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代史

  • 晚清上海史

    作者:(葡)裘昔司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上海开埠;外国租界兴起;小刀会阴影下的上海;税制改革和市政弊端;太平军在上海等。
  • 坦然面对历史的伤

    作者:马勇

    1、研究晚清政治越发感觉现在处于轮回时期。——马勇 2、社科院马勇首次完整叙述晚清70年,找寻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3、海外稀见版画插图本
  • 蒋介石的1949

    作者:刘维开

    1949年,是蒋介石自认其革命生涯中遭遇最大挫折的一年。不过,从他一生事业来看,这年则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但他却也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蒋介石自1949年1月21日下野,到1950年3月1日再起,前后共一年一个月又七天。他的下野固然有美国方面的因素,但是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在于国共战争,国军溃败,政府内部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及蒋氏对于中国国民党的失望所致。 就蒋介石个人而言,这一年是其一生中最感屈辱的一年,即使在时隔数年后,对于这一年各种经历的记忆,依然是“悲惨”“侮辱”。除了自我反省外,在对国民党党员的多次演讲中,他曾以“亡国”来形容当年的处境。 不过,从蒋介石一生事业来看,1949年亦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他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却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编辑推荐: 1949年蒋介石下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重庆撤退时,为何下野的蒋介石突然出现在前线指挥战斗并最后撤退,而代总统李宗仁却早早地在香港就医? 紧急关头代总统李宗仁为何突然出国?其间,蒋介石如何完成角色转换,从幕后走上前台? 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谈判条件,为何被国民党高层认为是“降书”和“罪状”的供认? 下野后的蒋介石为何被宋美龄、李宗仁屡劝出国?他们的动机和和目的是什么? “悲惨”的1949年里,蒋介石有没有最愉悦的一段时光?
  • 中国乡村的基督教

    作者:[美]史维东(Alan Richard

    《中国乡村的基督教:1860-1900年江西省的冲突和适应》作者史维东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撷取了“教案”这一晚清中国社会最为敏感而且频繁发生的事件与关注重点,并针对以往研究者注重城市“教案”研究而忽略乡村地区的不足,对基督教在中国乡村地区的生存、发展及其在地方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乡村教案的本质内容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和透彻分析,尤其是通过对《教务教案档》中材料的梳理,揭示江西市镇和乡村天主教徒与非天主教徒之间丰富多变的的各种关系,努力还原一个处于内外交困、社会动荡中的晚清地方社会。作者通过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与以往研究者截然不同的结论,城市中的“教案”大都由地方精英主导,但在乡村地区绝大部分所谓的“教案”和基督教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个人或家庭纠纷、贫困以及日常的疏远也成为冲突的缘由;基督教徒并未脱离地方社会而聚居,江西乡村地区的天主教徒恰恰是仍然融入其生活的地方社会的;引起民教冲突的原因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的日常矛盾,而并非宗教问题;而且这些乡村冲突最终大部分都得到和平解决。《中国乡村的基督教:1860-1900年江西省的冲突和适应》中对清末江西地方社会生活多有鲜活描绘,读来饶有趣味。
  • 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

    作者:张玉法

    张玉法先生,为现代著名史学家,尤在研究清末民初社会政团、政党的著名学者。《中研院学人文库: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收录的十五篇论文,均为张玉法先生精挑细选之精华篇目,主要探索十二位历史人物:曾国藩、袁世凯、孙中山、黄兴、章炳麟、苏曼殊、杨度、梁启超、谭延闿、蒋介石、胡适、傅斯年。或探索其一生成就,或探索其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在历史的洪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浪花,虽然这些浪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 风雨如磐

    作者:邢文军,陈树君

    西德尼·戴维·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 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1917年到1932年,甘博先生先后四次访华。在他的任期内,甘博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有关中国的图像档案——总共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片以及30盘16毫米电影胶片。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即将崩溃,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正在诞生却又面对内战的混乱,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如实记录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庆祝仪式,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5年孙中山先生葬礼等。特别是照片记录了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请愿等情景,记录了涵盖中国北部、中部、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的城乡社会生活。
  • 海桑集

    作者:熊式輝

    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熊式輝(1893-1974),根據自己四十餘年(1907-1949)的日記,在1960年代親自編著了長達40餘萬字的《海桑集》,按編年體的風格將全書分為六大篇,包括“我與中國國民革命”、“北伐成功之後”、“中國之抗日”、“中國與友邦共同抗日”、“抗日勝利與東北禍患之勃發”以及“中國在抗日勝利後之厄運”。《海桑集》側重記載了其本人叱吒風雲的政治和軍事生涯,包括參與同盟會、辛亥革命、討袁護法、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史家重新理解中國近代史、民國史、中外關係史和國共關係史,提供了新的史實依據和獨特視角,可謂極其珍貴。其原稿、日記、電報、照片現藏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一直沒有出版問世。
  • 流亡

    作者:齐红深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以丰富而错综复杂的史实和当事人的深刻反思再现了那一段撕心裂肺的往事,真实地展示了抗战流亡的生动历史,反映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社会状况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与追求。这是一部内容浩瀚、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的著作。相信,每位读者,不管年长还是年轻,不论政治派别和种族肤色,都会受到感动,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 中国近代史纲要

    作者:

    中国近代史纲要,ISBN:9787507517224,作者:
  • 1901-1912-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作者:张海鹏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讲述了:《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首次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 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

    作者:郝延平

    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上个世纪中国同西方的接触耐人寻味地改变了中国的方向,而接触的一种媒介就是买办。买办充当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桥梁。
  •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

    作者:姜鸣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主要内容包括:咸丰十年庚申(1860)、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同治元年壬戌(1862)、同治二年癸亥(1863)、同治三年甲子(1864)、同治四年乙丑(1865)、同治五年丙寅(1866)、同治六年丁卯(1867)、同治七年戊辰(1868)、同治八年己巳(1869)、同治九年庚午(1870)、同治十年辛未(1871)、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等等。
  • 戊戌变法史

    作者:汤志钧

    《戊戌变法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主要维新人物及相关者进行分析、研究。
  • 中国的大企业

    作者:(美)高家龙

    《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主要内容包括:中外商业竞争 渗透中国市场、商业竞争的开始、 合并的动机、五四运动时期的商战、战后的黄金时代、商业与政治等等。
  •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

    作者:(美)张信

    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民国时期的河南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河南北部是强势国家与弱势社会并存的模式,西南部则正好与之相反。检视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作者得出结论,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并非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国家与地方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通常为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预先决定。
  • 晚清史探微

    作者:孔祥吉

    本书收录孔祥吉的文章23篇,其中包括“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上层心态”、“光绪皇帝维新思想溯源”、“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等。
  • 亦雲回憶

    作者:沈亦雲

    首先声明,这本书我还没有看,网上也没找到简介。所以以下全凭我个人所掌握的材料所写,以及我得一些看法。(另:本书的ISBN条码为我自己瞎编——由于豆瓣上传书籍必须有ISBN号,而该书无ISBN) 书名由胡适题写。卷首依次收有墨迹影印件蒋中正的《为黄膺白先生家传作序》、张群的《亦云回忆序》、胡适的《函代序》、张公权的《函代序》。 很多人之所以推崇和喜欢这本书,固然和蒋、胡、2张等人所做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在书中所述的历史,插入大大量当时的函电加以佐证,非某些信口开河的所谓史书可比。 上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推出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口述传记。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沈亦云也在此行列。不料沈亦云已经自己完成了一部回忆录,于是哥大派唐德刚协助沈亦云整理回忆录,这就是目前我们见到的《亦云回忆》一书。 其他内容改日再补充。
  • 上海报人社会生活

    作者:王敏

    《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对这一群体的社会生活的描述和剖析,不仅对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上海报业的历史有重大意义,对研究同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也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新闻事业,是新闻工作者即所谓报人们的事业。要很好地了解新闻事业的历史,就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报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等。没有对报人这一群体的以上的方方面面的了解,就不可能正确全面地诠释和解读一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历史。而这一点恰恰是建国以来许多新闻史专著和教材的缺失。
  • 败兵成匪

    作者:黄继树

    60多年后才能披露的剿匪往事 是往事,更是一段惊天历史 相当于又打了一场解放战争 林彪、李天佑等四野战将亲自上阵,10个精锐主力师,总兵力超100万 江山易手,最后一战,3年共剿匪512917人 深入十万大山、大瑶山、四十八弄等一线剿匪现场 著名作家张正隆 推荐 1949至1952年,广西境内的大规模剿匪作战,是建国初期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动正规作战部队两个兵团、四个军、十七个师另一个团,其中10个师为久经战阵的精锐主力师,加上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兵,投入剿匪总兵力超过100万。 广西剿匪历时三年,共歼灭广西境内的土匪512917人。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惊骇!广西剿匪作战时间之长,相当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时间,歼灭的土匪总数,几乎相当于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解放军歼灭的国民党正规军的总人数。 难道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广西又经历了另一种解放战争? 新中国都成立了,那么广西境内这些土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匪呢? 既是乌合之众,又怎么把几百万国民党正规军打得丢盔卸甲的解放军拖了三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