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艺理论

  •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作者:陈国球

    在大学里,文学作为知识来传授,认为文化就寄存在文学或重要的文学经典中。其实这是一种信念,是没有经过检验的。究竟文学何以成为一门知识? 过去,文学通过创作来帮助人完成某种人生意义;现在大多数人通过阅读来完成过去文人创作的功能。文学研究者要有更大的关怀和思考,帮助一代代人彼此沟通和理解。 文学承载一个发挥象征意义的系统,它负载的世界远大于我们生活的物理的世界。文学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但它要承载更大的责任。
  • 文学大纲(上下)

    作者:郑振铎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中国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全书不仅及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学理论),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叶,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涉及古近中外诸多作家诗人和名篇名作。 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大纲》成书于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书中首次把西方和东方的文学历史平等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通史。时隔八十年后,这本书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学术价值和魅力!本书是最新版本,除了忠实原著外,还附有内容详尽的图书插图目录,使用极其方便。
  • 诗学

    作者:[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 谈文学

    作者:朱光潜

    《谈文学》(朱光潜著)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来,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读朱先生的文章,“使我们快乐地发现我们的渺小的心灵和伟大心灵也有共通之点”。
  • 文心雕龙注(上下)

    作者:刘勰,范文澜 注

    《文心雕龙注(上下)》作者刘勰,中国古典文学,经过周泰两汉长时期的发展,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上也有过许多探索。到了魏晋六朝,创作上又有新的飞跃,理论上则进入了一个自觉地总结经验的时期,自建安年代起,章篇和的成部的文学理论专着,相继纷纷出现。至齐梁王之间,刘勰的文心雕龙出来,便成为后来居上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凡十卷五十篇,可以清楚地分为四大部分,一、总论;二、文体论;三、创作论;四、鉴赏论,而以自骗子性的序志一篇作为第五十篇,总结全书。
  • 保护才能

    作者:陈卫

    这是一部探讨写作以及谈论怎样保护写作才能的文学随笔集,收录了二十余年来陈卫写作和阅读中的思考心得。作家陈卫是当代少有的极重艺术品质的小说家,他对中国和外国文学都有着深刻而精确的见解,尤其关于歌德、纪德、杜拉、海明威等西方重要的文学家的评论文章,给艺术爱好者及写作者提供了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陈卫认为中国写作者长期缺乏良好的艺术教育、创作环境、批评传承甚至人际相处的经验,导致“少年天才”如雨后春笋,而老而弥坚则硕果难存。保护才能,即是陈卫根据自身的写作经验领悟到保护好那份能创作出真正符合艺术精神的作品的才能,并持续自我教育和写作的重要性。 陈卫天真地认为“保护才能”比出名远为重要,为了前者甚至不惜“漠视出名”,也许正好解释了为何我们总是看到那些并无才能者反而容易出名的时代原因。不过我倒希望陈卫能够更加出名,因为只有出名了他才能让他的保护才能以及其他言论得以传播。 ——评论家、作家 吴亮 陈卫的写作不合时宜——这正是这本书令人尊敬的原因。 ——学者、作家 汪民安 这本书从文论的角度体现了“艺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作家 顾湘
  • 文学理论

    作者:[美] 勒内·韦勒克,[美] 奥斯汀·沃

    《文学理论(修订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全国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这是一本有关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著作,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构筑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文学理论架构的传统模式。《文学理论(修订版)》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理论(修订版)》出版以来,即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全球范围内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学生的欢迎。
  • 文学理论入门

    作者:[美]乔纳森·卡勒

    本书有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身份,认同和主题等内容。
  • 管锥编(全五册)

    作者:钱钟书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同他的《谈艺录》、《七缀集》不一样,《管锥编》不能被归入任何的学术体例当中。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 谎言的衰落

    作者:[英] 奥斯卡·王尔德

    “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典型,生活就试着去模仿它”;“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不是思想的孩子”。百年之后,这些出自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笔下的美学观点,就其先锋性和前卫性而言,仍会令我们现代人感到惊诧。本书收译了王尔德的著名艺术批评论集《意图集》和另一篇重要文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目前所流传的诸多王尔德警句多出自其中。译者选配了大量的艺术图片来诠释相关章节,在王尔德著作翻译中尚属首创,弥足珍贵。...
  • 固执已见

    作者:V·纳博科夫

    20世纪的散文体大师之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1940年他移居美国,成为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其代表作《洛丽塔》《微暗的火》进入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他曾在威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教授文学。1961年,他侨居瑞士的蒙特鲁斯。1977年在那儿去世。
  • 以文行事

    作者:(美) 艾布拉姆斯

    简介: 本书收集的十七篇文章跨越三十年。艾布拉姆斯凭借其深厚的古典理论修养、前沿的理论视野和精密的逻辑体系,与当代文学批评思潮中诸多最重要的进展展开了精彩的论辩,包括“新批评”、“新新批评”、“新阅读”、“芝加哥学派”、“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等。本书对西方文艺思潮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是继《镜与灯》之后,集艾布拉姆斯这位批评大师理论观点之大成的力著。阅读他的著作,不但能充分感受到其学识的渊博精深,其思想的睿智锋利,还能欣赏他那气势磅礴而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 导读: 当你们阅读此书时,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著作:艾布拉姆斯的思想如此睿智,如此机巧,旁征博引时信手牵来,幽人一默时妙语锋利,对批评史的人物言论如数家珍,这样的批评家,永葆青春,老字落不到他头上。 ——赵毅衡 这个批评叙事的时代,依据人们观点的不同,可以被看作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被看作最坏的时代;但是,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时代。 ——M.H.艾布拉姆斯
  • 镜中的忧郁

    作者:[瑞士] 让·斯塔罗宾斯基

    在西方文化中,忧郁可能是最具特色的东西。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理论家斯塔罗宾斯基以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为例,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忧郁者如何说话,诗人和剧作家如何让他们说话,人们如何向忧郁者说话等,循序渐进地考察了“镜中的忧郁”这个主题以及文学领域内“低垂的头”这一形象。《镜中的忧郁》表明,在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和萨克斯之后,斯塔罗宾斯基比任何人都更加注意将忧郁置于艺术史家和文学史家关注的中心地位。
  •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作者:(法)勒内.基拉尔

    昆德拉很赞过的一本书
  • 小说的准备

    作者:(法) 罗兰·巴尔特

    《小说的准备》由四个不同部分组成,包括两次课程讲演系列(“从生活到作品”;“作为意志的作品”),两次研究班系列(“谜园隐喻”;“普鲁斯特和照片”)。四个部分之间没有主题方面的直接关联,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思想方向上的统一性。《小说的准备》可视为作者借研究写作为名进行的一次“准诗体”的文学伦理学自白。
  • 夜无虚席

    作者:张永义

    本书在2004年出版的《夜无虚席——与文学大师相爱》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五辑。作家以涓涓细流般的温暖笔触,逐篇评述了众多西方作家的创作生涯,风格细密地描绘出英、美、法国、意大利、拉丁美洲等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文学图景。
  • 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

    作者:(英)托·斯·艾略特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于1919年至1936年期间的20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同样致力于诗剧创作的艾略特在戏剧的黄金时代——伊丽莎白时代进行了仔细爬梳,将莎士比亚、马洛等剧作家置于笔下进行了缜密而谨慎的分析,同时在最后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危机,并提出古典文学修养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作者:[美] F.A.狄克森(Frand A.

  • 文学体验导引

    作者:[美国] 莱昂内尔·特里林

    简介: 在本书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评鉴了五十二部文学经典,如同一场精彩的文学史之旅,从古希腊戏剧家到当下,一路陪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阅读这本书,也就相当于聆听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文学教授讲授一门英语系概况课程,是一部很好的文学导读读本。 导读: 特里林逐一评鉴了这五十二部文学精品……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传统文类或陈述一种普遍的批评教条——把绳镐递给帕纳萨斯的登山者。不,他袖手旁观,绝不推逼提拉,只是随时准备向你提示前面的陡坡和岩缝。 ——威廉·乔瓦诺维奇(本书出版人)
  • 小说的艺术

    作者:米兰.昆德拉(捷)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出版了中文译本,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这以后、昆德拉的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位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他对写作这件事的态度,他对文学传统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这态度背后的他对人和世界的态度,都引起了中国作家、评论家们极大的兴趣。本书为昆德拉的自述,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