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

  • 再造魅力故乡

    作者:(日)西村幸夫

    本书的诞生,源于与日本国内17个小城镇的保护活动家们的小范围交流,对于这本书里讲述的保守的历史保护和社区营造的故事,正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中国读者将会怎样阅读呢?带着期待与一丝不安,将这本书呈送到你的面前。 作者还是深信这些来自异国的故事可以打动中国读者的书。为何如此,是因为对自己出生的故乡、自己成长的地方,或者是你所选择生活的城镇的热爱,无论在世界任何的地方都应该是相通的。
  •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

    作者:(日)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他的建筑屹立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他神性的空间语言是普利策美术馆等艺术殿堂的鲜明标志;他近一百五十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于简洁的形态中蕴含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被赞誉为“当代伟大的空间书写家”。 《追寻光与影的原点》是安藤忠雄对自己建筑人生的一次梳理,亦是用光影谱写的一首建筑诗篇。从童年时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少年时走上建筑之路的起点,到自学建筑、行走各地直至开设建筑研究所,创作出蜚声海外建筑作品,受邀在美国纽约MOMA当代艺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举行个展……近七十年的人生经历在平和自然的文字中徐徐展开,完整呈现建筑家自我激励、追寻梦想的一生。 书中收录大量珍贵照片,全方位展示建筑家卓越作品,同时展现他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
  • 建築家安藤忠雄

    作者:安藤忠雄,Tadao Ando

    ◆安藤忠雄唯一、親自執筆之自傳! ◆攝影大師 荒木經惟,親自拍攝封面及安藤忠雄照片! 書中收錄上百張珍貴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築照片)。歷經拳擊手、自學走向建築家之路。但並不是事事如願,人生很多經歷都以失敗收場。但他從剩餘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現在,他不只是為建築而生,更致力於環保理念的宣揚、透過種樹與環境改造,倡導永續共生的概念。 偉大的建築家,平凡的人生! 出生在大阪老街的安藤忠雄,是雙胞胎中的哥哥,但他因為從小就過繼給外婆家,所以是跟著阿嬤長大的孩子。安藤忠雄的阿嬤家是做買賣生意的,從小就沒人管他的功課或是生活。所以安藤忠雄每天放學回家就是找同學玩,或是到住家附近的鐵工廠、木工廠閒晃,看師傅工作,偶而也跟著學做一點東西。他從小的功課就是倒數幾名,也沒想過未來要做什麼。 阿嬤只教他:「守信、守時、不說謊、不找藉口。」連他生病都要他自己走路去醫院看醫生,完全訓練他獨立自主不依賴別人。 安藤忠雄到了高工二年級,跟著弟弟去打拳擊,練習不到一個月,就拿到拳擊手執照,第四場比賽就拿到四千元獎金,那時大學畢業生起新不過一萬元,所以他非常高興靠自己的身體工作而獲得報酬。 拳擊是一種孤單的運動,這種只能靠自己的毅力與努力去練習、上場比賽。安藤忠雄曾代表所屬拳擊館去泰國比賽,第一次一個人出國、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卻也讓他更加感受到拳擊手這條路所要忍受的孤寂。後來,看到世界拳王的練習時,安藤忠雄才體認到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那樣的成績,毅然決然放棄做一名拳擊手。 雖然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但引導安藤忠雄走向建築之路的關鍵,是世界知名建築家柯比意。他深受柯比意的作品集而感動,不但自己做了一趟環日本之旅;一九六四年,他帶著六十萬日幣,搭船踏上七個月的世界建築之旅。在親眼看到柯比意的建築之後,他更加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 一九六九年,安藤忠雄在大阪老街一排舊宅中,租了一兼房子當作自己的事務所。當時,和他一起的工作夥伴,成為他的妻子,一直陪伴他到今日。 在那個最早的出發點,他設計了住宅的出道作品「住吉的長屋」。這棟備受爭議的建築,卻也是安藤忠雄住宅建築的原點──他認為人類具備足夠的韌性與毅力去適應環境,也理當與自然怡然共處。 自許為都市游擊隊的安藤忠雄,並不是只有只有將眼光放在建築而已。對他來說,對抗都市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和一群抱持著共同理念的夥伴,一起為理想奮鬥。 安藤忠雄現在的名氣,令人想不到他也曾經被業主拒絕、吃大阪市政府的閉門羹,一個「蛋形」建築的夢想,曾經等了十多年才實現。充滿挫折的人生中,還是藏著許多沒有實現的夢想。 四十年來,安藤忠雄從沒沒無名、只能躺在事務所地板發呆、打滾、到處找空地發想建築樣式的非學院出身建築師,至今日爭相為世界各大學建築系聘請授課、並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種融入自然環境的建築作品的建築家,他的六十八歲人生,幾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著眼前的光明,不斷抓住機會拼命向前實現夢想。 安藤忠雄說:「我的人生經歷中找不到可以稱為卓越的藝術資質;只有與生俱來面對嚴酷的現實、絕不放棄、堅強活下去的韌性。 」 這不是世界知名建築家的自謙之詞,而是身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對自己透徹的定義。
  • 安藤忠雄连战连败

    作者:(日)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是安藤忠雄继《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后,根据其在东京大学建筑系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又一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安藤忠雄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建筑大师。他曾获得一系列重要世界建筑奖项,设计的工程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安藤神话"曾一度风靡全球建筑界,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书中,安藤回顾了其过去多年的工作,叙述了在困难面前的挑战和奋斗,面对多次挑战建筑竞赛的"失败",安藤没有向困难妥协,以其非比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不断向建筑挑战。书中反映了安藤对建筑设计工作的执著追求和契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部对年轻人具有启发意义的、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青年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安藤忠雄都市彷徨

    作者: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一书,主要汇集1965年至1992年於世界游历中思考的轨迹与心路历程的反省,藉由旅游,造就了建筑师的深度与成长,一如科比意藉旅行中的速写记录其感动与创作灵感来源,安藤亦从世界各大小通路、街道、城市中透过身体实地经验空间的过程,感受建筑的每一向度,并於体验中与思绪中自省,藉自省检视过程作品的适切性。 在建筑的世界中,除了可看见构筑的实体外,就是创造层面的重点亦即对本质的探索与呈现,而本质又与空间所欲展现之空间精神共荣共存。 安藤的理念亦即在此,对「本性」的要求与莱特东方观点相似外,「本性」最重要的还是材料在还原後的单纯化,并认为唯有舍弃与质简所造就愈纯静的空间,才能愈呈现事物的深度,亦才能震憾直至人的心灵,及一种人类至高情操的反映。这亦是其执着於简朴的混凝土形象世界之意念与理想。我认为这重点亦是建筑空间於看不见的层次中建筑生命力与完美的呈现。 这是一本述说旅行的见闻录,同时也记载了安藤先生年轻时自我追寻的心路历程。安藤忠雄通过旅行邂逅了真正的建筑,而在体会建筑时从中见到了人生最大的梦想。希望这本安藤的经典旅行札记能使大陆的建筑同好与朋友们对安藤、对建筑、对旅行甚至对于人生的梦,都能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触。 目录: Preface 前言/野性的证明 1.Hue 顺化/亚细亚的水、人类的味道 2.Paris 巴黎/建筑之光的追求 3.Barcelona 巴塞罗那/风土对人的孕育 4.Milan&Boston 米兰&波士顿/迈向形态的极限 5.Hague 海牙/谓之二十世纪的这个时代 6.Barcelona 2 巴塞罗那2 /持续奔驰的野性 7.Paris 2 巴黎2 /作为宣传政治意图的都市 8.NewYork 纽约/迈向摩天楼、恶魔的引导 9.Paris 3 巴黎3 /生生流转、水的漫游 10.NewYork 2 纽约2 /倾听黑暗的呐喊 11.Seville&Granada 塞维利亚&格拉纳达/拮抗之地 12.Ahmedabad 艾哈迈达巴德/深层之中的永恒 13.Rome 罗马/旅行的精神 14.Architecture Guide l 建筑指南l/即将完工的建筑 14.Architecture Guide 2 建筑指南2/迈向废墟的建筑 15.Kyoto 京都/都市复苏术 16.Berlin 柏林/墙壁所包围的城市 17.Athens 雅典/纯粹理性的宇宙 18.Los Angeles 洛杉矶/过程建筑 19.Cappadoela 卡帕多西亚/迈向表现之途美沃斯堡的恶意 20.Tokyo 东京/虚与实的狭缝之间 21.Basel 巴塞尔/静与动的对决 22.Gibraltar 直布罗陀/位于大地的尽头 23.Vienna 维也纳/曲线的诱惑 24.Vellice 威尼斯/在水面上的徘徊 25.Istanlbul 伊斯坦布尔/现代建筑的墓碑 26.Russia 俄罗斯/红色安魂曲、永远的前卫 27.Marseilles 马赛/极致的木与石 28.Kastlmir 克什米尔/依然见不到的乐园 Postscrint 译后记/旅行,还在持续 Biograptw 简历/安藤忠雄
  • 恋爱中的建筑

    作者:中村拓志

    在平日里与建筑实际接触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远比各种主义和主张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力量。 在谈论建筑与人的关系时,应该主动放弃抽象论述, 以日常使用的生活语言和心态来面对它。 在建筑的语境里,“恋爱”不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普遍存在的对待建筑的思维方式之一。 ——中村拓志[日本新生代建筑设计师] 本书是由2005年至2007年连载于月刊MACPOWER上的专栏“建筑之心”的内容,经过作者添改整理而来。系统而感性地介绍了的中村拓志的建筑设计并总结了他本人对建筑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将“恋爱”与“建筑”联系起来,是本书最特别的视角,也是中村拓志看待建筑与人类在情感层面微妙联系,并实践于他每个项目的观念内核。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就是在揣摩那些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在那儿工作的人、到访的客人,对建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感觉出发,为了拉近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对建筑进行设计。他深信,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与建筑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 十宅论

    作者:[日] 隈研吾

    十种日本人的居住文化与要求,以及十种日本住宅的特点与功能。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从“人人都想有个家”的公众心理出发,凭借对建筑史和建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判断,探讨消费者最实际的消费需求,综合教育背景、文化偏好、社会阶层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力图让只拥有模糊偏好的消费者清楚看到自己的具体要求:住宅结构、外观、户型,等等。书中配有日本社会阶层划分表,以及典型日本住宅的户型图和内部空间设计透视图,实用并有趣味。
  • 作者:[日] 无印良品

    本书是日本著名生活家居品牌无印良品推出的“无印良品的生活方式”系列概念书之一。 这本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如何重新认识和打造“二手房”。以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哈布•林肯所提出的支撑体住宅(support infill)衍生而来的“skeleton(骨架)+infill(内部填充)”的家装概念贯穿全书,是本书的结构主线。 本书内容丰富多样,讲述亲和活泼,贴近生活,通过文字、照片、插画相结合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本书的观点。全书整合了五个典型的二手房成功改造案例;十八位各行各业住着二手房的日本人对重装二手房的看法、装修时的体认与经验;两篇日本设计师对二手房设计装修的意见交流;四个关于“skeleton+infill”的拓展练习。这些丰富的层次编排都很好地围绕并体现着无印良品一贯的品牌理念与设计态度:以最节约、最适当的方式实现从心的舒适与快乐,并为地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切实的生活建议。 在如今虚妄化、泡沫化发展的大陆房地产市场,购房与装修成为了都市人最大的生活压力和最普遍的生活话题,而如何跳脱出心中固有的对房子与家的观念,从而真正体会到拥有并亲手打造一个“家”的快乐?也许无印良品会引导我们自己去发现答案。
  • 安藤忠雄论建筑

    作者: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论建筑》是安藤忠雄根据自己给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讲课的内容写成的第一部著作。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自己成长为一名建筑师的全部过程,披露了自己成才的“秘密”。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了自己20来岁时的生活经历、苦恼以及如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建筑的全过程。
  • 京都千二百年 上

    作者:西川幸治,高橋徹/ 穗積和夫

    延曆13年(西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其地東有鴨川,西有山陰道,南有巨椋池,北有船岡山,是一塊「四神相應」的福地;所謂四神,指的是四方守護神,即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這就是今日的京都。 平安京仿照中國古都,將皇宮平安宮設置在北方,南邊開一道朱雀門,由此往南建造南北向的朱雀大路作為中軸線,將平安京分為東左京、西右京,建設東西十一條、南北十三條的棋盤狀道路。並以「条坊制」為基礎,畫分街區,形成「保」、「町」的區塊單位。之後,陸續興建鎮護國家的東寺與西寺,庶民百姓交易流通的東市與西市,貴族與平民接受教育的「大學寮」與「綜藝種智院」,甚至連亡者在郊區都有了安靈的墳地。 然而,平安京並未如其名享受平安歲月。接二連三的洪水、乾旱、火災、地震與兵燹,數度重創京城。但京都不曾失去它身為京城的傲氣與活力,每每浴火重生,隨著武家政治時代的來臨,庶民活躍於市街,成為新生町眾文化的先驅,帶領京都進入諸候攻城掠地的戰國時代。
  • 东京·里风景

    作者:苍井夏树

    《东京•里风景》主要内容包括:三菱美术馆1号馆遇见一丁伦敦,原宿表参道,来一杯片山正通的五感巧克力,触摸原研哉的SENSEWARE,走访安藤忠雄与伊东丰雄的最新建筑,在静静的夜里阅读谷川俊太郎,在地铁站与岛耕作相遇,发现岩崎知弘的温柔淡彩,浏览日本疗愈系商品排行榜。东京之所以吸引旅人一再造访,正因为只要过一段时间再来到东京,总有许多创意设计与实验建筑让人目不暇给。《东京•里风景》是一个以日本建筑设计、生活美学、行销创意为主题的新情报志,由苍井夏树将她在日本的生活所见、体验,以及采访和思考的第一手资讯,同步介绍给喜欢日本设计、美学的读者,提供最新、最受注目的日本创意行销个案与趋势观察,传达对各种美好生活的想象。像是拥有一位住在东京的老朋友,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捕捉日本生活的幸福片刻,用新的眼光,与世界相连。工作与生活的创意蓝图,就从《东京•里风景》开始。
  • 旅行从客房开始

    作者:[日] 浦一也 编绘

    日本知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浦一也在常年世界旅行中,逐渐养成了一个奇特的习惯:用纸笔把不同旅店的平面图描绘下来。虽然每次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但是师浦一觉得,对于他而言,探险就是对客房进行测量及描绘,如此不但能区别于雷同的旅行照片,而且还能在看到图纸的一刹那勾起旅行中的诸多回忆。 从旅馆房间的各处细节,可以窥见设计者的巧思,甚至该国的民族性、历史等,不但可神游各国旅馆,也可当作选择下榻旅馆的参考,更是建筑或空间设计的简易读本。 《旅行从客房开始》就是20多年间作者去过的120个酒店的实测图,每张图都配有作者感性而又带有敏锐、细腻艺术感受的散文。
  • 永不拓宽的街道

    作者:陈丹燕 著,俞晓夫 图

    上海有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将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这64条街道因而被称作“永不拓宽的街道”。这些被条例保护的街道有幸保留了原始的风貌,保留了人们认识、回味上海历史风貌的可能,而陈丹燕则用文字、用故事保留了这些街道更耐人寻味的一面。在书中,陈丹燕娓娓道来“街区风貌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住与那些建筑相连的街道,不得拓宽,甚至也不得随意修改人行道和行道树。这样,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陈丹燕可以说是“上海记忆的追寻者”,在深处,陈丹燕视野宽广,心思深厚,她的文字透着精巧细致的韵味。本书是她再次记录上海故事。这些街道,这些人,这些事都将成为上海的记忆。陈丹燕认为,上海从来就是一个敢在街道上无所顾忌地呈现各种建筑的城市,不管怎样的建筑,都能以它看来合理的角度和可以同情的理由并肩站在同一个街区里。 中山东一路、南京西路、华亭路、武康路……在这本书中,陈丹燕以其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精选了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中的18条,着力于描写在这些街道上的带有标志性的人和事。这些人是上海人中的少数,却标志着上海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这些街道都是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这些故事具有真凭实据,力求表现历史最真实的印记。在这些街道中,标志性的红房子西餐馆、和平饭店等都化成了她承载故事的容器。故事中的人与家庭,穿越了上海的多个时代,与大量的史料编织在一起,而它们的共同个性则是租界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这也正是陈丹燕眼中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质。 “一个城市有特殊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可能有愉快的,有美好的,也有辛酸的,痛苦的,你都不能否认。应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历史的保护也是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上海是一个需要历史的城市,因为有了历史为借鉴,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动力。”这是《永不拓宽的街道》一书中陈丹燕引用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的话,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 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

    作者:欧宁「编」

    二零零九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欧宁从过去十年内在中国各城市建成的建筑中,挑选出九个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为本届展览的参展建筑物,同时邀请九位知名作家到这些建筑物实地考察。他们根据体验和想象,撰写了九篇小说,虚构人与建筑的故事。 九个作家包括韩东、朱文、阮庆岳、 路内、胡淑雯、胡昉、韩丽珠、盛可以和张悦然。他们将分别写鹿野苑(家琨建筑事务所,成都,四川,2002)、派镇码头(张轲+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西藏,2008)、混凝土缝之宅(张雷建筑事务所,南京,2007)、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杭州,2008)、父亲宅(马清运+马达思班建筑事务 所,蓝田,西安,2005)、广州歌剧院(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广州,2009)、土楼公舍(孟岩,刘晓都和王辉+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广东南海,2008)、浮塔(Steven Holl建筑事务所,深圳,2009)和连云港大沙湾海滨浴场(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连云港连岛,江苏,2007)。 作为一种已存在的文学和电影类型,Architectural Fiction在过去曾掀起热潮。其中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Edward Carey的《望馆楼追想》、Ayn Rand的《源泉》以及Fritz Lang的《大都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等成为人们熟知的经典作品。作家们根据建筑或城市空间写的故事或者以建筑师为主角的小说,是对发生在真实现场的虚拟记忆的提取,要求观众想象力的参与。“漫游”项目正是对这一文学类型的尝试。 本项目曾在去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布一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精装出版物,本书为面向大众读者市场的中文简装版。
  • 观看,书写

    作者:(法)鲍赞巴克,(法)索莱尔斯

    本书凝结了法国著名作家索莱尔斯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思想对话,交织融会了这两位当代名家在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与对撞,也犹如一场别具一格的交响音乐会。这本书构思源自在法国高等建筑学院组织的数位作家与建筑家的见面会,但两位作者的友谊历时已久,早在鲍赞巴克设计巴黎音乐城之前,以音乐为名,他们之间就经常来往,早在第一次见面时,索莱尔斯如是说:“需要为声音设计一座建筑。”在此书中,我们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带着节奏、诗意、空间的深度、光线、梦想,正是在两人渐渐上升的视野中铺展开的“观看”与“书写”。
  • 空间的诗学

    作者:[法] 加斯东·巴什拉

    《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巴舍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 。虽然他关注于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做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诺伯休兹 (Norberg-Schulz),一位重要的建筑现象学学者,就在他的《实存空间与建筑》这本书中,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舍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结构我们。
  • 开门见山色

    作者:阮庆岳

    建筑除了响应技术、预算以及现实需求外,当还要有些为人类环境所做出善意出发的思维。 创作过程的困难挑战,是与现实诱惑相互交加共存的,当为与不当为的扶择,或就应该回归去看是否关照了本来自己的初衷吧! 在遇到各样的困难(或诱惑)时,设计者是否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努力破围而出地去完成整个案子。 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最佳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的既有条件下,做出不卑不亢、适切响应的建筑。 文学也自有其初衷,而是不是违背了自己文学的初衷,是我以为文学创作是否能诚实的所在。 所以可以如此回目于文学与建筑间是因为在面对“诚实与适当”这样的思考时,它们也本是同一物的。 阮庆岳是台湾著名建筑评论家和小说作者,本来一直在两个领域里分别拓展,但是此次却有意把两种专长汇合,成为文学(主要是欧洲古典文学)和建筑(主要是西方当代建筑)的相互激励、置疑,他在书中所做的,并不是建筑与文学的一般比较,而是强调它们在精神上对作者分析城市/建筑的启发,是超越了一般的所谓学术性的类比的感性随笔。
  • 文学将杀死建筑

    作者:董豫赣

    本书有作者历年在各类杂志上发表国的40余篇论文里挑选出的17篇组成,所有文章均以建筑学为核心,广泛地牵涉到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相关学科。
  • 林徽因

    作者:张清平

    《林徽因》是一本文学传记,作者对林徽因这位20世纪的杰出女性情有独钟。书中不仅写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知识分子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
  • 此时此地

    作者:艾未未

    此书所收文章全部选自艾未未曾经的博客,选取内容是博客文字与艺术、建筑、摄影相关的文章和一部分艾未未对艺术家所做的访谈及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的序言,以及一部分艾未未的被访谈的整理。时间是在2005年底至2008年中。 互联网的虚拟存在成为现实的一部分,极大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不擅长文字的艾未未产生表达欲望和传达之可能,这也成为这本书出现的自我矛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