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architecture

  • 密斯·凡·德·罗

    作者:刘先觉

  • 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

    作者:[荷] 亚历山大·佐尼斯 Alexand

    自帕拉第奥以来,没有哪位建筑师拥有如勒·柯布西耶一样持久的影响力正像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一样,勒·柯布西耶在本行业内外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通过为数众多的建筑设计、城市项目、绘画、雕塑、蓝图和著述,他成功地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机器与隐喻的诗学,对人们观察、应用和创造建筑的方式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勒·柯布西耶不仅仅是现代建筑的设计师,也是现代生活的设计师。 本书以一种简洁而全面的方式探讨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事业,这种方法与上世纪革命性的进步相关联而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事业正是在这样土壤中得以萌芽,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勒·柯布西耶是怎样在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先锋派文化、社会政治经济运动以及新技术的语境中进行工作,从中不仅仅创造了精妙的平衡,并且实现了综合。本书进一步阐明,勒·柯布西耶本人作为创造者,构思、诱导并促成了20世界进步中许多的部分。勒·柯布西耶不仅是20世纪的建筑师,也是人类创造里的原型。
  • 邬达克

    作者:[意]卢卡·彭切里尼,[匈]尤利娅·切伊

    本书是在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的博士研究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兼具传记和建筑研究双重性质,以年代为经、建筑活动为纬,勾勒出了邬达克动荡漂泊的一生,以及在建筑专业领域的兢兢业业与出色表现。该书堪称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邬达克的最新、最深入和翔实的一部著作。
  • 破土

    作者:[美] 丹尼尔·李布斯金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 李布斯金的建筑作品,回归地域、文化、族群、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的声音,讲述流动的时间故事。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墙角,圆弧的屋顶、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无尽反射的水晶体,没有一个空间不让人驻足反思——从刻满世代伤痕与哀悼气氛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到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旁的螺旋体,拆解冲突本质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重现画家密闭幽室的努斯鲍姆美术馆,乃至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中呼应自由女神火炬的“自由塔”,将双塔崩塌时刻凝结的“光之楔”。 除了阐述建筑师自己的创作理念,书中还穿插他对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省思。这不只是一本建筑师的回忆录。
  • 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6隈研吾/建筑构造细部

    作者: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编

    《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6隈研吾/建筑构造细部)》主要介绍了日本资深建筑师隈研吾近十年来在材料与建筑构造细部关系上所作的研究与实践。隈研吾在建筑设计和构造细部的推敲上细致而又不羁,从传统的建材玻璃、石材、木材、PC、砖、竹、夯土块到稻秸草、塑料甚至和纸,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建筑精品。《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6隈研吾/建筑构造细部)》图片、线图丰富,实为广大建筑院校师生及设计院、研究所相关从业人员值得收藏的宝贵参考资料。
  • 林徽因讲建筑

    作者:林徽因

    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垒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 建筑的诗学

    作者:岩冈龙夫,奥山信一,曾我部昌史,刘东洋,

    坂本一成是日本当代在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与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师,他设计的住宅建筑不追求哗众取宠的形式,而用全部的精力让居者爱其屋,代表了日本建筑关注日常、以人为本的一支传统,越来越受到当下世人的瞩目与推崇。 本书通过坂本大量作品、对话和文章展现了对包括形式意义在内的诸多话题的缜密思考,其整体风格正如坂本一成的建筑作品,平坦、温和,又带有些许惊喜般的构成,呈现给人们的是远离流行的质朴。该书特意选择了“对话”而非“文章”式的说教,目的就是希望以倾心交谈的方式让读者更直观地聆听到坂本的“心声”。在配图上,更多地选择“图纸”来传递建筑语言本身的信息。这是一本为中国读者全新打造的坂本一成专辑,图纸数量史无前例,理论表述在对话中呈现。
  • 作为隐喻的建筑

    作者:【日本】柄谷行人

    《作为隐喻的建筑》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世俗批评”,在马克思“社会性外部”和维特根斯坦“绝对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方法。
  • 负建筑

    作者:[日] 隈研吾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声”?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 建筑诞生的时刻

    作者:(日) 藤本壮介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本书系统地呈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灵感之源。在书中,森林中自生自发的生态秩序、巴赫的曲谱都可以启发藤本对于建筑的思考,他的作品也因而超越了建筑层面,呈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状态,这也使得读者通过他的文字理解其建筑作品成为可能,这是一位杰出建筑师的自我解读,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本书第一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伟大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超越人类控制的范围。
  • 十宅论

    作者:[日] 隈研吾

    十种日本人的居住文化与要求,以及十种日本住宅的特点与功能。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从“人人都想有个家”的公众心理出发,凭借对建筑史和建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判断,探讨消费者最实际的消费需求,综合教育背景、文化偏好、社会阶层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力图让只拥有模糊偏好的消费者清楚看到自己的具体要求:住宅结构、外观、户型,等等。书中配有日本社会阶层划分表,以及典型日本住宅的户型图和内部空间设计透视图,实用并有趣味。
  • 开门见山色

    作者:阮庆岳

    建筑除了响应技术、预算以及现实需求外,当还要有些为人类环境所做出善意出发的思维。 创作过程的困难挑战,是与现实诱惑相互交加共存的,当为与不当为的扶择,或就应该回归去看是否关照了本来自己的初衷吧! 在遇到各样的困难(或诱惑)时,设计者是否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努力破围而出地去完成整个案子。 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最佳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的既有条件下,做出不卑不亢、适切响应的建筑。 文学也自有其初衷,而是不是违背了自己文学的初衷,是我以为文学创作是否能诚实的所在。 所以可以如此回目于文学与建筑间是因为在面对“诚实与适当”这样的思考时,它们也本是同一物的。 阮庆岳是台湾著名建筑评论家和小说作者,本来一直在两个领域里分别拓展,但是此次却有意把两种专长汇合,成为文学(主要是欧洲古典文学)和建筑(主要是西方当代建筑)的相互激励、置疑,他在书中所做的,并不是建筑与文学的一般比较,而是强调它们在精神上对作者分析城市/建筑的启发,是超越了一般的所谓学术性的类比的感性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