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学

  • 美国高等教育史

    作者:[美]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一部深入、完整、权威且内容翔实的美国高等教育起源和发展史

    ★ 荣获201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等教育分部杰出出版物奖

    ★“美国学院和大学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充分研究后的重磅巨著。”

    《美国高等教育史》完整地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关于这一主题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权威性历史著作,本书追溯了文化不断变化的影响力、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盖格教授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权威历史学家,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学院如何发展出统一又多样化的教育传统,既能承受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能经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传教热情。他展示了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几年中,不同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以及之后的赠地运动、学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转变如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标准的美国大学已经形成,这为其战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史》论述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被视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大学的历史

    作者:克里斯托夫 • 夏尔勒 / 雅克 • 韦尔热

    13 世纪初,大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诞生的? 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的这种教育模式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 自 18 世纪始,大学经历了哪些主要变革? 1945 年以来大学的普及化为“知识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 又涌现出哪些新的困境? 《大学的历史》一书从文化、宗教、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各个时期发生的变革,展现了数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知识传播模式的演进,为 反思当下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具备历史纵深的谱系。

  • 寒门子弟上大学

    作者:[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这是一部贴着写,却能飞起来的书,让人深思,也让人看到希望。——黄灯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李中清、刘擎、黄灯联袂推荐

    2020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皮埃尔·布迪厄最佳图书奖”

    《我们的孩子》《娇惯的心灵》姊妹篇。被大学录取仅是一个开始,在精英大学里做一名穷学生,融入更加困难。他们的格格不入,值得所有人关注。

    --------------------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

    作者:吴式颖 / 李明德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全面呈现了外国教育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高校教育史学科教学的新趋势,对外国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现代教育史的演进过程、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史料翔实,观点鲜明,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基础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

  • 教育心理学

    作者:约翰·桑切克

    本书于2001年第一次出版,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当年的初版最佳教材。为了更好地修订该教材,修订前出版公司收集了大量一线教师关于“期望从教育心理学教材中获得什么”以及“理想的教育心理学教材该是怎样的”等问题的反馈意见,作者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教材做出了修订,保留了第一版中优秀的内容,修改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完成了本版——第二版书籍的出版工作。   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具体明确、针对性强。以往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大多比较理论化,似乎为培养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家所著,而本书专为未来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习者所著,因此相比以往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有更强的实用性。   2、 集思广益,材料丰富而新颖。书中包括作者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很多相关领域的其他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仅引用2000年以后的参考资料就超过600篇。此外,本书有很大的专家顾问团,他们作为特定领域的专家,在本书的编写和修订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建设性意见。   3、 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本书的每个章节中,都有一些特色专栏。例如: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主旨、理解本章内容以获得更好学习效果的学习目标专栏;叙述著名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本章相关内容的教学经验专栏;与各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自我评估专栏;提供与各章内容主题相关的附件资料的网络链接专栏等等。这样的特色专栏共计18个,可为读者更好学习本书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丰富了书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本书更加生动、可读、实用。   从内容来看本书可分为六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概括性介绍,内容是第一章。这部分概述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学说,包括其发展史及有效教育需要财时依靠艺术与科学的原因;说明了教师应有知识技能及责任;此外,还介绍了与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关的一些内容,比如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途径、研究方法、项目评估研究、行为研究和研究型教师,以及研究中面临的挑战等问题。   第二部分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的介绍,内容是第二章及第三章。其中第二章主介绍了人类认知及语言的发展。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社会环境和社会情感发展。   第三部分是对人类差异问题的介绍,内容是第四章到第六章。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个体差异。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社会文化差异。第六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特殊的学习身上。   第四部分是对学习、信息加工(其中包括记忆)以及思维的介绍。内容是第七章到第九章。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的概念以及学习的两大理论——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此外还介绍了教育中的应用行为分析。在第八章中,主要介绍了信息加工方式和本质,记忆的整个过程,专门知识及元认知。   第五部分是对与教师教及学生学相关的一些内容的介绍。内容包括第十章到第十四章。共中第十章是对社会建构主义的介绍,包含教学中的社会建构主义、教师及同伴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安排小组活动和社会建构主义计划等专题。第十一章介绍的学生对特定领域内容的学习和认知,其中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社会等多个领域。第十二章介绍了教学计划,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案与授课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的教案与授课,及教育技术等内容。在第十三章中,作者探讨了动机、教与学的问题。   第六部分是对与评估相关的问题的介绍。内容包括第十五章到十六章。其中第十章介绍的标准化测试和教学。第十六章介绍了教学评估。   总之,本书是师范专业学生以及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习者们的极付佳培训及自学教材。本书的影印出版对于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教育从业和准从业者以及懂英文的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值的庆贺的事。
  • 陶行知文集(上下册)

    作者: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套装上下册)》修订本以原版收集的论著为基础,对照湘版和川版《陶行知全集》,逐篇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了增删篇目。修订原则是:着重收录反映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代表性著作,按年代先后编排,其中对少数论文作了节选,同时对注释也作了补充和修订。对所选论文均对照不同版本进行校勘,力求准确。经过反复斟酌,删去旧版40篇约11万字;同时删去旧版全部诗歌约8万多字,两部分合计20万字,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增补文章80多篇,计21万字。因此,增删大致平衡。修订本按四个时期共收录陶行知论著226篇计70多万字,可以说这册修订本是汇集了陶行知教育论著中最精华的部分,比较全面和集中地反映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书后还附录陶行知生平年表。
  • 韦伯论大学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如果大学不仅提供知识和领悟(方法),而且还教以信仰和“理想”的话,这就超越了科学与学术的界限……”很多大学教师,大多数并不是“激进”的政界的人物,却要充当“政治家”式的政界的中介人,不能遵守作为义务的自律,把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作为教育的特权和当然的任务,正是这样的傲慢自大,会导致大学走进死胡同……这就是马克斯·韦伯,以及他眼中的德国大学! 本书是韦伯的论文集,汇集的主要是当年他在《法兰克福报》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涉及韦伯自身参与的贝恩哈德事件、米歇尔斯事件争论、在德国大学教师会议上的言论以及“社会科学方法论”和“以学术为志业”两篇文章中的相关部分。
  • 理解能力指导散论

    作者:约翰·洛克

    《理解能力指导散论》汇编了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的三篇专著:《理解能力指导散论》《自然哲学要素》和《漫谈绅士的阅读与学习》。洛克在这些著作中论述了心智的锻炼和对真理的追求;洛克所谓的自然哲学要素就是自然科学要素,他以实验科学的精神并采用实验科学的方法观察了物质和宇宙,探索人类的理解能力。 这三篇专著再加上洛克的《教育漫话》,即能全面反映洛克的教育思想全貌。
  • 中等生脱颖而出

    作者:任勇

    《中等生脱颖而出》以平实的语言,剖析青少年学生正确学习的基本方法、健康身心的培养、提升软实力的方法和自我调整管理的方法。《中等生脱颖而出》每章均有导读,每章节除正文和评测练习题外,还有名人名言、励志故事链接,以帮助中等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勇气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

    作者:赫·斯宾塞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作者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斯宾塞教育论著选》除包括斯宾塞原版《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体育》等四篇论文之外,又增加了九篇论文,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 教育社会学

    作者: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德育改革和公民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教育社会学》首先对公民、公民教育、德育等概念予以澄清,然后论述了社会变迁与公民教育的互动关系,并对我国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阐发,最后借鉴国外公民教育思潮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进行了建构尝试。 《教育社会学》有关我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德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参考。
  • 学校生活社会学

    作者:刘云杉

    《学校生活社会学》内容简介:我们怀着兴奋、不安与期盼的心情,把这套《教育社会学》丛书奉献给新世纪的读者。 我们确实很兴奋! 我们的兴奋不为别的,就为我们自己多少也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一点努力。如同我国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教育社会学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1922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先生就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著作《社会与教育》;在其后至1949年的27年间,诸多学者或翻译、或著述、或开课,都为创建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战火频仍、国破民乱的社会状况虽可催发出一些揭露与呐喊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能刺激某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却难以在总体上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我国教育社会学既未能像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初创时期那样,完成在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全部过程,也未能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与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至于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不仅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连生存权利也被彻底剥夺,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整整30年呵。要知道,这30年可是西方教育社会学群雄四起、迅速发展的30年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们便不得不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研究经费的短缺以及学术精神的萎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感到这一学科重建工作的举步维艰……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 The Price of Admission

    作者:Daniel Golden

  • 教育与现代社会

    作者:思想与社会编委会

    本书是关于研究“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人文主义及其教育的不可能性——海德格尔及福柯论人文主义》、《从乡约到乡村建设》、《蔡元培治校与中国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兴起——1917—1923年的北京大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主题研讨:教育与现代社会 导言 指向事情本身的教育:奥古斯丁的《论教师》 教育的自然基础:解读《爱弥尔》前三卷 人文主义及其教育的不可能性——海德格尔及福柯论人文主义 蔡元培治校与中国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兴起——1917—1923年的北京大学 从乡约到乡村建设 研究论文 斯宾诺莎的“出埃及记”——《神学政治论》与“犹太人问题”研究 书评 民主时代的英雄观——评爱默森的《代表人物》
  • 孩子们,你们好!

    作者:[苏] Ш. А. 阿莫纳什维利(Ш.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是苏联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这三部书均被苏联教育部列为推荐给广大教师阅读的教学法参考书。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主要描述小学一年级(书中为6岁儿童预备班,按新学制为一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作者以一个教师在9月1日前夜的思考开始,最后以他对一年级学生的明天的畅想告终。作者选择了5个学日(如开学第一天、学完识字课本、第122个学日,最后一个学日等)展开他的叙述,在叙述解决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任务时,论证了基于从儿童个性的观点和对儿童人道态度的立场解决这些任务的原则和方法,阐述了组织儿童学校生活的总方针和在解决对最年幼的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任务中,教师内在的创造活动.此外,作者还叙述了种种与众不同的把儿童吸引到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来的方式方法。
  • 美国高等教育

    作者:[美] 罗伯特·M·赫钦斯(Robert

    本书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讨论了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第二章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两难困境;第三章阐述什么是普通教育;第四章从普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什么是高等教育。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如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化倾向、学科间的孤立主义现象、学习经典名著的价值和意义、大学应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等等,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学会生存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编著

    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五十周年。
  •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

    作者:[美]R.基思·索耶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主要内容简介:学习科学是研究教与学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涵盖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其他领域。《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向我们展示了教育者如何能够利用学习科学来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课堂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例如科学中心、校外俱乐部、在线远程学习以及基于计算机的辅导软件等。本手册基于有关儿童如何学习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描述了令人振奋的新的课堂环境。《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是一本真正的手册,读者可以用本手册来设计未来的学校——这种学校可以为毕业生参与日益基于知识与创新的全球社会做好准备。
  • 受壓迫者教育學-卅周年版

    作者: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

    本書是弗雷勒最為著名的一本書,已被翻譯成好幾十國語言,雖然已出版超過三十年,還一直在世界上被廣泛閱讀,單單在美國已銷售超過75萬冊。這是他在台灣第一本被翻譯出來的書,同時,本書也是台灣教育社會學會與巨流圖書公司合作出版的「教育社會學叢書」系列的第一本。 在本書中,弗雷勒轉換了教育學的關注焦點,教育的重心從壓迫者轉至受壓迫者身上,而且這種教育學不只是「為了」受壓迫者的教育學,它更是「和」受壓迫者一同進行的教育學。他還比較了囤積式教育與提問式教育之間的不同。在討論提問式教育的同時,他也提到了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僅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學生;學生不僅是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老師。 弗雷勒將教育重心的轉移賦予攻治與社會的意涵,這使得他的教育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在弗雷勒的看法中,民眾的識讀能力與批判意識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教學行動因而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化行動。弗雷勒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探討的當然遠遠超過前面所提及的,而某些更深入的分析與敘述還有待讀者去發掘。 目錄 第一章 受壓迫者教育學辨正;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是如何克服的;壓迫與壓迫者;壓迫與受壓迫者;解放: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自我的成就,而是一種共同相互的過程 第二章 作為壓迫工具的教育「囤積」概念──它的預設──一個批判;作為解放工具的教育「提問」概念──它的預設;「囤積」概念與師生矛盾;「提問」概念與師生矛盾的超越;教育:一個相互的過程,是以世界為其媒介;人們即未完成的存在,他們覺察到本身的不完美,而試圖變得更為完整與人性化。 第三章 對話學──教育的本質即自由的實踐;對話學與對話;對話與計畫內容的尋索;人與世界的關係,「衍生課題」,與教育計畫的內容即自由之實踐;「衍生課題」的探索及其方法;藉由「衍生課題」達到批判意識的甦醒;探究的不同階段。 第四章 反對話學與對話學構成了文化行動理論中的對立理論:前者即壓迫的工具,後者即解放的工具;反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征服、分而治之、操控與文化侵略;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合作、聯合、組織與文化統合
  •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作者:[美] 哈里·F. 沃尔科特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内容简介:在我国,对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职责和素质结构所做的研究比较多,而对这个群体真正地在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研究还很少;对中小学校长的研究,思辨性的和探讨性的比较多,而真正的现场描述和行为分析的研究还几乎没有。 作为一部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对校长做民族志考察的经典,《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则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一位校长的日常生活,有选择性地记录其行为的特定层面,并对校长——这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解释。 因此,《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中文版的出版,对于我国教育及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将给我们提供一种考察中小学校长群体和个体行为的新角度。 2.作为民族志研究的经典范本,《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对我们认识和学习使用这种方法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