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艺理论

  • 罗兰·巴特

    作者:埃里克·马尔蒂

    为什么谈论罗兰·巴特?或许《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要试图回答的正是这个疑问。在巴特辞世25年之后,同时也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为“思想”赋予新的含义的那一代人离世之后,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无理取闹。除了本身的必要性以外,这个问题的提出还散发着一种魅力。 埃里克·马尔蒂的《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通过三种解读方式来展现巴特:第一部分《回忆一段友谊》,用自传体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巴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与福柯、德勒兹等学者之间的友谊;第二部分《作品》,按照年代顺序与独特性综观巴特的所有著作;第三部分《关于恋人絮语》,借助阐发“影像”概念与“清心寡欲”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意义来破解巴特这部最著名作品中的隐蔽的策略。 见证、总览、研究,这三个部分构成一种真正的循序渐进过程:首先记述青年学生与大师的相识,然后展开对大师作品的全面介绍,最后对其中一部作品进行细致研究。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写作的职业”就是作家巴特的生命的表达。
  • 罗丹论

    作者:[奥] 里尔克

    书中收录里尔克的《罗丹论》和《罗丹》两篇文章,对罗丹的为人和作品作了深刻和透彻的阐述。
  • 法国文化史(1-4卷)

    作者:(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

    这部文化史是试图对人类进化的过程进行追踪寻迹,亦即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顺应或扭转这一进程而锤炼出的反映人类进货的种种表现形式的进展过程。这些人类的表现形式极富人情味,饱含着人性,总之,是完完全全渗透着人类精神的。这一重担今日以又落到了文化史家的身上,他们在人文科学大合唱中理应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许这也是对此所作出的一份功绩。洪流总是以同样奔放的激情卷走着现实和现实的幻象、存在和梦想、痛苦和希望、特质境况和力图超越这的愿望。 《法国文化史》,较之法国和欧洲及国内上进或编撰的同类著作,它是一部厚积薄发、完整系统的法国文化通史。它是图文并茂的文化通史,其中许多历史文物插图为法国首次刊载。它是一部在材料上具有原创性、在学术上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史著作,它出自经院学者这后,无经院学人通常的学究气,文字精练流畅、清新可读。
  • 小说的兴起

    作者:[美] 伊恩·P. 瓦特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完善,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其中的哲学、宗教、经济、社会阶段、科学技术诸种因素都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定型,起着或多或少,甚或是关键性的作用。认清个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了解文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某种文字形式的形成过程,是十分有趣而又有益的。我们这里译介的学术专著《小说的兴起》,就是这样一项有趣且有益的研究。 本书的脚注均为译者所加,原注附于每章的附尾。全书的人名、书名中英文对照索引附于书末,以便查阅。 作者把“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置于十八世纪的社会关系之中,并突出了当时占优势的中产阶段级的特征。著名的美国《星斯六评论》说:“本书的力度不止表现在某一种方法或观点上……,瓦特教授不仅使我们对作为主要社会趋势的文献或反映的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 小说机杼

    作者:[英] 詹姆斯·伍德

    秉承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和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的传统,《小说机杼》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 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小说机杼》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作者:[美] 夏志清

    在任何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中国古典小说都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它们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表现;其中有些作品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样值得重视。 这本《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共分八章,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作了评述,探讨重在阐译,为作品本身的基本理解和欣赏服务。
  • 蕙風詞話 人間詞話

    作者:[清] 況周頤,王國維

  • 文心雕龙今译

    作者: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今译《文心雕龙》,是就《文心雕龙选译》三十五篇补译十五篇而成,即就“文之枢纽”中补译《正纬》,“论文”补译《颂赞》以下七篇,“序笔”补译《诏策》以下七篇。《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是从“论文序笔”入手,即研究前人的著作和创作,按照文体分类,确定各体的选文,探讨各体文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归纳起来构成创作论,他的创作论是从研究文体论来的。他的文体论跟创作论密切相关,应该补译。
  • 诗境浅说

    作者:俞陛云

    本书是专论唐律绝作法的,所以将精力全部倾注在分析每首唐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及其“诗境之妙”上,故予人启迪尤深。"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 日本古代汉文学与中国文学

    作者:後藤昭雄

    本书主要是对平安时代(古代后期)日本人创作的汉诗汉文进行考证和研究。起卷“平安朝汉文学概述”是对平安时代四百年汉文学的演变情况予以概观,列举了平安时代问世的主要诗集、文集以及当时主要的诗人、文人。第一部“日中文化往来”主要讲述日中两国之间人物或书籍的往来。第二部主要论述中国文学对平安朝汉文学的影响以及当时日本人如何摄取、发展中国文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 小说神髓

    作者:[日本]坪内逍遥

  • 苦闷的象征

    作者:(日)厨川白村

    本书是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1880--19231)的文艺评论集,1924年 (大正十三年)日本东京改造社出版。译文前两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10月1日至31日间的北京《晨报副刊》,全书1924年12月(实为1925年3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1926年10月改由北新书局出版,译者生前共印行了十二版次。1938年6月收入《鲁迅全集》第十三卷。
  • 日本小说史

    作者:叶渭渠

    《日本小说史》对日本小说的产生、发展做了系统的探讨。在日本上古神话传说、原始歌谣和原初散文·韵文文学的土壤滋润和中国文学的影响下,产生了最早包含日中神话传说故事和神仙谭因素的短篇物语、以上古和歌为母胎的“歌物语”、古代长篇的王朝物语、近古战记小说,以及各种类型的通俗小说,形成了古代和近古日本小说的民族特色。近代以来,日本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中,弓l进西方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从翻译小说到吸收西方各种主义形态的小说,经过百余年从模仿到融合、创新,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作者最后总结了日本小说走向世界的历史经验,展现了当代小说发展的趋向。
  • 理论之后

    作者:(英)伊格尔顿 著

    《理论之后》主要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感兴趣的学生和一般读者而作,但我希望对这一领域的专家们也会有用,其重要原因是它驳斥了我所认为现今正统的文化理论。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致力于解决那些足够敏锐的问题,以适应我们政治局势的要求。
  • 世界.文本.批评家

    作者:爱德华·W.萨义德

    《世界·文本·批评家》是萨义德十二年内写成的论文结集,也是他早期的一部闻名遐迩的著作,共计十二章,内容十分广泛,对文本与文化批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标志着当代文学理论继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之后的新发展。他的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均有所借鉴: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
  •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作者:[英] 特蕾·伊格尔顿

  • 金瓶梅

    作者:孙述宇

    本书是对《金瓶梅》的写作艺术与人物的赏析,涉及对小说的写实与讽刺艺术、西门庆及他的一众妻妾的个性与人物所代表的意涵的解读,以及《金瓶梅》作者在这种日常生活的绘写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生命力和小说在活色生香的俗世繁华之上所笼罩的浓重的宗教悲悯与劝世意味等。由于作者少年时期熟读旧小说,后又长期淫浸于西方文学,对《金瓶梅》的分析视角独特,既点出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后继小说对于《金瓶梅》写作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又常以外国名著的手法与人物形象与《金瓶梅》相比照,在在显示出这部小说的杰出艺术价值。
  • 文学的绝对

    作者:[法] 菲利普·拉库-拉巴尔特,让-吕克

    浪漫派,或浪漫主义,在用来划分文学或艺术流派之前,在用来描述一种感觉、表述一种风格之前,首先是一种理论,是文学的虚构能力。文学即虚构,也即文学是其自身的产物。因此更确切地说,浪漫派是文学产生的最初时刻。当诗艺的主体与对象混杂不清时,文学却恪守其产生的法则,形成一个封闭的绝对领域:浪漫派。这就是“文学的绝对”。十九世纪德国耶拿的一个文学团体以《雅典娜神殿》杂志为中心,发表了一系列断片和诗歌,阐述了浪漫派的主要观点。本书《文学的绝对:德国浪漫派文学理论》整理收录了其中最重要的文本,并加以介绍分析,最终希望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文学的绝对”也许存在理论上的模糊性,但它是否表达了对创作的永恒梦想?
  • 小说理论

    作者:[匈]卢卡奇

    《小说理论》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的名著,从历史哲学论探讨了伟大史诗的诸形式。该书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史诗时代和现代的分析、对比和对各种不同类型小说中主人公特点的集中褒贬评论,表达了一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史诗时代的怀念、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不满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思考、探 索和憧憬。此外,卢卡奇在这不著作中把时代看作是史诗和小说的承担者,把小说视为“一个时代的史诗”,“我们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 文艺杂谈

    作者:[法] 保罗·瓦莱里

    作为法国现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保罗·瓦莱里不仅以《海滨墓园》等不朽的诗篇赢得了永恒的声誉,他在文艺批评和诗歌理论领域同样卓有建树。《文艺杂谈》是他重要的论文集,原为五集,由诗人自己分为“文学研究”、“哲学研究”、“近乎政论”、“诗歌和美学理论”、“教学”和“诗人的回忆”六部分,本书系根据1957年“七星文库”的两卷本译出,所选的24篇文章,分另《出自“文学研究”和“诗歌和美学理论”两个部分。在“文学研究”部分,诗人对维庸、魏尔伦、歌德、雨果、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诗人、作家进行了独到而令人信服的评述。在“诗歌和美学理论”部分,诗人并没有刻意建立某种新的诗学或美学体系,而是着重对“创造行为本身,而非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瓦莱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