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沈从文说文物·器物篇

    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被迫放弃文学创作,后半生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很多极有见地的观点,值得历史文化、文物爱好者借鉴。尤其是他从美学角度来品鉴,教会我们欣赏文物之美,这可说是文物鉴 赏、收藏的必读书,更是美学熏陶的必读书。 ◆把中华几千年文物,借大家之眼,看一个遍。 ◆以珍贵文物图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器物之美。 ◆美图美文,大家经典之作,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典雅,既便携带,也宜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本书是“沈从文说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沈从文有关器物类的考古鉴赏文章,将历史文献和实物考证相结合,对中国古代镜子、陶瓷、玻璃、犀角器等工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从古为今用的角度谈古代工艺对于现在的参考价值。
  • 流沙坠简

    作者:王国维,罗振玉

    《流沙坠简》按简牍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析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小学术数方技书,涉及《苍颉》、《急就》、《力牧》、《历谱》、《算术》、《阴阳》、《占术》、《相马经》、《兽医方》等多种典籍。第二大类是屯戍丛残,其下又按内容分为簿书,烽燧,戍役,廪给,器物,杂事等六项。第三类是简牍遗文,汇集各式书信。第一,三类由罗振玉完成,第二类是王国维撰作。此外,王国维选 作《补遗》,考释斯坦因于尼雅河下游所获晋初文书;又补《附录》迻录、考日本大谷探险队橘瑞超于罗布淖尔北所获前凉西域长史李柏书稿,另据斯坦因《塞林提亚——中亚和中国西域考古记》绘制敦煌鄣燧分布图,并将各燧编号及其汉诗名称、所出木简列为一表。本书所录包含了两汉至魏晋间的木质、帛质及纸质文书,其中两汉文书多木质,少量帛质,魏晋所出则木质、纸质并存。 为便利读者,此次影又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将原来的线装八开本三册缩影为精装十六开本一册;二是对原书统一另编页码,并新编目录置于卷首。
  • 失落的文明:玛雅

    作者:林大雄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出的伟大文明,它是哥伦布抵达之前新大陆人类成就的最杰出代表。玛雅人在科学、农业、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玛雅文明在500年前谜一样地消逝,使之在世界上诸多古远的文明中富于浪漫色彩。她的秘密都深隐在中部美洲的热带丛林之中,玛雅的建筑物,那些金字塔、天象台、宫殿、球场、纪年碑林,还有种种各异的雕塑,无一不给人离奇古怪的遐想。这本《失落的文明:玛雅》从玛雅文化的各个侧面,包括玛雅的文明业绩、民生经济、政治史迹、宗教思想等,以丰富的史料和图片向读者展示了神秘而高度发达的玛雅古文明。
  • 古埃及探秘

    作者:(法)Jean Vercoutter

    关于埃及我们还能说什么?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金字塔的石头、神庙的石头、雕像的 石头、都已陷入千年泥沙,被人遗忘。游客、冒险家、学者、考古学家,他们的目光、铅笔 、锹斧和量尺,将使这个沉睡的无声世界恢复生机。消失的法老、古代的旅行者,尼罗河畔 的十字军、僧侣和收藏家组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象神秘的斯芬克斯石雕,引起朝圣者 、冒险家和盗贼的兴趣,学者、考古学家重新发现埃及,为我们重新描绘和解开古埃及之谜。
  • 中国陶瓷

    作者:冯先铭

    中国青铜器(修订本),ISBN:9787532530014,作者:冯先铭
  • 偃师杏园唐墓

    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偃师杏园唐基》编辑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1993年在河南偃师杏园村发掘唐墓69座,绝大部分未经盗掘,保存完好,其中纪年墓37座,足以构建起洛阳地区唐墓分期的框架。墓葬出土文物丰富而精美,如陶俑、三彩、瓷器、金银器和铜镜等,多为过去少见或仅见,并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是唐代历史考古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读者对象:考古、文物、历史学研究者、工作者、学生及艺术爱好者。
  • 考古学家邹衡

    作者:李维明

    《考古学家邹衡》介绍了北京大学邹衡教授的学术成果:他通过长期的考古实践,建立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丈化分期标尺;首倡二里头文化1~4期是夏文化之说;论证郑州商文化与安阳商文化的分期,命名先商文化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创建商文化的编年体系;提出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偃师商城桐宫说;命名先周文化并揭示其三个来源,识别出一批先周文化铜器;预见北京房山琉璃河是早期燕都遗址;通过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建立晋文化分期标尺,为探寻晋国始封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发现雪山一、二、三期文化;建立孝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考古分期;揭示皖西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面貌;确定鲁西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序列;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构建起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体系框架,引领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潮流,为中国夏商周考古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考古学家邹衡》还展示了邹衡先生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名人、不畏人多势众、不计个人得失,善于汲取前人成果、勇于校正自己的学术观点、勇于开拓,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治学精神和考古人生观。
  • 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

    作者:樊锦诗,荣新江,林世田 主编

    向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专家。他治学严谨,成就卓著,堪称一代宗师。2010年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从各个角度撰文,缅怀向达先生,追忆他对敦煌石窟保护和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神话考古

    作者:陆思贤

    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极其丰富,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考古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作者从普遍存在於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中的图腾崇拜现像、祭祀和岁时观测活动入手,探讨了远古时代东西南北中方位的测定及其分配为四方、四季、年、岁、月等神话的内容,抓住了古代神话创作的一根主线,力图合理地解释中国古代神话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科学内容,揭示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本书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天文学、教学、气像学、民俗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强的研究叁考价值。
  • 人类的起源

    作者:理查德·利基

    《人类的起源》每一个人类学家都梦想能发掘出人类远古祖先的一副完整的骨架,以重建人类史前时代的故事。令人兴奋的是,理查德·利基于1984年在东非的发掘工作中得到了一具掩埋近160万年的几乎完整的男孩骨骼。这使人类对史前时代这一关键阶段有了非常深入的认识。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以简洁、生动的言,描述了人类是如何起源的、人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尚未弄清楚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科普读物。
  • 安阳韩琦家族墓地

    作者:孔德铭 主编,河南省文物局 编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7号:安阳韩琦家族墓地》内容简介:韩琦(1008~1075年),相州安阳人,北宋三朝宰相,著名政治家。韩琦及其家族墓地位于今安阳市殷都区皇甫屯村西地,2009~2010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韩琦及其子韩忠彦、韩纯彦、韩粹彦,孙韩治,夫人普安郡太君崔氏等大型宋代砖、石室墓葬9座,照壁、拜殿等大型宋代建筑基址2处,出土了韩琦及其子、孙、夫人墓志计8方,及瓷器、铜镜、石刻等一批器物。韩琦及其家庭成员的墓志形体硕大,雕刻精美,内容翔实,书体优美,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韩琦家族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宋代宰相一级的高级贵族的墓葬形制、陵园布局以及宋代的丧葬文化等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作者:苏秉琦

    本书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为大众撰写的一部考古学著作。书中以其60余年的考古生涯为主线,回顾了他在实践中探索考古学科理论和方法所走过的艰辛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过程和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方面的主要成就,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
  • 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作者:罗运兵

    《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立足于猪骨遗存本身,运用动物考古学和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借助相关学科的手段和成果,侧重量化分析,对中国古代猪类遗存进行了多维视角的系统研究。家猪判断标准、中国猪类驯化、家猪饲养的早期发展和猪牲仪式性使用四个方面是《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资料翔实,新意迭出,全面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动物考古学中有关猪类综合研究的尝试与进展。 《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科技考古、畜牧史、经济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 从考古学到美术史

    作者:郑岩

    本书以众多考古发现中的壁画为研究对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生活画卷。 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致可以反映我过去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这段经历并不是依据既定脚本按部就班展开的演出,而是一个在或明或暗的道路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我所思考的问题虽然未在很大的范围内展开,却也常常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转移,前后还有一些交叉和反复,因此选入集子的文章未能集中于某一专题,而是比较散漫,行文风格也不够统一。这些文章基本按照内容排列,以便于阅读,至于原来发表的时间,则可以在文末查到。(郑岩自序)
  • 濮阳西水坡

    作者:南海森

    《濮阳西水坡》考古发掘报告揭示了距今六千多年以来濮阳地区的考古发现,西水坡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了遗址面积的十分之一。遗址地层堆积较厚,文化遗迹丰富,包括了新石器、东周、西晋唐宋等时期的文化遗存。 南海森编著的《濮阳西水坡(上下)(精)》分上下册,内容包括西水坡遗址概况、地层堆积及遗址分期、第一期文化遗存、第二期文化遗存、第三期文化遗存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 云冈日记

    作者:长广敏雄

    《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摘录了作者1938-1944年调查云冈石窟时的日记,客观地记述了当时的工作情况与云冈的风貌。《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对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 晋国青铜艺术图鉴

    作者:李夏廷

    《晋国青铜艺术图鉴》是李夏廷先生和著名考古摄影艺术家梁子明先生共同编著《侯马陶范艺术》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晋国青铜器艺术的专著。在书中,作者把晋国青铜艺术放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勾画了晋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横的方面,分出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图像人物类,概括了各时期不同类别的特征,每类都选择大量由他亲手画出的图像作为典型代表予以介绍;最后并作出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 寻找那只爵

    作者:秦里

    《寻找那只爵》讲述了:从黄河开始的旅行是试图在漫游中靠近夹杂着史实与传说的夏商周时代。先设计几条与考古遗址有关的路线,再漫游过二里头、安阳殷墟、西安丰镐车马坑、琉璃河燕下都遗址,又穿行于没有考古依据却传说盛行的地方,比如大禹治水的龙门、商纣王的朝歌、与周人祖先有关的稷山等,在有趣的历史与幻想交织中,沿着黄色巨龙的时光之水,一路捡拾着历史沉积下来的碎片。
  •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 1

    作者:金维诺 总主编,贺西林,郑岩卷 主编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1:汉魏晋南北朝(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墓道、甬道两侧。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礼仪风俗、建筑器用、衣冠服饰以及日月星宿等。各时期、各区域墓室壁画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点。古代墓室壁画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礼仪制度、民俗信仰、宗教观念等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史料。 本卷选人的资料基本涵盖了目前考古发现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重要的墓室壁画作品,较系统地反映了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和艺术成就。
  • 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上下卷)

    作者:王爱文//徐婵菲

    《洛阳古代墓葬壁画(套装上下册)》收录的洛阳的40余座壁画墓分属西汉、新莽、东汉、北魏、唐代、五代(后晋)、北宋、金、元等9个时期,包括墓葬壁画产生、发展、定型、高峰、衰落的各个时期,整个就是一部中国墓葬壁画的发展史,这些深藏地下的绘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真实的社会、历史面貌,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丧葬观念和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