政治的征候,作为一种市场策略,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风格,作为关于种族和民族的电影,作为一个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得以传播的概念。 《黑色电影》还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著作,除了电影和电视,笔力所及,还带来有关现代文学、美术、流行文化的有益见地。 (本书)也许是迄今黑色电影论著中最优秀、影响最广的一部。 ——乔纳森•罗森鲍姆(Jonathan Rosenbaum) 就智识的严谨、研究的深刻、批评洞见的程度、写作的水平来说,这是第一部堪与黑色电影匹配的研究著作。 ——汤姆•冈宁(Tom Gunning)
  • 编剧:步步为营

    作者:[美] 温迪·简·汉森

    虽然编剧生涯如同掷骰子一般不可预知,但这本书至少会告诉你游戏规则是什么。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编剧入门教材,系统地向编剧初学者和电影爱好者介绍如何完成一部规范的商业电影剧本。作者根据其多年的编剧从业、教学经历,以及对上千个好莱坞电影剧本的研读经验中,提炼出一套规范、高效并行之有效的编剧学习方法,让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步步为营。本书提供了创作出色剧本的十二个步骤,从“初级六步”:剧本的标准格式、如何塑造人物、提炼剧本主旨、设计戏剧性动作、建立剧本结构、修改剧本;一直到“高级六步”:第二幕写作、建构人物弧、设置次要情节、运用潜文本、如何写结局等。其内容涵盖了剧本写作的方方面面,从而让编剧新手少走弯路,在保证避免低级错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才华。 对国内读者而言,本书阐明了一个符合电影工业标准的电影剧本应应具备哪些要素,而作者对如何提高这方面的素质提供了她的意见——对于编剧初学者和编剧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在读本书时,你会发现其中所列举的一些常见的剧作误区,在国内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编剧新手还是职业编剧,这本小书总会对你有所启发。
  • 为了报仇看电影

    作者:韩松落

    电影是真实的虚构 生活是虚构的真实 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 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找寻结果 本书由韩松落的电影随笔结集而成。 所谓“电影随笔”,是介于影评和生活随笔及时评之间的边缘文体,以电影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着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在影像中的映射,以及影像对我们生活的渗透。 本书共分为四辑。《人生的质感》,借助电影观察人生;《熊不是泰迪熊》,借助电影窥探时事;《滋养灵魂的风景》,探查与电影直接有关的人与事;《私房话》,表达个人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 最好的时光

    作者:朱天文

    《最好的时光》是朱天文二十余年来为电影所写各类文章之全面结集,同时也是多方位完整记录侯孝贤作品的重要电影史文献。一方面,这本书包括了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作品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他电影成就的直接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朱天文以小说、剧本、评论、谈话、随笔等不同形式来记录侯氏电影的点滴,也是作家朱天文的一本另类文集。
  • 刀与星辰

    作者:徐皓峰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 幻想图书馆

    作者:(日)寺山修司

    《幻想图书馆》是日本知名导演、诗人、作家寺山修司集恶趣味与冷知识于一身的代表作。寺山修司他博览群书,畅谈头发的典故、青蛙的趣闻、后宫的传说、拷问的艺术、狼人的故事……从神话、民俗或广告单、画报中引经据典。像是沿着艾柯的阶梯,进入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实践了本雅明未曾实现的理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书。
  •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

    作者:史蒂文•杰伊•施奈德,Steven Ja

    关于本书的一些数字: 电影学者史蒂文•杰伊•施奈德担纲主编,全球20多家专业媒体的50多位优秀影评人,精选1001部经典电影,撰写1001篇精彩影评,配以800多张珍贵海报,丰富翔实的制作团队、演员阵容资料,及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数据,精装960页,铜版纸全彩印刷,4斤多重,历经5年5版,全球28种语言30多个国家发行,累计销量已超过105万册。 ---------------------------------------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实在是一部淘碟宝典。……顺便说一句,本人已经看完1001部电影中的943部了,眼下正在慎重安排剩余片目的观看时间,好延长自己的生命。 ——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伟大的电影》作者 本书既可用于信手浏览历久不衰的诸多佳作,又可以提醒我,有那么多伟大影片我还没看过…… ——奥布里•戴(Aubrey Day),《完全电影》编辑 本书由史蒂文•杰伊•施奈德担纲主编,因而令人不忍释卷,并维持了一贯的绝佳水准。” ——《电影评论》 有史以来最棒的、可以带到荒岛上去陪伴您的电影类艺术图书之一。 ——《泰晤士报》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是……一部极具激励性的影片指南。读到其中引人入胜的精辟条目,而你又错过了这部电影,你会立马冲出去租碟。 ——《达拉斯晨报》 施奈德和他的团队……为每一部电影提供了必看的理由。施奈德的选择无可辩驳。 ——《图书馆杂志》
  • 卓别林自传

    作者:[英] 查理·卓别林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在这部自传中,反映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有价值的是他对有关电影艺术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