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本汉学

  • 唐诗语汇意象论

    作者:松浦友久

    本书论述了唐代诗歌语言。全书共分两部分:一、主要说明唐诗中经常出现的语词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意象特征,并与日本和歌加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诗歌语言的不同与导致这一不同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二、主要说明一些唐诗名句的内涵。
  • 宫崎市定说隋炀帝

    作者:宫崎市定

    本书由主篇《隋炀帝》(中国人物丛书四,人物往来社刊,1965年12月)和附篇《隋代史杂考》(《史学研究》第七二期,1959年4月)构成。
  • 中国学文薮

    作者:(日) 狩野直喜

    《中国学文薮》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狩野直喜先生的学术论文选集,内容广泛,涉及经学、清朝皇帝的特权与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小说、元曲等方面。
  • 莲与荷的文化史

    作者:[日]市川桃子

  • 终南山的变容

    作者:川合康三

    《终南山的变容》是京都大学杰出学者川合康三教授历年所作中唐文学研究论文的结集,也是他多年研究唐代文学的心血结晶,所收二十二篇论文时间跨度近三十年,不仅能从广阔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史背景中把握具体问题,还能抓住文学表现的核心,深入阐述作家作品的艺术心理和艺术特征。
  • 传媒与真相

    作者:内山精也

    本书所收论文以苏轼、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论题,考察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与政治、传媒以及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过去一些学者涉及颇多的论题,作者通过新的视角,通过对资料的重新爬梳,得出了新的诊断,展现了海外学人对这些论题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谁精微而严密,资料引证翔实,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 鲁迅与竹内好

    作者:薛毅,孙晓忠(主编)

    本书部分内容选自2005年12月举行的“鲁迅与竹内好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编收入板井洋史、韩毓海等先生的论文。第二编收录了参加会议的学者在会议召开之前发表的谈论竹内好的文章,也收录了会议之后与会议话题有延续性的文章。第三编收录了竹内好的三篇文章。 第一编 “大时代”中的“现代文学” 关于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 竹内好的鲁迅论及其民族主体性重建问题——从竹内芳郎对战事日本鲁迅研究的批评说起 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再读《近代的超克》 文学与政治——从竹内好对鲁迅文学观的诠释出发 “文学”与“大东亚战争”——也谈“竹内好悖论”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 日中战争的文化空间——周作人与竹内好 战争、技术媒体与传统经验的破灭——论鲁迅小说中的“暴力”与“破坏” 作为问题与实际的“鲁迅转变”——一项简单的历史考察 何谓“文学的自觉”?——读解“竹内鲁迅”过程中的困惑 “文学者”鲁迅——竹内好的两读法 “竹内鲁迅”的中国位置 文学家的基本立场——竹内好的鲁迅论 竹内好的启示——《鲁迅》阅读札记及其学术史考察 略谈“竹内好”应该缓论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圆桌会议(一) 文学、文化与政治——圆桌会议(二) 第二编 鲁迅的“原点”——竹内好与伊藤虎丸对《狂人日记》的解读 竹内好的中国观 现代价值与东方理想——读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 从那霸到上海 孙歌答《中华读书报》陈洁问 薛毅答《中华读书报》陈洁问 阅读竹内好与阅读历史 第三遍 文学的独立是什么 中国文学的政治性 近代主义与民族问题 编后记
  • 风与云

    作者:(日)小川环树

    日本人,至少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揭开了研读中国典籍的历史,日本人审视中国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身。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从广义上讲,日本人研究中国,几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其间也产生了众多研究中国的大学文家和名文名著。本书作者是20世纪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里最为杰出的学者之一。作者擅长有三,一是筚路蓝缕,发前人所未发;二是在人所共知的话题里挖掘出新意;三是侧重于普及性、具有概说性质的文章也写得新意迭出,趣味盎然!
  • 论中国诗

    作者:(日)小川环树

    书中选译小川环树先生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短论文十六篇,合成十二章;前三章通论,作者通过对“风与云”“风景”“风流”的考察,总论《诗经》《楚辞》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国诗人的自然、人生观、审美观、社会观的变化历程。以下各章就特定的题材,尤其是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作出深入的考论。
  • 异域之眼

    作者:兴膳宏

    本书收录日本中国学家兴膳宏教授的十八篇论文,涉及从潘岳、郭璞、庾信到卢照邻、皎然,以至欧阳修等著名的中古时代的文人学者,也涉及《真诰》、《文选》、《诗品》、《金楼子》、《翰林学士集》、《隋书·经籍志》、《文镜秘府论》等重要的中古时代典籍,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论述。这些论文,特别是其中有关文学与宗教的论文,一方面可以说代表了最近几十年来日本中国学界在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研究上的一点进展、一种方向,另一方面也恰好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不足。
  • 距离与想象

    作者:[日] 浅见洋二

    本书作者选取诗论、诗评、诗文作品等大量文献资料,采用以“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为焦点的接受理论研究视角,对处于“唐宋变革”时期的中国“作品是如何被阅读”的诸多事实进行独到的探讨和阐述。全书涉及“风景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诗与绘画的关系”、“诗中有关‘形似’功能的问题”、“诗与历史记载、历史学关系的问题”、“诗人的内部世界与诗人所处外部世界、自身与他者间的关系”等诗学重要命题,有力地揭示出了唐宋之间“诗学观念上的断层”现象。作者受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传统熏陶至深,又曾在哈佛大学接受西方学术方法之训练,他的研究特色很可能预示着日本“中国学”的发展动向。
  • 中国的自传文学

    作者:川合康三(日)

    本书是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研究中国自传文学的一部专著,作者对从司马迁的《太史公序》到唐朝中后期的自传作了微观的剖析,又将中国的自传文学与西方的自传作品作了宏观的对比分析,贯通东西,可谓拓蓄之作。
  • 中国文学史

    作者:[日]前野直彬 主编

    前野直彬主编的这部《中国文学史》,能以简驭繁,以朝代为经,以作品体裁为纬,由十一位各自领域内的日本汉学名家执笔各代,由前野氏统摄全书。通过—个总体的对中国文学史演进脉络的贯穿,将原本论述难度很大的内容在相对很小的篇幅中展现得清晰精到。 本书相较于国内通行的各文学史著述,多有新见与异同,甚有引人启迪之处。以他者的眼光观察自身,可能是这部《中国文学史》独具的价值。
  • 中国诗史

    作者:[日]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氏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泰斗,在国际汉学界亦负盛名。不仅著作等身,且多独到之见。就这部书来看,无论是他对诗人、诗篇的论述抑或他所展现的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乃至中国文学的整个历程,都跟我们熟知的颇不相同,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 唐代传奇小说论

    作者:(日) 小南一郎

    《唐代传奇小说论》通过具体分析唐代《古镜记》《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传奇小说作品,探讨了唐代传奇小说超越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种种表现,以及传奇小说集中出现在中唐很短的一段时期的深层原因。
  • 我的留学记

    作者:吉川幸次郎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我的留学记》是作者晚年对其在1928―1931年间,留学中国北京大学的回忆;《中国印象追记》是留学归国后陆续写下的关于中国的追忆性随笔、小品;《中国文学论》选取了作者有代表性的关于中国文学总体性的研究论述。文中充满作者对中国及中国文学的深厚感情和独到理解,读者由此可以遥想二、三十年代北京、南京等文化古城的流风遗韵,以及钱玄同、马裕藻、朱祖谟、周作人、黄侃等教授的个性风采。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学术、中日近代文化学术关系的生动案例。
  • 永乐帝

    作者:(日)檀上宽

    本书的目的不是强调永乐帝如何夺回政权和重新评价他的政绩,而是通过中国传统理论观察他采取的系列政策,重新分析他在中国史上的地位。永乐帝确立的体制,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东亚各国奠定了“近代”以前的社会基础。不论该制度好坏与否,一直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各国在那个时代,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所有行动也被束缚在该秩序内。 ——檀上宽
  • 宫崎市定说水浒

    作者:宫崎市定

    日本久负盛名的汉学大师透视水浒文本,讲述《水浒传》背后妙趣横生的故事。提出“两个宋江”说,考证“胥吏”生态圈,对重要宁末历史问题给与独辟蹊径的解说,引领读者抽丝剥茧,挖掘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有趣的史实。
  • 九品官人法研究

    作者:[日]宫崎市定

    《九品官人法的研究》是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史中重要的铨选制度——九品官人法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著作。本书曾获1958年日本最高学术奖——学术院奖。
  • 中国史通论

    作者:内藤湖南

    本书选自《内藤湖南著作选集》[日本筑摩书房,昭和四十四年(公元1969年)出版]的第五、八、十等卷,由译者编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古代史第一时期,中国上古史,从远古到西晋;第二时期,中古史,东晋至唐五代;第三时期,近世史,宋元。下编为清史。 余之所谓东洋史,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通观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宛如一棵树.由根生干,而及于叶一样,确实形成为一种文化的自然发展的系统,有如构成一部世界史。日本人、欧洲人都以各自的本国历史为标准,所以把中国史的发展视为不正规,但这都是谬误的。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文化确是真正顺理成章、最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这与那种受到其他文化的刺激,在其他文化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