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绘画

  • 德加

    作者:卢瓦雷泰 编

    本书系《发现之旅》丛书之一。与同期出版的《莫奈》、《雷诺阿》同为介绍19世纪印象派人物的绘画大师。他使用多种方法做画,尤其是擅长色彩画。本书图文并茂,琳琅满目,展现了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对技法无尽的好奇,对新的表达方式的不断追求,就像一首一目了然的锦延旋律。德加说:“我想要光芒四射又保持神秘。”他的确光芒四射,但通过他画中的芭蕾舞女演员,赛马骑士,以及女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与动态又保持神秘。如浏览完全书,此感觉会油然而生。
  • 版画插图丢勒游记

    作者:(德)阿尔布雷特・丢勒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丢勒在游历威尼斯和欧洲其他城市时写成的书信以及他的尼德兰游记。通过这些书信和游记,这位极为前卫的艺术家展示了他高尚而正直的个人功利主义哲学,并细致地记录了他自己在旅行中的开支。可能就在这次旅行中,丢勒染上了某种疾病,而且这很可能是他几年以后去世的原因。
  • 徐渭画传

    作者:周时奋

    徐渭是明朝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的名字并非人人知晓,但说到徐文长却广为人知。本书的作者以独到的眼光,用传记文学的手法详尽地介绍了这位艺术家及其艺术主张,同时配以他的主要作品,图文并茂,通俗易读。作者在将徐渭坎坷的一生、奇特的艺术生涯作精湛陈述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把民间的徐文长故事作了一一介绍,使向来有关徐文长传记的雅俗分离状况得到了初步融合。这不但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为人们理解这位横空出世的艺术天才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历史背景。
  • 伦勃朗

    作者:何政广

    谈到17世纪荷兰绘画,就不能不提到伦勃朗这位一代宗师。他的绘画作品中高度发挥了表现明暗的细腻手法,使光影呈现出对比的特色,以交织在光影之间流动又神秘的微光,传达出虚与实的感觉,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神秘感。伦勃朗是位多产的画家,不论是肖像画、风俗画抑或宗教画,都备受赞赏,而其在版画及素描领域的成就,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画家。他所处之时代正逢巴罗克风格当道,但伦勃朗却能在运用戏剧性的对角斜线和对比光影之余,从古典主义中寻得广博、简约而庄严的永恒特质,进而表达生命的内涵与精神。本书为2001年5月第2次印刷。
  • 拉斐尔前派的梦

    作者:威廉·冈特

    《拉斐尔前派的梦》讲述了拉斐尔前派、唯美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兴衰史,共同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国乃至欧洲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生活风貌的全景。 在《拉斐尔前派的梦》中,冈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实利主义时代中的一些困惑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如同一个个堂·吉诃德,头脑中充满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充满了奇特的探求和高远的志向。 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作家威廉·冈特(William Gaunt,1900—1980)的名作《拉斐尔前派的梦》发表于1941年,最初的书名是《拉斐尔前派的悲剧》。或许是更想强调这些“艺术骑士”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含义,冈特才决定隐去了“悲剧”这个书名。但是,拉斐尔前派的历史和作者叙述文字的悲剧基调却依然浓重,这使全书如同一曲凄美的挽歌。书中的纷繁人物和事件被作者的生花妙笔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今天的人们读后掩卷沉思,在全面了解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之外,又多了一份对艺术与社会现实、艺术与人生的思考。 拉斐尔前派可说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互相结合所诞生的艺术。拉斐尔前派有三个代表人物,他们是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威廉•赫尔曼•亨特、约翰•埃弗雷特•密莱。当时这个画派可是给波澜不惊的英国画坛带来了一股不小的震荡。正如其名称所反映的,PRB的成员们认为英国绘画处于一种垂死的状态,对此感到十分绝望,并希望能重新获得早期意大利艺术中的那种真挚和简朴。而按他们的观点,正是拉斐尔(Raphael)的出现,使得工于心计、形式僵死的学院主义(academism)取代了这种真挚和简朴,所以他们在作画理念和手法上返回拉斐尔之前,以此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绘画方面,PRB非常憎恶那种学院式的“机械形态”和表现生活琐屑的风俗画,他们选择一些宗教性的或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主题,试图通过对周遭事物的仔细观察,来尽量忠实于他们所欲表达的自然。同时,他们也在绘画表现技法上有所选择,使其画面表现出一种干净、明亮和强聚焦(sharp-focus)的风格。PRB一开始屡遭批评界的诋毁攻击,直至著名评论家罗斯金(Ruskin)插手帮忙,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只是到了1853年,成功刚刚开始,这个团体就已是名存实亡,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艺术主见,各奔前程了。
  • 米勒传

    作者:罗曼·罗兰

    研究米勒,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在研究伊始,就该把注意力放在他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宗教和道德的意味上。这一点甚至远比他作为画家的天才来得更重要,也更能确定米勒在19世纪法国艺术中的特殊地位,或者也可以说是在法国艺术之外的特殊地位。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能透彻地理解,要理解它需要有一颗宗教的心灵。因此,米勒的艺术能打托尔斯泰也就不奇怪了。
  • 毕加索:生平与创作

    作者:罗兰特・潘罗斯

    毕加索之所以成为最负盛名的画家,原因是很多的,而关于他的生活和成就,也有种种传说。有关他的论述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公众无所适从,他们不是把他当做一个稀奇而可怕的怪物,就是把他当做一位聪明绝顶的圣人。本书是介绍毕加索的生平与创作的专著。作为毕加索的生前好友、曾为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的罗兰特・潘罗斯,有着作家的优美的文笔和画家的细腻的理解力,并对毕加索有较深入的研究,由他来写这部专著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原书只写到1958年,而毕加索是在1973年逝世的。
  • 高更

    作者:Francoise Cachin,廖素珊

    外祖母是秘鲁的女权先驱,父亲是爱好旅行的自由新闻作家,这样的背景似乎注定了高更一生追求简朴漂泊的生涯。少年时代开始,他就怀着热带国度的乡愁,在哥本哈根、阿望桥、马提尼克、阿尔勒之间流浪。1891年他毅然离开文明世界,前往原始的大溪地。“我离开是为了追求平静,为了摆脱文明的影响。我只想创造简单的艺术。”这位“不情愿的野蛮人”于1903年5月8日逝于马克萨斯群岛。   好几世纪以来,选择做个艺术家单纯只是子承父业的传统。未来的画家自孩童时期起,便呼吸着粘合剂和松脂的熏味。家族负责他的学徒训练。他的第一个画室通常也在家里。但从18世纪末浪漫时开始,渴望做艺术家成了一种反抗之举、一种逃避、一种非常独特的自我实现的方法。塞尚(Cezanne)和马奈(Manet)均属此例,高更也不例外。   当高更出发前往南太平洋时,他寻求的并不是田园隐居生活,而是一种崭新的灵感,如同兰波所说的,“一场古老飨宴的钥匙,”通往被遗忘湮灭的宗教和传统的奥秘,并发现伟大的原始神话。   但他所发现的真实塔希提,却也过于西化和文明化,令他大失所望。高更利用半世纪以前,由一位帕皮提行政首长雅康-安托方·莫朗乌(Jacques-Antoine Maerenhout)所出版的民族学调查报告《大洋洲之旅》,作为他一些最著名绘画的来源。他也藉由此书,于1892到1893年间,画出《毛利的古老信仰》的墨水和水彩草稿。   他在其中讲述阿瑞洛的故事。传说这群波利尼西亚的男性神祇和女性神祇,居住在博拉·博拉岛上。
  • 雷诺阿画传

    作者:读图时代特别企划

    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本系列包括毕加索、凡高、高更、达利、雷诺阿等画家的画集和小传,图片精美。世界顶尖艺术大师们的传记及代表著成名著及他们每人在重要时期的照片。书中详尽介绍大师们的性格、爱好、私人生活片断及对整个人类艺术的贡献。
  • 莫奈

    作者:陈迟

    本书叙述了法国著名画家莫奈传奇的一生,介绍了他的主要画作。莫奈一生曲折坎坷,但他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坚忍。在不被承认以及穷困潦倒的境遇下,他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肯媚俗,终于修成正果。本书以敬畏而不失客观的口吻描绘了这一切,并附有莫奈主要作品的详细解析,帮助读得了解现代绘画之肇始的时代特征和重要大师。
  • 莫奈

    作者:Sylvie Patin

    《莫奈:捕捉光与色彩的瞬间》作者西尔维·帕坦:“如果有一天我能看见莫奈的花园,我想,我看到的一定是一座色调的花园,不只是鲜花盛开的花园,更是色彩的花园。花的排列并不按照自然的秩序,而在种的时候,就有意把色彩相近的花种在一起好让花儿同时开放,蓝的或粉红的开成一片。这个由画家精心设计的花园,无一不上色。园内有地上的花,有水中的花:画家笔下温柔的睡莲。 这座花园不但是作画的对象,更是艺术,一个在大自然之中完成的作品,由于有画家仔细照料而闪闪发亮。”
  • 八大山人画传

    作者:周时奋

    《八大山人画传》毕竟是一部传记小说,所以这里既需要深入的研究,也需要合乎情理的大胆想象,正是在这方面,作者充分发挥了一个作家,在驰骋想象和驾双文字的优势,使得这部作品保持了相当的可读性。不过,即便如此,在八大山人一生的某些阶段,研究不果,想象没有施展而留下的空白依然存在。对于这种状况,我想无论是从画传作者或者读者的立场来说,倒是不需要觉得有多大遗憾的,因为,追求一种纯透明的境界或许本来就是徒劳,而对八大山人来说,他生命中留有的空白、混沌之类的感觉应该是与他的画作相映成趣的。
  • 我的父亲高更

    作者:[法国]保拉·高更 保罗·高更

    《我的父亲高更》主要内容简介:借由保拉·高更之笔,我们眼前的艺术家高更,这位天真的“野蛮人”,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了。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曾经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一方是天性中追求原始、天真的艺术家,一方是要承担五个孩子的责任的家中支柱。到底何去何从?保拉·高更客观而直面的描述,让我们得知保罗·高更内心曾有过的苦痛与悲伤,以及为了艺术理想的坚韧与执著。
  • 凡·高与高更

    作者:布拉德利·柯林斯

    这是一本剖析凡·高与高更关系的精彩著作。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述兼具精神分析的敏锐与艺术史的说服力,分析鞭辟入里且极为生动,对读者了解这两位画家的艺术何以有如此成就有很大帮助。
  • 毕加索画传

    作者:周时奋

    凡是稍稍知道一些世界现代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巴勃罗・比加索这个名字。凡是知道毕加索名字的人,绝大多数并不知道他的作品。这是一个太奇特的画家。他用一生的作品来描述一个毕加索,因为他的所有作品,几乎就是他自己坦率的自传,他绘画的主体始终都是他自己、他的情人、他的朋友、他的崇拜者,总之,这一切构成了毕加索的精美细腻而又伤感的个人世界。因此不了解毕加索奇特的经历,确实无法理解他的作品。
  • 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

    作者:(意)乔治・瓦萨里

    本书记载了三十三位影响艺术史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家们的点点滴滴。正如作者自己所称,从长辈的叙述中,从大师们的子孙后代遗下的尘封虫啮的各种记录和著述中,不辞辛劳地查考大师们的出生地和生平事迹,同时大海捞针般地收集、查证、写下了那个时期重要艺术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从而使我们今天的艺术有史可言。艺术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艺术在这里―一展现。作者不吝丰富细腻的感情和优美朴实的文字,复活了古代的艺术大师们,充实了今天的艺术史。
  • 我的画就是我的记忆

    作者:(法)马克·夏加尔

    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国的犹太人家庭,后获法国国籍。其画风追求天真纯朴,艺术生涯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实验的发展的锤炼,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夏加尔的画传达了他的坚强的信念,传达了他对生命、爱与艺术的感性的体验。标新立异、执著信念及其绘画达到的在造型和色彩上的令人炫目和震撼的境界,让这位举世公认的一流的艺术家散发出非凡的魅力,对当代画坛的影响极其深远。本书是画家34岁时所写的自传,包含他自己所记录的生活回忆,包括他的艰难但又快乐的童年时光、成长的心路历程、求学经历、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挣扎以及对故土的怀念。此书还收录其毕生大部分画作。
  • 梵高

    作者:何政广 主编

    梵高是天才,是狂徒,也是悲剧的主角。他的画作在生前饱尝寂寞,终其一生仅仅卖出一幅油画、两张素描,却于死后在绘画市场上屡创天文数字的高价,其中缘由耐人寻味。无论撷取梵高生涯中任何一个断面,都有其严肃而具体的面貌呈现,让我们看见一个勇敢、热情、用生命挣扎而全部燃烧自己的人,如何在艺术创造上发光发热。本书以梵高200我张代表性的油画作品,娓娓述说了他的“生涯和艺术”,另外还有100多张“素描及水彩作品欣赏”。“他的话”是梵高的书信,其中透露了梵高对人生的信念及对死亡的看法。书后并附有完整年表,喜欢和研究梵高画作,或对这位天才画家好奇、有兴趣的朋友,都不能错过这本最有系统完整呈现梵高艺术全貌的画集。
  • 夏加尔

    作者:Daniel Marchesseau

    1985年,马克·夏加尔,蓝色海岸边继马蒂斯和毕加索之后最后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圣保罗·戴·旺斯市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八岁。马黎画派为能接纳众多的外国艺术家在自己的怀抱中成长而感到自豪。在这一画派中,夏加尔是最具独创性的先驱者之一。“醉心梦幻意象”,当年委托他绘制巴黎歌剧院天顶画的马尔罗对他作了如是概括。夏加尔描绘了维帖布斯克“犹太小村庄”的天地,也描绘了他的梦幻,他的爱、马戏世界和普世辉照的《圣经信息》,他至今仍是讲故事的高手,他讲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和永恒的诗篇,是建立在上帝与人类的典型形象基础之上的。 达尼埃尔·马尔歇索重新沿着这位两度流亡而今荣归天国的俄罗斯人的人生轨迹作了一番回顾性的综述。这天国,正是画家在漫长的一生中,擅长描绘的主题。 “两年前,安德烈·马尔罗先生建议我为巴黎歌剧院创作一幅新的天顶画。我颇感心绪纷乱,感触良多,而且感动不已。我对自己疑虑重重,日以继夜思考歌剧院的整体结构。 我深深感受到建筑师加尼埃的才华,我要在天顶的高处像镜面似地用一簇簇梦幻似的构图,反映出演员和音乐家的创作活动,唤起底下观众们衣着上色彩的律动,也不讲究演唱方法。我要向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和芭蕾舞编舞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全心全意创和,馈赠诸位此作品,以感谢法国,感谢巴黎画派。没有它们,就不会有色彩,也不会有自由。”
  • 弗里达

    作者:河西

    弗里达·卡洛是一位女神吗?在墨西哥和美国,弗里达受到人们狂热的顶礼膜拜。她究竟是怎样的画家?一个瘸子,一个被公共汽车栏杆捅了个洞的女人?一个躺在床上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和身材魁梧的丈夫里维拉吵架,和男人女人都谈情说爱,却画出了惊世骇俗的作品的女人? 本书是一本弗里达的精神传记,更是解读弗里达的绘画的密码———她绘画中的象征,都是活生生的现实———虽然被刻意打上了一些超现实的幻影。在这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画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血泪史?作者从镜子、项链、爱情、性别、动植物、政治、疾病、超现实、弗里达身后的荣耀九个角度,深入地剖析弗里达绘画的前因后果,弗里达在画中落泪、痛苦的缘由,以及那些猴子、缎带、植物背景、人物与服饰的隐秘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