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韩国现代史

    作者:(韩) 朴泰均

    本书选取韩国现代史中的十个代表性事件,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解读:被坚信无疑的同盟国一次次背弃,朴正熙经济开发计划的缘由远比想象的要深远复杂,阳光政策的起源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越南派兵和青瓦台袭击事件实则密不可分、紧密相连。从日本歪曲历史,到五一六军事政变,金大中阳光政策等,本书以一种敏锐的视角对韩国现代史中的这些疑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和客观的讨论,令人信服。

  • 发现东亚

    作者:宋念申

    重建常识,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今日之东亚与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编辑推荐】

    1. 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 庚子救援研究

    作者:冯志阳

    庚子国变期间,京津沦陷,秩序大乱,南北交通中断,大量京官和难民危在旦夕。上海绅商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中国救济善会和东南济急善会,发起、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救援。

    这是一次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其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施救对象之众、效果之著, 史所罕见。

    庚子国变及其庚子救援的发生,与19世纪中外贸易的南北差异有重大关系。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使得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主要是东南各省,因为丝茶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南。近代化的西洋器物如轮船、电报等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利益分化,东南因而更容易接受西洋器物与文明,北省反之。

    久而久之,南与北,新与旧,俨然对立。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庚子救援虽然是以“东南官绅商民合力筹办”的形象面世,但本质上仍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行动,李鸿章称之为“造端于各人各家亲友之相赈,扩充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济”。庚子救援让以往潜而不彰的“省籍”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末新政时期“省界”意识勃发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识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并最终改变了历史。

  • 袍哥

    作者:王笛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 权力与媒介

    作者:马建标

    本书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并通过此种变迁来审视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以及此种变化的观念如何影响政治权力的运作。本书认为,近代中国社会与文明发生巨大变革的因素,除了既往已为大家所熟知的国家外患和政治变革等显著的“历史事件”外,尚有隐现在这些“事件”的历史深处,引发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结构变革的媒介。

  • 牛史·晚清篇

    作者:谭伯牛

    【编辑推荐】

    ★ 继《战天京》十年后,谭伯牛重温晚清历史,独到视角,重磅发布《牛史》

    ★ 冯唐、罗振宇、余世存、张鸣、许知远、和菜头等一致推荐

    ★ 历史没有真相?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谭伯牛带你看懂晚清

    ★ 这些人与事,百年后思之,仍令人感佩,知者或鲜,值得一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代史研究者谭伯牛关于晚清以降军政人物的另类之作。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故事为纬,在广博的史料基础上,从细节入手,以人性角度厘清了这段群星璀璨历史中的诸多误读,再次展现谭伯牛对历史的精通和对人性的了然,精细打磨一个与你印象中不一样的晚清军政界。

    这里的事,知者或鲜,值得一记;这里的人,百年后思之,仍使今人感佩万分。这里既有爱吐槽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絮絮叨叨的左宗棠,一身痞气的李鸿章;也有靠个人力挽狂澜的名将鲍超,有着高明的权术、却看不清时势走向的“海翁”钱阿穆……在谭伯牛笔下,晚清群雄跳出你我刻板的印象框架,或庄或谐,或悲或喜,尽显鲜活人性。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作者:赵省伟

    本书取材于法国《画刊》《世界画报》、英国《图片报》、意大利《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

    《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创刊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该部分10余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及近260张稀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图片报》创刊于1869年,收录众多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因而成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意大利彩色画报创刊于19世纪90年代,是目前罕有的可以与法国彩色画报相媲美的涉及中国题材的画报。填补了中国早期影像历史的诸多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出版价值。

    编辑推荐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看点:

    1.“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晚清四部曲

    晚清之际发生了三次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1895年甲午战争、1900庚子事变和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我们聚焦三次重大历史事件,选取海外第一手新闻的新闻报道和珍贵历史图片,将陆续推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晚晴三部曲:《海外史料看甲午战争》《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海外史料看日俄战争》,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去解读晚晴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2.《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最新力作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是国内首创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的历史类连续出版物。2018年10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推出新作《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该书资料全部来源于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的近十种画报,是目前国内关于庚子事变海外图文报道史料较为完整、系统的整理。

    3.他者视角,看西方如何报道庚子事变

    傅斯年曾经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尽可能多样、全面的史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历史分析和判断,以及重建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庚子事变这样跨国别的大事件更是如此。法、英、意三国都是庚子事变重要的参与国,而且先后派遣了一大批随军记者。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品外,还利用当时刚刚发展成熟的照相技术,留下了庚子事变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本书收录500余张罕见海外精美图片(随图文字,也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和思考)和20万字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对于重建19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名家评论

    这些画报除了画师手绘的一些精美作品外,还充分利用了那时刚发展起来的照相技术,留住了庚子事变这个重大事件的许多非同一般的侧面、瞬间。这些图片对于构建十九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至于随图文字,多为西方记者当年的现场观察、思考,从今天的立场看,或许有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但毕竟是洋人的视角。这对于重建那场跨国别历史事件的真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矫正中国传统文献的疏漏、误记,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

  • 坚守与突围

    作者:凤凰书品

    李鸿章到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镜鉴?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和国家该如何自处?张鸣、金满楼、徐焰、姜鸣、雷颐等精彩评述,王鲁湘、田桐、陈晓楠等诚挚推荐。为官从政、为人处世必读之作。

    全书回顾了李鸿章从拜曾国藩为师起至暮色年逝的一段历史,分析了李鸿章作为当权大臣的得与失、功与过、罪与悔,肯定了李鸿章作为清代末期改革者的客观形象。他早年落拓,任曾国藩幕僚抱负不得,而后创立淮军,在镇压太平军中屡建奇功,成为封疆大吏。创办洋务运动而使其声望达到顶点,甲午战争却粉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怀着忍辱负重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直至死去。

    李鸿章被视为“再造玄黄”的中兴名臣,是大清帝国的“裱糊匠”和“探照灯”。他的一生,不止是晚清数十年的写照,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全书清晰地展现了大历史下政局中个体的命运与抗争,悲壮鲜活,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此书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诸多国内外优秀的军事、历史文化学者,客观公正,史实准确,令人耳目一新。

    1、“大视野”下重新解读李鸿章 本书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而是在晚清宏大的背景之下,复杂地展现了大历史下政局中个体的命运与抗争。“近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在人生沉浮进退之间,看李鸿章如何突破大清帝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之困局。

    2、为官从政、为人处世必读。

    李鸿章敢于做事,又精于自保;他顾全大局,又自有主张;他倡导洋务,以求国富民强;他周旋于各路势力,游走列强外交……

    从一个无名幕僚成为朝廷重臣,突破重重艰难困境,到达人生巅峰。

    →读懂政治家的处事方法和成功之道。

    3、一个李鸿章,相当于半部近代史。

    李鸿章是传统士大夫和现代改革者的矛盾体,而近代中国则充满了困惑和清醒的交织。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他为清朝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中西杂糅,“开拓”“因循”毕具,抗争与妥协并存。

    以史为鉴,守住底线,韬光养晦,面向未来。

    4、众多专家学者和凤凰卫视主持人共同打造。

    张鸣、金满楼、姜鸣、徐焰、雷颐等22位专家学者精彩评述。

    王鲁湘、田桐、陈晓楠等凤凰卫视主持人诚挚推荐。

  • 历史•声音•学问

    作者:王东杰

    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 旭日残阳

    作者:桑兵

    近代史大家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

    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关键历史节点

    拆解辛亥政坛政治博弈,孙中山袁世凯间的政坛斗法

    【内容介绍】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八篇。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本书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半年左右时间里,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严格意义上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此间孙 中山与袁世凯的政坛过招,可谓棋逢对手。

    本书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辛亥时局动荡之际,杨度、汪精卫等人牵头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以国民大会公决的形式解决重大国事纷争,对以后中国政制架构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武力对峙为背景的南北和谈,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孰取孰舍,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其间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日本的态度至关重要。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最终导致南北和谈破裂,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通过清帝退位,辛亥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果,在实现帝制到共和的跨越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同时也留下重大隐患。前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摇身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在接收清朝旧署与创建民国新阁之际,精心导演了一场南北新旧之争的开国大戏,最终坐收渔人之利,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

    【编辑推荐 】

    1.理解晚清民国关键时期的近代史力作——本书是近代史研究大家桑兵教授继《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之后又一力作,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探究历史进程的脉络走向。

    2.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武昌起事后的半年时间内,中国的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中国往何处去,并不是一个已知的命题。关于清朝如何结束,民国如何建立,既有认识还存在不少盲点误区。本书通过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澄清关于此段历史的诸多误解。

    3.解析辛亥政局各方势力的消长与博弈——辛亥政坛局势瞬息万变,清政府、革命党、以英国日本为主的外国各方势力,都在因应时势变化调整方略、提出诉求。两千年帝制结束最终走向共和,谈判桌上与桌下的密谋斗法和交易妥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方势力角力的结果,是南北和谈由停滞走向破裂,直接迫使清帝退位成为破局之选。

    4.展现辛亥鼎革之际重要人物的枢纽作用——袁世凯、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杨度等辛亥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对晚清民国转折时期时局的发展、历史的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本书尤为细致地展示了袁世凯、孙中山两位政治博弈高手之间的政坛过招。以袁、孙为主的这些辛亥重要人物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共和”在中国的命运。

  • 黄金时代

    作者:[英]本·威尔逊 (Ben Wilson)

    ★ 在这个时代,美国迅速滑向内战

    ★ 对中国来说,这是血腥内乱的年代

    ★ 在印度,反抗英国统治的民族大起义爆发了

    ★ 还有日本、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民族国家自此诞生

    《黄金时代:英国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以19世纪50年代为叙述重点,以期间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为叙述主体,其间以详实的考据和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全球视野的黄金时代的画卷。各类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依次登场,从英国到美国,从法国到俄罗斯,从非洲到亚洲,作者以点带面,将同一事件中涉及的各方面都进行描述,客观全面的展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本书能让读者以全球化的眼光重新审视19世纪50年代这个黄金时代,进一步了解各个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也能使读者了解技术发展对人类进步产生的双面影响,对于读者思考当今全球化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和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威尔逊对19世纪50年代的叙述极为睿智,读来引人入胜……他甚至对乏味的话题都有机智而有趣的见解。例如,他将维多利亚时代的胡子热追溯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他甚至把明尼苏达的历史都写得激动人心。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拥有与主题相配的激动人心的风格……完美……他对政治、经济和个人间相互作用的见解令人钦佩。这是一部很棒的叙事史。

    ——安德鲁·莱西特,《每日电讯报》

    本·威尔逊认为,19世纪50年代应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其间发生的事件塑造了之后几十年的世界。其中重要的包括: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 “淘金热”,也就是前往新发现金矿地区的大规模移民;1851年从伦敦到巴黎的一次海底电报信息传输,从理论上来说,这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连接起来。与此同时,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卷入了与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冲突,世界的联盟关系因此改变。

    ——《BBC历史杂志》

    迷人而又全面地讲述了世界历史上变故多的一个年代,一个国家快速迈入现代的时期……写作方式令人信服,研究也很精细……对一系列相互交织的事件如何造就了今天的社会,威尔逊做了熟练的分析……这本杰作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些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事件对于我们今天理应更加先进的文明依然很有启发性。

    ——亚历山大·拉尔曼《每日快报》

    令人着迷的专著,研究了19世纪50年代改变世界的新技术的爆发以及英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星期日泰晤士报》必读书单

    世界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加速,此后再也未曾停止过。电和蒸汽是关键技术:铁路、轮船、电报和海底电缆在空间和时间上缩小了世界。信息、商品和人口的流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体出现了,它渴望增长、劳动力和新市场……本·威尔逊对这个喧嚣时代的叙述详尽而引人入胜,抓住了它的兴奋点。

    ——伊恩·欧文,《展望》

    19世纪50年代是现代历史上了不起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世界因为技术、贸易、大规模移民和战争而改变。全球经济扩张了五倍;成千上万的家庭移民到地球的另一端,创造他们的新生活;技术革新了通信,轮船和铁路横贯辽阔的大陆和海洋,在缩小世界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英国占据了这个时代的中心位置。它处于国力的波峰,试图决定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命运。通过节奏紧凑、丰富多变的叙述,本·威尔逊再现了这个常常遭到忽视,但对英国和现代世界的形成都至关重要的时代。

  • 日本维新史

    作者:(加) 赫伯特·诺曼

    读懂明治维新,才能了解日本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如何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

    知名日本史学家赫伯特•诺曼代表作,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

    精选六幅明治时期版画作品,直观展现明治时期的社会风貌

    【编辑推荐】

    •时值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重读日本维新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日本。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如何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日本现代化进程的特质及其背后原因为何? 《日本维新史》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赫伯特•诺曼是知名日本史学家,曾任职于加拿大驻日使馆,因此本书既参考日文一手文献,也引用西方学者对明治维新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明治维新史的经典之作。

    【内容介绍】

    《日本维新史》一书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梳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探讨日本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分析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质及背后的原因。

    本书以专题式、夹叙夹议的方式展开。在分析过程中,作者既从纵向角度探讨日本的政治、文化传统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也从横向角度比较世界其他地区的反封建、反殖民革命,如与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进行对比,阐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又与中国进行比较,探讨在面对西方殖民与贸易扩张时,日本与清廷在应对方式上的异同。透过比较,读者能够更好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本书作者赫伯特•诺曼是著名的日本史学家,长期从事日本历史的相关研究,曾任职于加拿大驻日使馆,因此本书既参考日文一手文献,也引用西方学者对明治维新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明治维新史的经典之作。

  • 幻影恐惧

    作者:[英]亚当·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

    对于18世纪后期的执政者和有产阶级而言,法国大革命之后的那些年他们被强烈的焦虑缠绕。君主及其臣子生活在对叛乱的持续恐惧中,认为他们的权力和性命都处于危险之中。在他们自己偏执的想法推动下,他们选择通过监控网络、暴力手段和秘密警察镇压所有的威胁和叛乱,无论这些威胁和叛乱是真 实的还是虚幻的。从此,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在《幻影恐惧》中,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亚当•查莫斯基认为,旨在防止动乱的严厉措施产生了灾难性的和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些措施激起了那些他们想要去镇压的叛乱。到这一时代结束的时候,在整个欧洲大陆,恐怖运动的第一次萌动已然十分明显。欧洲君主们的担心终于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

    《幻影恐惧》探索这个麻烦不断而又引人入胜的时代,从埃德蒙•伯克到玛丽•雪莱的政治家和文化领袖被迫选边站,他们要么支持,要么反对蕴含在新生全能集权国家中的反革命精神。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形势将直接导致1848年的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秩序的崩塌。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一政治妄想时代的遗产之下。这些怀疑和镇压的狂暴岁月是欧洲历史接下来发展的关键。在查莫斯基对这段专横的历史时刻的记载中,绝望的君主逼着世界走上了革命、恐怖和世界大战之路。

    .

    充满才华和原创力。——《经济学家》

    .

    查莫斯基的写作极富天赋,充满奇思妙想,尤其擅长讲述关于俄罗斯的故事。——《大西洋月刊》

    .

    查莫斯基对荒谬的审查制度和无能警察的敏锐观察及其精彩刻画,定会让读者停不下来。——《现代史期刊》(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查莫斯基展示了暴政是怎样带来这些触目惊心、荒诞无稽的可怕结果……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泰晤士报》

    .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从1789年到1848年国家管制在欧洲日益加强的历史……从作者对国家审查、监视、暴行的客观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查莫斯基对于政治史和国际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独到见解。在他看来,是这些暴政本身最终引来了不断的革命反抗。——《华尔街日报》

    .

    这本经勤勉研究、完美撰写的学术著作论点丰富,让人十分信服。亚当•查莫斯基为反动的欧洲正统王朝专制提供了确凿的案例,华丽的贵族式辞藻也恰如其分地将其表现了出来。他在这个过程中将一整队不可侵犯的人物带进了历史的屠宰场。毫无疑问,这是一段修正主义的历史。

    ——安德鲁•罗伯茨,著有《战争风云: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史》

    .

    亚当•查莫斯基凭借独有的资质,优雅地剖析了紧接着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偏执、疑惧和阴谋论。他描绘出这个年代里现代警察国家的诞生,欧洲专制主义的起源以及后来我们所谓的阶级斗争的起点。《幻影恐惧》是一部及时的原创性历史书,它是一部通往过去的指南,同时也让人对当今有所反思。

    ——安妮•阿普尔鲍姆,著作《古拉格:一部历史》,获普利策奖

    .

    一部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重要著作。《幻影恐惧》具有学术性,文字优美而富有趣味,在纵览革命时代的反动欧洲过程中,几乎每一页都有令人赞叹的洞见。

    ——奥兰多•菲吉斯,著有《俄国革命史:1891-1991》

    .

    极具吸引力……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鲜明的旁白。亚当•查莫斯基像宫廷舞会的舞者一样书写:优雅、高贵、技艺精湛、步履稳健。

    ——英国《旁观者》杂志

  • 帝國暮色

    作者: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

    十九世紀中葉清道光年間,中英之間因為走私鴉片和貿易問題開戰,史稱「鴉片戰爭」。這場百餘年前的衝突,在中西雙方的歷史想像中都占有獨特地位。對中國來說,鴉片戰爭代表的是帝制中國最後一個盛世的結束、「百年恥辱」的開端,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威脅下,淪為半殖民地。對西方而言,戰爭是因中國閉關自守、只准西洋商人在廣州一地通商而起,象徵著中國冥頑落後、莫名抗拒自由貿易。

    事實遠比這些簡化的想像複雜太多。

    《太平天國之秋》作者裴士峰,這次要追索的歷史事件,正是這場影響甚鉅的中英戰爭。但他的敘事重心並非放在戰爭本身及其餘波,而是從一七五○年代清廷決定採取廣州單口貿易政策、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遠赴中國覲見乾隆講起,一路講到一八四○年戰爭爆發。作者不僅以極具畫面感的文字,清楚描摹了這數十年間中英及中美之間的交流景象,更企圖藉此傳達一個重要的論點:鴉片戰爭絕非如許多論者所言,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文化衝突,而是在種種錯誤選擇下結成的惡果。

    總而言之,是人推動了這一切。為展現此力量,作者在他搭建的歷史舞臺上,放上了各色人物,有中西商人、有中國官員和英國議員、有各國傳教士,還有海盜。這些人物的神情外貌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內心世界也被深描細剖,在兩百年後的讀者眼前袒露殆盡。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政治格局跟鴉片戰爭爆發的那個世紀大不相同,中國也已今非昔比,躍居強國之列。儘管如此,有一點仍沒變:它和西方列強之間的關係依舊緊張。如果十九世紀中英開戰不是必然,那今日重新認識、回顧鴉片戰爭便有其必要。鑑往未必知來,但歷史教訓或許還是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 声入心通

    作者:王东杰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 大英殖民帝国

    作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

    《大英殖民帝国》讲述了大英殖民帝国萌芽、兴起、扩张、形成、繁荣与衰落的历史。技术进步、大航海时代到来、地理大发现与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帝国的兴起存在怎样的联系?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如何调整国家战略迅速崛起?欧洲争霸战争与大英殖民帝国的形成存在怎样的历史逻辑?繁荣的大英殖民帝国是如何维系的?大英殖民帝国如何因地制宜统治文化差异巨大的殖民地的?面对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大英殖民帝国不回避衰落的现实,并进行自我改革,加速向英联邦过渡的?本书将一一解答。

  • 民国的“失传”

    作者:沈洁

    本书以“印刷”“族群”“规训”为关键词,重新审视清末民初中国革命,讲述其另面的源起、脉络与纵深。从甲午到辛亥,清末知识人的持续激进化,废科举导致的身份位移,新式媒体混杂着国族、种族话题的鼓荡,在印刷工业的扶持下,思想汇流为思潮,推动制度改革、政治迁易。革命因思想、舆论汇聚而来,亦因之众声喧哗,矛盾丛集。而现代政治的确立,经历了一系列自我形构及对他者的规训,国家政治的仪式化运作、民众的日常生活、社区历史记忆构成复杂的权力网络,其中的博弈、妥协与交融构成中国现代国家确立的曲折过程。

  • 虛弱史

    作者:皮國立

    服用歷史以壯陽,

    心靈永不腎虧。

    虛弱年代的強身之道、充血之愛!

    從華人最害羞的軟肋切入,以醫療史的人文視野,

    翻新詮釋民國社會的虛弱與情慾、藥品文化、昔時風尚。

    上承明清時期的補養觀,

    探索民國的性與身體,

    豐饒的情感中蘊藏著堅韌的文化底蘊,

    亦可謂一部東方感覺史。

    西方感覺史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我們也待急起直追,本書梳理民國(1912~1949)及其國民「虛弱感」,特別是與情慾有關的身體、疾病和藥品文化之間的相關性,從醫療史立論,著重當時中西醫學的對照,試圖將虛弱的病態與治療法融進一個性慾與疾病的世界中~~

    民國的病根,也是人心的病根?甚至是微觀世界生活文化史的一冊病歷?皮國立將慾望、虛弱、疾病和藥品等四者放在史學中進行一緊密的對話與結合,開卷《虛弱史》,適以強精固本。

    ◎重點提要

    當我們一起虛弱

    華人特別重視「補養」,簡言之就是怕「虛」。怕虛的原因不外兩端:第一是害怕虛弱的身體觀、其次則是虛弱將會導致相當多的疾病。這種害怕虛弱的身體觀,伴隨西方醫學的傳入,而有新的轉型;民國以來,過去人們的補養、養生概念在中西醫學之間,激盪出更多對話。

    禁慾V.S縱慾

    傳統中醫認為,腎精氣不足時,會出現智力減退、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發育不良等病症。而腎精氣又常與縱慾有關,也因此大宗的補腎補養的廣告出現在這個時代中。本書著重醫療、身體觀和藥品的歷史對話,分析當時民眾對身體內在虛弱的恐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連結。

    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史

    本書所談的歷史,為過往所少談。以虛弱、慾望、疾病和藥品為核心,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各式的材料中探討性與身體的關係,承接明清補養觀,而又能點出近代社會、文化之時代特性與風尚,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社會、文化想像改變的歷程,期許為中國近代史增添一筆色彩。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之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也促使作者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歷程。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歷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而本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首次系統性地對相關現象進行探討,並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文源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哲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許宏彬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郭忠豪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陳光偉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齡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祥麟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蔣竹山

  •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作者:[德] 沃尔弗拉姆•希曼(Wolfram Siemann)

    他是马克思笔下旧时代的开明专制 领袖,也是基辛格极力推崇的“均势外交”代表人物;

    .

    他的一生既见证了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皇朝的兴衰沉浮,也左右了世界秩序的走向;

    .

    从反对拿破仑、遏制法国大革命,到恐惧欧洲革命,他开启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梅特涅时代”。

    .

    【内容简介】

    在历史叙事中,梅特涅一直以与一切自由、民族力量反其道行之的敌人形象出现,是反动的化身。相反,历史学家沃尔弗拉姆•希曼却为这位影响欧洲四十余年的国务活动家赋予了全新的形象。希曼教授在新史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精准且形象地阐述了19世纪上半叶梅特涅在诸多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以及有哪些动机在长时期驱使着他……梅特涅的思想在当时颇为现代,他对社会历史的诊断也洞若观火、极富预见性。所有这些论断与人们到目前为止加罪于他的指责迥然不同。

    .

    【本书获誉】

    一部杰作。

    ——约戈•西姆海斯,《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

    沃尔弗拉姆•希曼为传记写作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约翰内斯•威姆斯,《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

    人们当然可以继续为梅特涅作传,但能更好吗?这将十分渺茫。

    ——安德里亚斯•法姆戈,历史教授,2016.10.25

    .

    为具有牢固学术基础的、永葆价值的、著述优秀的历史类书籍,干净利落地树立起一个范本。

    ——马提亚斯•施蒂克勒,《历史杂志》(Historische Zeitschrift),卷304/1,2017

    .

    多民族欧洲的幻想家……从一个遭人愤恨的反革命分子,变成一位多民族欧洲的思想先驱,以及一位对弱者的需求有着细腻敏锐感觉的政治家。

    ——托马斯•温特,《艾夏赫日报》(Aichacher Zeitung),2018.2.17

    .

    日后谈及梅特涅,此书将为起始。

    ——蕾娜特•瓦格纳,梅尔克在线(Online Merker),2016.7.13

    .

    沃尔弗拉姆•希曼将以他的这部传记改变梅特涅的形象,因此,本书会在长时间内作为一部标准著作而存世。

    ——乌尔斯•布尔曼,《每日邮报》(Die Tagespost),2016.6.4

    .

    确定无疑的是,历史学者沃尔弗拉姆•希曼以他几近千页的传记,让一百五十年来的“梅特涅研究”成了一堆废纸。

    ——贝托尔特•泽瓦尔特,《文学世界》(Literarische Welt),2016.3.19

    .

    沃尔弗拉姆•希曼写了一部关于梅特涅侯爵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著作。安格拉•默克尔应该仔细品读。

    ——亚历山大•卡曼,《时代》(Die Zeit),2016.2.18

  • 二战爆发前十天

    作者:[英]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

    1939年,欧洲局势急转直下,但各国领导人都在极力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英法绥靖主义者一直梦想实现世界争端“大和解”;就连希特勒也只想发动对波兰的局部战争,避免一场直面英法的世界大战。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领导人为遏制战争而进行的频繁交手,却最终在无意间把人类推向了二战的深渊。

    第一回合:

    德国:希特勒用《苏德条约》威慑英法,使其放弃援助波兰

    英国:一改对德妥协的政策,同波兰签署了《互助条约》

    结果:希特勒措手不及,被迫取消8月26日对波兰的进攻

    第二回合:

    英国:主动外交出击,授权瑞典商人促成英德和谈

    德国:瑞典商人产生反效果,希特勒断定英法不会对德宣战

    结果:9月1日,德国发动波兰闪击战

    第三回合:

    法国:寄希望于墨索里尼能劝说希特勒重启和谈

    英国:用“最后通牒”逼迫德国从波兰退兵

    德国:希特勒自认看破了英法的“虚张声势”,拒绝“软硬兼施”

    结果:英法对德正式宣战,二战爆发

    翻开本书,沉浸式感受二战前夕的惊心动魄与阴差阳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