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本汉学

  •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作者:[日] 狭间直树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以2012年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整理而成。狭间直树教授在“东亚近代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下,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将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的经历和转变,尤其是与康有为的关系,明治日本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二十一条”后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等议题,作以细致的呈现和剖析,力图揭示梁启超其人其思对于东亚近代文明形成和内部互动的意义。 依照“讲学社丛书”的体例,本书在讲稿之外增加了丛书总序、学者评议、印象记等内容,并收入作者讲演中涉及的曾发表过的三篇论文作为附录,另附有少量彩色插图。
  • 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

    作者:(日)沟口雄三

  • 道学之形成

    作者:[日]土田健次郎

    土田健次郎,文学博士,1949年生于东京,1973年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1978年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退学,现任早稻田大学副总长、文学学术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宋代思想和日本江户时代思想,曾获日本中国学会奖、东方学会奖,主要著作有《道学の形成》(創文社,2002年)、《近世儒学研究の方法と課題》(編著,汲古書院,2006年)、《聖教要錄·配所殘筆》(譯注,講談社,2001年)等。
  • 宋至清代身分法研究

    作者:[日]高桥芳郎

    本书为高桥芳郎从事研究工作25年来所发表的有关身分法的论文结集,每篇论文自成一章,又相互联系,在分别解决宋以后身分法若干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共同构成了作者对这一时期身分法史的基本理解。书中所收论文曾在日本学界引起过很大反响,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也曾引起过激烈的讨论。作者致力于采用身分法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在着重于“法”的层面进行探讨的同时,还大量使用各个时代的笔记、小说、方志等社会史资料,对宋元以来的奴婢、雇佣人、佃仆、佃客、义子孙、雇工人等底层社会的身分特征及其概念内涵详加辨析,生动、全面而立体地剖析了国家统治与社会实态的变革与互动,对于阐明宋元以来中国底层社会的构成及身分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宋元以来社会史、法制史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 汉代郡县制的展开

    作者:纸屋正和

    本书为纸屋正和先生多年两汉制度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史料,对两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结构、展开过程与运作实态做了全面、精细和扎实的分析考察。全书以何种机关在什么样的制度下处理实务的问题为中心,重点考察了西汉和东汉共计四百年间,郡、国和县、道、列侯国、邑的统治形态及吏员组织所发生的变化,并涉及了上计、考课制度的变迁。其中不少研究是国内研究鲜有涉及的方面,是汉代制度史研究的必读著作。
  •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上下卷)

    作者:[日] 森时彦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是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之二。从对外关系或政权更替等来看,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但是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作观察,则可发现这一时点前后并非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媒体·象征”、“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区域社会”五个专题之下,收入《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的21篇论文从21个小角度细腻地切入中国社会微部,对中国社会在这100年里发生了——或者没有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解读。
  • 中國近世的思想典範

    作者:伊東貴之

    中國思想史脈絡下的「early modern」呈現什麼樣的精神景觀? 本書重新建構中國近世時期的思想圖像, 打開了通往傳統中國精神「故鄉」的歸鄉之路! 本書對於中國思想史的時代區分採宋近世說,內容涵蓋了宋朝至清朝的中國重要思想學說,探尋了朱子學從理到禮之轉換等各種思潮的動態,並以社會與政治的動向為背景,勾勒出傳統中國轉向近代時期的思想圖像。作為共享漢字文化圈的作者,伊東貴之指出了中國近世思想史上,許多學者鮮少注意的問題點,在終章也為連結中國近代思想諸問題,留下了一個伏筆。對於中國近世思想研究,甚至是中國研究本身,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思考角度。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徐興慶(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鄭重推薦
  • 唐研究论文选集

    作者:池田温

  • 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作者:伊藤道治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七卷 思想宗教

    作者:刘俊文编、许洋主等译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论述精辟,有些论题为我国学者未曾涉及,可供借鉴与参考。
  • 中国思想史研究

    作者:[日]岛田虔次

    岛田虔次(1917-2000)是日本著名中国思想史学家、二战后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本书是岛田先生毕生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阳明学研究的结晶,全书由四部共二十二篇论文构成。 解说 第一部 关于中国近世的主观唯心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 第二部 阳明学中人的概念与自我意识的展开及其意义 王龙溪先生谈话录及解说 儒教的叛逆者李贽(李卓吾) 异人邓豁渠略传 浅议明代思想的一种基调 王学左派论批判之批判 关于某个阳明学理解 评朱谦之《李贽——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 第三部 论“体用”的历史 桓玄和慧远的礼敬问题 宋学的展开 杨慈湖 三浦梅园的哲学——从远东儒学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 日本学界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动向——到1959年为止 第四部 历史性的理性批判——“六经皆史”说 章学诚的历史地位 清朝末期学术的状况 辛亥革命时期的孔子问题 儒教中有生命的东西 对“儒教和二十一世纪”的建议 黄宗羲·横井小楠·孙文 岛田虔次著作目录(日文版原文) 译者的话
  • 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

    作者:中岛乐章

    本书利用大量的徽州文书,深入探讨了以徽州为代表的明代乡村纠纷及秩序的形成过程和变迁实态,解析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宗族结合的展开及徽州特有的佃仆制等问题.复原了当时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秩序形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明清史学者的研究力作。日本权威学术杂《史学杂志》、《东洋学报)、《社会经济史研究》均有书评,在我国明清史学界也有广泛影响。
  • 从汉学到中国学

    作者:钱婉约

    本著作是从“日本中国学”的宏观视角着眼,以五章三十六节的布局,论述从“汉学”到“中国学”的学术史历程,包括在这一特定时空中日本学界对中国“语文”把握的转变、“书物”的传递以及经典性学者的学术建树与“中国观”内涵的诸层面特征,从而使读者在一个较为阔大的场景中对特定时期中的日本中国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本书设立“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章,研讨了由七位学者对“中国”与“中国文化”在普遍研究中提升了的理性表述。我认为这是常常被我们的研究者所忽略而其实又是“中国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当一个研究者把“中国文化”作为“他者”而介入其中进行属于他自己的阐述的时候,他一定存在着隐性的或显性的具有一般意义的“中国观念”,否则,他就不可能把“中国文化”确立为他研究的“客体”。一个成熟的“中国学家”在他进行的各种具体的课题研究中,一定贯穿着他的基本的或正在发展着的“中国观念”。
  • 日本东方学(第一辑)

    作者:高田时雄 主编

    《日本东方学》为学术集刊,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编,刊载代表日本东方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反映日本东方学的研究动态和趋势。本辑为创刊号,刊登论文18篇,时间断限自秦汉至晚清、近代,内容涉及历史、考古、宗教、文学、语言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主要作品有:富谷至“秦汉的刑罚-其性质和特征” 、冈村秀典和向井佑介“云冈石窟寺的考古学研究 ”、秋山进午“20世纪中国发现拜占廷金币的再考察 ” 、高田时雄“金楷理传略”、森纪子“日本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国教问题” 、森时彦“中国棉纺织业近代化的动态结构”、中西裕树“畬语调类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 ” 等。
  • 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

    作者:内藤湖南,青木正儿

    本书是内藤1899年第一次到中国考察的见闻录,以及关于中国文化的杂文、随想录。通过这些对于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处于一种怎样的劣势状态。中国的衰落反映外国人的笔下时,或计会成为一种更加深刻的历史教科书。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燕山楚水》《江南春》《竹头木屑》。 《江南春》是青木对于中国文化强烈的憧憬和幻想,但他的好感却每每在中国的现实面前感到无奈,这种对中国文化希望与失望相交织,正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的地方。 作者简介:内藤湖南(1866―1934年),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日本近代中国学创始人之一,东洋史学巨擘。曾历任《大阪朝日新闻》等报刊记者,后转任京都大学东洋史教授。有《内藤湖南全集》14卷行世。 青木正儿(1887―1964年),中国文学研究家,尤注重于中国俗文学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点对中国的生活文化进行独到的探讨。重要著作有《中国近世戏曲史》等。
  • 中国思想史

    作者:(日)沟口雄三

    《中国思想史(宋代至近代)(精)》由作者沟口雄三两部通论性的思想史著作构成,《儒教史》从“儒教”的角度梳理从北宋王安石经朱熹、王阳明到李贽、戴震,一直到20世纪的大同观的思想中,儒家观念的发展脉络(从天理向公理的转换)和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屈折展开。《中国的思想》则是面向普通读者的普及性读物,主要通过与日本同类概念的比较,探讨了天、理、自然、公等中国思想史中的核心概念的特质,并对这些概念从宋代到近代怎样完成了质的展开,分别做了重点考察。
  •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作者:[日]寺地遵

    北宋政权崩解后,继起的南宋高宗政权既需要快速有效地清理内部诸政治势力,重建朝廷威权,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敌国金压境的威胁。本书作者寺地遵教授引入政治学的“政治过程论”作为研究方法,细腻地描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乾道元年(1165)间诸政治势力为掌握国家权力所进行的斗争,以及国家政策如何因应外在情势而调整,同时综合考察了各政治势力的社会背景。全书以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形成分为前后两部,论述南宋政权自成立以来的运作与变化。讨论的时空虽在南宋初期,然自北方避敌南下的高宗皇帝以至文武官僚为巩固自身权、利,彼此纵横捭阖间对南宋政权性质所造成的影响,恰为理解传统中国政权体制内的权力冲突、抗争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