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

  • 在夢中

    作者:大衛.林區 / 克莉絲汀娜.麥坎娜

    人們閱讀《賈伯斯傳》去理解人為何要改變設計;

    讀這本自傳,見證一個人如何改變電影。

    在他的電影裡,你被迫做了一場夢……

    那些夢/惡夢,究竟是怎麼回事??

    大衛‧林區的親筆自傳。

    「穆荷蘭大道」「藍絲絨」「雙峰」影壇鬼才大導演自述傳奇一生

    首度揭露作品背後所有靈感來源與不為人知的私人生活。

    本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

    2003年衛報評選當今世界影壇四十位最佳導演第1名。

    2016年英國BBC評選21世紀最佳電影第1名──「穆荷蘭大道」

    2019年法國《電影筆記》評選近十年最佳電影第1名──「雙峰:回歸」

    跨世紀影史最令人不安的關鍵拼圖。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及亞馬遜年度百大選書

    ★★★「大衛‧林區的電影鮮,人鮮,寫起自傳方式也很鮮。值得一讀。」──李安,讚譽推薦

    一脈驚人的電影大師,一本迷人的自傳。

    如果他的電影是藍色盒子,這本書就是鑰匙。

    ★縱橫影壇半世紀,這本自傳是生活史、電影史,也是改變全球影史的歷史

    性、暴力、恐懼,還有死亡。無論是草坪上爬滿螞蟻的耳朵,牆後突然竄出的恐怖流浪漢,紅房間還是藍房間,大衛‧林區的電影總是充斥著荒誕、腐敗、犯罪,還有惡夢。人們不是很喜歡,就是很討厭,但從來沒有人覺得普通。

    屹立影壇半世紀,大衛‧林區首度毫無保留地公開他執著追求個人藝術視野的一生經歷,以及一次次自我突破卻屢屢不為當世理解的藝術創作,所遭遇過的種種心痛與掙扎。林區以其詩意、親密、不設防的一篇篇回憶,作為對克莉絲汀娜‧麥坎娜採訪超過上百位受訪者:當中包括他的妻子及前妻、子女、共事過的演員、經紀人、音樂家,以及各領域的藝術家們,他們直言不諱與大衛‧林區共度的歷歷往事,所整理完成一章又一章的林區傳記,提出他自己版本的複寫。

    一部傳記與回憶錄的「雙重」混合體。「在夢中」是一部劃時代的鉅作,林區透過將作品「解密」的方式,向喜愛他的影迷敞開祕徑,走進書裡,窺探這位被譽為當代最具原創性、最費解的謎樣藝術家的生活與心靈。他不僅是傑出的電影導演,同時是出色的畫家、作家、作曲家、攝影師、冥想者。作品主題經常圍繞都會空間、語言的不尋常性及超現實主義的傳承。

    歷經四段婚姻、廿三場藝術展、八張錄音室專輯、卅五部影視長短片,閱讀他的回憶,你會發現他的創作不僅皆有所本,甚至有多重意義。性、暴力、愉虐、創傷,書中鉅細靡遺地回應人們好奇他作品背後的一切事情。「你在電影中所不瞭解的部分,也許正點出了你內在需要檢視的部分。」大衛‧林區以他獨特且超現實風格的電影作品聞名於世,它們向你提問但不回答,讓你在電影結束後仍浮想聯翩、目眩神迷。

    工作室入口擺放波希「塵世樂園」複製畫的大衛‧林區,一直用前衛的作品提醒世人:真實,是混亂而脫序的。從一知半解到夢中醒來,作者親筆寫下無數林區迷期盼已久的自傳,終能一見造夢大師複雜作品背後的思考與感性。

    「大衛,我們已經走到現在這個地步了,看過《橡皮擦頭》的人跟看過《大白鯊》的人一樣多了啊。」——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最愛《內陸帝國》

    他的電影很駭人、很怪異,怪的是能與你相通。

    他的人生很豐富,很做自己;這是一本迷人的自傳。

    ◆深度透析林區創作

    橡皮擦頭

    像人

    沙丘魔堡

    藍絲絨

    我心狂野

    雙峰

    雙峰:與火同行

    驚狂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穆荷蘭大道

    內陸帝國

    雙峰:回歸

    本書特色

    ◎收錄超過100張珍貴照片。

    ◎中文書名由大衛‧林區親筆題字。極具收藏價值。

    各界推薦

    李 安/導演

    張艾嘉/導演

    蔡明亮/導演

    鍾孟宏/導演

    易智言/導演

    徐漢強/導演

    沈可尚/紀錄片導演

    周東彥/劇場、紀錄片導演

    聞天祥/影評人,金馬影展執委員會執行長

    藍祖蔚/影評人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鴻 鴻/詩人,劇場導演

    簡莉穎/劇作家

    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兼主任

    王君琦/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牛俊強/視覺藝術家

    王派彰/紀錄片製片,策展人

    李達義/影評人

    陳曉珮/金馬影展影展部總監

    張全琛/東昊影業負責人

    塗翔文/影評人,策展人

    鄭秉泓/影評人,策展人

    焦雄屏/電影學者

    黃建業/電影學者

    吳珮慈/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專任教授

    潘扶擇/社團法人瑪赫西維德教育學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今天,最執迷於醜怪的藝術家,非大衛‧林區莫屬了。」──紀傑克(Slovaj Žižek)

    「看過大衞‧林區的《藍絲絨》,於是找來他的攝影師佛雷‧艾爾姆斯拍自己的《冰風暴》,沾染到那一點晦暗的光芒也好。大衛‧林區的電影鮮,人鮮,寫起自傳方式也很鮮。值得一讀。」──李安

    「我從來沒有看懂他的作品,但是我卻一遍又一遍地重看,沒完沒了無法自拔地重看。」──鍾孟宏

    「每次看林區的電影,都像是在看深邃迷宮裡的鏡子,讓人恐懼,無法呼吸,但又令人著迷不已。總是能比任何人都更準確地用影像捕捉那些無法言喻的夢境本質。」──徐漢強

    「從電影、電視、當代藝術到音樂作曲,大衛‧林區時而疏離,時而晦暗的精彩創作與人生,令人歎為觀止!」──王俊傑

    「大衛‧林區的才華,讓綠野仙蹤也能變成暗黑迷宮。」──聞天祥

    「百葉簾切割著月影,螞蟻爬過了日常,大衞‧林區的詩意,在詭異中發生。」──黃建業

    「大衛‧林區總能看穿我們看不見的真實。」──藍祖蔚

    「我就是去看大衛‧林區的電影才遇到小康。」──蔡明亮

    「美國電影用一百年建立的偉大敘事傳統,被大衛‧林區一隻手就翻轉了過來。」──鴻鴻

    「他的作品,是關於清醒前,最清楚也最想忘記的那個夢。」──牛俊強

    「夢裡遞給你一把刀,當你剖開自己胸膛時,在你耳畔唱著情歌。」──阮慶岳

    「大衛‧林區總是能一再挑戰電影的另一種可能。」──塗翔文

    「短片是大衛‧林區腳下的根莖泥土,是《雙峰》和《穆荷蘭大道》之所以迷離美麗的創作原點。這本書是通往那些關鍵的一把鑰匙。」──鄭秉泓

    「『做自己』從內在改變開始,活出圓滿自在,無悔人生。名導演大衛‧林區的覺醒武器是什麼?本書中可以找到。」──潘扶擇/社團法人瑪赫西維德教育學會理事長

    「洞察力清晰,全面剖析林區的專業。」──《紐約時報》

    「一幀讓人難忘的偉大導演肖像,讓我們看見大衛‧林區對藝術的狂熱。」──《衛報》

  • 映画术

    作者:[日] 盐田明彦

    「日本电影学院」金牌大师课

    《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书

    作品当选2019年旬报十佳的现役导演

    带你重新认识电影

    打通经脉的观影功法秘籍

    趣味横生的脑内冒险之旅

    长居日本亚马逊电影类畅销书榜

    名场面拉片×电影史漫游×作者论辣评×东西方观照

    点亮宫崎葵、苍井优、小松菜奈早期演艺路的导演,

    解答什么是天生电影脸?

    「电影导演这一行可真是造孽的营生啊!(笑)」

    编辑推荐

    电影中人物的动线,竟能概括过往人生、预示命运走向?

    《惊魂记》的精髓,在于希区柯克找到了命中注定的那张脸?

    小津安二郎为什么要让演员显得面无表情?

    日本剑戟片和香港动作片如何制造杀气?

    喜剧明星寅次郎的表演,其实是一种“歌唱”?

    …… ……

    让学生选课挤破头的“日本电影学院”头号热门老师盐田明彦

    “以表演和导演的相遇为出发点,对电影进行再考察”

    精选名场面拉片讲解,以奇妙独到的思路打通感官,抵达更高的美学境界

    颠覆你的电影认知,增加观片乐趣,提升创作功力

    ◎看脸有门道

    日本导演盐田明彦,是“立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曾多次入选《电影旬报》年度十佳,职业生涯中曾挖掘、合作过宫崎葵、苍井优、柴崎幸、竹内结子、小松菜奈等诸多女星,她们在盐田的电影中都发挥出了别样的魅力。这样一位挑脸、拍脸眼光极准的导演有着怎样的“看脸”说?作者漫游影史细数“颜控”大师,亦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进行论述,从希区柯克对脸的物化迷恋,到布莱松的视线调度,再到小津安二郎让脸抽离表情……电影以演员的面部作为舞台,挑选、塑造一张有故事的脸,正是在大银幕上吸引观众目光的强有力手段。

    ◎动作藏奥妙

    盐田明彦认为,所谓电影,就是发现和组合动作,并创造出一个整体的事件;所谓镜头,则是对被拍摄对象及其动作的一种发现。动线设计和动作安排,可谓一个导演在制作电影时所涉及的根本性工作。影史上的名导演们往往在其中暗藏玄机——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仅用动线就预示了角色的命运?日本剑戟片和香港动作片如何编排动作来酝酿杀气?盐田和程小东合作动作片《多罗罗》时偷学到了什么技巧?……本书将为你一一道来。

    ◎辣评名导演

    杜琪峰——即便是拍低预算的枪战,也要凭借创意取胜,让香港黑色电影复活

    程小东——“在拍摄前什么也没想”,这就是他的诀窍

    小津安二郎——消灭表情就能树立“场”

    沟口健二、特吕弗、卡萨维茨——刻画“昏厥女性”的世界三大导演

    希区柯克——被“拍摄脸本身”的这份毛骨悚然所吸引

    布莱松——视线才是主角,演员们几乎被刻画成了拥有视线的机械人偶

    弗里茨·朗——不断重复的主题是,以“正义”为挡箭牌,化身愚民的人们是何等的恐怖

    * * *

    盐田明彦抓住人心の金句赏

    「电影导演这一行可真是造孽的营生啊!(笑)」

    「对电影演员来说,头号重要的事,就是你本人得有趣。」

    「“表演”这一工作,极其考验一个人的智力。」

    「电影抓住人心的奥秘,在于电影导演的想象力和演员的存在感这两者间决定性的相遇。」

    「动线,简单说来就是“让人物如何运动”这件事。我认为,仅仅是知道“动线”这个概念,独立电影的水平就能提升三倍(笑)。」

    「一位美丽女演员那被战场化了的面孔,和投入巨额制作费完成的壮观的战斗场面是同等级的,甚至是更高一级的戏剧化的瞬间,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内心。」

    「“电影里面是脸在发生战争”。演员的脸就是一座巴尔干半岛的火药库,总是呈现着一种对抗,哪怕面无表情也是在对抗着。」

    「布莱松明明一脸严肃地说着什么“商业演员的表演和真实相距甚远”,然而每次他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总是有着让人觉得脱离现实的美貌。」

    「在把人脸当作物品看待这件事当中,隐隐包含着某种不祥之气。当人脸被展露出来时,没有把脸作为拥有表情的“和他人沟通的装置”来发挥它的功能,而是超越了这一点,只把脸作为脸本身来看待,这是何等的恐怖……」

    「胡金铨导演是早期将纵向动作带入香港电影界的人物,他被称为“香港的黑泽明”。李小龙无法舍弃对高处的向往,他被香港电影中独特的那种“向上,再向上”的咒语束缚住了。成龙则试图运用“从更高的地方落下”这一反向思维而超越李小龙。」

    媒体推荐

    令人豁然开朗、改变你观影方式的一本书。

    ——《朝日新闻》

    影人必读的名著。

    ——《电影旬报》

    这本书,从大银幕上演员们的具体动作、表情和道白中,读取“导演”的效果和意图,是一本难能可贵的电影评论著作。作者不愧是一位实际创作者,所拥有的视角的确不同!

    ——宇多丸,RHYMESTER宇多丸的weekend shuffle推荐图书

    将被视为名作的电影进行一帧帧的比较,仔细考察导演的意图、演员的表情和视线……特别是把一个场景分解,选出十几张图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析其调度思路的时候,让人觉得是只有现役导演才有的眼光。

    ——日本亚马逊读者

    作为电影讲义书,只能选用静帧图片来示例说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限制,我才觉得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凝聚在其中。那是一幕一幕的震撼力。我变得更想看电影了。

    ——日本亚马逊读者

    内容简介

    令观众着迷的人物如何从外在塑造?

    名导演与演员打交道有何独门高招?

    如何深度欣赏一部电影的调度设计?

    …… ……

    北京电影学院有门超人气的王牌课程,多年来一座难求,课堂笔记在影迷中广为传播,那就是徐浩峰老师的视听语言课。在日本的映画美学校(即东京电影学院),盐田明彦开设的“电影表现论之表演和导演”也是这般火爆的课程,他试图解答如上问题,授课讲义整理汇编后即为《映画术》。

    盐田老师精选了欧美中日多部经典影片的华彩段落,截取名作名场面的静帧画面,用类似拉片的方式,从演员的脸、视线和表情、动线和动作安排等方面进行评述,读取导演的调度意图,破解场景背后人物关系、情感逻辑的“暗码”,将导演和演员之间互相依赖、彼此成就的关系一一道来,进而揭开影史杰作抓住人心的奥妙所在。

    充满魔力和趣味的映画术在此展开,相信本书将刷新你对电影的认知,增加观赏电影的乐趣,对创作亦会大有启发。

  • 寄生上流:分鏡書

    作者:奉俊昊

    「我的電影和分鏡圖幾乎沒有兩樣!」

    162幕奉俊昊手繪分鏡,每一幕都讓你起雞皮疙瘩!

    100%紙上電影,給創意工作者的靈感聖經

    【精密的場景/鬼才導演驚人的腦內劇場】

    *韓國最會說故事的人──奉俊昊的工作手稿,史上獨一無二的分鏡圖全書

    ‧用放大鏡看2019第一神片《寄生上流》,導演的腦袋在想什麼?

    ‧鏡頭怎麼跑,什麼時候Track、Zoom in?如何移動人物Focus?

    ‧布景安置、人物情緒動作、運鏡指令……把精密的構思化為漫畫般的精緻手稿。

    分鏡圖是電影拍攝前的基本指南,將片段、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導演奉俊昊的腦內劇場,如何一分一秒的構築了《寄生上流》既寫實又虛幻的162幕場景?

    無論是陰暗窮酸的半地下室、氣派驚人的豪宅、「寄生蟲們」血腥鬥爭的戶外宴會,

    包括人物走位、對白時機、演員表情、布景道具、鏡頭操作,

    皆由奉俊昊一筆一畫親筆手繪,無比細膩!

  • 给孩子的电影

    作者:戴锦华 编著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除大陆以外,还囊括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编选这50部电影, 戴锦华和她的编选团队,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除好莱坞外的国家,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东欧的电影。力求让电影在孩子心中不仅是“眼睛的冰淇淋”,还是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除选出的这50部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来求其全面,有些同样精彩的电影,遗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与观摩的参考。

  • 蜥蜴的尾巴

    作者:[日] 野上照代

    ★黑泽明的左膀右臂、山田洋次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侯孝贤、蔡明亮、朱天文的往年交,贾樟柯说:她的叮嘱我记住了。

    ★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亲历者、活历史,回望日本影坛与文坛半个世纪的生死悲欢。

    ★个人史与昭和史交融,既写文艺圈,也写作为女性电影人的成长。

    ★丰富附录为全书加分,既有罕见的影人对谈;也有野上照代手绘的1980—2016的彩色贺年卡;以及详细的野上照代个人年谱。

    -------------------

    野上照代的私人昭和文艺史。

    她亲历日本巨匠辈出的电影黄金时代。师从伊丹万作,供职左派阵地的八云书店,见过太宰治,与井伏鳟二私交甚密;后成黑泽明的御用场记、制片人、亲密友人,与他合作长达半个世纪,也是山田洋次《母亲》的原著作者……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不同主题的五篇野上照代访谈录,关于人生、父母,与黑泽明一起工作时发生的种种趣事,对大师的旁观与思考,自身的职业生涯和情感历程;第二部分为随笔,记录了自身成长历程中与著名文人如太宰治,电影人如伊丹十三、山田洋次等相遇相交的独家片段。

    书中细节遍布,野上以自己独有的幽默、细腻、生动与人情味,写下自己作为电影人的成长、半个世纪的私藏电影轶事,既令人窥见神坛之下艺术大家们的生死悲欢,也回望了整个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 论电影

    作者:[法] 阿兰·巴迪欧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 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

    作者:夏昆

    【编辑推荐】

    ★《中国诗词大会》擂主、高中语文教师夏昆,继畅销书《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之后又一新作。

    ★浓缩作者20多年的电影课教学经验,师生间深入的交流、真挚的互动,反映真实的青春心事,可以说这既是一段师生共度的电影之旅,也是一段老师陪伴学生走过青春的生命之旅。

    ★用20部经典电影全面解读青春期的7种境况,用别人的故事读懂自己的人生,找到迷茫青春的安放之所。通过《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感悟宽容与付出,通过《放牛班的春天》让“差生”找到自我价值,通过《死亡诗社》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通过《大鱼》化解与父母的代沟……

    【内容简介】

    20部经典电影,从《死亡诗社》到《放牛班的春天》

    7种青春谜题,关于爱、孤独、迷茫、生命……

    一本书读懂青春

    20多年前,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深感当时的教育囿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们缺乏活力,缺乏对生命更广博的认知。于是,他在自己任职的高中开设了电影课。20多年的电影课教学经验结集在这本《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里,他用20部经典电影将本该绚丽多彩的青春逐一唤醒。

    通过《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感悟宽容与付出,通过《放牛班的春天》让“差生”找到自我价值,通过《死亡诗社》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通过《大鱼》化解与父母的代沟……通过电影学习沟通与包容,懂得爱与被爱,理解教育的本质,化解成长的烦恼。可以说这既是一段师生共度的电影之旅,也是一段老师陪伴学生走过青春的生命之旅。

  • 用电影燃尽欲望

    作者:[日] 园子温

    作品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1.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

    2. 本书是园子温首部随笔集,导演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哪怕是最劣质*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 电影时代

    作者:[美] 保利娜·凯尔

    保利娜·凯尔(Pauline Kael,1919-2001),美国著名影评人,在1968到1991年期间为《纽约客》撰写影评。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影评人。她的特点是诙谐、尖锐、一针见血。作为当时少有的女性评论家,她的文风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对于女性作家的认知。罗杰·伊伯特称她“没有理论、没有规则、没有指导方针,也没有客观标准”,她的一切评论“都是个人化的”;“她远不止是一位伟大的评论家,她革新了这种文体,并且开创了一整套自己的写作美学”。

    1970年,凯尔因其在《纽约客》出色的评论工作获得乔治·伯克奖。她的第四本文集《深入电影》(Deeper Into Movies,1973年)是唯一一部以影评写作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

    “电影评论之所以令人兴奋,正是因为它没有定式可循,你必须动用你所知的一切来思索。”

    从1968年到1991年,凯尔为《纽约客》定期撰写电影评论,影响与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品位。演员的一个手势,电影中的一个意象,经过她的解读,既意蕴非凡又令人信服。她称电影为“我们拥有的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并以精确、机智和即兴挥洒的文风,在评论电影的同时,也论及与之相关的整个人类世界。

    作为一部跨越世代的评论精选,《电影时代》收录了凯尔最为风趣、畅快、见解独到的篇目,让我们得以与她展开一段充满启示与娱乐意义的对话。她能带我们重温伟大艺术家的精髓——例如奥逊·威尔斯和罗伯特·奥特曼,也不吝于赞美垃圾商业片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同时也绝不放过整个电影产业日渐堕落与自欺欺人的腐败事实。

    凯尔的论点常常走在时代前面,对很多以后在电影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如《筋疲力尽》《雌雄大盗》《教父》《巴黎最后的探戈》《纳什维尔》等等,她在电影甫一问世时就写下了极为精彩的评论。今天重读这些文章,读者依然会觉得耳目一新。就像经典的电影永不过时,保利娜·凯尔充满观察与洞见的影评也值得一读再读。

  •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修订版)

    作者:[美]肯•丹西格(Ken Dancyger) / 杰夫•拉什(Jeff Rush)

    反抗传统,创立风格

    推开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

    ※编辑推荐※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修订版)》是一部经典编剧教程,也是指导编剧创作的基本入门书籍,由《蓝色大门》导演易智言、《海角七号》监制黄志明等联袂翻译,在海外多次修订再版。

    ☆ 构建体系,解析好莱坞经典“三幕剧式结构”的魅力与缺陷;

    ☆ 先立后破,从结构、角色、基调等方面突破陈规,彰显独创性;

    ☆ 有的放矢,提出针对商业俗套的反类型策略;

    ☆ 点面结合,探究《蓝丝绒》《德州巴黎》《银翼杀手》《性•谎言•录像带》等先锋之作的创新力量。

    ...................

    ※内容简介※

    本书为长期圈囿于各种狗血俗套、立志于找到全新创作方向的编剧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冒险之旅。作者采取了欲破先立的讲授方式,详尽剖析了好莱坞传统三幕剧式结构、类型、角色、基调和叙事手法,再以极具针对性的方式逐一加以改良和革新,层层打破古典主义的围困,为我们推开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当今如潮的商业类型片时,本书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在三幕剧式结构中减少一幕,给你的角色来点致命的缺陷,将科幻片混合恐怖片元素,在黑色电影里加入反讽的调料等,非常行之有效。希望这本书能解救你陷入瓶颈的创作,并帮助你建立独具个性的编剧理念,想象力也许就在拐角处。

    ...................

    ※名人推荐※

    从编剧着手,这本书言简意赅地将剧本的结构、角色、戏剧情境、对白、类型部分做引介提示,并且鼓励各种创意突破。其虽然偏重好莱坞主流影片的勾勒,但是所有的例子都耳熟能详,提供最基本的编剧思维方向,是管窥编剧创作相当基本的入门书。

    ——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金马奖主席 焦雄屏

    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编剧书,尤其是对那些反好莱坞、但不知为何反的“进步分子”;尤其是对那些拥护好莱坞、但不知为何拥护的“保守人士”。

    翻译这本书应该是回台湾五年来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蓝色大门》导演、台湾著名电影人 易智言

  • 郑君里全集

    作者:李镇 主编

    郑君里(1911-1969),曾用名郑重、郑千里,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中山县。他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宋景诗》《聂耳》《林则徐》《枯木逢春》等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经典。郑君里也曾是一位活跃于舞台和银幕的明星,还曾是抗战中奔波于大后方的文化战士。郑君里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艺理论家,堪称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中学养最深者,其成就令后来者高山仰止。据统计,可单独出版的学术著作(含译著)就有8种,其中,《现代中国电影史》《演技六讲》《演员自我修养》《角色的诞生》《画外音》等,都是戏剧和电影领域的殿堂级读物。此外,郑君里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笔记、教案、小说、杂文等超过百种。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电影导演的艺术全集,《郑君里全集》8卷本总计400万字,这不仅仅是一份影剧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一部记录了40年间的中国社会史、战争史、生活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生态史的国宝级文献。很多资料直接整理自郑君里的手稿,系首度与读者见面。

  • 历史悲剧的维度

    作者:[塞尔维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本书是欧洲当代电影大师的专题研究合集,包括亚历山大·克鲁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迈克尔·哈内克、达内兄弟、贝拉·塔尔、阿基·考里斯马基、米克罗什·杨索的长篇创作访谈文章,以及中外学者对每一位导演的生平、创作、电影风格和代表作的精彩研究文章,并且邀请专家为每位导演编译整理了生平创作年表。

  •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

    作者:张建德

    有着“东方好莱坞”之誉的香港电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百年历史。与一般的香港电影史著作全面介绍香港电影的百年发展不同,《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侧重关注香港电影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为世界影坛所瞩目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南北方的交流、特殊的电影类型、杰出的电影作者、边缘的电影风格),重点探讨了使香港电影那些电影类型(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剧情片等),并对香港电影工业中的重要导演进行了作者论分析(从早期的胡金铨和李翰祥,到新浪潮时期的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第二次新浪潮的王家卫、罗卓瑶,以及吴宇森、杜琪峰、陈果和陈可辛等),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香港电影景观。

  • 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不論你能不能理解,他的電影令人一瞥難忘,

    那些純粹的,不能翻譯的。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授權,全新繁體中文版,依據俄文最終修訂稿譯成

    ◎問世30年,已成為世界公認之電影藝術聖經

    ◎電影人、藝術家、詩人⋯⋯所有探問創作、生命意義者心目中的經典

    ◎收錄100幀珍貴電影劇照與拍攝現場工作照,精緻裝幀設計,呈現大師電影經典影像

    藝術為何存在?誰需要它?當真有人需要它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無論如何,我喜愛詩意邏輯,更甚於以情節發展順序的直線邏輯建構形象的傳統戲劇。在我看來,詩意邏輯更接近思維發展規律。也就是說,比起傳統的戲劇邏輯,它更接近生活本身。」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

    驀然間,我感覺自己彷彿佇立在一扇門前,卻始終不得那扇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他卻能自由漫步其中。我因此受到鼓舞與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希望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人。他創造了嶄新、忠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柏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電影大師

    「從80年代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以來,我就在思考關於他的主題。我喜歡《飛向太空》、《鄉愁》、《鏡子》、《潛行者》和《犧牲》中人物緩步行走的場景和聲音。雨和水聲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的主題中經常是非常重要的⋯⋯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柏格曼——他們的電影大多非常緩慢,而且沒有過度表達,有許多空間讓你更加深入電影語言和故事情節中。」──坂本龍一,日本音樂大師

    「《伊凡的少年時代》是我看過最美的電影之一。」──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自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塔可夫斯基便以其獨特又詩意的視覺風格,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終其一生,塔可夫斯基只拍了七部長片,卻已足以令他被尊為自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以來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俄國導演。法國哲學家沙特力抗媒體評論,專文為他的《伊凡的少年時代》辯護,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稱其電影影響了他的創作,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更力尊塔可夫斯基為最偉大的電影人。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語言,是為傳達人類精神境界所獨創的詩性敘事,呈現幽沉如夢的氛圍。大量的長鏡頭與緩慢的推軌鏡頭,鏡頭平均長度達一分鐘以上,與當代盛行的蒙太奇剪接方式背道而馳,雖對習慣主流電影節奏的觀眾形成障礙,卻感動了世界上無數熱愛電影藝術的觀眾。

    論者以為他的電影作品延續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傳統,雖有無數評論家試圖解讀塔可夫斯基深層的內在視野,卻總探觸不到他的真實面。

    為此,塔可夫斯基在生前提筆寫下《雕刻時光》一書,自剖個人的藝術觀,細述其創作生涯始末、心中的永恆追求,以及身為藝術家絕不可能妥協的信念。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有如電影藝術的苦行僧,拒絕向違背自己信念的世界妥協,真誠披露其電影生涯的心路歷程,公開包括《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列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七部長篇作品及兩部短片的創作歷程、美學思維、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以及影像創作的理想與可能性。

    全新繁體中文版由其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二世親自授權,以俄文最終修訂稿為本翻譯而成,並收錄多幅初版未披露的珍貴影像。對於想探究大師生命與內心世界的電影與藝術愛好者,本書實為不可錯過的珍貴收藏。

    【塔可夫斯基精采語錄】

    ◎前言__我究竟為誰創作?又為何創作?

    創作與認識世界息息相關,人與現實之間因此擁有無數的面向與關連,不能輕忽任何微不足道的嘗試──沿著一條無盡長路去追尋,最終建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完整想像。

    ◎01__起點──《伊凡的少年時代》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

    ◎02__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對精神世界及理想永恆且強烈的渴慕,將人們聚攏於藝術周圍,並且確立了藝術的存在⋯⋯創作之目的不在確立個體,而是為了服務崇高的普世理念。

    ◎03__雕刻時光

    電影作者的工作本質究竟為何?姑且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就像雕刻家拿起一塊大理石,先在心中勾勒未來作品的線條,再剔除所有多餘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拿起一大塊集結眾多生活事實的時間,切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應該成為未來電影元素的東西,也就是應該在電影形象中呈現的部分。

    ◎04__使命與命運

    電影藝術的誕生,是為了表達生命和宇宙的特殊部分,這件事至今還沒有被理解,也無法以其他藝術體裁表達。

    ◎05__電影中的形象

    形象並非導演想表達的這種或那種想法,而是一滴水珠映照的整個世界。只用了一滴水珠!

    ◎06__尋找觀眾的作者──《安德烈.盧布列夫》

    我一方面不刻意討好觀眾,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地期望電影獲得觀眾的青睞,這二者並不相悖。在這種兼容性當中,我看到藝術家與觀眾關係的本質。這是絕對戲劇化的關係!

    ◎07__論藝術家的責任

    我鮮少思考藝術家所謂絕對的創作自由是什麼。我不懂這種自由的意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一旦走上創作之路,你就會陷入無數的需求,並受個人任務與藝術命運所禁錮。

    ◎08__《鄉愁》之後

    拍攝《鄉愁》時,我怎能料到,銀幕上瀰漫的那股濃厚悲愁,將成為自己日後的命運。我怎麼想得到,從今而後,直到生命盡頭,自己也將承受如此重症之苦。

    ◎09__《犧牲》

    《犧牲》徹底反擊當代商業電影。我的電影無意支持或推翻當代思維或生活方式的單一面向;我主要的願望在於提出並揭露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喚醒觀眾注意已經乾涸的存在泉源。

    ◎結語__在追尋藝術之路完善自我

    我覺得至關重大的,是探問個人責任,以及是否做好為道德而犧牲的準備⋯⋯我所說的犧牲,是自願為他人服務,是人以愛為名自然接受的唯一存在形式。

  • 电影中的复合叙事

    作者:[美] 彼得·F·帕沙尔

    在美国电影史中,最早使用复合叙事方法的电影是1932年的《大饭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形式只有零星出现。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奥特曼和伍迪·艾伦,一再运用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将多个故事交织在一部电影里。他们的后辈同仁昆汀·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王家卫、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及保罗·哈吉斯更是热衷此道,将这种小众的叙事方式发扬光大,获得主流认同。《毒品网络》和《撞车》这样的复合叙事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在过去二十年间,全世界有超过两百部电影使运用了复合叙事方式或其种种变体。本书精选了世界范围内八位知名导演的八部影片,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方式对影片进行全新的解读。

  • 老梁看电影

    作者:梁宏达

    生活里的电影,电影里的生活。本书是大唐雷音寺、市井财经公众号强力作品。

    内附老梁签章版老梁卡通书签。

    全书分五部分。一部分:人物篇。主要讲王宝强的从影之路、周星驰的争议、成龙的中年危机、周润发的传说。第二部分:类型篇。主要讲电影的几种类型,例如武侠片、特工片、青春片、科幻片、僵尸片。第三部分,主要讲几个有名的导演成名之路及背后的辛酸:卡梅隆、袁和平、吴宇森、张艺谋、徐克。第四部分,主要讲电影行业的幕后工作者,他们虽然不起眼,但是作用不可或缺。例如:化妆师、道具、副导演、摄影师、编剧。第五部分,讲述了电影行业光怪陆离的乱象。例如综艺电影路何方?小鲜肉的保质期有多长?名著改编、贺岁片、好莱坞特效、香港电影坎坷北上。全书洋洋洒洒近30篇,涉及电影行业方方面面。随老梁读完了本书,你也就懂得了一半的电影。

  • 不必然的对等

    作者:李欧梵

    民初的文人有一个喜欢看戏的传统,他们不单止看,更爱研究戏曲,当然也有一些人沉溺其中的,捧戏子的大有人在。到了三十年代,电影开始发展,由无声演变到了有声,从美国的荷里活影响到了中国。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看戏演戏都相应少了。原来喜欢看戏的人不一定改看电影,但是,许多以前不看戏的人,却被电影吸引住了。李欧梵著的《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精)》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

  • 建构电影的意义

    作者:[美] 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

    《建构电影的意义:对电影解读方式的反思》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的一部关于电影阐释与批评的著作,也是我们解读电影和展开电影批评的必备参考书,被电影理论家西摩·查特曼赞誉为“一部只有波德维尔才能完成的脉络清晰、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而又严谨的著作”。

    在书中,波德维尔结合大量的案例,以探本溯源的民族志学者的理性冷静,回溯并检视了西方电影史上的电影阐释和批评实践,对受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文化主义等理论影响的各种电影解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电影批评是如何成为一种机制惯例和逻辑推理活动的。而在文末,波德维尔更是提出“不要解读电影”,提醒读者在阐释性批评之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

    作者:李国修 / 黄致凯

    他是相声大师马季在台湾的独门弟子

    他是蔡康永、金士杰、林怀民倍加推崇的鬼才艺术家

    他主演了《光阴的故事》《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大半个台湾演艺圈受惠于他的表演训练法

    剧场修行四十载,创作心得尽在本书

    欢迎来到戏剧大师李国修的编导演课堂

    ………………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 事情就功德圆满了。

    而这一生我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开门、上台、演戏。

    ——李国修

    ………………

    ※编辑推荐※

    ★ 对于李国修,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来自于《康熙来了》,他的“三种档案”屡被陈汉典模仿,他教小S念菜谱落泪,他成为“杉菜妈”王月和屏风表演班 弟子永远的回忆……节目上诙谐热情的形象背后,是台湾舞台剧泰斗李国修对表演的热爱、对戏剧的执着。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一书是李国修从四十年剧场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创的编剧、导演、表演的实用方法,是其一生创作思维在实践检验中凝聚的结晶。本书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李国修历经舞台实践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修正的创作理念,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

    ★ 完整呈现李国修四十年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第一手资料。

    ★ 手把手教你找到角色的态度表达、规划剧本创作蓝图、制订导演工作计划。

    ★ “流眼泪运动”“倒三角”“三个圆”“深度的九十”“贴春联”“三秒胶”“轧三点半”“大道具不停车”“E.T.原理”……生动丰富的术语与练习,生动诠释实践法则。

    ★ 节选大量李国修原创剧本,独家收录李国修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六义帮》手稿及生涯大事与创作年表。

    ★ 从屏风表演班幕后工作实例,看台湾剧团的组织与管理。

    ………………

    ※名人推荐※

    国修老师之所以能长期在剧坛屹立不摇,除了他愿意尝试各种题材的演出,还有他愿意传承、培养人才的大爱。

    ——马英九

    他出身舞台却以谐星成名,不忘初心终成剧场界大师。

    ——蔡康永

    国修老师是一个特别儒雅的人,他做话剧、做喜剧,不仅仅是博人一笑,他的创作里包含了很多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他把社会对人的扭曲用喜剧表达了出来。

    ——马东

    ………………

    ※内容简介※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是李国修四十年剧场修行笔记,也是完整呈现其一生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根据李国修编、导、演的教学讲义整理而成,以第一人称撰写,尽量还原其在课堂上的口吻。李国修通过自身的舞台经验、作品范例、人生经历等,系统地阐述了其创作理念。这些理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地得到修正。编剧课上,他深入浅出地示范了“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让剧本回归“人味”;导演课上,他提出“导”引创作概念并整合“演”出元素,倡导永不满足的创作精神和不断建立与推翻的导演风格;表演课上,他主张透过认清第二自我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心灵契合。他始终相信,戏剧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无论呈现何种美学形式,其核心都是在探讨人性。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也能使读者更新对人生的体认。

  • 电影制作技术手册

    作者:李念芦 / 刘戈三

    集结北京电影学院等各技术领域专家合力编写

    一部兼具实例的百科全书式工具书

    从电影的科学、技术基础,到制作工艺流程

    提供中英词条、海量四色彩印的示例图表

    全方位掌握电影人必须了解的基本技术

    .....................

    ※编辑推荐※

    电影是建立在缜密技术基础上的艺术。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集结各领域专家编撰的一部如百科全书般细致的影视技术工具书,既有教材一般的纲领结构,辅以详尽的技术图表、生动的配图案例,又有着辞典一般巨细靡遗的中英文词条目录,方便读者查找对应,以便全方位掌握电影 制作的理论及技术基础,尤其是数字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

    对于学习电影(影视)技术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本必读的课本。对于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想要了解电影制作技术的相关知识,在这本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 从电影的科学、技术、工艺三个层次,条分缕析讲解基础概念

    ◎ 中英文词条目录,兼具详尽实例,一本百科全书式工具书

    ◎ 参与编撰本书的专家,均为来自各高校、各研究机构、各业界公司相应技术领域 的权威,如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

    ◎ 图文并茂,海量四色彩印示例图表,方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 附有各种常用技术参数图表,电影制作技术岗位中英文词汇表,奥斯卡科学技术及视效奖历年获奖列表。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集结了电影制作技术领域各位专家编写的全面实用的工具书,同时也是从电影的科学、技术和工艺三个层次来进行的一次对电影的解构。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电影技术所需的数理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涵盖了电影和相关视频技术的各个分支,第三部分是现代电影制作工艺中基本流程和工序的技术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来查找自己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概念。

    全书辅以词典般详尽的目录、中英文技术词条、海量全彩印刷的插图、丰富的图表及实例,对于学习影视专业和热爱电影制作的人,是一本图文并茂、百科全书式的技术手册。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指导电影制作的实用性技术手册,对于学习电影制作和研究电影是一本非常好的教科书,对了解和掌握电影制作技术颇有帮助,对电影技术专业和方向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