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联

  • 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

    作者:[美]唐纳德·W.米切尔(Donald

  • 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下卷/全兩冊)

    作者:大衛.雷姆尼克

    ★一九九四年普立茲獎鉅作!暢銷西方知識界二十餘載。二十年後,獨家中文版首次問世。 蘇聯帝國的創建和崩塌,是人類創世紀以來最轟轟烈烈、影響歷史進程的全球性歷史事件之一,以至於今天仍在以不同的方式迴響。這座長達74年的專制共產帝國如何運行,又如何轟然坍塌,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紐約客總編輯雷姆尼克透過一群男女之眼,「描繪了人類歷史上這個最殘忍的體制如何走向它的末日。」 蘇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於共產主義的激情和理想而被創造出的共產帝國,它迷戀或者說是迷惑了霍布斯邦等眾多西方知識分子,殘忍地運行了七十四年,因為政治原因而死的人數多達近二千萬,政治壓迫、貪污、貧窮,讓這個帝國存在的七十多年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夢魘。然而,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帝國也並非突然坍塌。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本書作者以記者身份前往莫斯科,親自生活在那末日之中,見證了這座昔日帝國坍塌的最後時日。他研究和閱讀了大量官方文獻和文學史料,採訪了上千名從帝國深處走過來的時代見證者,足跡遍布從庫頁島到波羅的海、到外高加索「最後一座古拉格」等這個沒落帝國的所有土地,終於繪製出這部既是編年史又是列傳體的泱泱巨著,引領讀者在過去和當下兩個時空裡穿梭,目睹大廈將傾,剖析帝國何以崩潰,共產制度何以無法運行的原因,以及舊帝國的遺緒如何遺留至今,左右今日政局。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五個部分。每一部處理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就是蘇聯這座共產帝國的崩潰圖景。 【上卷】 第一部,以記憶之名。蘇維埃帝國的崩潰,雖然和支撐其運行的經濟出現危機有關,但作者更相信,最關鍵的因素是「歷史的潰敗」。當記憶不再被禁錮,歷史的雄獅就咻咻躍出,重返蘇聯。當真相大白於世時,任何一個專制政權都無法繼續以原有的方式維繫。「當歷史不再是黨國的武器時,黨國必然毀滅。」這是帝國解體的第一步。 第二部,民主的遠景。真實的歷史已經返回,全新萌芽的各方勢力不斷蓬勃綻放,一片混亂中交織著希望和絕望。政治恐懼已經被逐漸消磨掉了,可是窮人也墮入深谷,共產黨搖身變成新的黑幫老大,帝國邊陲的礦工開始罷工,被帝國強行兼併的加盟國尋求獨立……時代的崩潰,讓人民只能求助神蹟和魔法。在一片似乎嶄新模糊的空白中,這個帝國開始了探索民主新政體的開創時刻。 【下卷】 第三部,革命之日。索忍尼辛寫道:「共產主義的喪鐘已然敲響,但整個政治結構卻還沒有完全被摧毀。」KGB高層、警方、軍方大老和軍工業頭子等保守派負隅頑抗,企圖扭轉局勢。KGB一邊推出KGB女孩以重塑其形象,一邊暗殺自由派人士,而軍方則把坦克車碾過立陶宛首都的街頭,不斷製造政治黑暗。改革派人士大夢初醒,發現「充滿人性的社會主義之路已經處在絕途」。這一部描述了蘇聯舊體制與新興政治力量之間的對立和角鬥。明天將發生一場戰爭。 第四部,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終於,軍方強硬派發動了政變。他們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即將成為「沉淪在虛無」之中的大船,而他們要拯救心目中的帝國。事實證明,八月政變不過是一場鬧劇。它是改變一切的時刻,卻也是壓倒蘇聯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真是一個老白痴,我親手毀了蘇聯。」——作者採用蒙太奇手法,試著從各種角度勾勒出八月政變與其後續。而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有強烈現實感的命題:人民要怎麼做才能瓦解一個政權?而執政者要如何才能保證改革不會失控? 第五部,舊帝國的遺緒。蘇聯最後將「只會剩下俄羅斯,這正是羅馬帝國的最後結局」。鐮刀和斧頭終於從旗桿上墜落,俄羅斯從這個巨大共產帝國的軀殼中脫身而出,繼承了末日帝國的所有遺產。我們也將看見共產黨如何在新生國家盛起之時,在法庭上做出最後的可笑自辯。多年來,蘇維埃總是把這些共產黨人描繪得像是遠方的半神,法庭上,這些人只是一群穿著糟糕西裝的疲倦男人。在共產帝國的廢墟上,莫斯科進入了後極權時代的繽紛歡愉、空虛、不平等和荒謬。「在極權政體之後,民主與自由的海洋將會到來,但那卻通往了民族主義。」 雖然本書寫的是歷史和政治,但你毋寧視之為文學小說。全書主要是透過一群男女之眼來勾勒出蘇聯帝國的崩解,其中有些人家喻戶曉,如布哈林的革命遺孀拉林娜,有些人則默默無名,如定期給列寧屍體縫製西裝的卡萊娃女士。帝國已傾頹,然而俄羅斯的民主如玻璃般易碎,它的命運要再一次仰賴某個人的才能、意志和心跳,但作者依舊樂觀,期待或許有一天,俄羅斯會變成「雖然有問題,卻沒有災難」的正常國家,成為進步與發展之地。 名人推薦 吳乃德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專文導讀 如今蘇維埃帝國的共產夢魘已經過去,雖然許多知識份子仍然不願甦醒。這個夢魘、及其中浩瀚的悽慘,所提供的明顯啟發是:夢魘來自甜美的夢想。因為夢想太過高貴,使得一切邪惡的手段都被容許。——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雷姆尼克是一位仔細觀察時代大格局的作家。他的寫作非常愜意,帶著幽默與誠實,宛如現代的托克維爾。」——《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對於蘇聯帝國之崩潰這個劃時代的轉變,雷姆尼克的口述歷史不僅鏗鏘有力,而且引人入勝。」——葉禮庭(MichaelIgnatieff),《洛杉磯時報》 「雷姆尼克這本著作可能是對蘇聯帝國崩解最重要的描述。……《列寧的墳墓》結合了對大事件的傳統敘述風格及對常民生活的新穎描述方法,非常厲害!」——《博明翰新聞》 「拆解蘇聯歷史,引人入勝之作。……《列寧的墳墓》讀來就像一本小說,帶著藝術般的手法與極為熱誠的同理心。雷姆尼克筆下的人物,最能反映蘇聯極權統治的盛與衰。」——《亞特蘭大日報》 「大衛・雷姆尼克的作品是如此磅礡,其才華洋溢的詮釋讓我們彷彿親身見證了蘇聯帝國與其歷史的崩解。無法想像對這一大事件的詮釋,還有誰能比雷姆尼克更生動、貼切且全面。」——《威斯康辛州報》
  • 古拉格气象学家

    作者:[法] 奥利维埃·罗兰

    在古拉格的劳改营里,气象学家范根海姆坚持给年幼的女儿艾莱奥诺拉寄去小画、标本、谜语,直到被处死的前夜。范根格安姆不是这么刚烈的人。他爱家庭,尤其怜爱他的女儿,他的“小星星”。他热爱他的工作,大概也热爱他生活的时代,这个人,也许不够有怀疑精神,和所有人一样,有他的正直和忠 诚,也有他的盲从和轻信。气象学家的故事,以及其他所有在壕沟深处被枪决的无辜者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和他们一起被屠杀的,是我们(我们的父母,我们之前的一代人)曾经共享的希望,是我们曾经至少在某一刻相信即将变为现实的乌托邦。
  • 人们所不知道的安德罗波夫

    作者:[俄] 罗伊·麦德维杰夫

    本书用大量历史事实和材料,介绍了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的政治生涯,刻画出了安德罗波夫的品格特征,学识修养和在苏联高层的复杂微妙的“权力游戏”中的处境与决策处事能力。
  • 大动荡的十年

    作者:[俄] 雷日科夫

    尼·雷日科夫曾直接参与戈尔乔夫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后因在改革方针上同戈尔巴乔夫发生分歧,于1991年1月“退休”。 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始终折磨着尼·雷日科夫。本书是雷日科夫对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回忆和反思,对俄罗斯现状的思考和评述。作者详细介绍了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情况、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经过。阐述了对当前俄罗斯形势的看法以及俄罗斯摆脱危机困境的出路。书中所述观点虽属一家之言,但是对于我们了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改革的真实内幕、苏联发生剧变乃至解体的原因,了解当前俄罗斯的情况,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俄罗斯书简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在苏联短短两周的访问,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这让他又惊讶,又欢喜。他看到苏联各阶层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建设新生活的高涨热情,看到了苏联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新型的民族关系,看到了苏联在惠及广大民众的普及教育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他长期以来“一直向往的东西”,他怎能不满怀喜悦、欢欣鼓舞呢?他还十分赞赏苏维埃政权把人民群众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因为“俄国革命者在十年内就把千百万人从愚昧和耻辱的社会底层拯救出来,并且不仅教他们读书识字,而且还教育他们尊重自己的人格”。他在第七封信中写道:“不管别的国家的宗教人士怎样谴责他们,反正我是不会谴责他们的。无神论要比宗教迷信好得多!”旗帜鲜明地站在苏联的一边。
  • 震撼世界的十年

    作者:[俄] 瓦列里·博尔金

  • 亲历苏联解体

    作者:李慎明 主编

    正如普京所言,苏联解体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讲是一场悲剧。苏联解体二十年来,俄罗斯社会没有停止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的追问与反思。 李慎明编著的《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着力收集了苏联瓦解前后起重要作用的政治人物近两三年陆续发表的回忆录、亲历者的访谈录、解密的档案资料、学者著述、影像记录等新材料,在此基础上筛选并翻译了最具代表性的30篇辑录成册。 有别于一些宏大历史叙事的枯燥,有别于支离破碎的档案解读,有别于苍白而缺乏历史逻辑的文本拼接,《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编者和译者选取权威性、可信性的史料,力图还原20年前那场历史性“悲剧”的真实细节和本来面貌,供同行研究、供国人思考。希望我们微小的努力能有助于国内有识之士更好地把握苏共蜕化、苏联演变的历史脉络,准确地厘清苏共失败、苏联瓦解的逻辑,汲取其中的教训并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
  • 匈牙利事件

    作者:郭洁 著

    《匈牙利事件》选取1956年匈牙利事件作为切入点,详加考察美苏冷战对峙的时期美国对待危机的反应。这次危机检验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推出的美国对东欧“解放”战略的实质和有效性。1956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匈牙利事件的消极、审慎反应看似颇令人不解,但其背后实则蕴含着美国整体冷战战略及其对东欧政策总体考虑的内在逻辑。该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 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

    作者:宋晓芹

    收冷战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本属于内战的冲突。隐于幕后的苏联,虽不是战争的公开交战方,却与这场战争关系密切。宋晓芹编著的《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一书以近代俄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以朝鲜问题的产生、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抗美援朝、朝鲜停战谈判和停战后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尝试为主线,考察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苏联对朝鲜战争应负的历史责任,对于推动各大国协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列宁的坟墓

    作者:[美] 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

  • 帝国的消亡

    作者:[俄] 叶·季·盖达尔

    本书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个帝国衰落的情况开始,从呈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地分析了苏联由国内食品短缺、物价飙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经济恶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演变为国家政治的失控,最终导致苏联消亡的。这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苏联的解体绝不是在骤然间迅猛地分崩离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本书对我们全面正确地解读苏联解体这一命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

    作者:(俄)谢.赫鲁晓夫

    1962年10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误导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他过高估计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向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隐瞒了古巴岛上的前苏联核弹头,把世界拖入核战争边缘……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 俄国熊看中国龙

    作者:亚·弗·卢金

    《俄国熊看中国龙:17-20世纪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简介:亚·弗·卢金是目前活跃在俄罗斯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俄国熊看中国龙:17-20世纪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一书是他在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研究中俄关系历史和现状的著作。该书根据大量史料介绍、论述和评价了17—20世纪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演变,并力图说明这一形象对俄国对内对外政策的影响。同时,作者以中国在俄国的形象演变为例,探讨了俄国政治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该书用主要篇幅密不透风地叙述和分析了俄国国内关于中国的历史争论、力图真实地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中苏和中俄关系的真相。
  • 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

    作者:季米特洛夫

    “冷战”作为世界现代历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正是因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两大阵营相互对抗已经成为历史,人们才有可能在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回过头来对于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和走向分裂的原因、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客观的重新思考。于是,从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关于冷战及其历史的研究和讨论掀起了新的热潮。在参与学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几十年的研究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西方学界把冷战史称为冷战国际史。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季米特洛夫就是这样一位国际友人。 中国人民熟悉和敬仰季米特洛夫,不仅在于他在举世闻名的莱比锡审判中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焚烧德国国会大厦以嫁祸于共产党的阴谋,而且在于他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向深表同情和支持。
  • 最后的遗言

    作者:[苏]尼基塔·谢·赫鲁晓夫

    这部回忆录的内容包括1954年至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苏联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特别涉及国内外政策的演变。这个时期是苏联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赫鲁晓夫的回忆,在这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个别地方同《赫鲁晓夫回忆录》一书有一些雷同或重复。但整个说来,仍可作为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继续和补充。故中译本题名为《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 我的父亲贝利亚

    作者:[乌克兰]谢尔戈·贝利亚(Серго Б

    本书分“起步”、“斯大林和贝利亚”、“谍报迷宫”、“核盾牌”、“女大公之迷”、“制度压迫”等11章,作者谈论了自己的父亲、自己和过去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 居安思危

    作者:李慎明 (主编)

    本书简明叙述了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并从苏共基本理论与指导方针,意识形态工作,党风建设,组织路线,领导集团,应对西方世界西化、分化的战略几方面阐述本书的核心论点,即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苏联大清洗内幕

    作者:陈启能

    1987年以来,苏联报刊十分活跃,发表了许多历史反思的文章、揭露历史问题的资料。 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披露自己知道的事实,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专访,回忆自己切身的经历,公布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对不同观点进行热烈交锋……这是全民族的历史反思,是为了当前的改革回首历史,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总结。这里面不仅有对过去黑幕的揭露,有新鲜的历史事实的披露,更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当然,目前许多问题还没有定论,还在争论,还在探索。但重要的正是思想、启示、求索,而不是现成的答案。 作者们决心编译《苏联历史启示录》,选择苏联报刊上最新发表的文章资料,尽快地奉献给我国读者。《苏联大清洗内幕》就是其中的第一本。 收入《苏联大清洗内幕》的文章,从内容上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在大清洗中受害人的案件情况的。这一类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大清洗中的案件太多,涉及党政军团科学文化各个领域,作者尽可能地各个主要领域都照顾到,这样多少可以从中看到当年大清洗牵涉面之广。大清洗中的主要案件,如“布哈林案件”、“列宁格勒案件”、“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等等,也都有收入。 第二类是关于揭露当时直接从事镇压活动的刽子手,主要是贝利亚的面目的。除了贝利亚之外,象叶若夫,以及过去揭露较少的维辛斯基等也有所涉及。 第三类是分析大清洗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的。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的,文笔比较生动,并不是干巴巴的说理文章。 总的来说,可读性是所有这三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因为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学术论文,而是供广大读者阅读的报刊上的文章。文章的形式和文字都比较生动活泼。很多是对当事人或家属的采访,加上对第一手资料的摘录。这样除了可读性之外,还增加了这些文章内容的可信性。 但是文章牵涉到苏联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可能会给对苏联历史不甚熟悉的读者增加困难。为此,作者尽可能地加了注释,以帮助读者阅读。另外,有些文章的标题作者作了更动,有的加了副标题。
  •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苏联史(第3卷)

    作者:郑异凡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苏联史(第3卷)》主要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历史,20年代的苏联其实是站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但是苏联在这20年代实现了两次重大的模式转变:20年代初从军事共产主义模式转向新经济政策模式,20年代末又从新经济政策模式转向斯大林模式。此后苏联就沿着斯大林所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围绕这两个模式转变的政治权力争斗以及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确立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