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革命

  • 革命与历史

    作者:[美] 阿里夫·德里克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美法革命比较

    作者:[德]弗雷德里希·根茨

    弗雷德里希·根茨首次驳斥了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遵循同样原则的说法。他从各种角度展示了两大事件产生、发展和结束的根本性差异,证明了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不同目的。根茨用四个衡量标准——合法性的来源、举措的特征、目标的性质、抵抗的程度对作为政治行动和历史事件的两场革命进行研究和评判。 根茨不仅批评了法国革命的起源和历史表现,而且批评了其核心政治理念。他认为,天赋和不可让渡的人权宣言、人民主权的概念在美国革命中是浮华的修辞,而在法国革命中是幻觉和错误。法国革命从美国革命中接受了这两种理念,但它们在法国革命中造成了严重谬误、政治灾难和人类苦难。
  • 改良与革命

    作者:周锡瑞

    作者系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析了社会各个集团政治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并广为学界熟知。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自然未必尽能为国内学者所同意,但至少可以起参考和启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 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作者:(法) 勒费弗尔

    本书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以对社会阶层的组成和行为的分析为基本结构,令人信服地指出:法国大革命可以被重构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革命——贵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众的革命和农民革命,它们以各自的原因引发了革命行动,但又彼此重叠并汇流到一起,共同构建了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在书中对法国旧制度灭亡的病因诊断业已成为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诠释。他对法国大革命缘起的叙述全面细致,逻辑清晰,对当时法国国内各个阶层也有深刻剖析,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这段历史。
  •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作者:冯自由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作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亲历过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重大事件,从而收集了革命活动中的大量报导、通讯、私人文件和当时党内人士的回忆录,利用这些资料,并根据其对民国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广泛知识,撰写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史及其活动,所述事件皆有所本。《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收入“辛亥记忆”丛书。
  • 姊妹革命

    作者:苏珊・邓恩

    1790年,美国外交家和政冶活动家古维诺尔?莫里斯对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做了一番比较,他认为法国“以天才人物取代理性作为革全命的指导,以实验代替经验,在闪电和阳光之间,他们更愿意选择前者,也正因为此他们一直在黑暗中措索徘徊”。尽管这两次革命都凸显了对有关自由、平等以及公正的相似的启蒙理念,但这次革命还是存着巨大的差异。美国人非常满意于他们保留了许多英国的传统,而法人却致力于对其千年历史的完全破坏。美国人接受非暴力的政治冲突,而法国人将团结统一看得高于一切。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而法国人着重于一切,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而法国人着重公共秩序和团体的内聚力。  为什么这两次革命沿着不同的轨道前进?这两种对民主的不同理解视角,对近代历史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它们又对今天的民主给予何种经验教训?用一种明晰的叙事型的体例风格,并特别强调对当事人的生动描述,苏珊?邓恩始终追寻着这两次伟大革命在从近代历史一直到我们当代革命运动中所遗留的影响。她的历史学分析和政学分析有机结合,对那些对民主国家治理方式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作者:[英] 威廉·多伊尔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著作。 在这部最新修订版中,威廉•多伊尔首先总结了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然后提供了他自己的解读。他分析了旧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法国政府遭遇到的财政危机、政府治理系统的失灵、反对派力量的壮大以及政府最后的改革努力的失败,这一切都使得法国不可避免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后,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初期的权力之争,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农民、巴黎市民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作者由此讨论了选举制度、经济危机、土地革命对大革命发生的催化作用。
  • 伟大的中国革命

    作者:费正清

    本书是作者毕生成果完整而定论性体现之一。它以精警生动的文笔,得心应手的叙述,熨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学术大家的最高智慧,以最恰当的语言表达了费正清对中国彻底的了解,笔下闪耀着机智与幽默。
  • 神鬼一族(01)

    作者:玉井雪雄

    (转)距今3万年前,已经经历了15万年而来到进化顶点的尼安德塔从地球上从此消失了,而导致他们走向灭亡的是…… 一部冷酷到不可思议的漫画,并非因为它的血腥暴力,而是因为作者站在暗处相当冷静的假设了一个人类灭绝的理由,而我们却发现没有理由去驳斥它... 相当精彩的青年漫画,但确并不适合少年漫的读者去看它。
  • 革命之路

    作者:【法】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燥热的空气,爱恨分明的人们,秘密、爱情、伤痛、死亡,自由和革命! 在这条革命之路上,加夫列尔从青涩的少年成长为拿起武器战斗的男人。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76年11月到1979年7月的尼加拉瓜,这个时期是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革命时期。 身为当权者之子的小神父加夫列尔, 来到雨林边的一个小村子开始了大型教堂壁画的创作。以过客的身份进入这村子,使他有机会直面底层人民的生活,亲身经历革命的火焰,遇见一段伤痛的感情。随着革命之火烧到了村子,面对环境的剧烈变化,不论国家的命运如何,革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加夫列尔都不得不做出命运的选择,从少年蜕变成男人。 对我而言,革命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没有找到屈服于现状的解决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对自由的肯定。 ——本书作者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革命之路》里是充满暴力的世界。被压抑的、非道德的、摧毁着肉体和灵魂的暴力,革命却不大可能通向自由的、理想化的暴力,人破茧而出摆脱儿时状态的暴力,情感、欲望、激情澎湃交织的暴力。 但终究,这一切皆非暴力,一切皆为人性。 ——法文版编辑克劳德·根德罗
  •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作者:赵汀阳,[法] 德布雷

    德布雷是南美革命者格瓦拉的昔日战友,赵汀阳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之一。两人在法国偶会,深入讨论各自国家改革与全球化时代政治权力变迁等问题。 德布雷回顾了他亲历的20世纪风云,阐述了对革命喧嚣之后的深刻思辨:革命早非世界主流,新世纪中权力的隐性转移才是重要问题。赵汀阳点出中国 三千年变革史的重要节点,指出应对狂热的革命保持理性的警惕。 近读赵先生的新作,充满了阅读快感。其中谈及革命变迁与政治权力等等精彩内容,向各位朋友推荐分享。 ——刘苏里 对我来说,赵汀阳的魅力在于,他始终能够用最炫的方式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这种创造力至今仍让我赞佩不已。 ——周濂 赵汀阳是我们中国的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是切•格瓦拉的老战友,也是一个哲学家,但是当年一起进森林打过游击队的,很生猛。一个哲学家打游击队,搞的像毛主席一样。两位的对话很有意思。赵汀阳先生还是对革命很有保留的:革命虽然是个创造性的行动,但却是形势所迫的顺应行动,而不应该是主动故意的变革。德布雷说今天大部分的国家连改良主义都说不上,变成了庸庸碌碌的管理者。他认为如果没有了鼓舞人心的乌托邦和信念,我们社会就会无聊无趣,趋于腐烂,当然革命不能够真的改变一切,但也不要放弃乌托邦的理想。从这里面看到一个法国老左派跟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之间在革命问题上面的看法,这个看法的分别是很早就有,到现在仍然如此。 ——梁文道
  • 革命的张力

    作者:程凯

    大革命前后,“五四”一代文学家、新青年普遍经历了从文学到政治的冲击与转变。这一过程不能单向化约为他们被政治吞没、异化。毕竟,新文化运动展开的过程就是其变质与蜕变的过程,正是新文化自身的危机导致了新文化群体从弃绝现实政治转向萌发新的政治意识,创造新的政治实践。然而,"国民革命"蕴含的矛盾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并逆向激发了思想文化领域内再一次革命性反思。这新一轮左翼思想革命表面诉诸对“五四”的颠覆却暗含对“五四”方式的继承与深化,即重新批判、定义各种文化、政治、社会、历史、价值观念,打造新的主体形态,来为新的政治实践奠定基础。 本书力图把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与政治实践放在一个相互交织、充满张力的框架中加以考察--两者有分有合,互为前提和限度,互相生发与制约--由此试图探求中国革命进程中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展开逻辑。在新文学史主脉论题的“重新研究”中,本书堪称代表。
  • 中间地带的革命

    作者:杨奎松

    序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三) 最佳的利益选择与结合 第二章 向左还是向右 (一) 排斥外力的外力作用 (二) 谁主沉浮? (三) 出乎意料之外 (四) 妥协与冒险的代价 第三章 从“彻底”到不“彻底” (一) 为苏维埃而战 (二) 世界革命万岁 (三) 失败的战争 (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四章 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一)“兄弟阋于墙”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三)在策略变动的背后 (四)“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 第五章 走向新中国 (一)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二) 和与战的抉择 (三) “中间地带”的革命? 后记
  • 长征

    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上下)

    作者:曾志

    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晚年在病榻上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的一部自传,也是她有生之年写成的最后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曾志追忆了自己的家世,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婚姻家庭,自己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交往,自己亲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文中感人的事迹与生动的文字将会使我们对中国革命及其革命者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在这本书里,血火交融的革命斗争与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相辉映,我们将读到一个美丽动人、百折不挠的女革命家的传奇一生。
  • 作者:叶紫

    中篇小说《星》成功塑造了一个从蒙昧中日渐觉醒,在驯顺中起而抗争的女性形象。农妇梅春姐一直在丈夫的冷淡和凌辱中过着逆来顺受的非人生活,直到革命的星火袭来,梅春姐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开始一步步觉醒,终于无畏地走上了抗争之路。小说通过主人公几经曲折的经历来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幻,将多变的场景、错综的人物和纷杂的情节处理得有条不紊。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小说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内心独白,突破了当时革命文学脸谱化的粗疏笔法,为文学史增添了浓酽的一笔。 叶紫以其悲壮而情感深挚的小说创作,理应在文学史上获得更高的评价和更多的关注。
  • 论革命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本书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革命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 征服者

    作者:马尔罗

    《征服者》,一个存在主义者的革命日记。 作为中国最早译介的马尔罗作品,《征服者》以1925年省港大罢工为背景,着力刻画了革命者加林的形象。加林是瑞士人,他投身革命,是为探求个人存在的价值,摆脱他称之为“荒诞”的东西。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我”是加林的翻译官;以准日记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时间甚至具体到几点钟;以人物对话,交待大事件的推进:读者正是透过人物的电话谈话来零星地了解暴动最初的胜利;新闻报道的手法在文中穿插运用:开始关于上海沦陷的漫长叙述有节奏地错落于两场旨在批准财阀同国民党协定的两场讨论之间,他们为风起云涌的运动焦虑不已:火车南站已经沦陷,市政厅被占领,桥梁、兵营和军火库被封锁,各政府机构被控制,装甲火车被孤立。 这部小说虽然以省港大罢工为背景,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部小说体的中国革命编年史,因为它的重点是放在个人与集体行动的关系上的。”(马尔罗语)
  • 盗火者

    作者:邓康延,梁罗兴

    邓康延先生及其团队的几位编导,在纪录片《盗火者》拍摄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沉淀充实了这一话题,编写了这部书稿,书中使用大量照片并借用记录影像语言,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对纪录片中未能尽现的故事情节、嘉宾访谈及制作者的亲历感受拾漏补遗,使本书兼具文字的厚重和影像的生动。 书中重点涉及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等社会极度关切的教育话题。不仅给出现况的真实描述与专家学者的观察和意见,更关注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盗火者”,试图让读者了解那些奋斗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理念、实践和困惑。
  • 改革历程

    作者:高尚全

    在这30年间,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业已形成;社会结构从城乡二元结构演变为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各个利益主体具备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人民生活从贫穷步入小康,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示了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重要步伐。 认真总结好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我们走好以后的道路尤为重要。我们既不能用今天的认识去解读过去的历史,也不能用先验的教条来评判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回到历史现场,深入挖掘历史的证据,透过历史的表象,总结出推进这一历史转变的重要经验,以期为今后的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只有在对30年改革的纪念与总结中认真思考并逐一求解,才能无愧于30年的艰难探索,才能正视当前社会的各种矛盾,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步人世界现代国家的行列,使中华民族融人人类社会的主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