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一饭一世界

    作者:周华诚

    意境悠远的饮食笔记,文字制造的活色生香。 《一饭一世界》这本书是作者从近三四年间创作的诸多饮食笔记中精选而成,共分四辑:“舌尖与故乡”、“边吃边幻想”、“行旅吃天下”、“古代人吃饭”。 文字篇幅不长,短则数百字,长则一两千字,如明清性灵小品,读来轻松自然。其中饮食细节,与城市男女生活融为一体,风趣幽默,捧读之下,令人怀想生活之美好。所以轻巧的篇幅之下,是阔远的意境。每篇笔记,皆是舌尖上的旅行,亦有味蕾上的乡愁散漫。——《
  • 雅舍小品·上册

    作者:梁实秋

    《雅舍小品(上册)(插图典藏版最新修订)》分为雅舍和北平年景两辑。梁实秋编著的《雅舍小品》是现代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奇迹,梁实秋似乎跳出了时代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性,专心致志地描写人性。这些小品中自然流露着梁实秋的爱憎感情,也有形象的比喻,但是这种感情与想象力是受理性控制的,而且理性的因素还给文章增加了一种哲理内涵。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对这个题目的爱憎,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使这种文体介于纯美的艺术品与逻辑论证的论文之间。
  • 采绿小辑

    作者:扬之水

    《采绿小辑》係“书房一角”叢書之一。小开本,皮面精装,深红颜色的封面,扉页贴有藏书票一枚,裝幀固極漂亮,然书内篇什,却大多拾或“采”自旧著,按扬女史自道,新作也不过三五篇耳,而此套書的索价極昂,统统六十八元一册。
  • 朴园日记

    作者:朱省斋 著,谢其章 编

    《海豚书馆:朴园日记》收录了周朴先生的19篇散文,都是发表在《古今》,《杂志》,《热风》等杂志上,大多是具有日记性质的散文,此外的若干篇有助于了解朱氏生平事迹,而这些全部是纪实日记,从总能够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
  • 草木春秋

    作者:汪曾祺

    《草木春秋》内容简介:汪曾祺的散文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备受读者喜爱。无论叙写花草树木、瓜果食物、山水风景,无论怀人记事、谈文论艺,都极有韵致,语言雅洁,不事雕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意味深长。《草木春秋》收录汪曾祺散文39篇,基本囊括了其优秀代表作。
  • 杂的文

    作者:韩寒

    韩寒首部杂文集。 这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论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等。 什么样的事让韩寒有直指人心的气魄;什么样的人会引起韩寒的注意;什么样的电影值得韩寒一说——韩寒说:没有分量的文字是没有力量的。
  • 個人意見

    作者:陳祺勳

    左掀時尚祕辛 × 右揭社交奧義 他個人的意見,成了眾人追隨的指引 千萬人次瀏覽、超人氣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 陳祺勳 一腳踩上人際痛點,頓悟關係往來之暗黑真理 待人處世的第一步,就是分清楚親疏遠近之別。 人人感受不同,你覺得他是你的貼心密友,他覺得你們只是點頭之交。 就像在星巴克買咖啡,其實Tall就是小杯。 一切都是相對而言。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超級不會待人處世的人。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這樣一本書,比如十九世紀就有一些給名媛的必讀指南,教大家如何用不失禮的方法啃雞翅膀之類……就像無數的保養品品牌老闆、服裝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一樣,他們都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產品,所以決定自己做。本書就帶有那種風味。」--陳祺勳 作者以一貫的銳利嘲諷口吻,剖析各種社交場合和人生難題,從人與人之間的眉角,到外表、工作與購物,都有一針見血的精采評論。不管讀者有無疑難雜症,皆能從中得到樂趣,和作者一同笑看這個千迴百轉的人生。同時,他也以自己作為反面教材,舉出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色欲等七宗罪,揭露文字背後的「個人意見」。 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小語 ◎穿起來太緊的鞋子就像錯誤的感情,及早放手為佳。不是你的尺寸代表緣分未到,人生路還很長,前方還有更多好鞋子在等你呢。 ◎什麼是身分地位?它是一種有的人不在乎,在乎的人卻沒有的東西。 ◎唯有承認工作的本質就帶有令人不開心的成分,才能享有愉快的人生。 ◎勢利這種事情,在乎的人其實沒資格,而有資格的人不會在乎。勢利反映的不只是現實,更多時候是那一點點的心虛。 ◎所謂的氣質,其實是一種演技的展現而已,至於那些被批評做作的女孩們,只是演技未臻爐火純青之境罷了。 ◎美貌這種東西,就像名牌包,要視之如無物的使用。 ◎你有我沒有,是痛苦;你有我也有,不值得討論;但我有你沒有,則令人打從心底想微笑。 ◎美貌、權力、財富、愛情,擁有過的人才可以有自信的告訴大家,這一切算不了什麼。
  • 再见童年

    作者:张倩仪

    长期逃学的沈从文 屁股挨板子的郭沫若 晚饭后听四叔钱穆吹箫的钱伟长 大年初一外出讨饭的彭德怀 满脑子地狱惨象的胡适 …… 100余位民国人物 200多部自传作品 细笔勾勒民国大师童年成长足迹 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做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 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出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鲁迅 童年的生活不是“小儿科”。童年的成长过程,小的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大的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童年成长和教育形态,以至该国家民族民众日后的文化素质和生存价值。作者本书在描写传统中国童年生活及其迁变而使之成趣味盎然的知识外,文字间另有深意,一言以蔽之,是对文化生活价值的终极的关怀。 ——陈万雄,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 在张女士的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个消逝的时代,消逝的传统。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这个传统的内容是什么,乃历历如画,展现于眼前。 ——唐振常,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本书作者别辟蹊径,利用1828至1938年出生的多达150余位名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从中捕捉他们童年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条分缕析串连组合,如实活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有绪、行之久远的童年生活形态,及其经西风美雨的洗礼而一去不可复返的历程。 从这部材料丰富、 妙趣横生的著作中,我们既可看到那些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大人物既单纯又不平凡的童年情景,又可看到数不胜数的小人物的人生如何构成传统中国的“乡土”特色,更可看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被日益卷进全球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瓦解和重构中国人生活形态的过程。 这虽是一部舀取中国历史长河一个片段的“小”历史,却把握住了滚滚水流之下的脉动。折射出中国千年未有的大格局的变动,引人深思。
  • 刚刚好

    作者:张曼娟

    诚品书店华文创作排行榜Top1!台湾治愈系天后张曼娟最新散文精选集, 刘若英、林清玄、张晓风、吴淡如倾心推荐。 “相逢只一笑,明日又天涯。 我从许多微笑的眼睛中,看见了珍惜的光芒。 于是我有了这样的念头,要为自己编一本散文精选集, 记录不同年龄的自己,看见的世界,感受到的人生。 这是为一直以来与我相伴的读者们编选的, 也是为可能有缘相遇的新读者编选的。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我的世界这样小,却是刚刚好。 刚刚好,遇见最美好。” ——张曼娟
  • 废纸劫

    作者:郑振铎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藏书家,一个爱书胜于自己生命的文化名人。抗战期间,他留在上海孤岛数年,为国家抢救古籍,使之不致遭受战火或流落国外,他所抢救下来的图书,其文化意义之重要性,仅次于敦煌石窟与西北汉简的出世。本书所选文章皆与“失书”有关,所谓“失书”,实为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文化之劫难,因此书名取《废纸劫》。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是一个书痴的絮语,也是普世爱书人的共同密语,更是一个民族对拯救文化之劫难的振聋发聩之语。 《废纸劫》所选郑振铎文,是作者对书、对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呐喊。在作者生存的特殊年代,甚至就在当下社会,“书”遭受着“废纸”般的劫难,本书为我们当下的阅读增加一种声音,再把这种声音放大,让更多的人于此书中寻到自己甚至这个民族的文化天籁。 予素志恬淡,于人世间名利,视之蔑如。独于书,则每具患得患失之心。得之,往往大喜数日,如大将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之梦寐,耿耿不忘者数月数年。 ——郑振铎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 ——止庵 梁文道:任何失书之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谨以此书呼吁当今中国文化之复兴! 失书(代序) 梁文道 有一位朋友在香港搞民间书展搞了好几年。与困处室内人声鼎沸的官办大型书展不同,他喜欢在露天空旷处晒书,任一家大小如游园般地穿逡其中。白天在上,足下绿草,所以不叫它书展,但称之为“书节”,意思很好。去年书节,朋友又想出了新招,请几位读书的名人公开所藏,拿十本“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出来展示。承蒙不弃,忝列名人,于是挑了又挑,干脆凑足十一本给他。两个月后,才知道我那十一本书连同他人的藏品一并给盗去了,不余半本。朋友当然很愧疚,但他底下的人大概觉得无所谓,要一再催促之下才给我一张失书名单,并保证替我一一购回。购回?我想他们大概不太知道什么叫做“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吧。德里达有本悼友文集,书名改得好,《死亡,每一个世界的消逝》。同样地,对于爱书人而言,每一本书的失去也都是一个世界的消逝。 收到部分偿书之后,就更证明了我的担忧。且看柏拉图对话集之《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失去的那本是上世纪古典学名家柏奈特(John Burnet)翻译的《Euthyphro,Apology of Socrates,Crito》,英文希腊文对照。与他们替我补回的那个今人新译版根本是两回事,这是不懂行情。再看《胡适文存》,我那四卷本是民国七十二年的台湾远东社翻印,不算什么好版本。可原书精装四册,朱红封面,是伴我成长的启蒙书,如今独遗首册,又能去哪里寻回呢?《百年孤寂》英文版当然买得回来,然而我借出的是2006年英国Folio Society精印重制,装帧雅致,插图秀美,虽非签名首版,其价值也非一般市面通行者可比。其余各书若非昔年师长赠赐,就是别有故事。比如说孔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我在加州柏克莱一家老书店买的,那家令人难忘的老店现在已经停业了。那本周作人编的《明人小品选》,曾经塞在背包里伴我走过长江蜀道,旅次中不时翻阅辄有所得。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当年买它的时候,我既没听过这位大家也不知道这部名作。但在洛杉矶的阳光底下,商场喷泉反照出的彩虹旁边,我打开了它,书里的欲望之城Isidora的甜美清泉与明艳色彩不只异常地相类于身边的环境,同样地华丽,同样地虚幻;这本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这十一部书中的折痕,字行间的画线,一切一切全都消失了。每一本书的失去,果然都是一个世界的结束。 任何有过这种惨重损失的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乃知失书有其大小,自己的珍藏尽散为小,整个文化的泉源断绝是大。正如止庵在《废纸劫》台版序文所言:“我读《史记》,见《儒林列传》所云:‘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于齐鲁之间。’每每感动不已。”没错,这的确是要感动的,因为这段话说明的正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传统:不忍往圣所传尽散于吾辈之手,乃有兴灭继绝之志。 伏生一介书生,以身犯险,最终虽“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然而就是这二十九篇使得齐鲁之地重新得聆古人之,奠定了汉儒乃至于后来整个中国思想传统的基础。当年伏生把书藏在墙里,本是件多么不起眼的小事,可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又是个多么伟大的成就呀。更重要的是就算伏生也料想不到他偷偷藏起来的那些书日后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吧,他就只是凭一股感觉,一股不忍之情,把那些书埋在砖土之中,再看它们渐渐消失眼前,也不知日后自己身在何处,不知它们是否还能重见天日。但这一刻,他唯一要做也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些前人的遗产避开秦火,期诸后人,交托历史。 郑振铎先生是位大藏书家,一生努力考掘中国俗文学史,编辑过的书刊不尽其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还发明了“漫画”一词。可是就像止庵兄所说的,他毕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还是在抗战期间抢救文献的艰难工作。 那时候,炮火中郑先生不知失却了多少私人藏书,其中“元版的书数部,明版的书二三百部”,而他醉心的清人文集收藏竟有“手稿数部,不曾刊行者也同归于尽”。但他最介介于心的,不是数十年心血的沦亡,却是对不起古人。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人家要不是弃笔从戎,就是写些鼓舞士气的爱国文章,一生爱书如痴的郑先生却还在念着收书藏书。眼看国家将亡,同辈友人也多不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觉得他无聊。可是郑先生一方面看见许多珍稀古籍正不断流入外人之手,觉得以后中国人竟要到了外国才看得见中国书是荒谬的奇耻;另一面则不断目睹战火之中被焚成纸片的文献飞舞成灰,他如何不慌,如何不急? 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藏书计划,转而为国收书。“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得干干净净”。一开始靠的是个人力量,和北方书商抢书,人家背后要不是财雄势大的外国图书馆,就是正在搜寻各地方志的日本人(郑先生认为这些日本人有战略的野心,目的是规划行军路线和未来的长期统治),他怎抢得过人家呢?有一回他在市面看到一堆好书,也不管阮囊羞涩,硬是全部要下,“时予实窘困甚,罄其囊,仅足此数,竟以一家十口之数月粮,作此一掷救书之豪举,事后,每自诧少年之豪气未衰也……然予力有限,岂又能尽救之乎?戚戚于心,何时可已!每在乱书堆中救得一二稍可存者,然实类愚公之移山也。天下滔滔,挽狂澜于既倒者复有谁人乎?” 接着那几年里,他先是以一人之力为国救书,后来才得到重庆方面的支援,大手入市,把当时中国图书由南往北流的趋势逆转过来,尽收民间一切有价值的珍本,为文化存一丝命脉。虽有钱买书,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为避敌人耳目,有家不归,老在朋友处挂单,身上永远有一包换洗的贴身衣衫和牙刷毛巾,耳目永远留意街角的阴影和背后突然响起的脚步。买书,要秘密地买;庋藏,要秘密地藏。等到把书偷运出去了,又要挂心战火会不会波及海运的路线。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满足。“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记得干干净净。我觉得国家在购求搜罗,和我们自己在购求搜罗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自己的珍藏付之一炬固然可惜,但若有了更大的眼界,胸怀就不同了。 相比之下,我不见了几本书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坦白讲,对于那趁乱在书节中窃去书本的人,我反而发不出什么脾气。不是因为我觉得“雅贼”特别可以原谅,而是因为我对他有点期盼。我猜他费这番周章,应该还不至于把赃物拿去当废纸卖吧,我希望他能好好看看那些书。例如《胡适文存》,曾经启蒙过我,后来束之高阁,隐蔽蒙尘;现在在他手上,又会带给他些什么呢?就算他不看,转卖给旧书商,它也总有面对另一个读者的一线生机吧。 我曾经养过一条肥肥胖胖的可爱金鱼,叫做多多,名字的来源是《芝麻街》里Elmo的金鱼多乐希(Dorothy)。我曾经还有一幅多多的铅笔画像,夹在我喜欢的一本书里当书签,任何时候翻开都能看到多多的样子。后来,多多死了,而那张书页里的图画如今则随着书本散失在一室书堆之中,欲觅无从,不知去向,恍如一尾在海中迷路的鱼。木心《同情中断录》的序言,就只是短短一句触目惊心的话:“本集十篇,皆为悼文,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其实书亦何尝不是如此,我曾拥有,我曾读过的书,在我的生命中都只是行过而已;行过,走了,无所谓完成,亦无所谓终结。藏书与藏书的失散,有时候真是不太重要的。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的一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如此而已。多多走了,重新加入这第三行星的能量循环。它的画像却还在,囚禁于一本迷路的书。我还能再见到这条鱼吗?不知道。或许未来的某天,他和夹藏他的那本书会一起释出,离开我这座小小的汐湖,游进书摊之中。甚至及我身后,他会出现在另一个读者的眼前,那人虽不知这尾鱼的来处,他却早已摆脱了名字的束缚,兀自摆尾,可爱如昔,与书同在,一起自由。
  • 英子的心

    作者:林海音

    《英子的心》主要内容包括:京味儿的开始(代序)、苦念北平、虎坊桥、北平漫笔、苦念北平、骑小驴儿上西山、骑毛驴儿逛白云观、《北平谐后语辞典》序、在“胡同”里、访母校•忆儿时、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土语辞典等。
  • 蓬山舟影

    作者:刘永翔

    《蓬山舟影》分为八辑,共收文章80余篇并有被钱钟书先生誉为“罕觏”、“樊南四六复见”的骈体文及碑铭诗联多种。文章内容丰富,有专谈钱(钟书)学的、怀人的、谈诗论文的、考据的、谈掌故趣闻的。作者厚积薄发、文字清新摇曳生姿,深受读书界钟爱,《蓬山舟影》为其近年来文史杂说新著,内中多为首次发表者,弥足珍贵。
  • 濫情者

    作者:胡晴舫

    21世紀最犀利的情書。 胡晴舫將她所看見、所經歷、所思索的年代以辭典的形式註解下來。她依舊以舞臺劇一般的寫作風格,不無諷刺和犀利的呈現出都會的濫情眾生之相:『那一天,慾望正在街上裸奔。毫無遮掩,一覽無遺。』而,『性,是一個疲於奔命的推銷員。早晚在機場趕搭班機,日夜在公路上穿梭;午夜,所有人入眠休息,卻是性最忙碌的時刻。』 透過胡晴舫犀利的眼睛以及精煉的文筆,我們看到了現代文明中的濫情眾生背後的空洞、荒謬或矛盾,而這正是我們享受於其中的世界。
  • 总有清风

    作者:地儿,范学宜 (插图)

    作者近三年来在海内外发表的佛理散文,共五辑41篇。文风敦厚温婉,清凉柔和,活泼可亲,善巧化解心灵困顿,帮助读者解黏去缚、净化自心,同时希望引起有缘人探究佛教文化的兴趣。著名作家二月河推荐阅读。 谈佛门,论人生,一袭檀香静心地。说东坡,道六祖,娓娓曼谈听钟鼓。 地儿以优美飘逸的文笔,通过市井里的平凡小事,古今佛门和居士的高雅生活,将渐渐被人们遗忘、被历史扭曲的佛教精神内核纳入笔下,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二月河) 款款娓言,温柔敦厚,转念之间,惊喜涌现,是涤去俗虑、自省深思的心灵暖暖包握。(台湾中学教师Landy) 清雅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哲理,就像突然飘来的悠悠檀香,心身俱馨;秋水闲愁,云飘雾散。(新加坡蓝色的风) 一香一烛,几种瓜果,一缕尘埃……都是世间禅意的呈现。轻灵淡远,让人静而忘忧、心境平和。(湖北梅影三叠)
  • 无梦楼随笔

    作者:张中晓|整理:路莘

    《无梦楼随笔:苦难中的孤独灵魂》内容简介:作者张中晓以思想敏锐和文风尖锐著称,被称为当代中国的杜勃罗留波夫。该书《无梦楼随笔》既有对哲学、文学、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所阐发的精深见解,也有对自己当时处境的描述和世故、失望甚至绝望、挣扎的情绪的表露,反映了一个身处特殊境遇中的人的真实思想。
  • 书痴范用

    作者:吴禾编

    2010年9月14日,范用先生去世了:“匆匆过客,终成归人。在人生途中,若没有亲人和师友给予温暖,将会多寂寞,甚至丧失勇气。感谢你们!拥抱你们!”同样,他的同事、作者、朋友同样感谢着范用先生,并用他们的真诚的心拥抱他,用他们的文字感谢并拥抱他。一个性格刚强、决断明快、爱 憎分明、嫉恶如仇却又极重感情的大出版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挑战神的禁区,坚持人的真理”,“对出版一本好书,是那么急不可待”,同时又会通过编辑去“讹”张中行的书,或是吃小编辑的“醋“。凡是和范用先生接触过的人,不管是老辈、同辈还是小辈,无不为他的执着、热忱所感动。靠这种人格魅力,才有三联精神的传承,才有那么多的极有价值的图书出版。遗憾的是,这本策划于他生前的书,他终未能看到。 《书痴范用》这个题目是范用先生在2009年秋天提出的,当时三联书店拟将文化各界朋友回忆范用与书的故事文章辑一小册子。为这本书,范先生给出版社提供了一些剪报、书和刊物的复印件等,其中包括三联书店2008年为“范用与三联书店七十年”展览编的小册子《时光》。当时编者觉得资料还不够,还有一些文章,没有收入,还有些朋友,与范先生交往很深,他们也愿意写。于是想再约点稿子后再结集出版。 今年九月十四日下午,范先生突然去世。悲恸之余,本书编者和三联同仁一起约稿、整理、编辑,得各界人士、同事亲友共四十七篇文章,约十四万字。遵范先生之嘱,把《时光》作为附录,全本收入。书按范先生趣味设计,朴素,简洁,品相漂亮,有书卷气;不做纪念集,视同范先生在世;希望有更多的普通读者买这本书,读这本书。
  • 性格词典

    作者:周泽雄

    “关于人类的性格和情感,我最核心的想法是:“万物皆备于我。”我们每个人都承载了人类的全部情感、全部性格。我写下这些词条,不是自以为对人类性格有多么了解,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人类性格了解的渴望。” ——周泽雄 目录: 作者自述 自序 傲慢 悲观 卑劣 猜忌 残忍 诌媚 沉着
  • 疏林陈叶

    作者:李福眠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拙书所述,为书林边缘一布衣书虫,自朝气少年迄天命年间,由购书淘书,历睹书林页页骀荡籍华之陈事。 韶光流逝,芳林衍变疏林;夕晖暮,桠枝勾忆陈叶。疏林与书林同音,陈叶乃书林旧事。拙集因名为《疏林陈叶》。
  • 旧时菖蒲

    作者:许冬林

    《旧时菖蒲》是一本纯粹的女性情感随笔,文字的断续之间,时而端雅大方,娴静温良,时而邪媚不驯,字间见兵气。 作者以写草木物件作为切入点,或牵引出一段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心思,或捧出了一壶薄凉清苦的中年情怀。在识草闻花观物之间,生命中相遇的那些人的气息都在此刻萦绕。俗世喧嚷,让我们安静下来,做一个微微低温的人。在纷繁的草木中,遇见自己,那个前世的自己。
  • 美语新诠:谋杀英文

    作者:[美] 乔志高

    本书为《美语新诠》下辑。乔志高累积在美国数十年“听”美语的经验,将地道有趣的习语、俚语、谚语,以中国化的观点和智慧加以诠释。美语中涌现的新词语、新用法,它们的来龙去脉、言外之意,凡微妙费解处,都用亦庄亦谐的文字、风趣耐读的故事,或追本溯源,娓娓道来;或三言两语,点拨到位 。 为什么说不懂“双关语”(pun,“喷”),体会美式幽默永远只是隔靴搔痒?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究竟是外国移民谋杀英文,还是移民后裔谋杀他们祖国的文字?为什么说话斩钉截铁说一是一,不是现代美语的美德?为什么美国人说话尽量避免大字眼,严肃场合也要故意掺杂俚语解嘲?选举政治中的log-rolling、barnstorming、platform,都是什么意思?在公司里,上司让你跟各个部门touch base,你该怎么办?为什么美国人害怕接到pink slip?人们老说的the name of the game,是指球赛吗?…… 乔志高优游中西文化六十余载,在他笔下,英文美语不再是呆板严肃的功课,而是轻松有趣、引人入胜的体验。书中汇集数千条地道美语,涉及华府政治、新闻传媒、竞技体育、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汇成美国本土的南腔北调,最真实的美国之音,为美式英语权威集大成之作。 ▲梁实秋:乔志高关于英语的文章“不但精审,而且有趣”。 ▲夏志清:乔志高对美国语言了解如此之深,正因为他对美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色人种及其方言,五六十年来日常注意而非常内行,远非一般专治一行的旅美博士、教授可望其项背的。 ▲陆谷孙:志高技高,汉英双语造诣俱深,好弄翻译之外,更是一位two-fisted writer……我深为志老十年如一日关注、追踪美语变化的执着和捕捉新词语的敏感所折服。” ▲白先勇:高先生诠释美语,深入浅出,每个词汇后面的故事,他都能说得兴趣盎然,读来引人入胜,不知不觉间,读者便学到了美语的巧妙,同时对美国社会文化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因为高先生说的那些美语故事,其实反映了美国的社会史、文化史。高先生的英文能深能浅,雅俗之间,左右逢源,同时又有深藏不露的一面。 ▲董 桥:第一流的美语专家,功力那么深厚,每一个英文字经他掂量随手写些美语新诠一段段全是珠玑。 ▲金圣华:高先生丰盛的双语生涯,是一般人无法领悟的,他毕生在中英双语中穿插出入,折冲往返,他的学识,他的经验,他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与贡献,岂是一言可以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