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学

  • 尚书译注

    作者:李民,王健

    《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鉴于此,本书对之进行注释、今释。本书博采众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也通顺畅达,是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的一本好书。
  •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

    作者:张寿安

    清代礼学复兴,对儒学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学转型,更是礼学转型。礼学成为十八世纪以降儒学思想的主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另一种型态:经验界的秩序。这种直指经验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与形式,故在展开时,与理学产生必然之歧异。礼与理对话,成为儒学思想的另类交锋。此一儒学型态的开拓,不仅能解答学界极为关切的“礼教议题”,更能呈现礼经、礼制和礼俗三度空间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从而为儒学思想史展开人伦日用经验面向的另一章。
  • 敦煌《论语集解》校证

    作者:李方

    本书约四十万字。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组编研究丛书之一,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提名奖,古籍整理奖一等奖。
  • 诗经古义新证

    作者:季旭昇

    本书包括:上编:字句训诂编、中编:名物制度编、下编:篇章通解编等内容。 评《诗经古义新证》——代序(夏传才) 自序 结论 上编·字句训诂编 一、《召南·甘棠》“召伯”古义新证 二、《召南·甘棠》“勿翦勿拜”古义新证 三、《郑风·羔裘》“舍命”古义新证 四、《秦风·小戎》“蒙伐有苑”古义新证 五、《豳风·破斧》“四国是皇”古义新证 六、《大雅·大明》“在洽之阳”古义新证 七、《大雅·大明》“其会如林”古义新证 八、《大雅·大明》“会朝清明”古义新证 九、《大雅·江汉》“淮夷来求”古义新证 十、《鲁颂·閟宫》“三寿作朋”古义新证 十一、《诗经》“以”字古义新证 十二、《诗经》“彼其之子”古义新证 十三、《诗经》“眉寿”古义新证 十四、《诗经》“四国”古义新证 十五、《诗经》“惠”字古义新证 中编·名物制度编 一、《诗经》“钟”古义新证 二、《诗经》“兕觥”古义新证 三、《诗经》“殳”古义新证 四、《诗经》“授衣”古义新证 伍、《诗经》“褐”古义新证 六、《诗经》“百朋”古义新证 七、《诗经》“簟茀”古义新证 下编·篇章通解编 一、《王风·采葛》古义新证 二、《小雅·白驹》古义新证 参考书目 附图
  • 清代经学与文化

    作者:彭林

    本书为清代经学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相关论文集。经学发展至清代,在研究上又达至一新的高峰。乾嘉学派于考据训诂等方面取得了后人几乎无法企及的成就。经学在当时的地位若何?其在有清一代文化中的地位若何?当代人所注意到的于清代文化有重要影响的经学研究成果若何?这些都在本文集中有所体现。
  • 尔雅校笺

    作者:周祖谟

    《尔雅校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尔雅》校本,是研究《尔雅》和利用《尔雅》研究古代训诂和词汇必不可少的一部参考书。
  • 周禮正義(全十四冊)

    作者:孙诒让

    《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是孙诒让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据学者考证,他自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着手此书,编作长编,数易其稿,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最后写定,历时共二十七年。孙氏致力此书,与他的政教思想有关,这只要看书的自序,以及他另外撰写的《周礼政要》,就可明白,评论者认为《正义》仅为考据学,并不合于孙氏本意。不过从今天看来,《正义》的成就确在于《周礼》的整理考订。实际作为清代经学主流的所谓汉学,从来便是主张通过考据经义而求得圣贤治平之道,结果其成绩归宿在文献整理,违反了当时学者的初衷,孙诒让正是这一点的典型。 《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一书,夙为经学史家推为有清一代经学殿军之作,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但由于这部书广博浩繁,长达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尽管脍炙人口,真能细心通读的人是很少的,以致其重要价值迄未得到全面认识。 《周礼》记述当时职官制度,最为详备。孙诒让在《正义》书首 “略例十二凡”中说:“此经在汉为古文之学,与今文家师说不同。先秦古子及西汉遗文,所述古制,纯驳杂陈,尤宜精择。今广征群籍,甄其合者,用资符验;其不合者,则为疏通别白,使不相殽混。”书中这样做的客观效果,是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的职官,与《周礼》进行普遍比较。这项重要工作,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依据。 《周礼》是一部争议性甚高的经典,传统说的「周公致太平」之书,当然已不再可信;民初疑古学派所谓的刘歆遍伪群经的说法,也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检验。现在比较可以接受的学界通说,《周礼》大致成书于战国时代,固然是一部「乌托邦」式的理想建构,却也反映了先秦历史的繁复面貌。从某个角度来看,《周礼》仍是认识先秦社会诸面相的一大宝库。 传统中国学术有经由通一经而通贯诸经的特殊门径。只要能彻底地精读一部经书的重要注疏,在经解的同时,也能够对其他诸经有一定的认识。「六经皆史」,只要对经书有一定的认识,也就能大致掌握先秦历史了。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正是研读《周礼》的最重要版本。 《周礼正义(套装全14册)》卷帙浩繁,三个学分的课程只能带领学生窥探门径,不可能通读全书。初步拟以若干主题如:法制、宗教、信仰、医学、政令、教化……等为单元,选读《周礼》中相关职官。选课同学须轮流担任引言,以专题讨论方式进行。
  • 毛詩傳箋通釋(全三冊)

    作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套装共3册)》主要优点首先是发挥了清代学者擅长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和名物考证的优势,特别是运用了依声求义的方法来校勘、解释文字。诗经是羣经中产生时代较早的一部,文字多古音古义。而且毛诗依据的文本是古文经,其中假借字比较多。作者能广征博引,触类旁通,“以以音古义证其为互,以双声曐韵别其通借“有时一个字能处古书中找出十个以上通假的例证,并求出本字本义,从而纠正了清以前许多学者望文生义、产强附会的解释,比较准确地解释了字义和语法,使一些疑难问题涣然冰释。
  • 清代学术讲论

    作者:彭林 编

    清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终结时代,但学术研究,尤其是经学却达到了一个顶峰。学术泰斗比皆是,阎若璩、刘师培、皮锡瑞、阮元、戴震、章学诚、梁启超等等,学术集成则有《四库全书》彪炳千秋。本书平实易懂,以讲论的形式打开了一扇通向博大精深的清代学术的大门。
  • 周易尚氏学

    作者:尚秉和

    本书是对《周易》包括《易纪》全文的注释。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认为《易》辞皆观象而累,故重在以象释《易》。除了依据《易傅》所取象外,又从《左传》、《国语》、《逸周书》特别是《易林》研究中许多人们久已不谈的佚象,并提出覆象、半象等说话,用以解释《周易》。对郑玄的爻辰说和虞翻的爻变法,则不予采取。又认为与《易经》,表示赞同。

  • 毛詩正義(三卷本)

    作者:李学勤 主编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
  • 史记与诗经

    作者:陈桐生

  • 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

    作者:孔穎達

    《毛詩正義》現存版本,以日本藏宋刊單疏本爲最優,其餘諸本均從單疏本衍生。蓋諸經義疏經北宋朝廷校訂,即有所謂單疏刻本,成爲後來所有注疏刻本的祖本。然諸經單疏北宋刊本,至今無一部流傳,而《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公羊》、《爾雅》六經有南宋覆刻本傳世;《儀禮》單疏南宋刊原本已經散佚,僅存清代覆刻本。在此七經中,《尚書》、《儀禮》、《禮記》、《公羊》、《爾雅》五經,有《四部叢刊續編、三編》、《古逸叢書續編》等影印本,《周易》有三十年代傅增湘影印本及臺灣重印本;唯獨《毛詩》,自一九三六年日本東方文化學院影印之後,多年未得重印,以致國內學者很少利用。 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國內已經不傳,我們徵得原書收藏者日本武田科學振興財團杏雨書屋的同意,據影印本做四拼一高清影印,并增附四種《毛詩正義》古抄殘卷,讓讀者飽覽秘笈。這是本社繼《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舊京書影》之後,從東瀛載回的第三種珍貴漢籍,現精心編輯,呈獻給讀者。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
  • 顾炎武全集(全二十二册)

    作者:(清)顾炎武

    顾炎武留下了大量著述,后世托名之作也很多。《顾炎武全集》是经专家考订后确定的顾炎武存世全部著作总集,收录了各类著作34种,其中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 《顾炎武全集》收录的著述经过了专家精审的考订,是可信的文本,对讹传已久的托名之作作了彻底澄清,为学术界研究顾炎武本人及其思想学术奠定了基础。 《全集》中很多著作是首次整理出版,如《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五经同异》、《九经误字》、《熹庙谅阴记事》、《圣安纪事》、《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明季实录》、《建康古今记》、《京东考古录》、《山东考古录》、《石经考》、《求古录》、《官田始末考》《历代宅京记》、《金石文字记》、《谲觚十事》、《亭林杂录》、《惧谋录》等,约占全部品种的百分之九十。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的整理,学界期待已久。而已经出版过整理本的,如《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此次整理吸取了前人的长处,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订正了前人的失误,后出转精。整理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专家,曾整理过《朱子全书》等巨著。整理《顾炎武全集》,整理者定下了最高标准,精择底本,详加校勘,一丝不苟,花费六年时间精心打造下。
  • 诗集传

    作者:[宋]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

    《诗集传》在朱熹著作中的地位接近《四书章句集注》。历代注《诗》的书汗牛充栋,朱熹的这部名著在元明清时期占据着首屈一指的位置。《诗集传》为朱熹一生涵泳所得,融汉学宋学之长,注释有根有据,串讲也在情在理,宁阙疑,不强说,文字复又简洁明了,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读本,足资参考。朱熹生前,《诗集传》即有刻本流传,后不断修改,直到晚年。坊间标点本多为八卷,离朱书原貌已远。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三编》影日本静嘉堂文库二十卷本为底本,《三编》抄补的几卷,以宋刻明修本为底本,校以元明清有代表性的几个刻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原书的二十卷本。全书简体横排,收入“中华国学文库”。
  • 诗书礼乐中的传统

    作者:陈致

    本书以传统文献结合新近考古发掘证据,既有传统古籍整理考释训诂研究,亦有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的重新开掘新航道。
  • 经学博采录

    作者:桂文灿

    校 點 説 明 《經學博采錄》為桂氏晚年所作,生前未有定稿。現常見版本有1943年《敬躋堂叢書》12卷本及1941年《辛巳叢編》6卷本兩種,前者底本為源自作者未定稿本之傳鈔本,其中多有重複變亂之處,而後者底本則出自桂氏家存之最後修訂本,復經王欣夫先生“校除複重,條次先後,重定為六卷”者(王欣夫《〈經學博采錄〉跋》)。兩者相較,《辛巳叢編》本較精,《敬躋堂叢書》本較詳,不可偏廢。另有遼寧省圖書館所藏廣雅書局校鈔本,雖文字多有顛倒訛誤遺漏者,但亦間有佳善處,可補《敬躋堂叢書》、《辛巳叢編》兩本之不足。有鑒於此,本書校點採用如下步驟: 一、以《辛巳叢編》6卷本為底本,以《敬躋堂叢書》12卷本為校本。除通用字不出校外,凡文字差異處皆出校。 二、以廣雅書局校鈔本參校。具體步驟如下: 1、《敬躋堂叢書》本與《辛巳叢編》本不同處,以廣雅本參校。 2、廣雅本與兩本皆異處,若為明顯手民之誤則不出校,若涉及人名、地名、書名,或有關文義者,則出校。 三、校勘過程中,盡量查考原文,以定是非。 四、底本原文不作改動,於各校記中對各本差異加以鑒別説明。
  • 杭世骏集(全五册)

    作者:

    《浙江文丛:杭世骏集(套装共五册)》提要:杭世骏(一六九六—一七七二》,字大宗,号堇浦,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中举人。乾隆兀年(一七三六》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八年(一七四三》,考选御史。杭世骏上时务策,建言朝廷用人当泯满汉之见,言词过切。乾隆帝大怒,下吏议,寻罢官放还。归田後,闲居着述。曾主讲广东粤秀书院、扬州安定书院。 杭世骏为人豪爽通脱,不事修饰,疏狂玩世。罢官後,清傲自守,吟诗作文外,以一授徒自给。生平以博学鸿词自励,博览群书,推尊经史,造诣良深,着述宏富。 杭世骏既为学者,亦是文人,长於诗文创作。其诗才情烂漫,清逸中又见劲骨。其文博引繁称,自具气力。此《杭世骏集》即其诗文集之整理。整理者以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增修本《道古堂全集》为底本,校以乾隆五十七年本、李慈铭批校本、《岭南集》学海堂本、《过春稿》抄本等。此外,整理者还辑补了数十篇散陕诗文,附录也收录了相当翔实的资料。
  • 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上.下)

    作者:黄侃

    《十三经》白文断句,系黄侃先生手稿。侃字季刚,湖北鄿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韻、训诂学家。他对于先秦古籍如《周易》、《尚书》、《毛诗》、《三禮》、《儀禮》、《禮记》)《三傅》(《秦秋左氏傅》、《公羊傅》、《榖梁傅》)、《尔雅》等书,所费功力尤深。于《易》、《书》、《诗》咸撰有札记,散见于日记中,惜在抗日战争时失去泰半,《三禮》纔存《禮学略说》一卷,《尔雅》校语今悉録入《尔雅言训》中。 本书低本为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先生之批校,约於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0年進行,一九三二年又改正一遍。在此这前,尚有一部初校本,约於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一年比校,一九三○年冬復阅改正。两本断句相同,其他符識稍異,现特附记说明。
  • 中国经学(第三辑)

    作者:彭林 编

    《中国经学》第三輯目錄 余嘉錫《漢書藝文志索隱稿》手迹 余嘉錫先生遺著:《漢書藝文志索隱稿》選刊(序、六藝)下(余嗣音) 顧頡剛:《尚書》講義 朱季海:小學劄記 沈文倬: 福補釋 蔡根祥:《左傳》杜《解》疑義辨議──以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為範圍 鄧國光:顏師古的《論語》注解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唐代貞觀經學探要之一 夏長樸:一道德以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其相關問題 李家樹:歐陽修說《詩》回歸本義蠡測 陳鴻森:《漢學師承記》駢枝 【日】高橋智:論惠棟校本《春秋公羊傳注疏》(喬風譯) 趙伯雄:談談劉逢祿的《論語述何篇》 賴貴三:明清時期臺灣經學歷史發展的文獻考察 許子濱:王國維“《顧命》之廟為廟而非寢說”探討 孔祥軍:駁楊伯峻孔子不作《春秋》說 方向東:徐復先生與經學 彭林:編後記 徵求海內外經學同仁著作書 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