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革命

  • 切·格瓦拉语录

    作者:师永刚,刘琼雄,詹涓 编

    世界需要一部《圣经》,那些被《圣经》无法覆盖的人,那些永远孤独的看着切的画像泪流满面的人,则需要一部(切语录)…… 我们需要找到一部真实的可以让更多的同志速查并且能够快速领略到他的精神的语录。找到切在四十年后的精神造型,属于每个汉字语系的青年所可以接受的切的灵魂或者他的启示,而这本书试图表达的则是:影响力、全球化、互联网、英语或者西班牙语,或者汉语,或者更多的不同口音的阅读者,这样的精神平台下的切的精神源泉。 这本书的编选原则是以切的精神线索与他所创造的美,最主要是牺牲之美,来进行的一次切精神的平面GOOGLE搜索,这种搜索带着艰难的想象力与制造力,甚至偏离于切精神高度的判断力,但却是一次东方语系最重要的纪念切的行动,因为这本书,我们连通了台湾、香港和北京这样一个连续起来的纵横模块。这个模块基本上覆盖了我们今天所历经的不同时代与制度,包括精神背景,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如同切的创造一样,如同切本身在他的身后,被他的敌人与同志一起纪念,甚至被不同阶层的人们奉成了某种传奇或者纪念目的…… 这是一本纪念切牺牲四十周年的全球性的纪念活动中的致敬之书。
  • 毛泽东传

    作者:菲力普·肖特

    《毛泽东传(中文版)》内容写到儒门少年、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主义”纷争、共产国际接管、马日事变前后、挣脱枪林弹雨——从井冈山到江西、富田:丢掉幼稚、苏维埃政府主席、寻觅苍龙:北上长征、延安插曲:圣哲至至尊、纸老虎、稚嫩的魔法师、不朽的冥想、灾变、壮志未酬。
  • 告别革命

    作者:李澤厚,劉再復

  • 走向革命

    作者:雷颐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 中國革命再闡釋

    作者:鄒讜 著,甘阳 編

    《中國革命再闡釋》是作者鄒讜生前編定的關於現代中國政治和中國革命的論文集。在書中可以看到作者數十年不懈的努力:摸索如何立足於中國政治的經驗之上而又充份利用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成果,以逐步建立發展能夠用來說明和分析中國政治現象,總結中國政治經驗的“中國政治學”。
  • 蓝衣社

    作者:丁三

    一群黄埔学生,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甘冒杀身之祸,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秘密组织蓝衣社,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跃而为民国三大派系之首。胡宗南、桂永清、郑介民、戴笠……都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发迹。但它最终却演变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法西斯化运动,因为它的创始者们坚信:只有法西斯,才能救中国。然而,群体命运的分化、权益分配的失衡、最高领袖的玩弄,以及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力,最终使蓝衣社在创立七年之后不宣而散,解散后的蓝衣社分化而为三青团和军统局。 本书翔实记录了30年代如火如荼的蓝衣社运动的兴衰历程,从崭新角度讲述了“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民国反腐败运动、第五次围剿、“新生活运动”、汪精卫遇刺案、戴笠崛起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史实,堪称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 1968年:反叛的年代

    作者:[英] 塔里克·阿里,苏珊·沃特金斯

    1968年,激进的抗议浪潮席卷全球。从华盛顿到伦敦,从巴黎到西贡,从柏林到布拉格,从芝加哥到墨西哥城,受压迫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解放和自由。 1968年,是反抗的一年:越南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 “春节攻势”,打垮了美国的军事自信,改变了历史进程。美国黑人青年反抗种族歧视的斗争,催生了全美的黑人权利运动;受压迫者的普遍抗争,鼓舞了西方现代妇女运动向全球的蔓延。 1968年,是革命的一年:在法国,学生以街垒路障与警察对峙,工人罢工并占领工厂;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春潮涌动;在巴基斯坦,由流血事件引发的全国性起义推倒了军人独裁政权。
  • 法国1968

    作者:[意] 安琪楼·夸特罗其,[英] 汤姆・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席卷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抗义风潮,人类历史上最丰裕、最富足的一个年轻世代竟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官僚社会与父权社会的礼法、成规与价值感到不耐与不屑,并进而以行动要求实现激进参与民主与尝试另类生活。《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即是对法国1968年事件的第一手描术及分析。革命虽维持不长,但革命带来的希望与挫折都有非常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0年代以降的“法国后现代思潮”恐怕都得从这个历史脉络下理解,例如福柯、利奥塔尔、鲍德里亚等人的思想,在一个根本的意义上都在和1968对话。
  • 思考法国大革命

    作者:[法] 弗朗索瓦·傅勒

    《思考法国大革命》是傅勒1978年出版的,此书是法国大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严格说来,《思考法国大革命》由四篇论文组成,分做上下篇。上篇相当于总论性质的导言,勾画了一种概念史的方法,其中心观念是在大革命史中引入批判理论。下篇是对两份历史文献(托克维尔和古参)的解读。傅勒提出结束对历史记忆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虚幻性东西的崇拜: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应当给法国大革命打上日期并收进档案。此论一出即引发史学界地震一般的连锁反应。 《思考法国大革命》重评二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摈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自1800年以来,法国及欧洲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和评说。各时代的史家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固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的印记。《思考法国大革命》细致梳理法国革命史论线索,是此领域中正本清源之作。
  • 来自上层的革命

    作者:[美]大卫.科兹/等著

    本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给出了全新解释,时下流行的看法是:苏联旧体制的终结是由苏联经济崩溃,人们要求放弃社会主义所引起的。本书对此看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认为撼动苏联体制根基的,恰恰是苏联内部占统治地位的党一国精精英。本书内容涵盖了从1917年苏联政治体制的确立,到20世纪920年代实走向资本主义,再到1995年共产党力量的惊人复兴等各个关键时期。作者通过对50多名新旧政要的访谈,对苏联解体作了独到的解释。本书对研究苏联和当代俄罗斯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极有参考价值。
  • 革命与反革命

    作者:王奇生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也许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 “中间地带”的革命

    作者:杨奎松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

    《革命年代》内容简介:革命年代,意味看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的、实利主义的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南京十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8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0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9 “太子”孙科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9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9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1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1932-1945)/82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兼论孙科的“多变”/93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孙科的晚年岁月/126 革命词语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35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39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50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教育/162 “新人”的诞生/177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07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17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221 革命女性陈琮英/228 时代遄流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35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244 能不说丁玲?/257 初读《杨尚昆日记》/270 读《七律·有所思》/279 观察与史料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289 小人物,大历史/300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324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332 海峡两岸孙中山研究的趋同/339 反思中的开拓——茅家琦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见解/344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350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385 后记/390
  • 切·格瓦拉画传

    作者:师永刚,詹涓 编著

    这本书是切·格瓦拉的秘密一生的呈现:切·格瓦拉家人独家提供的数幅图片;首次解密的切·格瓦拉拍摄的照片与手迹;古巴权威机构支持,首次披露了切·格瓦拉死前离开古巴的独特原因;·格瓦拉子女首次记述父亲与中国的关系、切·格瓦拉如何影响世界以及风尚的秘史。
  • 三十三年之梦

    作者:[日] 宫崎滔天

    《三十三年之梦》是宫崎滔天于惠州起义失败后,在一种经济极度拮据、心境极度愤怨的情况下写成的前半生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二十八节。前半部叙述了滔天自己的家世,早年受教育的经过,他的大陆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以及早年在南洋、泰国等地的移民活动。后半部详细记录了他与中国革命活动的关系和经历,主要包括他如何结识孙中山和投身中国的革命运动,到华南去营救康、梁,运武器支持菲律宾的革命志士,促成华南、华中等地会党与孙中山的合作,以及参与策划惠州起义等事件,而以惠州起义失败后,他投身于浪花节界为生一事终结全书。对研究近代中日关系、日本明治时代社会问题,《三十三年之梦》都富有价值。《三十三年之梦》现收入“辛亥记忆”丛书。
  • “灰阑”中的叙述

    作者:黄子平

    分为十章,内容包括“革命”的经典化与再浪漫化;革命·性·长篇小说;革命·土匪·英雄传奇;“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宗教修辞;病的隐喻和文学生产等。
  • 纸老虎

    作者:(法)奥利维埃·罗兰

    整部小说自始至终以“你”这样一种第二人称方式讲述发生在1968年前后的故事,作者奔腾不息记忆中的鲜明印象浮现在读者眼前:激情的人生既充满了对真理的向往,也往往与荒唐互相交织。小说通过作者强烈的视觉和动态感受的描写,反映出一个特殊时代看似轻狂却包含着年轻人强烈精神追求的特殊体验——这里有对革命的狂热梦想,也有无法禁锢的身体欲求。小说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将时间、事件与时代特定的人物环境及语言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连续不断、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 我曾经是毛主义者……我们那时候反对“崇拜书本”。我们相信文化革命意味着持久地反抗所有的权力,质疑所有的等级,我们认为对抗共产主义制度里的官僚主义,这是绝对最受大众欢迎的武器。我们那时很天真,年轻是会这样的,经常。 现在,这段历史在我自己眼里几乎是难以置信的。我们已经到了做祖父母的年龄,我们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孩子们,他们怎么能理解它呢?但是我相信一个作家是可以起作用的,特别是:把正在消失的事用生动的回忆保存下来,告诉现在的人们过去曾经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是在怎样的废墟上建立的。 奥利维埃•罗兰《写给中国的读者们》
  • 牛虻

    作者:[爱尔兰] 埃·莉·伏尼契

    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埃·莉·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无数的读者,影响了几代青年。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 牛虻

    作者:[英]埃塞尔·莉莲·伏尼契

    《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20世纪50年代引进中国后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最爱之一。 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飘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牛虻》还讲述了牛虻与姑娘琴玛白雪般纯洁无暇的爱情,以及对父亲的爱恨交织,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