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冥界的秩序

    作者:刘振东

    《冥界的秩序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另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古代坟丘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变化之轨迹,有助于促进东亚范围内墓葬研究的交流、互动。
  • 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图录

    作者:南京博物院 编

    五位馆长亲自撰写导言,引领读者一览黄金文物之美 五篇重量级学术论文,描绘出中国金器发展的辉煌画卷 收录金器大展全部顶级黄金文物300余件,高清图片近400张! 从商代到清朝,上下数千年,中国的黄金文化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独树一帜。每一时代无不以其独特的面貌卓然标举,各领风骚。商周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域情调,大唐的勃勃生机,宋元的典雅秀丽,明清的精致浓艳,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精美的黄金工艺 品诠释着不朽的黄金文化,铭刻着中国的记忆,承载着传统的智慧,携带着中华文化遗传的基因,蕴涵祖先艺术的思维、科技的力量。浪淘沙尽始见金,千百年岁月的沧桑遮掩不住夺目的光华,历史长河带走了漂浮的水沫和混浊的污泥,留下了丰厚、永恒的积淀,一个灿烂辉煌的金色中国。 本书为“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配套展览图录。该展览由我国五家著名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策划推出,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本书收录有展览全部金器、金饰的精美图片及相关介绍,来自何家村、梁庄王墓、陈国公主墓等的顶级黄金文物齐集一书。此外,还收录有五位馆长致辞及五篇重量级论文,图文并茂,以时代为线索,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金器艺术的发展。读者可在书中感受物之华美,史之厚重。
  • 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

    作者:刘瑞

    刘瑞编著的《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通过对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整理与分析,提出西汉早中期汉长安城是一座朝东城市,西汉晚期变为朝南。而为朝向讨论方便,对已近成定论的汉长安城长乐宫、明光宫等宫城位置进行了重新分析,提出了新意见。它们与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城市轴线、各时期营建思想的研究,对从全局上认识汉长安城布局,从历史角度认识古代都城设计理念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全面书集相关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及现有成果后,《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同时还对汉长安城南郊东、中、西三组礼制建筑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东组建筑群应是王莽在元始五年建成的“元始明堂”,中组建筑群是王莽在地皇三年建成的“地皇新庙”,而在西组建筑群中的F13为一座秦代修建汉代沿用的宫殿建筑,非官社官稷,F14则包含有汉初修建的“高祖官社”和王莽所建的“元始官稷”。这些分析,对推动礼制建筑研究的深入,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

    作者:陈洪波

    陈洪波所著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是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形成时期学术史的专门性著作,研究对象是1928—1949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该所的考古活动及其成就宣告了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主要内容包括对1928年前中国考古发展状况的评述,对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思想起源以及组织准备的探讨,并将历史语言研究所在祖国大陆21年的考古活动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加以叙述,全面总结了科学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诞生历程,深入分析了这一学术流派的特征、影响与局限性,进而揭示出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学术与社会政治动因。
  • 唐人器用

    作者:任志录

    辉煌的唐代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壁画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器物,然而,由于时隔一千多年,那时人们的生活和各种器物的使用状况我们还是难以了解清楚。《唐人器用》采用器物对比并辅以壁画以及文献资料,旨在部分还原和展示唐代的社会生活状态。
  • 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

    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被迫放弃文学创作,后半生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很多极有见地的观点,值得历史文化、文物爱好者借鉴。尤其是他从美学角度来品鉴,教会我们欣赏文物之美,这可说是文物鉴 赏、收藏的必读书,更是美学熏陶的必读书。 ◆把中华几千年文物,借大家之眼,看一个遍。 ◆美图美文,提点书画风格传承脉络,呈现中国古代书画神韵。 ◆美图美文,大家经典之作,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典雅,既便携带,也宜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本书是“沈从文说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沈从文有关书画类的考古鉴赏文章。这些文章从传世书画名作出发,以小见大,如点将一般,将历代书画大家的风格提点评论,绘出一幅中国古代书画艺术风格流变图,见解独到,颇有启发。
  • 铁蹄驰骋

    作者:赵超

    本书通过中国考古发现与文物中涉及马匹的精彩资料与大量古代文献记录介绍古代人类驯养、使用马匹的有趣历史,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语言叙述通俗易懂,知识趣味性较强。全书共分四章:驯马助先民、大辂御六骏、铁蹄扬胡尘、天马舞盛世,收入图片两百余幅,图文并茂。
  • 夏商周考古学

    作者:井中伟,王立新 编著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 文明的记忆符号——文字与墓葬

    作者:《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编,杜德兰

    《法国汉学》自第4辑起一直在中华书局出版,每年一辑,此稿为第15辑,文章是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于2009年至2011年在北京举办的两组系列讲座的论文结集,一组主要讨论了几种古代文字在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组则集中研究了几种古代文明中的死亡观念及其历史演变。就内容而言,这两组论文几乎完全致力于对出土文字和墓葬遗存两类考古材料的梳理和研究。这些材料正是人类留在大地上的文明见证。
  • 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报告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报告》介绍了唐嗣虢王李邕墓及1号墓均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吕村塬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区内,2003~200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队、富平县文物旅游局配合对上述两座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墓皆为斜坡墓道、多天井、双墓室大型唐代墓葬。1号墓因修筑期间坍塌而未及使用便遭废弃。李邕夫妻合葬墓营建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出土了大量壁画,壁画内容丰富,绘制技艺娴熟,特别是马球图、调鸟仕女图等堪称为唐代艺术的佳作。
  • 考古学

    作者:[英] Colin Renfrew an

    《考古学:关键概念》是关于考古学关键概念最新最全面的概览,概述了这些关键概念对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参考资料。全书五十五个条目全部由国际顶尖学者执笔,详细解释了每个关键概念的由来与发展过程,同时还提供了用于建议阅读与延伸阅读的文献目录,是教师、学生以及任何对考古学有兴趣的人的理想参考书。
  • 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郭物

    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从畜牧、农耕社会到草原行国和绿洲城郭国家,ISBN:9787532563043,作者:郭物 著
  •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

    作者:本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考古工作,完全改写了湖北的历史,证实这里同样是中华文明的生长点。两个完整的、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郧县人”头骨的发现,证明这里也是探索人类起源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距今5000年的“屈家岭文化”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功能齐全的史前城址,昭示这里同样是文明起源的发源地;商代的“盘龙城”、两周时期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被誉为“地下乐宫”的曾侯乙墓的发现,说明这里的青铜文明同样绚丽多彩;江陵纪南城、望山楚墓、马山楚墓.荆门包山楚墓、郭店楚墓,枣阳九连墩楚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印证楚文化曾在湖北地区达到鼎盛时期;大量秦汉至唐宋遗存的发现,以及明代楚昭王、郢靖王和梁庄王等一批明代藩王墓的发掘.丰富了地方文化历史的研究资料。
  • 中华梳篦六千年

    作者:杨晶

    这是一本关于梳篦文化史的专著。书中运用考古学的层位学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不易被人们关注的小小梳篦入手,由梳篦的种类、造型、装饰、风格的演变及其与人、时、空的关系中,爬梳出长达六千年中国文化的谱系与社会结构的变迁,见微思著,从而成为一部以梳篦论史、透梳篦人、代梳丿说活,将梳篦说活的专著。
  •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编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

    为揭开秦始皇帝陵神秘的面纱,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调查、勘探和试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保护秦始皇帝陵园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决定建设秦始皇帝陵大型遗址公园。为配合这一巨大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始皇陵考古队进一步加强了对陵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在继陶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之后,又有石铠甲坑、陶百戏俑坑、铜禽坑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
  • 秦陵地宫猜想

    作者:郭志坤

    在秦陵地宫奥秘揭露之前,根据已有线索,进行合理的、逻辑的推论猜想,是有益的:想象与科学并不拒斥,相反的,科学的进步常是倚靠于想象,这是许多学者反复一强调过的。《秦陵地宫猜想》比起郭志坤先生以前的有关文章,又系统丰富富多了,阐述了地宫真的存于封土堆下吗、何以选择骊山筑陵、秦陵封土有多高、秦陵封土取于何处等问题。
  • 时间与传统

    作者:[加拿大]布鲁斯·炊格尔

    本书主要论述西方人类学中影响考古学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阐明考古学应综合概括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并阐明历史与进化的互补关系。
  • 中国甲骨学史

    作者:吴浩坤,潘悠

    本书为“专题史系列”之一。对过去的一个世纪甲骨学的发展历史与脉络作了介绍。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搜集与流传,殷墟发掘和其他地区甲骨的考古发现 , 甲骨的类别、数量与出土地点 , 甲骨占卜方法与甲骨文文例、文法 ,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考释与断代 , 甲骨文字的辨伪与缀合 , 甲骨文与诸学科的关系等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甲骨文的发现、搜集与流传 第一节 甲骨文的发现 第二节 早期甲骨的搜购和流传 第二章 殷墟发掘和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 第一节 关于殷墟的考定 第二节 1928-1937年的殷墟发掘 第三节 战后出土甲骨的搜集和著录 第四节 解放后的科学发掘与重要收获 第三章 卜甲与卜骨 第一节 甲骨的类别 第二节 甲骨的大小和字数 第三节 甲骨的数量和产地 第四章 卜法与文例 第一节 卜法 第二节 文例 第五章 文字 第一节 古文字的发展和演变 第二节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 第三节 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 第六章 文法 第一节 句型 第二节 词类 第七章 断代 第一节 郭沫若董作宾等的断代研究 第二节 各家对董氏断代学说的意见 第八章 辨伪与缀合 第一节 辨伪 第二节 缀合 第九章 甲骨文与诸学科的关系上 第一节 甲骨文与古文字学 第二节 甲骨文与考古学 第十章 甲骨文与诸学科的关系下 第一节 甲骨文与古文献考证 第二节 甲骨文与商史研究 第十一章 甲骨文研究的回顾 第一节 初期的甲骨文研究 第二节 甲骨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第三节 甲骨学研究的新阶段 附录一 甲骨大事简表 附录二 甲骨著录简表(已刊部分) 附录三 甲骨论著目录 附 日文论著简目 后记
  • 中国考古谜案

    作者:编者:耿建军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至今悬面未解的考古谜案,它们扑朔迷离,众说绘纭,莫衷一是。本书精选其中的41个谜案,从人类、水稻的起源,到悬棺、汝窑、秘戏以及洛阳铲……诸多谜案逐个破解,详述谜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破解的详细过程,以及部分至今尚未解开的悬疑和谜底。许多考古谜案谜中有谜,案中有案,神话、传说掺杂其间,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引人入胜,动人心魄。 本书图文结合,塑料翔实,言必有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文后附有参考文献。是考古专家为广大社会公众调制的一席脍炙人口的文化盛宴,是一次由考古专家导游的兴味盎然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 中国新疆的建筑遗址

    作者:(俄罗斯)杜丁 著,何文津,方久忠

    《中国新疆的建筑遗址》内容从1916年2月开始在俄国《建筑艺术刊》连载,后又汇印成少量单行本。书中叙述中国新疆焉耆、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址情况,分为七格星、吐鲁番州两部分,是研究西域文化遗存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当时所拍摄的照片及测绘图,包括绘制的洞窟平面图,剖面图,佛寺平面图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珍贵资料。《中国新疆的建筑遗址》为九十年来第一个中文译本。1914年5月,以奥登堡院士为首的俄国考察队沿中国新疆塔城、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到甘肃敦煌千佛洞,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临摹、绘画、测绘、考古发掘和记录工作。《中国新疆的建筑遗址》作者画家兼摄影师杜丁作为考察队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实地考察时的摄影与绘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