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外汉学

  • Chinese History

    作者:Endymion Wilkinson

  •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

    作者:(日)沟口雄三

    本书由《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和《所谓东林派人士的思想》两部分构成,书中以李贽、戴震等人及东林派人士为重点,对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的变化与发展作了比较深入的解剖。 本书的意图就在于从不得不屈折转变为自由。对欧洲既不是抵抗也不是追随。既然接受了“近代”这个概念,那么索性使它扎根于亚洲。如果要在本来和欧洲异体的亚洲看透“近代”,那就只有上溯到亚洲的前近代,并在其中找到渊源。也就是说,以亚洲固有的概念重新构成“近代”。 出自对“近代”的屈折感,我遂以中国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我的本心是希望由此亲自认识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固有的或本来的历史价值。本书就是这种摸索或试验的一个过程。
  • 1907年中国纪行

    作者:(俄)阿列克谢耶夫,[法}沙畹

    该书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于1907年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中国华北的科学考察日记,内容涵盖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俄罗斯乃至欧洲汉学界享有盛誉。在阿氏笔下,普通百姓、各级官吏以及欧洲侨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一篇篇日记像一幅幅老照片把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民生展现在读者眼前。虽然这些日记的写作时间距今已近百年,但对了解旧中国社会现实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该书于1958年在前苏联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德文和意大利文出版。我国学人一直期望能把此书译介到中国来,但由于翻译难度较大,一直未能实现。外国语学院西语系阎国栋副教授迎难而上,终于译出此书,将这部重要的俄罗斯汉学名著呈献给中国读者。
  • Golden-Silk Smoke

    作者:Carol Benedict

    From the long-stemmed pipe to snuff, the water pipe, hand-rolled cigarettes, and finally, manufactured cigarettes, the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 is the fascinating story of a commodity that became a hallmark of modern mass consumerism. Carol Benedict follows the spread of Chinese tobacco use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en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from the New Worl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ized tobacco cultivation, and to the present day. Along the way, she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have shaped China’s highly gendered tobacco cultures, and shows how they have evolved within a broad, comparative world-historical framework. Drawing from a wealth of historical sources—gazetteers, literati jottings (biji), Chinese materia medica, Qing poetry, modern short stories,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newspapers, travel memoirs, social surveys, advertisements, and more—Golden-Silk Smoke not only uncovers the long and dynamic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 but also sheds new light on global histories of fashion and consumption.
  • 西文文献中的中国

    作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编

    从西文文献中寻找中国资料,是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反观中国的重要途径。而对西文文献的系统发掘和利用,可能对中国研究带来质的变化。复旦文史研究院以“西文文献中的中国”为题,邀请中西方学者,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所藏的西文中国文献情况,运用这一新的研究工具,深化学界对中国史和中西交流的研究。
  •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亚瑟·亨·史密斯

    鲁迅在他的《“立此存照”(三)》中说,希望有人把这本书译出来,以结束“安于自欺、并以欺人”的局面。他权人们把史密斯的书当作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作者:(法) 葛兰言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内容简介:公元前2世纪分裂割据的诸侯国统一之前,与其说是因为相似的政治关系而被联系在一起。不如说实则是因为共同的文化。而这种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为差异性的存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但在《封建宗教》一章中我并没有涉及有关差异性的探讨。没有把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独特性纳入其中。
  • 远东国际关系史

    作者:马士宓亨利

    《远东国际关系史》是二、三十年代问世的一部研究远东国际关系的名著。全书三十章,首三章介绍远东的地理要素、古代西方与远东的关系、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欧洲与远东的关系,其余依次叙述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西方列强(主要是英、美、法、俄)与远东各国的关系,以及远东各国相互之间的关系。
  •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作者:张灏

    本书分别讲述了谭嗣同的一、性格、身世与环境;二、心路历程之一:宗教心灵的涌现;三、心路历程之二:影响和变化;四、心路历程之三:由保守到激进;五、仁学。
  • 国学与汉学

    作者:桑兵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兴与象

    作者:夏含夷

    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ISBN:9787532562985,作者:(美)夏含夷 著
  • 观察中国

    作者:费正清

    《汉阅学术文库:观察中国》内容简介:一位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对近、现代中国局势的观察与评论。这是对中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的论著。全书主要围绕“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交往”、“两国的历史与发展”等中心问题展开,详细介绍了美国学者独特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 另:《汉阅学术文库:观察中国》也是费正清怀念其最得意弟子西奥多•H•怀特(白修德)之作。白修德因在1942年深入河南境内报道大饥荒而被中国百姓所熟知。
  •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作者:[日]寺地遵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ISBN:9789578571259,作者:寺地遵著;刘静贞,李今芸译
  • 史与物

    作者:祖艳馥

    中国近代学术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经历二段式,在数十年里,完成从学术共同体到专业性学术机构的蜕变的?祖艳馥、达西娅·维埃荷-罗斯编著的《史与物:中国学者与法国汉学家论学书札辑注》通过新近发现的约五十封珍贵信件,暨“汉学祭酒”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与中国国学大师和学术机构等的学术互动信件,及对这批信件的考释,精彩呈现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生和变迁。同时,本书也将通过信件所涵赋的独立话语,向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路径,认知在中西学术互动的某个繁盛时期,在人的运动和物的运动之后,思想,是如何运动的。
  • 义旨之争

    作者:魏希德

    中国的科举考试沿袭了一千多年,对国家政治、士人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特别在南宋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普通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选择。本书着重研究科举规范在南宋的变迁,运用文化场域的理论,探讨朝廷、教师、考生、书商等群体之间围绕着科举话语权展开的竞争。作者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最终代替了永嘉学派成为科举考试标准的制定者,科举也因此成为理学兴起的历史原因之一。
  • 历史的严妆

    作者:蔡涵墨

    本书作者是一位地道的美国人。这是他研究中国宋代人物和文献的一部论文集,包括7篇专文和1篇书评。原用英文写成并在西方学术期刊正式发表过,现经过多方努力,已译成中文。书中运用文本考古学的方法——即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文献产生和流传、改造的历史,力图恢复文献本身的面貌,还原文献作者原本的真实意图及被篡改的经过,在个别案例中甚至建立起一个文献不断被后人改造的链条,揭穿了许多历史真象,如秦桧和蔡京的功过善恶、金人攻陷汴京的隐曲等。通过细密的文献考证,作者证明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李心传《道命录》等史家著作的可信度,同时使朱熹及其后来道学家对历史文献大做手脚的事实浮出水面,拨云见日,令人耳目一新,使人们对11-12世纪那段宋代历史产生颠覆性的认识。本书极具史学方法论上的意义,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意义,相信将对宋代思想史、宋代人物和宋代史学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 汉学菁华

    作者:丁韪良

    本书分为五卷,分别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宗教、哲学、教育、外交等几个领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一进行了阐述,这些题目是作者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书中所引用的材料完全取自中文典籍。让中国沟通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实现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融,这是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 在第一卷论述中国的古代技术和科学的章节里,尊崇孔孟之道的丁韪良告诉世界,中国的孟子早在公元前400年就已经提出了进化论。这一卷还论述了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中国人的炼丹术对西方化学工业的影响。 第二卷论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渊源,详细介绍了李白等重要文学家。 在第三卷中常常使用对比的手法,阐述中国的儒、道、佛三教,以及中国人的祭祖行为。 第四卷论述了中国的教育,着重介绍了他所青睐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并指出:西方世界若能采用这一制度来选拔人才,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在本书的第五卷,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史官、国际关系和外交等议题进行论述。值得注意的是,丁韪良是第一个将国际法——《万国公法》译成中文,并由清政府拨专款付印出版的人。
  • 中华大帝国史

    作者:Juan Gonzalez de Men

    《中华大帝国史》内容简介:首先,门多萨有的章节完全或大部分采录自上述两位作者,这一类比较容易辨识。但在文字上常有所改动,有时还有增添。举一个例子。克路士记中国的物产说:“有一种许多果园都产的水果,结在树叶粗大的大树上,这种水果大如圆李,稍大些,去皮后就是特殊的和稀罕的水果。没有人能吃个够,因为它使人老想再吃,不管人们吃得不能再多了,它仍然不造成伤害。这种水果有另一种小些的,但越大越佳。它叫做荔枝(Lechias)。”这是我所能查到的欧洲对我们南部这种特殊水果的最早记载。门多萨采用了这个记载,把它改写成:“他们(中国人)还有一种叫做荔枝的果子,十分好吃,尽管大量地吃,却从不伤身体。”而有不少章节,几乎都是据克路士和拉达重新编写。
  • 清初扬州文化

    作者:(美)梅尔清

    《清初扬州文化》依据史料,以清初扬州地方文化为主题,从文人、文学和名胜之间的联系入手,叙述了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士大夫群体的复杂经历,以及文人社会网络在遭受创伤之后的重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