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联

  • 赫鲁晓夫回忆录(选译本)

    作者:[俄] 尼基塔·谢·赫鲁晓夫

    本书是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的选译本,记述了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经历。全书35万字左右,由赫鲁晓夫的儿子整理出版,中央编译局张祖武担任翻译。他也是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的主要译者。  读者所看到的这本我父亲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回忆录节选本,仅仅是他于1967~1971年间口授的大量材料的一部分。我之所以成为手稿编辑者和保存者,完全是情况使然。当年帮助父亲写作回忆录,有可能惹来大麻烦。当局千方百计不让赫鲁晓夫回忆录问世,他们得逞了,至少是在我国。   如今一切都起了变化,出版却遇到了新的障碍,首先是资金方面的障碍。何况.在浅薄的读者看来,已故政治家关于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和并不存在的制度的议论,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就其“陈旧过时”和无人需要而言,与俄国另一位改革家谢·尤·维特的回忆录颇为相似。二者都是在秘密状态和当局阻挠下写成的。二者都是先在国外出版,而在祖国问世已是多年之后,也就是已经改朝换代,当否定前政府的经验、否定自己历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的时候。二者都是时代的再现,都是关于时代的十分个人化的叙述,关于处于十字路口的国家的叙述。二者都是立足过去,展望将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着手写回忆录时,当局认真地提出为斯大林恢复名誉的目标。他认为他们的决定极不明智,对国家极为不利,他以力所能及的手段尽量对此进行抵制,讲述关于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真相。这里不仅是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会讲述了体制的罪行,使国家从战争之路转向崎岖不平的和平共处之路,使国家从军备竞赛转向连续裁军,裁军既可保障国家的安全.又不致阻碍集约化的经济发展。这里也有关于试图改革我国社会、探索合理的经济结构的讲述,这样的经济结构应能使我国实现我父亲的理想——“赶上美国”.但不是在核导弹的制造方面,而是在可使大家过上像样生活的生产方面。他想首先让全国人民“吃饱”,在肉、奶和黄油的生产方面与美国并驾齐驱。垦荒。引发了许多笑话的种玉米(除了玉米,还有大豆)。建立大畜牧综合体的方针在当时曾受到毁灭性的批评,然而美国正是在这样的畜牧综合体、而不是个体农场中生产出鸡肉(也就是俄国人已习以为常的“布什鸡腿”)、猪肉和牛肉的。这些题目都有待进行认真的研究。尽管有错误.当时在不进口粮食的情况下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灾难性的1963年除外)。遗憾的是并未做到一切都如愿以偿。无论有多少缺点和失误,西方学者仍然认为,在20世纪的苏联领导人中,惟有赫鲁晓夫在离任时交出的国家,其状况比他从前任手中接过这个国家时要好。   住宅建设。五层小楼,混凝土预制板,一言以蔽之,是“赫鲁晓夫式贫民窟”。为何选定了这条道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在书中详加叙述。他认为,不这样做,我国就永远摆脱不了窝棚和拥挤不堪的公共住宅。   经济改革。从部向国民经济委员会、从纵向的统一管理向地区管理的转变。转变曾一度对经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步骤也暴露了国家所有者与地区精英的意向之间的矛盾。改革的最终结果,是不可逆转地恢复了那条垂直线,只是如今已不是部的垂直线,而是国民经济委员会权力金字塔的垂直线——跨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联盟的国民经济委员会。   军事改革。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明白,经济方面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无法与美国并驾齐驱。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战略上的对称、建立平衡的武装力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后果——军备竞赛,必将导致我国的经济崩溃。他认为出路在于军事战略的不对称,也就是我国的安全靠数百枚(200~300枚)洲际核导弹来保障,由一支人数不多(约50万士兵)的训练有素的军队来保卫这些导弹。在海军、空军、坦克、战术核力量等方面决不试图与美国一争高低。节省下来的巨额开支应当用于发展经济。武装力量改革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立即开始。军队从550万人裁减到250万人。停止了劳民伤财的水面海军的建设。裁减了空军和炮兵。计划大大减少坦克的产量。正是因此.军界人士很不喜欢他。   外交政策。如何使我国免受外来的威胁呢?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认为只有一个办法:迫使美国对苏联平等相待。在经济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有靠对于对方的任何举措都作出强烈的反应。于是危机政治应运而生:从1956年的苏伊士危机到1962年的古巴(加勒比海)危机。如果将它们排成一列,就一目了然:多亏既坚决又谨慎的对应,才使得美国承认我国的强国地位,可惜仅仅限于军事方面。   我并不奢望人人都同意我的评价,有人会认为我带有偏见。当然啦,我对那个时代、对我父亲的看法是主观的。它也只能如此。那么是否存在非主观的看法呢?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然而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我们在汲取过去的教训方面做得愈好,将来犯的错误就愈少。   在此,对列昂诺拉·尼基福罗夫娜·费诺根诺娃的忘我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在极其艰难、充满敌意的情况下将尼·谢·赫鲁晓夫口授的磁带全部打成文字。   十分感谢阿纳托利·雅科夫列维奇·舍韦连科,他尽量对全部手稿进行了校正,做好付排的准备。   艾哈迈德’艾哈迈多维奇·伊斯坎德罗夫在《历史问题》杂志上刊载了回忆录的全文。
  • 被篡改的列宁遗嘱

    作者:[俄]尤·阿·布拉诺夫

    对于“列宁遗嘱”这一重要的历史悬案,作者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同时,书中对 1922至1923年俄共(布)中央的权力斗争内幕,进行了披露。本书对我国有关领导和研究部门了解当时这段历史的真相,颇有参考价值。
  • 托洛茨基自传

    作者:(苏)托洛茨基

    在斯大林政权的敌人中,托洛茨基无疑是最危险的一个。所以,即便他已流亡国外,斯大林仍不能释然,屡派杀手,直到将他刺死才罢休。连赫鲁晓夫这位一心想为斯大林制造的冤假错案的牺牲者恢复名誉的人,在访华时也竟把“托洛茨基分子”这顶帽子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当然也不客气地回敬了一顶。在戈尔巴乔夫平反冤案的顺序表中,托洛茨基仍被排在最后一名。 托洛茨基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人们为什么对他这么耿耿于怀呢?本书会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理解。
  • 巨变的时代

    作者:尤·杜比宁

    《巨变的时代:前苏联大使杜比宁驻美札记(历史档案)》讲述了从雷克雅未克到马耳他的历次苏美首脑会晤。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寻求信任的路途并不平坦。《巨变的时代:前苏联大使杜比宁驻美札记》还讲述美国人对当时苏联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的看法。为了扩展信息量,进行评价对比,《巨变的时代:前苏联大使杜比宁驻美札记》还引用了里根和布什两任美国总统、国务卿舒尔茨和贝克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鲍威尔、麦克法兰以及其他参与事件的人物的回忆。
  • 苏联谍报70年

    作者:闻敏

    《苏联谍报70年》内容简介:在情报史上,苏联谍报机构的70年颇具争议。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认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既是赫鲁晓夫在国内的耳目,也是他在国外的耳目,是苏联国家政权的一个具有多种任务的秘密工具”。“8·19”事件后.叶利钦说克格勃在未遂政变中起了很不光彩的“首恶”作用,克格勃因而被解散。 实际上,情报机构是国家安全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谍报人员是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哨兵,谍报工作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这是国际情报界的共识,基于这种认识,《苏联谍报70年》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苏联谍报工作的70年进行了重新诠释。
  • 苏联灭亡之谜

    作者:亚·舍维亚金

    《苏联灭亡之谜》内容简介: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的研究从未停止,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沉寂。《苏联灭亡之谜》作者以世人瞩目的苏联灭亡进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苏联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毁灭是如何实施的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推翻联盟由于自身社会政治及经济体制而导致“自然”解体的论断。《苏联灭亡之谜》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重现了一个超级大国走向灭亡的历史秘密。《苏联灭亡之谜》共四章,约38万字。
  • 苏联兴亡通鉴

    作者:高放

    《苏联兴亡通鉴:60年跟踪研究评析》稿共分“苏联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是苏联兴起的源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建立是苏联振兴的起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苏联兴亡的进程、原因和教训”四大部分,书稿以苏联从建立到最终解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为顺序编排,在每篇文稿前面或后面附上几百字的“记事评文”,说明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当今在原文如何评价,使书稿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和可读性。《苏联兴亡通鉴:60年跟踪研究评析》的出版意在全面研究总结苏联共产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借鉴他山之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超级大国的崩溃

    作者:

    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作者许新为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所研究员。《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从政治、民族、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把苏联解体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总体来考察,探究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对苏联解体历史教训作出理论性的总结。《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应用价值很强的作品。 该书的中心是分析和论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该书的结构体系采取逻辑的过程与历史的过程相一致的原则,首先阐述联盟的建立、基本特征和历史局限性,随之分别从政治、民族、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接着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然后把苏联解体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总体来考察,探究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后对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作出理论性和对策性的总结。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
  • 赫鲁晓夫回忆录

    作者:【苏联】赫鲁晓夫

  • 斯大林的失误

    作者:(俄)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争之初,强大的苏军损失却十分惨重,对此世人疑惑不解。作者利用近年解密的苏联档案资料、政治局文件和苏联高级将领的回忆录,以畅销作家的文笔,通过对苏联高层决策的内幕、红军指挥系统的僵化及战争场面等客观的叙述,再现了苏德战争前十天的悲剧。书中配有数十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
  • The Russian Revolution

    作者:Richard Pipes

    With erudition lightly worn, Harvard historian Pipes, in this massive, wonderfully vivid, gripping chronicle, stresses the role of liberals both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05, for which the Communists later claimed credit, and in the upheavals of 1917. He attributes the failure of the February 1917 revolution to Alexander Kerensky's rash actions, his doctrinaire vision of democracy and his dissolution of the police and the provincial bureaucracy, which plunged the nation into anarchy. He argues persuasively that the Bolsheviks' October 1917 putsch was not a true revolution, but a classic coup d'etat. His portrayal of the backward Russian peasantry, scarcely touched by westernization, and of the intelligentsia, "self-appointed spokesman" for over nine-tenths of the populace,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his discerning analysis of how Lenin built a one-party dictatorship. No other book so brilliantly clarifies the inner dynamic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 The author, a distinguished Harvard historian, seek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racing its roots in the half century before 1917, a period he has already examined in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 ( LJ 3/15/75). His new book, which will also be published in the Soviet Union, should provoke lively debate in the age of glasnost, for it is an unsparing indictment of Bolshevism. Wide ranging in its coverage, based on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Russian past and of relevant Western and Soviet scholarship, the work analyzes the direction of Russian development to the Revolution (without whitewashing prerevolutionary figures such as Nicholas II), then goes on to examine the origins and entrenchment of Bolshevism, which Pipes sees as a savagely amoral force. If Soviet power in its first years brought any benefits at all, they are, in this evaluation, insignificant compared to the ghastly price paid for them by the Russian people. This is an important book.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日记

    作者:[意]维·维达利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日记,ISBN:9787506023825,作者:(意)维·维达利
  •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本书系《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的第二卷。本卷汇集了除丛书第一卷《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以外散见在其他中文图书报刊中的有关文献资料,包括过去已经由外文译成中文的文献资料。 本书所收文件主要是1917年至1925年之间的文献和档案。有些专题由于缺乏原始资料,不得不选用少数重要的当事人回忆和资料性文章,作为附录列后。
  • 苏联的工业化

    作者:列利丘克

    NO
  •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

    作者:汪宇燕,何明

    本书对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历史过程作了全面翔实的介绍。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围绕对日作战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组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角逐。英美两国通过牺牲中国利益换取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承诺。苏军出兵东北大大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并对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作者以崭新的视角全景式地回放了抗战后期的这段历史画卷。对这一时期的许多历史问题也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予以客
  •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

    作者:别列什科夫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起述自苏联初建的腥风血雨,收笔于苏联瓦解的灰飞烟灭。在此间70多年,苏联人感受过战乱的苦难,未来的憧憬,也感受过希望破灭后的困惑。但惟一不曾改变的,是对恐怖统治的畏惧和对虚假宣传的盲从。《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作者别列什科夫,由于曾担任过斯大林的翻译和莫洛托夫的助手,对此感触尤深。他先于苏联诞生,后于苏联辞世。他用一生的经验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是无法单凭武力来维持的,不论这个机关的运转如何灵敏。
  • 历史的风

    作者:李慎明 编

    《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因根是说不完、道不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可能完全统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呢?不会的,相对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站不稳脚跟的。斯大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现在.正确评价苏联历史的风.起没起子青萍之末?或是拂掠子青萍之上?
  • 苏联远东史

    作者:[苏]А.И.克鲁沙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