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普

  • 如何制作咖啡

    作者:[英] 拉尼·金斯顿

    为每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咖啡迷所准备的咖啡完全指南

    编辑推荐

    究竟是什么让咖啡如此受欢迎呢?是能够振奋精神的咖啡因?还是独特的咖啡风味和油脂?这些令人痴迷的部分都能用化学成分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烘烤、研磨和冲泡从咖啡豆中提取出来。当深入了解咖啡豆背后的艺术和科学后,你就再也不会满足于一杯普通的咖啡了。打开本书,你就能:

    · 学习一杯理想咖啡背后的科学知识

    · 知道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咖啡豆

    · 了解每种咖啡制法的优缺点和正确操作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咖啡制作艺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历史,详述了咖啡豆的挑选、研磨方法,分步展示了各种特色鲜明的煮制方法。现今,咖啡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咖啡开启新的一天,因此,如何制作一杯好咖啡也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能否制作一杯好咖啡取决于对科学的理解:如何挑选合适的咖啡豆?哪种研磨方法效率更高?烘焙是如何影响成品的味道的?煮咖啡的水温要控制在多少度?当你向咖啡中加入奶油时会发生什么?……了解了这些,你就再也不会满足于一杯普通的咖啡了。

  • 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

    作者:[英]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一段迷乱、疯狂的流浪岁月,一段温情、意外的特殊情谊

    《每日电讯报》“定义二〇〇〇年代的百本图书”之一

    汤姆·哈迪、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同名电影

    《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诉说了身兼小偷、人质挟持者、精神病人与游民等多重身份的男子斯图尔特·肖特那伤痕累累、前科无数且放荡不羈的鲜活人生。本次出版为全新纪念版,使用同名电影海报作为封面。关于斯图尔特的人生,他们如是说:

    ---------------------------------------------------------------------------------------------

    斯图尔特·肖特:

    我的一生非常有争议,非常不愉快。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斯图尔特不喜欢我的手稿。

    他要的是畅销书,是汤姆·克兰西写的那种。

    “你要反过来写。把它写得像个谋杀案之谜。是什么将我这个少年谋杀了?明白不?你要倒过来写。”

    所以,我不得不重新创作关于斯图尔特·肖特的故事,用倒叙的方式写这个盗贼,这个挟持人质的歹徒,这个精神病患者,这个反社会的街头流浪汉,写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调查二十一世纪初英国杂乱无章的最底层人士怎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不太可能成为朋友的人之间一段不可思议的友谊,尤其讲述了那个最不可思议的男人斯图尔特的人生,他一生要做的全部就是对付外部疯狂的世界。

    汤姆·哈迪(饰 斯图尔特·肖特):

    斯图尔特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简直是一团妙不可言的乱麻。

  • 技术与文明

    作者:张笑宇

    【编辑推荐】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常常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缔造的,还是科技进步缔造的,抑或是在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中缔造的?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发生,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当下流行的那些经典解释框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它们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在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

    ★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两千年人类历史长河中,选出14个历史关键时刻,洞察人类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

    ★物种规律:一种崭新的观察世界史演进(人物/历史事件)的视角

    ——过去人类惯常的观察视角,要么是以具体的个人在具体时空的活动为出发点,要么是试图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提炼某个主义或历史规律。

    ——但本书以为,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规律远超于历史学家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外,农夫、工匠和商贩们代表的庞大却易遭忽视的底层物质力量,必须得到反馈。

    .

    ★刘擎、吴国盛、吴思、刘苏里、张树新都被书中的洞见打动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学识渊博,语言和思想皆雄辩有力,既晓畅易懂,又洞见灵现。

    .

    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几乎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处理与技术的关系,约等于处理人类自己——层级累进、彼此缠绕、相生相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人类度过幼年、少年、成年期后,不免反思“技术进步”的结果,争论可想而知。而一项论述得以成立,核心环节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个问题,表明该项论述是成功的。

    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的作品并不多;而洞见迭出的论述,从来可遇不可求。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引发讨论和争议乃题中之义。我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和争议。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

    青年政治学家张笑宇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文明的故事。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远行归来,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技术与文明》。本书实例丰富,洞见灵现,令人甚为惊艳,有一种几年前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时的酣畅漓淋感!虽然有些思考,比如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关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似可再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但能在当下读到一本由中文青年作者原创、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且学识渊博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已殊为不易,可喜。

    ——张树新 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学院院长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 章鱼的心灵

    作者:[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 Peter Godfrey-Smith

    做一只章鱼或乌贼是怎样的?

    动物是否能意识到自身感觉到的一切?

    完全不像人脑的大脑会如何看待世界?

    哲学×演化 → 心灵×物质

    主观经验的演化起源也许未必以“有类似人脑的复杂大脑”为前提

    特别说明:乌贼也是本书的重要角色!

    ◎ 编辑推荐

    ☆写作层次丰富,拓展多元新知:这 是一部视角多维的自然志和哲学分析笔记。作者作为一名哲学家,跳离扶手椅中的空想推论,一跃潜入海面之下,搜寻探究他心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的信息拼图。他以人类的心灵,观察、跟踪和理解章鱼、乌贼等他者的心灵,让文字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无缝切换。

    ☆收录作者本人的潜水摄影:作者早年就通过博客记录下自己的潜水经历、与章鱼和乌贼相遇的种种趣闻,还有前沿的研究报道。本书不仅通过文字重现了这个哲学家对头足纲动物产生兴趣的过程,还穿插了作者和潜水同伴在水下(尤其在章鱼城邦架设GoPro相机)拍摄到的精彩照片和视频截图。书中还精选了部分彩插,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头足纲动物调色、摆造型和追赶打斗的细节。

    ☆从潜水爱好到学术研究,从专业探索到社会关怀: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并不止步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研究旨趣。作者在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海洋环境变迁的一角历史,他本人同时积极投身澳大利亚本土的生物多样性与海洋保护行动,并把这本书题献给每一个保护海洋的人。

    ☆已翻译成20多种语言版本,备受各界赞赏:《科学》《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伦敦书评》等科学媒体、大众文化媒体和潜水专业杂志赞赏热评。本书还曾入围2017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终选。

    ◎ 内容简介

    海洋是心灵(mind)的起源地,或者说,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痴迷潜水的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关注从演化角度探索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身体基础上产生的、动物是如何演化出主观经验的,也就是动物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当这位全身包裹着橡胶的哺乳动物代表和一只同样对他充满好奇的头足纲动物在海中相遇,物质和心灵既在物理层面互相牵引,也为身心关系的研究带来了不同于人类的、他者意义上的全新认识。

    在大约6亿年前,哺乳动物与头足纲动物走上了各自的演化之路。头足纲动物从只能吸附着平移,到像齐柏林飞艇一样自由地游向高处,然后到彻底抛弃外壳、再无固定形状——在身体形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感官、行为和心灵也在输入和输出的反馈中演化出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它们的大部分神经系统不在大脑,而是遍布全身;它们用触腕卷上你的时候,并不是在触摸你,而是在感觉你是否能吃;关于章鱼的高智力趣闻传得神乎其神,可是它们的寿命又令人费解的短暂……如何去理解这些接近外星智能生命的动物的心灵?这本既关于哲学也关于动物演化的小书或许能够带来启发。

    ◎ 媒体推荐

    说这是一本哲学书是成立的,因为戈弗雷-史密斯是一个很少见的在现实世界中搜寻线索的哲学家。渊博且富有好奇心,他小心探索,又细细欣赏。他是充满善意的自然探索者。他从

    不教条,还惊人地敏锐。

    ——卡尔·萨菲那,《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令人入迷且意义深远……戈弗雷-史密斯潜入海洋,进行了一次非常独特的哲学之旅。我们跟着这位活力满满的潜水者,同时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看他研究和思考头足纲动物的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从本书的书名,以及戈弗雷-史密斯对自己和章鱼相遇的描述,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相信,这些动物都有意识。

    ——史蒂芬·凯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在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看来,章鱼的异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识的本质,而且它们这种有意识的状态不能通过简单类比人类的意识来理解。戈弗雷-史密斯从认为意识是演化的产物出发,再到承认意识有更原始的起源:动物的意识是连续过渡演化的。

    ——埃米娅·斯里尼瓦桑,《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我爱这本书,它在书中娴熟地交织了自然志、哲学和好奇心。本书带我们潜入深海,不止潜入波浪之下,还近距离地接触了神秘且有高智力的章鱼,透过数亿年的演化史叩问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戈弗雷-史密斯通过生动、文雅的叙述为我们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詹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 获奖信息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编辑推荐

    ★《出版人周刊》2016年季度十佳科普著作

  • 史前人类简史

    作者:[英] 史蒂文·米森

    ★追溯人类历史中关键的一万五千年,用科学的眼光填补历史的空白

    公元前20000年的地球,寒冷、干燥、多风,大气中满是尘埃,四处横亘着冰川和沙漠。人类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只能同严寒和干旱斗争,艰难地生存下去。然而,他们尚不知道自己正身处巨变的前夕——随后的一万年,气候从干冷转向湿热,地球从冰河期转向间冰期。

    就在这段时期,人类从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者转变成了定居农耕者。他们驯化了新的动植物、发明了农业,建造了城镇;他们开始拥有风俗和习惯,形成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并最终创造了我们所拥有的文明。

    他们没有书信、没有日记,甚至没有文字用以描绘他们的生活和见证的事件,在仰赖书面记录的历史学家眼中,他们的生活一片空白。考古学家检查他们留下的垃圾,以严谨的科学还原这段神秘的历史。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认知考古学先驱,用前沿的技术与靠谱的考古证据,呈现有趣的史前史

    汇聚考古学、遗传学、植物学、地质学、气候学、语言学、基因历史学的前沿技术,深入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结合科学与人文,重现不复存在的远古世界。

    不列颠的甲虫遗骸,证明了冰河时期的严峻低温;比利时的桦鼠与仓鼠,标志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开端;敲打加工过的燧石条、搭建的火炉、散落的鸟骨,见证了对整个史前世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生火工作。

    从古代沉积物中的花粉粒,追踪猎人们从地中海沿岸向东迁徙的足迹,再现史前人类餐桌上美味的天竺葵与藜;从墓室中的驼鹿雕像与狐狸牙齿和鹧鸪腿骨制成的珠子首饰,探索宗族、阶级、宗教信仰的原始面貌。

    石质工具、陶器、火炉、食物残渣、动植物遗骸、被遗弃的定居点、壁画、墓葬、基因、语言……作者米森抽丝剥茧,以有趣生动的讲述全面完整的史前史。

    ★通过一个现代人的穿越时空之旅,横跨五大洲,再现史前人类的生活全景与细节

    史前人类是头脑空空的野蛮人吗?这些人发明农业、筑造城镇,最后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北欧的猎人在风雪中追击驯鹿,法国的艺术家在山洞绘制壁画,中国的制陶人同时驯化了稻米。还有一群人在乌克兰用猛犸骨骼建造房屋,在苏格兰烤榛子,在死海西岸的住所为亲人的头骨涂上石膏,并在土耳其的加泰土丘建造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

    他们驯化了绵羊和山羊,驯化了谷物与豆类,完成了人类从狩猎和采集向农业生活的转变。他们搭建村庄、打磨石器、储备食物、围绕篝火开展聚会,建立社群秩序与宗教信仰。

    穿越时空,回到石器时代,一同体验冰河时期之后面对全球巨变的史前人类,如何在努力生存的同时创造历史,成为人类文明鼎盛的基石。

    ----------------------

    内容简介:

    公元前20000年,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的顶峰——大气层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埃,沙漠和冰川横亘在广阔的陆地上。人类即使能够生存下来,也时刻面临着灭绝的威胁。随后的一万五千年,全球骤然变暖,气候变迁带来农业、城镇和文明的兴起。新驯化的动植物开始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和采集转向农业,人类的历史进程彻底转变了方向。

    《史前人类简史》综合了考古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这一万五千年的人类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作者史蒂文·米森想象了一位现代旅行者约翰·卢伯克。读者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探索五大洲的各处史前遗迹,纵览全球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思索这一特殊时期如何为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奠定根基。

  •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作者:[英] 马修·沃克

    比尔·盖茨精选推荐!

    2020年卡尔·萨根科普奖得主马修·沃克成名作品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NO.1

    全景呈现熟悉又陌生的睡梦领域,让你轻松获得一夜好眠!

    ◎ 编辑推荐

    “要使大脑和身体健康恢复到最佳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事,就是睡觉,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佳对抗死亡方法。”

    ★ 比尔·盖茨盛赞推荐,称此书让他告别熬夜,开始好好睡觉!

    全球销量已突破100万册,被译为34种语言畅销世界!为什么要睡觉,睡不好有什么坏处,怎么睡个好觉,一切答案尽在其中。

    ☆ 2020年卡尔·萨根科普奖得主马修·沃克成名之作。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NO.1,《观察家报》《金融时报》《卫报》《每日邮报》《标准晚报》年度选书,一部不可不看的权威力作。

    ★ 我们生命中有1/3的时间都在睡觉,但你是否真的了解这件平常之事?

    酒精、空调、LED屏幕,现代人为自己设置了多少安睡障碍?癌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病,睡不好到底会带来多少身心伤害?儿童期、中年期、老年期,怎样睡才能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实际需求?理解力、学习力、创新力,梦境如何奇迹般疗愈痛苦创伤,带来认知飞跃?褪黑激素、处方药物、非药物疗法,失眠者的科学选择是什么?

    ☆ 一本全面、专业、尖端、实用的“睡眠百科全书”,带你寻回一夜好眠。

    ◎ 内容简介

    你认为自己最近睡眠充足吗?你还记得上一次自然醒后神清气爽的感觉吗?不用怀疑,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失眠已经成为流行病的时代。

    作为一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沃克对生物的睡眠行为充满好奇,这促使他成了睡眠研究方面的专家。本书中,他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睡眠研究成果,以及前沿的科学突破,告诉我们睡眠的运行机制、睡眠不足的坏处、睡眠与做梦的有益功能,以及睡眠对专业人士个人能力提升的惊人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商智商、记忆力、运动力、学习力、生产力、创造力、吸引力,甚至食欲,这些让日间生活丰富多彩的能力,原来都与夜间那场睡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你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睡眠了吧。打开这本书,看平凡的睡眠如何带来非凡的生命能量,顶尖科学对于睡眠的所有了解及如何睡好觉的诀窍都将在这部关于睡眠的“百科全书”中逐一揭晓。

    ◎ 名人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是一本重要而迷人的书……关于这项地球人都需要的基本活动,我从沃克那里学到了很多。我想他的这本书也将教会你很多。

    —— 比尔·盖茨(Bill Gates),微软公司创始人

    令人震惊……一本很棒的书……包含了我们需要知道的所有东西。

    —— 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好莱坞影星

    这是一本必读的书。名闻世界的睡眠专家马修·沃克带我们踏上了一段有趣旅程,让我们得以了解最新的睡眠知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还探讨了睡眠质量下降对认知、健康、安全、工作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见解可能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在现在这个让人焦虑的时代,很难找到比这本书更值得一读的书。

    —— 亚当·格萨雷(Adam Gazzaley),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生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在《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一书中,马修·沃克博士精辟地阐释了夜晚,解释了睡眠如何让我们更健康、更安全、更聪明、更有效率。他明确地提供了知识和策略,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个缺乏睡眠的社会所带来的威胁生命的风险。我们对睡眠的普遍需求确保了每个读者都能从沃克博士的见解中找到有价值的建议。

    —— 马克·罗斯金德(Mark R. Rosekind),NASA科学家,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成员,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前局长

    大部分人都不清楚我们三分之一的人生在做什么。沃克在这本清晰且引人入胜的书里,解释了最新的科学,让这个由来已久的神秘问题迎刃而解。在睡前翻阅《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会让你有一段愉悦的时光。

    —— 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 媒体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是一本肩负使命的书……沃克提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观点,主张我们正处于一场“沉默的睡眠缺失流行病”之中,这构成了“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这本书为解决社会性睡眠不足及正视睡眠益处等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从最实用的角度给出的建议是,在床头阅读它。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位神经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革命性的方法,能让人更聪明、更有魅力、更快乐、更健康,那就是睡个好觉……现在就告诉你这本书能拯救生命,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我可以告诉你,它让我大开眼界。

    ——《卫报》(The Guardia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睡眠科学中心”主任探索了睡眠的目的。事实证明,了解“为什么”会对“如何做”大有裨益。

    ——《人物》(People)

    一位顶级睡眠科学家认为,对我们的健康来说,睡眠比饮食、锻炼更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热情,急切……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观察家报》(Observer)

    马修·沃克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一本富有启发性的重要著作,作者就像自己说的那样,“热爱睡眠和它所做的一切”。但请不要在就寝前翻开这本书。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沃克描述了我们的休息习惯如何随着历史演变,睡眠、慢性病和寿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用来帮助我们睡得更久更深的药丸,实际上却让我们的夜晚变得更糟糕。最重要的是,他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得到更好的休息──就在今晚。

    ──《男士杂志》(Men's Journal)

    沃克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为一般人而写,用容易掌握的类比来说明复杂的概念。这对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家长、政府工作者,以及曾经睡不好觉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斯坦福抗疲劳法

    作者:[日] 山田知生

    斯坦福大学破解并首度公开疲劳的真相

    简单到不可思议的普通人日常零疲劳计划

    日亚经管类图书第1名、半年销量超21万册

    百岁人生时代,不疲劳才能活得更精彩!

    ◎ 编辑推荐

    ☆ 日本亚马逊经管类图书第1名,半年销量超21万册!

    ☆ 百岁人生时代,不疲劳才能活得更精彩!

    ☆ 全新科学理论+顶级团队实践,世界泳坛女王莱斯基及众多奥运冠军的幕后推手!

    斯坦福大学连续23年蝉联全美大学运动水平排行榜冠军、包揽了美国22%的奥运会奖牌,是探索各领域前沿阵地的最高学府,也拥有世界最强的运动团队。

    ☆ 斯坦福运动医学中心运动防护专家首度公开20年实践精髓,写给普通人的日常零疲劳计划!

    全世界*前沿的“IAP呼吸法”能增强细胞自愈能力,改善睡眠质量,从根本上打造抗疲劳体质。

    完美契合人体结构和内在机制一整套疲劳预防和恢复法,对非运动员人群也同样有效。

    ☆ 简单到不可思议,无需专业设备和额外时间,随时保持100%的最佳状态!

    科学的呼吸方法和饮食习惯,坐在工位上就能完成的简单动作就能迅速消除肩酸、腰痛、下肢浮肿和眼疲劳等诸多症状。

    ◎ 内容简介

    在家宅一天或者周末补觉为何比上班还累?为何熊孩子总是精力过人?“让自己变得更高”为何会不易疲劳?对此,斯坦福抗疲劳法从“预防”和“恢复”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

    斯坦福大学素以“全球最高的运动水平”著称,汇聚了众多世界级运动员。他们为了长期保持最佳状态,从训练到饮食,从休息到心态,都要遵循着科学且高效的独特方法,而这些理念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非运动员的普通人。

    翻开本书,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IAP呼吸法、超强度工作者的“抗疲劳清醒战略”、日常生活中超简易的抗疲劳姿势、斯坦福式抗疲劳思维,教你轻松掌握“可复制”的超人恢复流程。

  • 微积分的力量

    作者:【美】史蒂夫·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

    微积分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成就之一,也是数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微积分,人类就不可能发明电视、微波炉、移动电话、GPS、激光视力矫正手术、孕妇超声检查,也不可能发现冥王星、破解人类基因组、治疗艾滋病,以及弄明白如何把5 000首歌曲装进口袋里。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和发现背后,微积分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围绕曲线之谜、运动之谜和变化之谜,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薛定谔等如何用微积分的“钥匙”打开了宇宙奥秘之“锁”?这些谜题的解决方案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在《微积分的力量》书中,应用数学家兼“导游”斯托加茨将用一种“讲故事”和“看展览”的方式为你逐一揭晓答案。“我们不必为了理解微积分的重要性而学习如何做运算,就像我们不必为了享用美食而学习如何做佳肴一样。我将借助图片、隐喻和趣闻逸事等,尝试解释你们需要了解的关于微积分的知识。我也会给你们介绍有史以来颇为精致的一些方程和证明,就像我们在参观画展的时候不会错过其中的代表作一样。” 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对这门课程退避三舍,但斯托加茨用一种新颖独特和接地气儿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微积分的历史。相信在读完《微积分的力量》后,我们都会对微积分有更加立体生动的认知,就像欣赏名画、名曲那样发现微积分之美。

  • 月亮

    作者:[德] 贝恩德·布伦纳

    ★★★

    你对月亮的所有好奇,这本书中都有答案。寒冷、满是岩石、没有生命的小卫星,如何成为文化长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题,又是如何引领科学步入太空,直至更广袤的星际?

    ……………………

    ◎ 编辑推荐

    ★ 一部优美绝伦的文化史。近百张来自珍稀典籍、博物馆藏的插图,全方位展现月亮在神话、诗歌、巫术、科学、科幻等人类世界各个领域中的丰富意涵。

    ★ 装帧精致,32K圆脊精装,灰色草浆纸外封,从封一到封四的月盈到月缺,烫印电化铝工艺,呈现月亮一般的光泽和质地。书名附近是一组象征星轨的虚线烫印,仿佛时光的痕迹,暗合历史中人类对月亮的不断追寻。

    ★ 从文化视角切入天文知识,用诗意方式温柔科普。

    ……………………

    ◎ 内容简介

    月亮是人类在太空中最近的邻居,你对它的所有好奇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是探讨人与月亮关系的力作,讲述人类几千年来是如何在月亮的启发下生活、思考、探索、创造的历史。

    从古人观月的想象和诠释到现代科学的探索和验证,科学、诗歌、神话等量齐观,自然与文化两大主线并肩而行。此外,书中还辅以许多取自古老典籍乃至科幻小说等的配图,充分展现了这颗星球是如何不断启发人类的想象力,终至成功登月的全过程。

    布伦纳是位极佳的非虚构作家,他鲜少拿一堆术语轰炸我们,却处处流露出对主题的精通。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舞台:上演着月亮与疗愈、仪式有关的神秘故事,举行着横跨几个世纪科学家谈论月球的思想盛宴,叙述着冷战时期月球影片的历史……

  • 中国话

    作者:郑子宁

    ☆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的语言学科普

    ☆九大领域诠释中国话的前世今生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编辑推荐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名人推荐

    本书对“语言中的历史线索”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知名书评人 维舟

    本书内容广博、材料翔实,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徐徐展开,读来有“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之感。相信读者诸君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对中国人与中国话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为深刻地了解认识!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盛益民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二辑

    作者:刘慈欣

    ★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经典作品集

    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雨果奖”亚洲首位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献给广大少年儿童的科幻故事!

    ★想象之美与认知之力叠加的卓越之作

    ★本书插图由电影《流浪地球》美术组原班人马绘制

    ★散落在“三体”之外的刘慈欣宇宙世界,目前市面上刘慈欣中短篇小说版本最全的青少版精选作品集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二辑均为刘慈欣的经典作品,其中多篇小说曾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了作者创作的极高水平,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后来《三体》的影子。作者重新对这些作品进行调整和修订,使之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激发其想象力、拓展视野和知识面,都有所裨益。本辑共五册:《流浪地球》《中国太阳》《天使时代》《赡养世界》《全频带阻塞干扰》。

  • 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作者:[英] 米莉·玛洛塔

    芳踪难觅的栗腹鹭,钟爱旅行的勺嘴鹬

    感情专一的虎尾海马,雌雄难辨的曲纹唇鱼

    从海洋到森林,由沙漠至淡水

    从草原到山脉,由湿地至苔原

    43 种来自全球各地的野生濒危动物

    讲述它们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这些正在消失的自然生灵

    非凡又神秘,纤弱又坚韧

    身陷种种威胁与困境

    却极少 进入公众视野

    成了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

    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 玛洛塔

    以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彩手绘插画

    重现珍稀动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

    没有什么比动物世界更加真实

    每一种动物都值得在这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玛洛塔的最新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编辑推荐

    这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玛洛塔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新力作。继与《秘密花园》齐名的《动物王国》等5本大获赞誉的涂色书之后,这是她第一本图文并茂、有主题与故事、并具有环境及社会价值的科普绘本。

    她调研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地理》杂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以及大量图书馆资源,最后精选出全球8大栖息地的43种珍稀濒危动物,意在启发下一代青少年、自然主义者、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志愿者和热爱大自然的人,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及环境。

    本书中的动物都是不常进入公众视野的濒危品种,不仅讲述了它们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还特别分析了它们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不管对希望了解动物世界的青少年,还是对此主题感兴趣的成年人来说,都具有收藏价值。

    本书为8开大画幅开本,细腻地展现了濒危动物世界的灵动之美。它独一无二的图案设计、繁复精致的插画、“不似之似”的趣味细节,很值得设计人员及艺术家借鉴和学习。

  •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作者:【英】马特·摩根

    ◆重症监护室一线医生写给普通人的急救指南

    ◆细数重症医学历史上的科学飞跃,讲述至暗时刻人类如何绝地求生

    ◆自诞生之日起,重症监护室已经拯救了约5亿人的生命,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什么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自我攻击?为什么失眠会严重影响健康?如果家人遭遇心脏停搏,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做什么?危急关头,这些健康常识或许能救你一命。

    ◆机器在未来可以替代医生吗?为什么科学研究对医治病人至关重要?医疗资源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不仅要面对病人的真实病痛,还有更多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难题。

    ··

    【内容简介】

    病情危重,通常指病人有一个或多个重要器官无法正常运作。

    18岁少年在异国被感染后患上严重败血症,他能存活下来吗?

    一名法官在庭审期间突然倒地不起,心跳与呼吸全无,他真的“死”了吗?

    怀孕母亲遭遇严重心脏衰竭,她和宝宝能平安迈过这道坎吗?

    手术后,患者原本5米长的肠道仅剩20厘米,她今后还能正常进食吗?

    ……

    1952年,因感染病毒而命悬一线的12岁女孩在世界上第一间重症监护室中重获新生。以这个故事为起点,重症监护室资深医生马特·摩根讲述了重症医学背后的历史沿革与科学发展。摩根医生借助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上述真实病例,使我们逐步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日常运作,深入认识人体不同器官的功能与奥秘,并告诉我们,在生死关头应如何救人或自救。

    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通常需要掌握13000种疾病诊断、6000种药物和4000种外科手术。 对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时刻,却是他们经历的每分每秒。

    重症监护室的医疗团队倾尽所能,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至暗时刻。许多病人最终康复出院,另一些不幸离世的病人也没有被忘记,正是他们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

    【评价与推荐】

    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曾亲眼目睹生命的悲欢离合,而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往往最令人震动,从这本书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重症医学的世界吧。

    ——杨燕丽(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书)对重症监护室所做的扣人心弦的写实描绘,提醒着我们生命有多脆弱。《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充满了谦卑与洞见,让我们得以一探这个每天都在拯救生命的医学世界。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马特·摩根关于生死边缘的描写优美而动人。他的书中充满了生动鲜活的例子和真知灼见,让人们开始关注医疗前线上人类的宝贵经验。

    ——加内什·孙塔拉林加姆(麻醉师、英国重症监护学会主席)

    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有像摩根医生这般投入、体贴又谦逊的人在急救医疗前线服务。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作家,把工作中的一切兴奋、悲伤、辉煌甚至恼怒记录了下来。

    ——彼得·布林德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重症监护医学、麻醉学、医学伦理学教授)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智慧和悲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特殊时刻。

    ——《泰晤士报》

  •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

    作者:[加]丹尼尔·列维廷

    纵横乐坛四十载×TED金牌演讲家×加拿大国宝级心理学家

    为你揭秘:音乐如何作用于人脑,牵动你我的行为

    全球歌曲争奇斗艳,无论喜欢何种音乐

    你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 编辑推荐

    ☆ 以第一人称亲述音乐之旅,让旋律直抵你我的内心

    从个人的音乐经验出发,加拿大国宝级心理学家亲述自己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引领读者回溯人类历史长河,全方位展现音乐在社会文化层面发挥的影响力。

    ☆ 前沿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融合之作

    丹尼尔·列维廷围绕音乐思维的三大要素与影响人性的六类歌曲展开论述,分析了大量研究实例,运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将听觉艺术背后的科学奥秘娓娓道来。

    ☆ 从中世纪古典音乐到传唱至今的民族歌谣,从蓝调金曲到时下最热门的嘻哈说唱

    全球歌曲在本书中争奇斗艳,每一位读者都能发现自己最爱的那一首歌。

    ◎ 内容简介

    通过分析人类歌曲的六大主题——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与爱,列维廷探究了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他穿插丰富的个人经历,援引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独到的心理学分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美妙的平衡。除了旋律背后的科学奥秘,读者还可以在本书中了解众多流行歌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 媒体推荐

    一本活力十足、雄心勃勃、引人入胜的新作,读来深受启发。列维廷在本书中展现出他卓越的音乐思维……这本书令人叹为观止。

    ——《纽约时报》

    列维廷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何音乐与人性息息相关?对此,他的回答不会让您失望。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本横跨多门学科的书……列维廷充满激情地为我们介绍了音乐创作背后的科学原理。

    ——《卫报》

    本书的开创性观点将和畅销金曲一样萦绕在您心头,久久不散。

    ——伊丽莎白· 吉尔伯特,著有《美食、祈祷和恋爱》

    为什么歌曲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使你潸然泪下?《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会告诉你答案。这本书中的观点既新颖又激励人心,读来妙趣横生,喜欢音乐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鲍比·麦克菲林,十次荣获格莱美音乐大奖

    ◎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2008年度畅销书榜

    ★《波士顿先驱报》《种子》杂志2008年度图书

  • WTF?

    作者:Tim O'Reilly

  • 刑罚的历史

    作者: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历数五花八门酷刑,讲述刑罚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超千万人催更的刑法历史课堂,从刑罚的演变历史,看懂人类历史的前进规律

    ◇墨刑、宫刑、流放、株连……回首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精神

    ◇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当然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 植物与帝国

    作者:隆达•施宾格

    在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史诗中,很少出现植物的身影。甚至在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中,也十分鲜见。但其实,植物常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欧洲皇室资助了一批科学航海家,让他们去探索新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土著居民与植物之间的秘密。这些生物勘探家从新大陆为他们的君主和国家带回了药物、奢侈品和当地的主要物产。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勘探异国的植物,与他们的君主一起创造了植物学的全球文化。本书解释了植物学与奴隶制、好奇心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隐秘关系,讲述了混杂着残酷和勇气的殖民历史,展现了植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菜市场鱼图鉴

    作者:吴佳瑞 赖春福 著 / 潘智敏 摄

    海洋为我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大量食材,人们对于这些鱼类和海鲜可能所知不多,但都懂得怎么吃。以往想要认识海洋生物,只能前往海洋博物馆、海洋公园或水族馆,但是我们身边的菜市场和海鲜市场也是认识海洋生物的好去处——这里的鱼鲜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美价廉。

    本书尝试在市场、餐桌和生物学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打破一般鱼类的生物学分类方式,挑选出常见的鱼鲜种类近200种,通过每一个人都看得懂的颜色进行分类,介绍其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使鱼鲜不仅仅作为食物,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而生活中对鱼鲜的认识,更有助于拉近我们与海洋之间的浩瀚距离。

  • 李老鼠说车

    作者:李三吱 / 赛雷

    本书是知名汽车自媒体人李老鼠与赛雷共同打造的以漫画形式趣讲二手车的图书作品。用漫画故事传播汽车专业知识,让读者在爆笑的同时收获满满: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车,买二手车需要注意些什么,给汽车保养的时候必须要知道哪些坑……一本书让你从汽车小白瞬间变身老司机。

  • 宇宙地图

    作者:[法]海伦·库尔图瓦 著 / 朱明 审校

    ★★★

    法国天文学协会《航空航天》(Ciel et l'Espace)杂志“2017年年度最佳天文学图书”

    法国学术界、教育界最高荣誉棕榈叶勋章获得者库尔图瓦带你寻找我们在宇宙中的新地址——银河系的家园“拉尼亚凯亚”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科学部主任朱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莳作序推荐

    ……………………

    ◎ 编辑推荐

    ★ 耗时长达20年的天体物理学壮举的幕后纪录。本书是寻找我们在宇宙中的新地址——如何发现银河系的家园“拉尼亚凯亚”的故事。海伦教授的近域宇宙图的完成有如地理大发现时代麦哲伦环绕地球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告观测宇宙学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 本书作者是发现“拉尼亚凯亚”的国际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库尔图瓦历经20年,走遍世界,与国际优秀的团队合作,把采集到的数据经可视化处理与分析,结合出了一幅包含银河系的超大图像,即“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是我们已知的、人类所处的最大的宇宙结构。

    ★ 一部极简宇宙史。本书糅杂了宇宙科学知识与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本书为普通非专业读者而写,库尔图瓦用人人能懂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温绘制宇宙地图的过程。

    ★ 天文学家的学术人生。本书谈到了作者在天文学研究中遇到的成功、困难与绝境,以及多位杰出女性天体物理学家的小传。

    ★ 《自然》杂志、法国天文学协会《航空航天》杂志、《黑洞简史》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玛西亚•芭楚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部首席科学家李菂等多位媒体及科学家联袂推荐。

    …………………………

    ◎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属于更大的银河系,而银河系本身则位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内。我们该如何精准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2014年诞生的第一幅三维宇宙全景图,标志着我们有了新的宇宙地址!这正是20年来,本书作者、法国天体物理学家海伦•库尔图瓦及其国际研究团队一起探索宇宙,致力于绘制近域宇宙地图的成果。

    本书为普通非专业读者而写,库尔图瓦用人人能懂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温绘制宇宙地图的过程。本书糅杂了宇宙科学知识与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可谓一部极简宇宙史。读者不仅踏上了一场奇妙的星际旅行,还得以窥见库尔图瓦作为天文学家的学术人生。本书谈到了她在天文学研究中遇到的成功、困难与绝境,以及多位杰出女性天体物理学家的小传。作为近年来天体物理学最重要发现之一的引人入胜的叙述,她的故事是对团队合作和国际合作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