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宋史

  • 为世界排序

    作者:谢康伦 / 韩明士

    198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办的“宋朝经世思想与行动学术研讨会”,海外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群贤毕至,在政治史、制度史与思想史交汇的层面,讨论宋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所做的努力。这次会议影响了海外宋史研究范式的转移,也产生了这本关于宋代治国方略的学术论文集。

  • 宋代中国的改革

    作者:刘子健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 孙应时的学宦生涯

    作者:黄宽重

    南宋权相史弥远的老师孙应时

    他的生命历程,如何照见了动荡诡谲的南宋政局?

    ◎ 编辑推荐

    ☆ 黄宽重先生深耕南宋史多年,他以独特锐利的史家眼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了曾任权相史弥远塾师却名不见经传的孙应时,这个中低层士人坎坷跌宕的一生折射出一幅更加逼真、具体的南宋中期政治图 景。

    ☆ 以丰富、多元的文集尤其是书信作为主要研究材料,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还原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从而勾勒出一个边缘性小人物真实、丰满而具有故事性的人生轨迹,为宋史学界将目光转入下层社会做出了一次成功的示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考证精详、立意独到的学术型人物传记。作者一反以往南宋政治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侧重于名臣大儒的倾向,通过孙应时这位南宋中期中下层士人的个案研究,立体化多维度地摹画当时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葛,既揭示中低层士人研究对于理解宋代学术与政治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也传达出宏阔的历史感与细腻的人际温情,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传记性研究著作。

    ◎ 学者推荐

    作者深耕南宋史长达半个世纪,当世之中,没有谁比作者更了解南宋史史料的分布状况,没有谁比作者更懂得文集在南宋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书信是其中最为鲜活、私密的珍贵素材。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冬梅

    孙应时虽正史无传,泯然众人,却在家族结构转型、官僚系统运作、士人群体自觉与道学主潮汇聚等多维交集上,构成以往学界较少关注的多棱面的典型性,为理解南宋中期政治、社会与学术展现了独特的新视角。全书颠覆性地将一个富涵典型性的小人物设为细描精绘的主角,旨在彰明小人物对大历史的合力作用,让这幅南宋中期政治全景图呈现得更逼真、细致与丰富。这一个案,不仅补充并修正了学界的既有观点,也凸显了中低层士人官员的研究,“对理解学术与政治的整体发展,有其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内外宋史学界虽已自觉将视野转向下层社会的边缘小人物,但在传达宏阔的历史时空感与细腻的人物温度感上,《孙应时的学宦生涯》是开风气的。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 宋代外交史

    作者:陶晋生

    10至13世纪,辽、金、蒙古相继兴起并入侵中原,与宋形成势力均衡的局面,外交遂成为两宋维系政权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两宋与周边政权举行过无数次谈判,订立了许多条约,使节交聘之多,外交往来之频繁,历史罕见。《宋代外交史》全面梳理了两宋对辽、金、蒙古开展外交的历史,详细叙述了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等重要条约订立的博弈过程,细致展示了两宋弹性运用“和、战、守”三策,与强大外敌达成和平相处状态的生存智慧,以及联金灭辽、联蒙灭金导致覆亡的历史悲剧。

    有别于“屈辱求和”的悲情化历史解读,陶晋生以卓越的史识、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宋代的对外交往关系,提出宋与辽、金、蒙古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颠覆性的观点。以前被视为城下之盟的《澶渊誓书》,在陶晋生看来,是宋朝统治者出于务实和理性的考虑,以弹性外交与强敌达成的适度的“包容之道”。

    宋代的外交承继唐五代以来的制度而又有许多新的创举。作者花费较多笔墨介绍了宋代外交的各种细节,如外交机构的设立、外交礼仪与使节交聘的规范、宋辽互贺新年和皇帝生日的流程、宋辽处理划界等外交纠纷的经过。客观、生动的叙述改变了我们对宋代外交“屈辱求和”的刻板印象,从而对两宋与其他政权的互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交成败影响政权存亡。宋辽达成的“澶渊模式”维持了长达120年的和平,宋代的两次外交失误——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则直接导致了北宋和南宋的覆亡。宋代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人反思。

  • 两宋王朝史

    作者:张邦炜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邓小南、赵冬梅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李华瑞

    强力推荐!

    从陈桥兵变到厓山之战,

    王朝奋斗、军事征战、宫廷阴谋、官员贪腐、皇帝昏庸与有为、变法与图强、丧国与建国后宫摄政、权臣执政……

    一个王朝的兴亡起伏,尽在这 320年中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晓畅生动的王朝兴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18个皇帝波澜起伏之画卷。对太祖太宗创建北宋立定规模,真宗仁宗因循守旧,英宗神宗变旧图新,哲宗绍述熙丰,徽宗钦宗矛盾,高宗偏安东南,孝宗壮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趋昏暗至亡国等两宋历史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颇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深入浅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宋朝历史读本。

    名家推荐: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主线,涉及了有宋一朝的主要典制与重大决策,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学底色,更有总揽全局的史家视野,在勾勒一代大势时兼顾生动的细节,在回放历朝大事时摹绘关键的人物,论史卓有识见,行文畅达雅健,融铸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在宋史入门中洵为深浅相宜而繁简得体的一流读物。

    ——虞云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晓畅生动的王朝兴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波澜起伏之画卷。全书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章节处处点睛之笔,叙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彼时的人,彼时的事,或引人深思,或令人激昂,或使人慨叹。复杂套叠的内外连环,鲜明地勾勒出时代的跌宕盛衰。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扼要概述了两宋王朝的历史进程,对太祖太宗创建北宋立定规模,真宗仁宗因循守旧,英宗神宗变旧图新,哲宗绍述熙丰,徽宗钦宗矛盾,高宗偏安东南,孝宗壮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趋昏暗至亡国等两宋历史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颇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本书资料充实,叙述谨严,文笔流畅,深入浅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宋朝历史读本。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一部简明扼要、叙事流畅的两宋王朝兴亡史,三百二十年,十八个皇帝,几多千古风流人物,东京梦华靖康耻,西湖风暖厓山惨,历史如长卷,徐徐展开。变革与保守,偶然与必然,内在的稳定与外敌的强大,种瓜得豆的政策选择,历史如长河,逝者如斯。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编辑推荐: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赵冬梅,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李华瑞 强力推荐

    ◎全书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章节处处点睛之笔,叙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学底色,更有总揽全局的史家视野,在勾勒一代大势时兼顾生动的细节,在回放历朝大事时摹绘关键的人物,论史卓有识见,行文畅达雅健,融铸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在宋史入门中洵为深浅相宜而繁简得体的一流读物。

  • 宋代皇亲与政治

    作者:张邦炜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邓小南、赵冬梅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李华瑞

    强力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争夺皇权而骨肉相残的惨剧时有发生,然而,有宋一代却大体避免了皇亲国戚之间的权力之争,皇位的转移相对平稳。早在北宋后期,理学家程颐就将“百年无内乱”列为宋代“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所谓“内乱”,指宗室之祸、母后之祸、外戚之祸、宦官之祸等封建时代常见的政治祸患。此后直到近代,不少学者都持“宋代无内乱”说,但较少详细论证。本书认为,宋代基本“无内乱”,关键在于大体“无内朝”,具体表现有宗室任职受限、后妃较少插手朝政、外戚不预政、无阉祸等,并从道德观念、制度约束,以及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皇权与相权、赵家天下与官人世界等多个角度,层层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

    本书行文简扼,逻辑清晰,内容丰富,涉及宋代后宫制度、待宗室外戚之法、士大夫的“克星”作用等,并对宋代皇权虚化论、赵宋王朝的“家天下”统治等进行了反思。

    名家推荐:

    本书深度梳理了宋代宗室、后妃、外戚等皇亲国戚以及服务宫廷的宦官等诸群体与皇朝政治的历史实相,回应了天水一朝是否形成内朝政治,有无所谓内朝之乱等大问题,并从士大夫政治的蔚然兴起,新儒学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祖宗家法的制度设计等诸多层面,逐次论述其深层原因,最终论断赵家天下仍是“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辨析切中肯綮,持论通达正大。

    ——虞云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本书是宋代政治史,也是当年的制度运作史。帝制时期“家天下”结构中,皇亲作为特殊社会群体,对于朝廷政治的影响,无疑值得重视。作者聚焦于此,多角度探研,切中关键,揭示出历史纵的发展与横的关联。书中对于“家天下”、内朝等问题的精彩论述,至今仍然发人深省。通篇叙述生动鲜活,议论冷静中正,分析鞭辟入里,显示出作者洞察透彻的敏锐目光。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以皇亲国戚的认识价值何在,宋代究竟有无内乱,“家天下”统治应当如何理解,宋代是否形成内朝四个问题为切入点,并在与宋朝前后历史比较中,纵论宋朝宫廷政治,客观评价了宗室、后妃、外戚与宦官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朝文官政治的特点,许多论点独具只眼。本书夹叙夹议,条理清晰,文笔流畅,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学术力作。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宗室、后妃、外戚、宦官这些皇帝的身边势力,在宋之前和宋之后,给帝制国家造成了难以计数的政治危机,甚至将整个国家拖入战争;唯有在宋朝,这四个群体基本没有出现危害皇帝和朝廷国家的状况。“本朝无内乱”,这是程颐的骄傲;“宋朝无内朝”,这是本书的结论。“无内朝”的制度结构究竟如何?“无内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事例、扎实的论证、明快的语言带你一探究竟。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编辑推荐: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赵冬梅,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李华瑞强力推荐。

    ◎宗室之祸、母后之祸、外戚之祸、宦官之祸,这些封建时代常见的政治祸患,为何在宋代基本不存在?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宋代,还是“家天下”统治吗?抑或,宋代天子已接近“虚位君主”,宋代政治已接近“君主立宪”?

    ◎在皇权转移相对平稳的宋代,人性、权力与制度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幽暗不明与巨大张力?

    ◎本书将制度史研究与人物和事件相结合,辨析切中肯綮,持论通达正大,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学术力作。

  • 另一种士人

    作者:[日]饭山知保

    本书主要考察的是金元时代,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之下的汉族知识界的整体氛围与环境。宋金元三朝政权的更迭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儒学的速度都导致了华北士人群体的仕途变得格外坎坷。在多种异质文化相碰撞时,一直抱有优越感的汉族知识分子必须要在新的形式下调整心态,重整目标,融入社会。与此同时,为了稳固统治,笼络知识分子以维持政权,异族统治者也面临着一项将儒士招为己用的艰巨任务。然而,只要统治者没有放弃科举晋升之路,知识分子总归会对考取功名保有厚望并因此而依附于朝廷,社会也会因此趋于稳定。

    本书具体考察了这个时段华北的科举情况,对当时北方士人的仕途做出了总结,即在南方士人层作为南方社会领导层的地方形成的同时,北方则形成了其独有的“另一种士人层”。

  • 法度与人心

    作者:赵冬梅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这些具象化的常态,制度变迁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不仅带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从人与制度的关系层面通讲制度发展的历史,这在已出版的通俗类制度史作品中独树一帜。

    本书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解答了“历史并不一直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专制与猜疑的强化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近代。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书就此话题展开了细致生动的剖解。

    作者既能从已有的史观中提出新见解,又能从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观;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充满了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的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大量管理案例。辅以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私房推荐书目、经典历史著作解读,以及近60幅高清彩插,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史。

    编辑推荐:

    1. 30年制度史研究的深厚积淀,对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积淀,为读者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过去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也是继新作《大宋之变:1063——1086》后的又一力作。

    2.本书更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

    相较于其他制度史研究专家,作者更关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读历史

    历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长期关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视从“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读帝制时期的制度与政治文化,以此带领读者看懂并理解历史上的有为与无奈。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体察与明白古人之所想、所为,激发出真正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4. 一场“典型个案普遍化思考”的思想盛宴

    作者精挑细选大量典型案例,史观鲜明,见解独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选取我们悉知的历史人物,但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短小精悍的案例,让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饱满立体。如 “一札荐三相”——额头跑马肚里撑船的欧阳修(谦谦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欧阳修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台谏官“面折廷争”之职责 士大夫坚守道义之气节,如中国古代救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富弼赈灾(有条不紊接济30万河北灾民)等。

    5. 一本充满问题意识与探讨视角的独特历史作品

    本文以带有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和多元化开放性的视角,为历史呈现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满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门之变”“王安石变法”为例——对各执一词的历史事件做价值判断,虽改变不了过去,但会影响未来。再如:“抄近道”还是“绕远路”——从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权衡变通与坚守。此类问题的探讨,可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调动思考力。

    6.对宏观问题深入浅出的解读——从天下国家到家产制国家,历史为何会“开倒车”?

    为什么说“历史并不一直向前”?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为主奴关系。金元以降,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走了下坡路?导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么?表现有哪些?

    7.近60幅高清宋画彩插+私房荐书+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经典史学著作精解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画及每幅画300字左右的解读辅助读者理解。

    帝制中国大事表:一张拉页看懂帝制时期大事发展的脉络

    私房荐书:专业又个性的历史书目推荐,为读者提供深入探究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及人与制度关系等历史知识的入口。

    经典史学著作精解:为读者开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一扇大门。

    名家推荐:

    赵冬梅教授的这部作品,从制度、文化到社会生活诸方面勾勒历史脉络,点评千秋功过,将史学家的眼光和思考编织进人物事件的具体情节,寓严谨的专业知识于生动的史实叙事之中,史学洞见贯穿篇章,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 周雪光教授

    作者以多年制度史研究功底为依托,将看似抽象的制度与文化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就一系列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又生动的探讨。这本书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变迁与文化更迭的轨迹,认识历史上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帆教

  • 不举子

    作者:劉靜貞

    舉者,養也,不舉子,就是不肯養育從己所出的子女。但是,為什麼要拒絕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是只有賠錢的女兒被溺,還是男女通殺?抑或是在母親腹中,不知性別的胎兒也一併除去?殺嬰、墮胎算不算是殘殺生命?胎嬰兒是否算是一條生命?兒女的性命是父母的嗎?這是一個法律的問題?還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一個時至今日仍爭論不休的問題,距今千年前的宋代父母如何面對?距今千年前的知識分子們如何看待?距今千年前的法律如何規範?距今千年前的政府又如何處置
  • 從繪本與文本的參照探索宋代幾項女性議題

    作者:劉芳如

    這是一本探討宋畫女性樣貌,並且藉助畫中的女性形象,與宋代文獻交互參照,試圖為當時的女性議題,提出合理詮釋的小書。
  • 安阳集编年笺注

    作者:(宋)韩琦撰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资助项目:本书共分五十卷,其中诗二十卷,记、序、表、启、制词、行状、祭文、墓志等共三十卷,但并非作者著作的全部。
  • 朱子语类汇校

    作者:[宋]黄士毅 编,徐时仪 杨艳 汇校

    九州大学图书馆藏有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共九函,四十二册,一百四十卷。徽州本保留了许多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所没有的内容。徽州本上承《池录》,下启黎编,在语录到语类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此次整理,以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宝祐二年再校徽州本《朱子语类》为底本进行点校,通校本为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以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修补“国家图书馆”藏成化九年陈炜覆刻本的影印本,参校本以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王星贤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的《朱子全书》所收郑明等点校本为主,酌情辅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抄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万历朱崇沐刻本、清康熙吕留良刻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应元书院刻本、光绪刘氏传经堂贺瑞麟校刻本、静嘉堂文库本和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等。 本书以徽州本为底本,汇校成化本等诸本,将成化本无而底本有、底本有而成化本无,以及二本皆有而顺序不同者一一校出,供学界研究参考。
  • 黄震全集(共10册)

    作者:张伟,何忠礼

    黄震(1213~1281)字东发,庆元府(浙江宁波)慈溪县人,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历仕南宋中央和地方官凡20年。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和忧国忧民的能吏。他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黄氏日抄》97卷、《古今纪要》19卷、《戊辰修史传》1卷、《古今纪要逸编》1卷。本次为首次续集出版全集。
  • 靖康缃素杂记

    作者:[宋] 黄朝英 撰,吴企明 点校

    《靖康缃素杂记》是北宋末期士子黄朝英在靖康之变前夕撰成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宋代笔记。作者学术出于王安石一脉,书中多辨正名物,校订史传,颇称精核,有裨学术,历代学者多有褒奖,宋人有将其与《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并列者,是研究宋代考据之学发展递变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书中还广泛征引了前代著述,对唐宋文献具有较高的校勘和辑佚价值。本次点校以墨海金壶本为底本,参校傅增湘校批宝颜堂秘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唐宋丛书本、三种《说郛》本,便于读者使用,
  • 涓埃编

    作者:王曾瑜

    《涓埃编》内容简介:一、略论中国战国至清代的粮食生产:纵观我国二千余年粮食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粮食生产始终囿于小生产的手工劳动水平,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但也必须承认,由于历代农民的辛勤劳动,在小生产手工劳动的范围内,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民们逐步地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亩产量,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道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学遗产。我们应当珍视古代粮食生产的成就,并对其缺陷给予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
  • 南宋交通史

    作者:张锦鹏

    本书对南宋的交通事业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对南宋时的海外交通发展以及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 宋史研究论文集

    作者:朱瑞熙,王曾瑜,等

    《宋史研究论文集》是中国宋史学会召集的“宋代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了国内外宋史研究界的最新学术成果。《宋史研究论文集》不仅限于对宋史百年学术研究面貌的勾勒和研究成果的综述,同时也力求结合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从宋史学术思想的起伏演变探索20世纪宋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得失成败。
  • 宋代法律与社会

    作者:郭东旭

    本书是“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之一,全书共收录作者20篇关于宋代法律与社会的论文。 《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出版缘起 序言 宋代法制建设的新特色 律学在宋代并未“沦为小道” 编敕是宋代的主要立法活动 “例”在宋代的重大发展 保护残疾人法的变化 宋代计赃论罪法的详备 物价变动对计赃标准的影响 宋代诉讼证据辨析 宋代检验制度探微 名公“息讼”之术透视 “干证人”的法制境遇 司法腐败现象的种种表现 民众争讼中的自残场景 民众观念中的鬼神与赏罚 蔡杭司法审判中的法治精神 胡颖的法治理念与司法实践 宋代妇女奁产纠纷析论 宋代官府招商政策探视 宋代“刺配沙门岛”刍议 北宋维护河北边防安全的法律措施 附:宋代编修敕令格式一览表
  • 宋代刑法史研究

    作者:戴建国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宋代法制史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全书试图以宋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横断面为切入点来研究刑法史,以便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法制史。研究内容分七个部分:一是刑事立法。二是刑法适用原则。三是刑律体系。四是主要罪名。五是刑罚体系。六是量刑制度。七是刑罚执行制度。
  • 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

    作者:韩刚

    这是一部当今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中有着罕见之精彩的著作。这是一部把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已有近三百余年铁论——关于院画史的观念彻底推翻,让中国美术史的院画史部分必须重写的著作。 本文试综合此前典籍之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者参考。在对北宋翰林图画院各项制度详细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分三个部分去分析、推论其在前代的渊源流变。第一部分《待诏》分析了秦汉以来宫廷中以绘画“待诏”者之各项制度的迁流变化;第二部分《画工》分析了汉、唐主管文教图书与器物制造之国家官署中画工制度的流变;第三部分《画院》考察了北宋翰林图画院建立以前的画院问题。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