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外汉学

  • 国外汉学史

    作者:许光华

  • 中亚简史

    作者:(俄)维·维·巴尔托里德、(法)伯希和

    本书共分为《中亚简史》和《高地亚洲》两部分。 《中亚简史》一书中论述的主要是统治阶级和征服者的政治历史,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很少提到。书中在一些地方还反映出在资产阶级历史学界曾广泛流行的关于东方“永恒的封建主义”的观点。此外,作者在本书中虽未像苏联政府那样露骨地宣扬沙俄兼并中亚地区的“伟大进步意义”,但也未对沙皇俄国的殖民侵略活动进行深刻揭露,一些地方只是一笔带过。 《高地亚洲》为1931年伯氏对法国雪铁龙中亚考察队出发前所做的报告,同时年巴黎出发。书中高度概括地介绍了中央亚细亚两千年的历史,对我们尚有参考价值。个别过时的观点,我们已在相关的地方做了按语。
  • 西方汉学十六讲

    作者:张西平,李雪涛

    《西方汉学简史》是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联合校内外汉学专家共同编写的一本全面梳理介绍西方汉学发展史的教材。本书是2002年北京是精品教材规划项目,经过项目组历史八年的努力,才得以成书。 图书的适用对象:各高等院校中文系、对外汉语教育系必修课海外汉学课程学习者,以及对海外汉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西方汉学简史》是国内有史以来第一本专治西方汉学历史的教科书,希望读者由此而进入西方汉学研究的大门。 本书书后附有“人名译名对照表”, 14个西方主要国家的汉学家囊括其中,包括中文名、西文原名及生卒年,罗列详细,且使用的音序排列方法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作者:魏斐德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

    作者:(美)费正清 编

    本书由费正清主编,由美国远东协会中罔思想文化研究会召集十几位汉学专家分别撰述而成。由于各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使本书成为一部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家的权力运用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笫二部分探讨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中思想所扮演的角包,尤其是那些影响官僚阶级的思想,这些论文的覆盖面很广,诸如: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界定关键术语;描述、评价一些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讨论价值观念的沿革;记述学术取向的变迁;分析外来观点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是一 部影响美国几代汉学家和公众对古中国的研究和阅读取向的专著,被誉为西方对中国文化与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代表作。
  • 智谋

    作者:(瑞士)胜雅律

    图书目录 致中国读者 联邦德国前总理科尔致胜雅律的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现已走向世界(代序) 上卷 序 引言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姑)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下篇 引言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地三十六计 走为上 附:三十六计条目 上卷译后记 下卷译后记 书摘 §1.1 乘屋过海 本计计名与唐代的一个典故有关。关于它的典故有两种说法。下面是第 一种说法,也是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 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欲取高丽……及至海边,只见大水漫漫。 远望高丽,隔海千里。三十万大军如何渡过这汪洋?此时,太宗后悔没有听 从那些谋士的劝告,不该发动这场战争。他马上召集各路将领前来商议渡海 之策。等问到张士贵,张回禀说,要想一想再答复。于是众臣散去。 回到寨中,张士贵派人请薛仁贵来商议此事。薛仁贵思索片刻后答道: “皇上不过是担心大海阻隔,难征高丽。我用一计,保管叫千里海水,来日 踪迹皆无。让太宗和士兵安稳过海,如履平地,您看如何?’’张士贵闻听 惊喜异常。于是薛仁贵回去按计行事。数天后,张士贵及各路将领来见太宗 ,告诉他有一个豪富老人,就住在海上,他想为皇上远渡重洋提供军粮,特 来求见皇上。太宗大喜,传老人进见。随后,老人请太宗及文武官员前往海 边。此时大海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是一万多间房子,并用一幅彩幕围着 。 老人躬身请太宗进入靠东边的一间屋子。室内四壁挂着华丽的锦绣帷幕 ,地上铺着名贵的地毯。太宗及随从官员席地而坐,品尝美酒,心情极为舒 畅。过了一会儿,太宗忽听得房屋四面帷幕被风吹得哗哗直响,波声如雷, 又见桌上杯盏倾斜摇曳,不由心生疑惑,忙命人拉开帷幕观看。只见外面滔 滔海水,无边无际。太宗大惊,问道:“朕这是在什么地方?”张士贵起身 回答:‘‘陛下及三十万大军正在乘船过海,前往高丽。”事已至此,太宗 只好下定决心去打高丽。就这样,太宗坐在“房屋,,中安然渡过了大海。 §1.2海上木城 这是本计典故的又一说法: 太宗率军渡海欲取高丽。十万士兵和战马分乘在1300艘木船上。太宗和 大臣们同乘一艘船,船上龙旗飘扬,好不威风! 三天之后的一天,海上突然起了风暴。刹那问,巨浪翻滚,太宗吓得面 如土色。士兵和战马站立不稳,纷纷跌倒,有的勉强爬起来,马上又摔倒在 甲板上。就是被称为天子的皇上也摔了好几个跟斗。文武百官连滚带爬,叫 苦不迭。太宗胆战心惊地说道:“众位爱卿,朕不想再前进了。” 一些大臣说应继续前进,否则高丽人就会杀到大唐来。但太宗不准,坚 持让船队返航。三天后,船队在登州(在今山东省)靠了岸。太宗和随行官员 在城中住了下来。这时他的军师徐懋功问太宗:“征讨高丽乃国家大事,陛 下怎能就此退兵呢?”太宗答道:“海上风暴实在太可怕了。我宁愿回长安 ,也不愿再乘船东渡了。” 徐懋功说道:“请陛下放心,这场风暴几天就会过去的,海上又会风平 浪静。那时再渡海去打高丽,陛下不会反对吧?” 太宗道:“真如卿所说的最好,不过我们还是再等等看吧!” 晚上,徐懋功来到军营。大将尉迟恭(字敬德)问他:“这么晚到此有何 贵干?”徐懋功说:“我看陛下对东渡作战已失去信心。只有用计骗陛下过 海,才能重新攻打高丽。” 敬德问:“你觉得瞒天过海之计可否用来一试?” 懋功说:“你去张涣那里,叫他想个计来骗过皇上,好使他平安地过海 。” 敬德找到张涣,对他说:“陛下惧怕风浪,不愿再乘船渡海了。你现在 必须尽快想出一计来。好让我们骗皇上过海。这计一定不能让他感到大海的 凶猛,要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安然到达彼岸。”敬德又说道:“我已让人挖 好了一个坑。如果你到天亮时想不出计来,你就给我再挖一人深;若是到中 午你仍想不出计来,就再让你挖一人深;假如到了晚上你依旧无计可施,我 就让你再往下挖一人深,这以后你若还是想不出,我可就要把你活埋了。” 由于敬德以死相逼,张涣只好苦苦思索,最后终于想出一计:买很多粗 壮的树干,让匠人用这些树干搭成一座城池;在城墙内外搭一些房子;房子 周围的地面上铺起厚厚的砂土,种上青草、树木;还要有街道;让士兵装扮 成城中居民;再在城池中央搭建一座三层的楼阁,起名“无风亭”,皇上可 以在此歇息;再找几个和尚,让他们在楼阁中诵经念佛。先让这座木头“城 ”“开”到海上去。若海上风浪骤起,皇上就可以弃船,进“城”躲避风浪 。在无风亭中一坐,他就会高兴得忘却大海的存在,既不会跌跌撞撞,也不 会摔跤。等风势一过,我们就可以鼓励皇上再次登船前进。 张涣这个计得到众人一致赞同,于是按计行事。 三个月后,木城建造完毕,可以使用了。人们把它送下大海,它便慢慢 驶离海岸,在天边消失了。三天过后,徐懋功奏请太宗:“陛下,臣已占过 天象。近来风势转向,不会再有风浪了。是不是眼下就登船启航东渡?” “果真如此,朕准奏。”太宗马上颁旨起程。 航行三日后的一天,海上起了点小风浪。太宗又有些心惊肉跳,说道: “恐怕这是风暴将近的征兆。以朕之见,还是速回登州为好!” P18-19
  • 水之道与德之端

    作者:[美]艾兰

    《水之道与德之端》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兰女士研究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的新著,其切入点非常独特、方法新颖、具有创造性,对国内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通过孔子而思

    作者:[美]郝大维,[美]安乐哲

    这本出色的书充满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新鲜的思考,表达了其对中西文化某些普遍观点的大胆质疑。作者的一个结论就是大儒们都是“审美的”,而非西方意义上由某种表面理性秩序规范支配的所谓“道德的”。 对于它的中国读者来说,《通过孔子而思》域外视角的当代重构,不仅同样勇敢地刷新了习常对自我传统的麻木认知,其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发现所蕴积的对文化有效沟通这一当代问题的思考,则更具深省价值。
  •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上古史卷

    作者:伊沛霞 姚平 主编

    本书包括西方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上古史研究方面的论文12篇,有吉德炜《祖先的创造:晚商宗教及其遗产》、夏含夷《<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蒲立本《姬、姜:异性族群在周人政治整体组织中的角色》、鲁惟一《中国统一的观念:从早期帝国中观察》等等,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经济生活、宗教习俗、政治传统等方面展开全面剖析。
  • 中国印象

    作者:何兆武,柳卸林

    由何兆武和柳卸林主编的《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共收集62位外国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他们又都处在不同的时代,从而,我们可从他们对中国的论述中,了解到中国形象在世界历史上的变化。他们中有的超越了本民族文化的限制,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因而,他们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他们中有的从他们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中国的某个问题进行论述,这种论述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本身。他们中大多都是从非中国人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的,这种论述都具有比较研究的特色。所以,他们的论述又有益于我们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他们中有的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同情、关切,给我们带来了别国民族的友情,他们的言语也成了中外关系史上珍贵的资料。
  • 道教研究论集

    作者:柏夷

    《道教研究论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宗教研究系讲座教授柏夷的论文集,收录了柏夷有关中国道教的14篇论文。作为美国最主要的道教学家之一,柏夷的道教研究具有鲜明的文化史烙印,注重道教历史的发微剔幽,常能勾勒出其他学者看不到的暗流,于无声处别开生面。同时,秉承文献阐释的传统,他对道教文献,尤其是道教灵宝文献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功力。这本论文集不仅收录了柏夷的一些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而且风格多样,类型丰富,虽都是以小题目入手,却对启发学者的研究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 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

    作者:李孝迁 编校

    作者酝酿《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已近10年,绝非应时之作,该书文献收录完备,大部分为最新发现,在相关学者的传记或文集或年谱,均未收录或提及。有些文章直接出自海外汉学家的中国留学生之手,如陆侃如、郭子雄、姚从吾、王静如、雷海宗、李璜、杨堃等,当事人写当时事,对国外汉学的理解自然比今人更为透彻,更为准确,评价亦可能较为客观,对现今海外汉学史研究仍具积极的参考价值;最后,这些文献不仅对研究汉学史有用,而且也是研究近代中国学术史一份不应忽视的宝贵资料。
  •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

    作者:张聪,姚平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作者张聪、姚平)收录了《儒学研究的新方向:对“新儒学”与“道学”之区别的考察途径》;《宋明理学与地方社会:一个12至16世纪间的个案》;《科举考试与帝制中国晚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明清社会的信息沟通方式、阶级与意识》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妇女史卷

    作者:伊沛霞,姚平 主编

    本书包括有关中国妇女史研究方面的论文13篇,均出自当今西方著名的汉学家之手,分别为高彦颐、金滋炫、皮歌特《<古代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女性与儒教文化>前言》、董慕达《中国战国和汉朝时期(公元前453年-公元220年)的母子关系》、柏文莉《身份变化:中国宋朝艺妓与士人》、柯丽德《明中期江南的祠堂、统治阶层特点及寡妇守节的流行》、柏韵清《元代的收继婚与贞节观的复兴》、伊沛霞《性别与汉学:十四到十九世纪西方对缠足不断变迁的诠释》、曼素恩《章学诚(1738-1801)的<妇学>: 中国女性文化史的开篇之作》、方秀洁《书写自我,书写人生: 沈善宝(1808-1862)性别化自传/传记的书写实践》、季家珍《融合的向往形象:二十世纪初的中西列女》等。
  • 书法与古籍

    作者:牟复礼,朱鸿林

    《书法与古籍》无意深入探究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容,而旨在试图展示理解这种形式确有问题,并明确厘定其界限。藉此至少有助于观看和沉思此番名为“书法与古籍”展览所选诸项展品。因此,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先要理解何以导致书法在东亚如此重要;其次,必须认识书法在中国与东亚古籍漫长发展史起到什么作用。当然,只限于展品本身所带来的眼福而未加深究也不为其过。上述两个问题同样恰切,而后者可以导致从外部观察一种文明时最常见、最严重的错误:想当然地类比原本乌有之物。我们起码致力于展现中国书法之为迥异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书法。
  • 道教(第一卷)

    作者:【日】福井康顺,山琦宏,木村英一,酒井忠

  • 德国汉学

    作者:(德)马汉茂,(德)汉雅娜,(中)张西平

    本书是一部关于德国汉学的理论专著,论述了德国汉学随着德国历史的变迁经历的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德国汉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一幅百余年来现代德国的政治和人文科学演变的缩影图。本书适合汉学发展研究者。 德国汉学随着德国历史的变迁经历了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首先受到帝国扩张主义的影响。在希特勒的纳粹时代,部分学者被迫流亡。而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也使得双方汉学研究的路向南辕北辙:东德汉学为逃避政治的敏感而长期处于孤立地位,并遁入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安全”研究课题中;而六七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冲击,则促进了西德汉学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方法的开放性。1990年东西德统一,双方的汉学重新接轨。德国汉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一幅百余年来现代德国的政治和人文科学演变的缩影图。1997年马汉茂主持召开了德国汉学协会第八届年会,全面总结德语区汉学的历史并出版了《德语世界的汉学发展:历史、人物与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译本,就是德文原书的主体和精华。
  • 欧洲早期汉学史

    作者:张西平

    本书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这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这样的认识将传教士在中国的整个活动和写作都纳入了欧洲早期汉学的历史,从而,将中国明清之际的中国天主教史和欧洲早期汉学的发生放在一个历史的平台上,给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一个全球化的视野。
  •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

    作者:伊沛霞 姚平 主编

    本书收当代西方著名汉学家施坚雅、郝若贝、彭慕兰等有关中国中古史研究论文12篇,多角度展现了中国中世纪史的面貌,对国内学界当有借鉴作用。
  • 从汉学到中国学

    作者:钱婉约

    本著作是从“日本中国学”的宏观视角着眼,以五章三十六节的布局,论述从“汉学”到“中国学”的学术史历程,包括在这一特定时空中日本学界对中国“语文”把握的转变、“书物”的传递以及经典性学者的学术建树与“中国观”内涵的诸层面特征,从而使读者在一个较为阔大的场景中对特定时期中的日本中国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本书设立“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章,研讨了由七位学者对“中国”与“中国文化”在普遍研究中提升了的理性表述。我认为这是常常被我们的研究者所忽略而其实又是“中国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当一个研究者把“中国文化”作为“他者”而介入其中进行属于他自己的阐述的时候,他一定存在着隐性的或显性的具有一般意义的“中国观念”,否则,他就不可能把“中国文化”确立为他研究的“客体”。一个成熟的“中国学家”在他进行的各种具体的课题研究中,一定贯穿着他的基本的或正在发展着的“中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