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

    作者:姚纯安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社会学在这一时期引进、传播和展开.其历程颇为复杂。一方面.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深受西方和日本早期社会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观念及当时国内社会政治的影响:另~方面.社会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资源.对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如民族主义思潮、社会改良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社会研究、国学研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新民说

    作者:梁启超 著,黄珅 评注

    《新民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作者:桑兵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 维新旧梦录

    作者:朱维铮,龙应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可是中国历史是怎样走到维新之路的,本书中探讨的是清帝国的“自改革”从梦想到幻灭的百年历程。所谓“自改革”是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四分之一世纪提出的概念,意即清帝国只有实行由上而下的自我改革才能继续生存。“自改革”幻灭了,百日维新失败了,从戊戌至今,历史又走过了一百年,当年的种种难题,吏治腐败、机构臃肿、特权猖獗、法治不立、教育陈旧、八股误国,尤其是君权不受制约、决策黑箱运作,言论毫无自由等等仍然困扰着今天的改革者。读戊戌和戊戌前的历史,想想今天。
  • 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

    作者:韩华

    《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分上篇、下篇,书后附年表、书目。上篇以时间为线索,共分为六章,叙述了孔教会与国教运动发生、发展、尾声的整个过程。顾颉刚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的古史研究理论,以解开人为的“层累”而再现古史真面目,《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力图拨开笼罩在因对孔教会及国教运动本来面目并不完全清楚的前提下得出的一些结论的迷雾,力图再现国教运动的总体情况和具体细节。 下篇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共分七章,分析国教运动中涉及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证,结合上篇的史实叙述,试图在厘清国教运动的基本事实基础上,展现民初孔教运动的表与里,整理、分析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希冀给孔教会及国教运动恰当的定位。
  • 审问与明辨

    作者:刘东,文韬 主编

    “国学热”正持续升温,可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代的论述也千差万别。从晚清、民国直逼当下,有关“国学”的学术话语,一再地成为论争焦点,而互不相让的交锋,看来还将延伸下去。 但无论社会上多么热闹,学界本身都应虚一而静,从学理层面推进既有的研究。缘此,围绕“国学”的性质、内涵、范围、取向、方法等根本问题,本书务求全面地搜集了晚清、民国时期的代表文章,希望读者对之的悉心“审问”,能成为获得“明辨”的文献基础。 为明晰地展示此一话语,本书不辞繁难,也不敢懈怠,对于各篇选文的背景与要点,均尽量给予钩沉、提要、注解,并准此写成了长篇大论的导言,冀能对延续至今的“国学”讨论,给予理论性的凝聚与提升,以作为百年讨论的扎实总结,更作为未来研究的更高起点。
  • 权势转移

    作者:罗志田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

    作者:羅志田

    民族主義可謂近代中國的一個主要動力,近年更在其發源地歐洲復興,本書收集了作者近幾年的相關論文,著眼於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的彼此互動,梳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以夷夏之辨為核心的本土思想資源,論證中西文化競爭造成的思想與社會權勢轉移,揭示像世界主義、激烈反傳統這樣一些中國民族主義與他國民族主義極為不同的特殊表現形式。
  •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作者:唐启华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 中西体用之间

    作者:丁伟志,陈崧

    本书分析了“中体西用”文化观萌生、形成、嬗变、分解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间发生的种种冲突与交融. 原文链接:http://www.yuedu.org/thread-41148-1-13.html
  • 停滞的帝国

    作者:[法] 阿兰·佩雷菲特(Peyrefit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史上最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和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翔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 近代经世小儒

    作者:王尔敏

    《近代经世小儒》所涉论者,皆小儒也,而非大儒。世之所谓大儒者,皆在学问之深邃,不在名位之高;官位之高低,科名之有无,非所计也。所谓小儒者,仅在于当世之名望不高,学行亦未足为当世所景仰,惟在近代变局之中,尚具时代敏觉,能发抒一得之见,提供世人警悟者。则其志节可敬,救世心肠可感。《近代经世小儒》立意为之暴表,以发潜德之幽光,起名贤之沉埋,搜放失之旧闻,补史章之缺漏。 中国近代,世势多变,各类人才,承受冲击淘洗,波逐浮湛者有如恒河沙数。世变莫测,风云险恶,适足摩荡英豪圣哲,砥柱中流,卓异自立,以膺此千古变局,为后人资鉴追摹。
  • 广禄回忆录

    作者:广禄

    作为民国时期新疆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广禄回忆录具有第一手史料的珍贵价值。书中对于民国新疆诸多重要人物、事件的历史,新疆等地民国时期的自然、人文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特别对杨增新(时任新疆督军、省长)的内外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记录。
  •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作者:陈玉堂

    本书人物,始于1840年,迄至当今。凡其业绩见于1949年后者不入,座于1840年稍前者,若与近代史有关联的,由酌收入一二。共14165人。 所收人物,包含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及书画篆刻、鉴赏藏书、实业、实业、宗教各界,并及清代帝王与有关的历史人物。 陈玉堂老先生以花甲之年,独力撰写了本书,成书三百万字,其网罗人物之众,搜求史料之富,为同类著作中所仅见。尤以书后之字号索引,一检即得,此乃它书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该书原本面向文史学界,颇受青睐,孰料又被收藏界、文物公司等视作必备之工具书,亦成为拍卖行业不可缺的参考书。被誉为“一部百年来的社会缩影之独特辞典”、“填补了我国学术研究工具书林之空缺”;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浙江树人出版奖提名奖”、“浙江省版协优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级出版奖的“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 胡适:孤立的人最强大

    作者:李伟

    《三联生活周刊》“百年文化人物”专题作品,资深主笔李伟为了接近真实的胡适,从安徽到北京到美国到台湾,顺着胡适的命运轨迹,通过采访重新进入历史现场,以清晰流畅的笔调细致地描述了大师的一生。五十年前,他与时代格格不入,五十年后,中国再次与他相遇。
  • 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

    作者:许纪霖,刘擎 主编

    面对价值失范和群体崩解,中国人陷入认同的迷茫:我们是谁?归属感何在?天下、国家或个人,何处是我们认同的心灵家园? 本书汇集了若干学术论文,依主题而分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关于“自由主义的文明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各相关问题或元素的关系问题;二是“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研讨,汇集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认同变化问题;三是译介了西方思想界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当代学者伯恩斯坦的几篇讨论民主政治话题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几位在西方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形成。本书所呈现的各种研究,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怀,或以史为鉴,或以外谏中,有较深刻的学术价值。
  • 逝去的风流

    作者:侯宜杰

    清末十年,国危民困,为平息革命声浪,立宪派人士掀起并领导了一场旨在通过和平改革,铲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立宪运动。投入到这一运动者,既有名不见经传的上百万草民,也有不少各界头面人物,奔赴呼号,为民请命,声势所向,掀起绝大的政治革新巨潮,甚至波及民国初年的政局。著者从报刊和文献辑录相关史料,勾勒出立宪群英的整体风貌,期待为读者了解当时的立宪精英与政治生态提供一部极佳的读本。
  • 章太炎演讲集

    作者:章太炎,章念驰

    本书收录章太炎演讲140篇,其中六成为第一次发表,内中政治性演讲约三成,余为学术演讲,集章太炎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之精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历史、身体、国家

    作者:黄金麟

    这本书基本上想要回答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才有现今的样子?这种身体的发展状态隐含了怎样的历史特定性与危险性?它能否被当成是一种普遍、永恒的身体模式来看待?对这些问题的质疑与回答构成了本书的基本论调。作者希望通过这些讨论来澄清,身体的存在和意义是怎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中,因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更动而被积淀、塑造出来?这本书以四个议题来证明揭示身体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它们分别是:身体的国家化、法权化、时间化、空间化发展。 在身体的国家化发展方面,作者以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系列国民改造运动,以及伴随而来的教育体制改变,来省察身体的国族化发展。身体的法权化发展探讨的是,近代中国的法系由旧有的伦理法演变为权利法时,身体的发展和建构在其中经历了什么变化。  这种改变对独立的身体和国家民族化的身体建构有什么作用?至于在时间化方面,作者论证“世界时间”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侵入中国,对中国的身体所造成的关键影响。而在空间化方面,作者以清末民初的学生运动为例,以游移在街道和公共广场上的身体来检视身体的建构与空间的关联。 通过这些讨论,作者希望呈显一个图像,那就是身体的生成其实是一个非常政治性的过程与结果。这种为了国家,以及经由国家,而形成的身体认知方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世事的演变而消减,相反地,它正以强势的态度主导着当代中国的身体发展。这本书的撰写就是想要开启一道门,让我们一窥这种偏狭发展的危险。
  •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作者:张汝伦

    中国的现代性,不是西方理论能看清的,中国的现代性来自中国人自身。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是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张汝伦,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的种种基本问题和特征,破解中国人思考公共问题的基本思想预设。 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张汝伦老师认为,三大思潮,标着着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现代问题之时所进行的最初探索,这三大思潮,虽表面看是舶来品,中国知识精英对它们的理解,却并非外烁,而是内生,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正是这些后来已经不太容易辨认的本土和传统因素,构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