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外汉学

  • 前朝梦忆

    作者:[美] 史景迁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ISBN:9787563385393,作者:(美)史景迁 著,温洽溢 译
  • 叫魂

    作者:[美] 孔飞力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 神女

    作者:[美] 薛爱华 著

    (薛爱华是)以往四十年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同义词。——柯睿(Paul W. Kroll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及神话记录者所描述的各种变化有关。它讲述一个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样变成溺死的女子。它讲述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仙女们如何被降格,改造成了平凡的女人身,以及与此同时,那些隐喻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龙变形为虹,或者虹化身为神女,对这类转化,古代中国是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 所以,这本书旨在讨论文学作品中所开掘过的一个主题,它不是理论批评的论文,而是试图探讨一个神话主题的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它不但体现于迷信崇拜之中,而且体现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体现于叙事小说以及抒情诗歌之中——叙事小说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诗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诗人自身。——薛爱华
  • 气的思想

    作者:[日] 小野泽精一,[日] 福永光司,[

    本书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我国战国时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我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沟通了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如果说,概念和范畴是现实和历史关系的同象,那么,此书则从“气”概念这一点出发,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因此,这部著名决不是枯燥的、单一色调的;而是丰富的、色彩斑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它不仅是哲学的考究之作,而且是一部文化史的论著。
  • 中国诗史

    作者:[日]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独到的把握,在本书中尤其能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将文学作品置于一种形而上的背景下去考察,发掘其中所表达的个人与天命的关系;第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力量与激情有—种持续的关注。 这种力量与激情又与中国的天命哲学有一种相互的贯注,构成中国文学特有的精神。所以,吉川幸次郎先生此书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如何把握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色,而在于其极为注重把握中国文学的精神。
  • 王氏之死

    作者:[美]史景迁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 中国的美术及其他

    作者:[日]冈仓天心著

    《中国的美术及其他》是对日本著名思想家、美术家、美术批评与教育家冈仓天心(1862—1913)作品的选译。冈仓天心熟知中国的美术史,读过很多中国的古代典籍,对儒道释均有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多次的中国之行使他的中国观与中国美术观更趋清晰。他将中国的美术分为三种:一、秦汉之前的美术;二、宋以后的美术;三、盛唐的美术。其中,他最为推崇唐代的美术和文化。作为一个美术家,他从不吝言对中国杰出的美术家与美术品的赞美。冈仓天心并不孤立地解读中国的美术,他总是把它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联系在一起。 冈仓天心鼓吹“亚洲是一体的”,这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的征战口号。确实,我们从他的亚洲一体论、亚洲觉醒说、茶道精神阐释直至他的中国观中都不难看出一些军国主义思想的前文化形态。
  • 宋词研究

    作者:(日) 村上哲见

    《宋词研究》是汉学家村上哲见的代表作,是其词学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将此书的上部《唐五代北宋篇》出版为《北宋词研究》,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又以此书获得日本学士院奖恩赐奖。此书分上下两部,上部《唐五代北宋篇》于1976年由创文社出版,分上下两篇,历史地考察了词从唐五代到北宋充分成熟的发展过程,阐明了各种影响因素:上篇唐五代词论借助对温庭筠、《花间集》的分析,解构了词逐渐具备独立的文艺性,成长为韵文文学的经过。下篇北宋词论借助对张先、柳永、苏轼、周邦彦这四个给词的发展带来转机的代表词人分析,论述了词在北宋确立了韵文样式的地位,达到高度成熟的情况。下部《南宋篇》于2006年由创文社出版,借助对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周密这四位南宋顶级词人入木三分的剖析,揭示了南宋词在北宋达到一个顶峰后的演变脉络,指出南宋独有的非官僚专业词人带来了精致细密的词风。附论考察了《杨柳枝》词和陶枕词以及万树的《词律》,澄清了在词史研究中的一些偏见与疑问。
  • 中国古典文化景致

    作者:兴膳宏

    我们这套丛书,没有选择像斯波六郎所著《文选李善注所引尚书考证》,或者太田次郎所著《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的研究》那样大部头的专著,它们学术价值很高而读者面很窄。这些书很重要,等条件具备,也应该译介过来。我们先要做的,是希望读者能认识一批比校好接近的客人,也就是一批学者为非中国学专知识分子写的书。 我们选择的书目,除了几部新人新著外,都是“大学”写的“小书”。或侧重其保留中国文献资料的价值,或侧重对中国本土研究的补阙,或侧重于对中日关系研究的历史作用,或侧重于其在日本学界的影响。取其一点,不必求全,积少成多,不拘一格,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通过这套丛书,读者便可陆续与那些久闻其名而未见其文的好友见面,共享日本中国学之景观。
  • 尘几录

    作者:田晓菲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 迷楼

    作者:[美] 宇文所安

    由宇文所安编著的《迷楼》内容介绍:“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 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 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 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 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 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 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 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 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 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 晚唐

    作者:[美] 宇文所安

    在以“学术散文”的方式串联中唐文学文化史的尝试之后,《晚唐》貌似又回到了传统的文学史架构,以对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的新颖而精审的解读,来勾勒出于中唐诗余韵中的晚唐诗歌,如何在“回瞻”与“迷恋”中既实践着独立的诗歌“写作”,又恰如其分地记录了大唐王朝逐渐解体过程中文人们的体验、感情和他们视野中的世界影像。而对当时诗歌语境和手抄本文化的揭示和强调,又使《晚唐》的文学史视野别具怀抱,从而对重新理解晚唐文学文化乃至社会和历史转型饶富启示。
  • 初唐诗

    作者:(美)宇文所安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 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 《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 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 2004年8月
  •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作者:宇文所安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是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 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 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 盛唐诗

    作者:(美)宇文所安

    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
  • 他山的石头记

    作者:宇文所安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烽火与流星

    作者:田晓菲

    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作者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