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外汉学

  • 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

    作者:蒋寅

    目录 前言 1.中国文学里的融合性 斯波六郎 2.中国诗的性格 松浦友久 ——诗与语言 3.中国诗中的自传 川合康三★ 4.中国的山水诗与外界认识 高津 孝★ 5.无常观——日中文学比较一端 川合康三★ 6.皇皇者华篇与采薇篇 赤塚忠 ——中国古代剧诗试论 7.刘长卿集传本考 高桥良行 8附:日本现存刘长卿集解题 高桥良行 ——日本享受唐诗史的一个侧面 9. 唐代的禘袷论争及其意义 户崎哲彦★ 10. 游戏的文学 川合康三★ ——以韩愈的"戏"为中心 11.作为回忆录的《白氏文集》 丸山茂★ 12. 现代诗学的黎明 松浦友久★ ——关于闻一多的《律诗底研究》 13.枯木上开放的诗 兴膳宏★ --诗歌意象谱系一考 14.中唐诗在唐诗之流中的位置 市川桃子★ ——由樱桃的描写方式作出的分析 15. 荷衰芙蓉死 市川桃子★ ——审美意识的变迁 16. 作为诗语的"怨"与"恨" 松浦友久 ——以闺怨诗为中心 17.峰与蝶 深泽一幸★ ——李商隐诗的性表象
  • 庄子四讲

    作者:[瑞士]毕来德

    《庄子四讲》是一本由瑞士汉学家毕来德撰写,面向西方读者介绍庄子思想的小书,自2002年在法国以法语出版后,印刷多次,在西方汉学界和普通法语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庄子四讲》跳出了自郭象以降的庄子解释传统,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学术思想,提出了以“机制”等概念理解庄子的新思路,对《庄子》原典做出了独到的阐释。《庄子四讲》中文版的问世必将有助于中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一种新颖的庄子思想的西方解读方式,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
  •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作者:James J. Y. Liu

    This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oetry serves as a primer for English-speakers eager to exp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enjoyment of Chinese culture. James J. Y. Liu first examines the Chinese language as a medium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contrary to the usual focus on the visual qualities of Chinese script, emphasizes the auditory effects of Chinese verse. He provides a succinct survey of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concludes with his own view of poetry, based upon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s. "[This] books should be read by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Chinese poetry."--Achilles Fang, "Poetry" "[This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poetry, lucidly presented in a way that will attract a wide audience, and offering an original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s that will stimulate and inspire students of poetry everywhere."--Hans H. Frankel,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This is a book which can be recommended without reservation to anyone who wants to explore the world of Chinese poetry in translation."--James R. Hightower,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作者:Stephen Owen

    Book Description Over the centuries,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became embedded in a chronological account with great cultural resonance and came to be transmitted in versions accepted as authoritative. But modern scholarship has questioned components of the account and cast doubt on the accuracy of received texts. The result has destabilized the study of early Chinese poetry. This study adopts a double approach to the poetry compose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first century b.c.e. and the third century c.e. First, it examines extant material from this period synchronically, as if it were not historically arranged, with some poems attached to authors and some not. By setting aside putative differences of author and genre, Stephen Owen argues, we can see that this was "one poetry," created from a shared poetic repertoire and compositional practices. Second, it considers how the scholars of the late fifth and early sixth centuries selected this material and reshaped it to produce the standard account of classical poetry. As Owen shows, early poetry comes to us through reproduction--reproduction by those who knew the poem and transmitted it, by musicians who performed it, and by scribes and anthologists--all of whom changed texts to suit their needs.
  • 中国美学问题

    作者:[美]苏源熙

    《中国美学问题》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现任会长、耶鲁大学苏源熙(HaunSaussy)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的名著。作者通过讨论中国的《诗经》,注释史,从而广泛地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比较诗学的课题。《中国美学问题(海外)》采用解构主义的修辞阅读方法,重构了中国儒家对于《诗经》诗歌的注释方式,将其视为一种“讽寓性”的古典美学模式;又以同样的修辞阅读法,重新解读了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哲学问题的争论和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哲学论述,并将这两者与儒家注经并置,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可资比较的、以美学模式建构中国历史的创造。另一方面,此书在《诗经》研究上也颇多新见,具体分析了《诗经》从“诗言志”到”诗以言志”中得到“讽寓性”意义的过程,指出《国风》讽寓意义的获得与汉儒将注释《雅》《颂》的传统、施加到<国风)上有关,又分析了《诗大序》及其理论来源《礼记.乐记》两者差异中表现出的意义,而在对《诗经》具体文本的细读中也能发现重大的理论问题。
  •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作者:徐志啸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重点阐述和评析北美代表学者在中国古代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内涵、特点、风格及其专长,顺序上,先总体概括北美学者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特点,后分述各代表学者(以出生时间为序,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而后概述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方法,希望由此从宏观到微观,二者结合,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从而为中国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诗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 高本汉诗经注释(上下)

    作者:高本漢

    《高本汉诗经注释(上下)》,本书以音韵学的方法来注释诗经,较众多的解诗著作更为科学、有逻辑性。作者将历来存在的有争端的诗句一一罗列,以音读的方式来辨其正伪,颇具说服力。
  • 韩愈和孟郊的诗歌

    作者:(美)斯蒂芬.欧文

    本书包括:复古与唐诗、孟郊早期的诗歌、韩愈早年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孟郊的失意诗及后期诗歌创作、韩愈:叙事体的发展、韩愈的贬谪生活:804年~806年等14章。
  • 人歌人哭大旗前

    作者:[日] 木山英雄

    木山英雄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诗的方法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展开论述,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心理变动,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该书出版之后,受到日中两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 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

    作者:【美】宇文所安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继《初唐诗》、《盛唐诗》文学史研究之后,经十年孕育而成的第一部非系统处理的诗歌理论力作。原书虽出版较早,但其中仍可以见出许多他后来发展的文学观念。在此书中,宇文所安提出了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这一重要命题,并做出了全面阐发、论述。套用费罗诺萨发现中国文字是诗歌的理想语言的句式,可以说,宇文所安发现非虚构诗学传统中的中国诗歌是理想的诗歌,它来自自然的多样性,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的诗歌作为神性的诗人创造的第二自然的颠覆。阅读中国诗歌须放弃将诗歌作为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的观念,而应栖居于同时代诗歌语境中聆听真实的声音。
  • 词与文类研究

    作者:(美国)孙康宜著、李奭学译

    本书的观念架构系以诗体的发展为主,所标举的文体研究系建立在两个基设之上:其一,诗体的演进乃时代新美学与文化观的反应;第二,诗体的根本意义植基于其恒动的演化史上。本书重点在处理词史早期大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范畴希望能借此彰显词独特的结构原则。本书的骨干围绕词的两个层面撑起。首先,就词的整体性而言,我们必须从其独特的形式(如平仄与分片的原则),从其结构(亦即构词方式),或从其功能(如主、客体的关系)来分析。其次,追踪分析文类发展的历时性面向,从“史”的观点追索历代大词家之间的联系。 “词”是通俗文学直接瀹启下的产物,在发展成“体”之前,乃为通俗曲词或娱众佳音。而词人不断把通俗曲词化为文人词的努力,在词体的发展史上亦辙迹分明。本书第一章主要论点在此。 接下来研究了五位大词家,都是词史早期的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与苏轼,从中窥见词的发展过程。
  • 中国文学理论

    作者:[美]刘若愚

    作者在本书中从当代文学理论的不同视角来研究和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以行上理论、决定理论、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和实用理论等西方文论的范畴为框架来挖掘中国文学的价值,力图打破中西文化研究的壁垒。作者指出,各种异质文化中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提出一个“最终的一般的文学理论”。除了研究视角的独特之外,本书还开辟了不少新的研究空间,为之后的比较诗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因此本书又被认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 中国美学问题

    作者:[美] 苏源熙

    本书采用解构主义的修辞阅读方法,重构了中国儒家注释对于《诗经》诗歌的注释方式,将其视为一种“讽寓性”的古典美学模式。又以同样的修辞阅读法,重新解读了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哲学问题的争论和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哲学论述,并将这两者与儒家注经者并置,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可资比较的、以美学模式建构中国历史的创造。
  • 水浒论衡

    作者:马幼垣

    水浒名家马幼垣的研究论文结集。以其精湛的考据功夫、深厚的学养和不凡的见识,通过遍访存世的《水浒》罕本,在做足了版本的精细比勘之后,为我们厘清了水浒研究中的多个关键问题,如:《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它成书于何时?与水浒杂剧及话本有着怎样的相互承接或影响?数种不同的版本(繁、简本系统)之间又是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考据之外,作者亦对《水浒传》的谋篇布局、情节、场面和人物有着精彩的分析和点评。
  •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

    作者:(日本)小尾郊一

  • 美典

    作者:高友工

    “美典”是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作者高友工创制的术语,即在文化史中形成的艺术典范,中国的唐诗、草书、宋元绘画等。本书是关于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最重要论文的结集,包括论文九篇,附录三篇,涉及美学和“美典”两个核心论题。
  • 抒情与描写

    作者:孙康宜

    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是由极其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在传统与个人独创的互动和互补之间,文学才逐渐显示出它的多样化。本书中作者在分析六朝诗歌之时,选择了“表现”和“描写”这两个文学因素,来作为检验个别诗人风格的参照点,主要因为在80年代初期的美国文学批评界中,“描写”正是许多批评家所探讨的重点。在逐渐走向后现代的趋势中,人们开始对视觉经验的诸多含义产生了格外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也就直接促成了文学研究者对“描写”的兴趣。传统与个人创造的相互作用是本书关注的中心,书中所论及的五位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都寻求将自己的抒情与过去的典范联系在一起。
  • 唐诗三论

    作者:高友工,梅祖麟

    本书辑录了海外著名学者高友工、梅祖麟于1968至1978年间共同撰写的三篇研究唐诗的经典论文:《杜甫的<秋兴>:语言学批评的实践.》《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唐诗的语义、隐喻和典故》。两位作者从语言学角度,运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研究唐诗,对诗歌的语义变化、节奏转换、繁复意象及错综语汇进行了细致详实的分析,并在论述过程中对中西诗歌作了精湛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进入中国古典诗歌世界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