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艺术
-
无敌救星
笑傲漫画界的零败绩超人来了!
名副其实的漫画超英,穿梭画格大战恶徒,二维漫画无敌之作
令人捧腹又拍手称奇的超级英雄日常
利用分镜穿越时空,非漫画不能成的另类正邪对战
2017年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青春活力奖”
编辑推荐
◎社区里的复仇者联盟VS企图摧毁世界的蹩脚反派
隔壁的居家小胖子,是打破时空规则的零败绩超人无敌救星
变声期的中二少年,是化立体为平面的实习超人2D男孩
没脾气的眯眯眼老大爷,是用语言作利剑的谎言惩罚者铁球伯伯
低调的短发假小子,是能任意控制颜色的超能力少女彩琳娜
超人们就在我们身边,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烦恼。同时,他们也在闲庭信步间造福邻里,茶余饭后拯救世界。你从没见过如此有烟火气的超级英雄!
◎利用漫画分镜打造无敌超能力,打遍地表无敌手
漫画是用“分镜”来表达时间推进和空间转移的艺术形式,而各个分镜头有规则的排列使得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并列出现在同一页面上。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一点赋予无敌救星穿越时空的超能力。在漫画的世界里,无敌救星只需要迈迈步、伸伸手,就能上天入地、往返古今,秒杀其他一切对手。在漫画书里,无敌救星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温暖淡定的蒙面小黄人魅力值爆表,打怪日常爆笑又暖心
无敌救星永远穿着一身非典型超人装,黄衣黑裤、头蒙面纱,胸前画着象征分镜的漫画画格。他善良亲切,性格温吞,老好人的形象和超级英雄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任何敌人他都不放在眼里,任何危险对他都是小菜一碟,巨大的反差萌和笑料百出的日常令人没法不爱他。
◎层出不穷的创意带来惊喜连连,突破纸书形式,更精彩的永远在下一页
救猫咪、抓小偷、解决纠纷、摧毁绝世武器……每个小故事的创意和脑洞都不相同,作者仿佛永远不会才思枯竭。加长页、特殊剪裁、利用边空……作者用多种方式打破图文书在形式上的限制,让超人们活在书页之间,在故事里满场跑。
◎还未引进就有国内知名度的热门欧漫,终于正式出版简体中文版!
《无敌救星》不但在法国漫画读者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而且在中文版引进之前,就已经被很多国内的欧美漫画爱好者熟知,故事的片段还曾在网络上引起国内读者的热议。如今,原版两册合一的简体中文版终于问世。中文版采用精装原开本、铜版纸、内外双封面、模切工艺,旨在原汁原味呈现原作,以飨读者。
◎大人们碎片时间里的轻松一刻,孩子们的假期好伙伴
《无敌救星》是一本面向全年龄层读者的超级英雄幽默小故事合集,形式妙趣横生,幽默感浑然天成,并且在幽默中蕴含有关生活的哲思。里面一群可爱的角色带给我们放松的同时,也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好帮手。正能量满满的小黄人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好伙伴。
内容简介
大到阻止疯子科学家摧毁整座城市,小到解救不敢从树上跳下来的猫咪,打破时空规则的无敌救星全部信手拈来!这里还有化立体为平面的实习超人 2D 男孩、用语言作利剑的谎言惩罚者铁球伯伯、能任意控制颜色的超能力少女彩琳娜,以及会穿越书页的邪恶妄想家搞笑神偷。
我们的口号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漫画界战无不胜的社区超人!
媒体推荐
《无敌救星》的故事从不会无趣,每一个格子都值得阅读。
——法国亚马逊书评
我为作者的智慧和巧思所折服。无敌救星在画格中穿梭,借此飞跃时空,在我看来,其他超级英雄都相形见绌。这本书推荐给7到77岁的读者!
——法国Dupuis出版社书评
帕斯卡尔•茹瑟兰对漫画形式的突破使《无敌救星》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九艺术,并且让人不得不想起《梦之囚徒》的作者,法国实验派漫画大师马克-安托万•马修,尽管这两位作者的风格如此不同。
——法国Dupuis出版社书评
你看烦那些肌肉发达、威风凛凛的超级英雄了吗?那就来认识一下这个矮个、微胖、黄色制服不离身、会穿越画格的小伙子吧!《无敌救星》充满想象力、幽默、轻松、激动人心,所有的页面都有精巧的设计。我要说:这就是漫画的魔力!
——法国Babelio漫画网站书评
《无敌救星》不但是对传统法国—比利时漫画的承袭,也是实验和探索。他把漫画变为一种游戏,给予人物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任意穿梭在纸页间。无敌救星不是世界无敌,但他是漫画界独一份的名副其实的超级英雄!
——法国Bdtheque漫画网站书评
忘了蜘蛛侠、蝙蝠侠、超人等等大西洋彼岸的超级英雄吧,真正笑傲漫画界的superman在这儿呢,他叫——无敌救星。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个社区版的复仇者联盟呢!在时空悖论之下,我总担心作者的故事最后圆不回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多么无用,作者的才智足以解决这种问题。
——法国Bdtheque漫画网站书评
获奖记录
2017 年法国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青春活力奖”
2020 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青少年漫画奖”
-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时代,“唐”也成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代称”。日本正仓院,除中国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正仓院的唐代文物不同于考古出土品,均为传世品保留至今。并且文物规格很高,品相完好,其完整、精美程度是出土文物不可比拟的。因此正仓院备受日本当地及中国研究者、爱好者的关注。可以说,正仓院反映了大唐“最真实”的样子。
从2012年起,每年秋天,扬之水先生都会赶赴正仓院,她被誉为“新一代名物学开创者”。她将赴正仓院看展看成是一次次“约会”,正如她书中所说:“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七次“约会”之后,她将所见唐代宝物与生活史的细节以及诗歌对应的物事结合起来,十年后写成了这本书。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全书共分八个篇章,均为扬之水七赴奈良正仓院观展所得,另附录一篇与正仓院文物工艺相关的文章。她以细腻的文笔,记录在展厅观看到的点点滴滴,古琴、古镜、文房用具、香炉、棋盘、金银首饰……以一贯的严谨考证,结合诗词文献、考古材料及图像资料,带着我们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还原历史的原貌,呈现唐人的生活。
-
中国妆容之美
[内容简介]
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 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
本书史前至魏晋、辽元、清部分由李芽撰写,唐、宋、明部分由陈诗宇撰写。
[编辑推荐]
专业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与《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共同撰写
独到性
29组古代妆容复原,历时一年多拍摄,完整呈现至美中国妆
知识性
逾150幅文物插图,以文献图像为基础,以古代文物为佐证,系统梳理中国妆容史,看见中国历代文化和审美流变
话题性
影视剧、综艺节目参考,花木兰的鹅黄、杨贵妃的面魇、萧太后的姑姑冠、慈禧的一耳三钳,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出处
通俗性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潮流与古妆的相遇,亲手制作的古代妆品,轻松读懂中国妆容之美
[推荐语]
作者由一个“妆”字,追寻中国女性的历史处境和审美情志,用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中国女性妆容的历史,以小见大,由此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中国的精神气质。
——钱文忠
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妆容如何从“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从属性妆扮,发展到自我活泼生命的真实呈现,其间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这部饶有兴味的著作,带着读者进入这一斑斓的世界,使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好,也看到被支配的从属性存在在妆容中刻下的屈辱和坚韧。
——朱良志
-
中世纪之美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 了神学、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他探讨的艺术作品涵盖了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经过艾柯的解读和阐释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今天都能够在我们身上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
中世纪是大教堂的世纪,上帝之树,千枝凌空,万叶纷披;中世纪是大城堡的世纪,断壁巨石铭刻着隐约在岁月深处的琱戈玉钺;中世纪是手抄本的世纪,神秘的文字寂寂地轩昂在灿烂的羊皮纸上。艾柯徘徊在教堂和城堡,翻开尘封的书页,写出中世纪的艺术,把读者引入圣域一瞥艺术的神性之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范景中
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带领读者走出两个常见的误区:一、中世纪不存在美学;二、即便存在,那也是以智性美代替了世俗意义上的审美感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史和美学学者 沈语冰
博学如艾柯,也有他的起点,那就是中世纪美学。他反对将中世纪视为“蒙昧时期”,而将其视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字之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人文之美,爱留根纳的秩序之美,直到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中世纪经院美学的庞大系统。这是著作等身的艾柯在博士论文后的第二本书,他自嘲说:“我以年轻学者的笨拙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这个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相信艾柯。
——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豆瓣网艾柯小组组长 马 凌
这部轻松易读的作品直到今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艾柯显然对中世纪艺术充满了热爱。
——《波士顿环球报》书评专栏作者 罗伯特•泰勒
如果你是一位想了解中世纪美学的读者,你会发现市面上没有哪本书比艾柯的这部作品更审慎、更优美、更精妙、更予人以启发。
——《艺术月刊》书评作者 A. C. 巴雷特
-
家族往事
世界门槛最高插图奖BIB作品
第一部当代绘本版《战争与和平》
20世纪俄罗斯“历史百科全书”及
“生活博物馆”
1 栋老房子、5 代人、80位家庭成员、100 种珍藏物件
集体讲述俄罗斯百年家族的悲欢往事与国家沧桑历史
编辑推荐
英、法、德、日、韩、意等十余国版权售出,2017年出版以来,不断加印、再版,在全球媒体上获得压倒性好评,赢得无数奖项
●世界门槛最高插图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简称BIB)”
●俄罗斯图书插画大奖赛“图书形象奖”
●入选2019年博洛尼亚书展“最佳作品奖”
●插图作者获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第二大文学奖“林格伦文学奖”提名
◎世界门槛最高插图奖BIB作品,堪称第一部当代绘本版《战争与和平》。
由一个家族,读懂一个国家,20世纪时代集体画像与心灵史。
◎20世纪俄罗斯的“历史百科全书”。完整讲述俄罗斯从1902年到2012年,100年间的大事件。涉及10个重要历史阶段。
◎俄罗斯复杂多面的 “生活博物馆”。百余件真实物件,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各个面向。
· 在20世纪各个年代,人们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聊什么?
· 诗歌、歌曲、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涉及俄罗斯文化的方方面面,供读者延伸学习。
◎鼓励代际对话的礼物书,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点滴时光。
历史是你,你的家人,你的故事,而不是窗外的某个地方。
·我们总是爱谈论外面的世界,对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的故事却一无所知。本书鼓励读者关注家人,提问、寻找并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
·每个人都会在这本书里面找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伤感与喜悦并存的普通人生活。
内容简介
在莫斯科一条安静的小巷里,有一栋老房子。往上爬六段楼梯,左转,就是穆罗姆采夫的家。1902 年10 月的某个夜晚,我们走进他家,在那里待了整整100 年。我们认识了穆罗姆采夫家族的几代人,也认识了他们的邻居和朋友;我们目睹了他们的相聚和分离、快乐和悲伤、希望和失落,经历了许多俄罗斯普通家庭在那个年代中所经历的一切。
这段家族往事折射出了20 世纪俄罗斯的历史。诉说这段历史的不仅有本书的主人公,还有他们的物件:家具、衣物、餐具、图书、玩具等。物件会保存它们被制造和使用的那个时代的烙印,留下光阴的痕迹。它们见证了课本中未曾写过、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历史,也见证了每一个家族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媒体评论
非同寻常的俄罗斯历史视角,触动人心的百姓生活。——《出版人周刊》
我愿意把它看成一本家庭相册,或是一座生活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它没有掩饰任何历史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
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
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小王子》被译成了三百多种语言,是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圣埃克苏佩里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五十法郎上有他的头像,许多国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山峰和行星,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小王子”展览、开发“小王子”创意产品。圣埃克苏佩里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小王子》《南方邮航》《夜航》《人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等都充满了其真实生活的映射。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生与写作密不可分,至今仍传奇、神秘而激动人心,对他人生经历的了解有助于深刻理解他的作品。
作者希夫是普利策奖得主,在传记领域颇有成就,《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埃及艳后:传奇的一生》《猎巫:塞勒姆,1692》均斩获大奖。作者写作本书时参考了极为庞杂的资料,包括圣埃克苏佩里的日记和信件,并访谈了其众多亲友,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作者将精湛、严谨的学术写作与优雅动人的文学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重现了圣埃克苏佩里精彩的一生,使读者宛如亲历亲见。
-
物·画·影
◆ 编辑推荐
·
美术史家巫鸿全新力作
一场跟随穿衣镜的时空漫游
崭新视角串联奢侈品、绘画和影像
聚焦全球贸易流通中关于镜像的视觉想象与艺术创造
·
◆ 内容简介
·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 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
◆ 专业评论
·
在巫鸿的研究里,穿衣镜这一不为传统艺术史关注的器具获得了新的生命,它的“物”与“像”串联起世界贸易、新的再现媒介和现代人多元化的自我表达方式,同时也对艺术史的叙事本身提出新的要求。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