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

  • “绝对”的制图学:图绘资本主义

    作者:[英]阿尔伯特·托斯卡诺 / [美]杰夫·金科

    -编辑推荐-

    资本是否可以被看见?

    我们从月球上能看到多少资本主义的影子?

    一次对西方认知图绘力量的大型巡礼

    一次对理论、媒体和艺术的反资本主义面向的探索

    重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认知图绘方面的里程碑式工作

    聚焦一直伴随资本主义持续性危机的表征危机

    看电视编剧、好莱坞导演和魅力四射或处于挣扎中的艺术家们如何演绎出资本主义剥削体系中复杂、混乱和邪恶的东西

    呈现那些与主宰我们生活的广阔、不可见且复杂的抽象性作斗争的全新视界与全新的艺术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对表征和图绘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体系这一重大议题做了详尽的研究。书名中的“制图学”这一术语来自詹姆逊著名的、讨论后现代主义时所使用的“认知图绘”一词,它试图突破“整体性不可被表征”的后现代困境,是一种力图去“表征”整体性的政治策略。

    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包括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这一系列在最近几十年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回应了詹姆逊所提出的如何表征全球体系的问题。詹姆逊的“认知图绘”很大程度上将空间问题变成了“表征”全球化、后现代状况的核心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各种空间,不仅有地形学空间,还有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等;他还比詹姆逊更加具体而微地处理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些新状况,比如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等代表科技精确性的一些“图绘”技术,而书名中的“绝对”一词指示的就是这种“绝对精确”。

    本书具有极大的理论潜力,特别是让我认识到了当代艺术家在表征世界体系时的可能性以及重要性,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探索表征问题提供了足够的启发。

    -媒体/名人评论-

    本书是一次大型的博物馆展览,展出了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人工制品,并有意无意地传达出晚期资本主义中随处可见的残忍的极权主义;它同时也是一项深刻的理论工作:事实上,它呼吁我们去思考这个资本主义系统以及如何使其可见的全新的哲学思想,它要求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看待批评的任务和艺术本身的生产。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本书带领我们超越了如今流行的透视主义和平面本体论,也带领我们超越了陈旧的(通常是寂静主义的)公式,它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复杂性永远不可能为人类所把握。作者为一系列美学实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并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要刺破我们面前的物化社会形式所必需的扭曲、折射和狡计,他们阐述了一种“非正统”的总体主义实践,以此来对抗资本的有限视界。

    ——盖尔•戴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的文化只有一个简单的职责:成为萧条时期的梦想生活。它用各种参差不齐、庸俗、混乱、美好等方式回应了这一呼吁,但它最终还是对这场可恶的灾难进行了一种隐晦的解读。我们要如何才能从流动的图像中醒来,如何才能从梦中跳到现今的地图上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一群阅读文化的理想读者,本书的作者就最接近于这种理想读者。他们对宏大景观和全球资本转变的大胆呈现成为一种新知识,这是一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方向和可能性的精神寄托。

    ——约书亚•克洛弗

    关于我们如何看见、表征和理解塑造我们历史时刻的最伟大力量这一最棘手也最紧迫的问题,本书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指南。

    ——特雷弗•帕格伦

  •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

    作者:[日]中平卓马

    ◆ “变成相机的男人”:《Provoke 挑衅》创刊人、森山大道“最爱的宿敌”,摄影的思想者与实干家如何用人生回应摄影的意义。

    ◆ “阅后即焚”:是什么,让中平卓马宣布与摄影决裂,将自己的所有摄影作品烧光?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推翻自己的激进宣言,风格秀异的摄影写作。

    ----------------------------------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是日本传奇摄影师中平卓马的摄影评论集,共35篇。书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摄影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困境——我们如何透过照片逼近真实?同时,作者也通过书名逼迫摄影与自我表现的关系,照片如果不是传达作者的意旨,那照片是什么?按下快门,一切因此结束。

  • 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

    作者:[美] 路易斯·贾内梯

    ◆ 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备受电影人、学生和影迷喜爱

    ◆ 全新修订第14版,增补修订约100页内容,如新增对CGI、动作捕捉、类型电影、商业大片、电影明星 等影视产业前沿话题的探讨,以及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 摄影、调度、剪辑、声音、表演、故事……用专业而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电影的方方面面,一本书窥探电影世界全貌;侧光、长焦、蒙太奇、荷兰式镜头、次文本……快速充能专业知识,评论电影不再只说"牛牛牛"

    ◆ 知名电影人、电影学者、"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倾情献译,特别增补修订译文200多处,权威,准确,优美

    ◆ 全书四色印刷,收录超500幅全彩珍贵剧照,逐张精修;匠心设计的双栏版式,条目清晰,大开本也好读

    ————————————

    本书为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认识电影》第14次修订版。自问世以来,《认识电影》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深受全球读者和电影行业专业人士认可,被公认为了解电影艺术的入门佳作。

    《认识电影》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辅以大量电影片例,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全书围绕电影制作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共分十二章,收录超500幅精美电影剧照和图片,章后附有延伸阅读,书末缀有重要词汇表和影片图例。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姿的电影世界。

    全新修订的第14版修订增补了近100页内容:1.增添了对CGI、动作捕捉等当下电影前沿制作技术的阐述分析;2.更多对经典电影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探讨,如《春闺风月》《费城故事》;3.更多对当代电影明星(詹妮弗·劳伦斯、汤姆·克鲁斯等)的讨论;4.更多对类型电影和商业大片的讨论,如《银河护卫队》《侏罗纪世界》等;5.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从这本书开始,叩开电影世界的大门。

  • 路易斯·康传

    作者:[ 美 ] 温迪·莱赛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她们的传奇

    作者:[法] 佩内洛普·芭桔

    一部传奇女子图鉴大全:

    姆明之母、自闭症学者、

    发明wifi的女演员、变性人、女皇帝......

    30位自由的女性,30段率性而为的人生

    命运因她们的奋斗而被扭转,时代因不一样的她而熠熠生辉

    2019年艾斯纳奖外语书大奖作品

    全球第19种语言版本

    带你领略改变世界的女性们的风采

    ●编辑推荐

    “她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阶层、什么历史背景,都勇于打破壁垒,不仅改变自己的人生,还以一己之力开拓了边界。”——佩内洛普·芭桔

    以“女性”为主题,为改变世界的她们所绘制的个人传记

    本书聚焦古今中外的伟大女性,围绕她们的传奇人生展开,其中包括女皇帝武则天、《姆明一族》创作者扬松、环游世界的记者娜丽·布莱、坚持留大胡子的克莱门汀·德莱特、好莱坞最吓人的女演员玛格丽特·汉密尔顿,以及知名变性人士克里斯蒂娜·乔根森……佩内洛普·芭桔在书中延续了自己一贯的清新俏皮的叙事风格,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向这些伟大女性致敬。

    精心取材的真实事件,对女性生活的多视角探究与思考

    书中人物故事均有真实依据,佩内洛普·芭桔在仔细查阅资料后加以自己的理解,耗时两年,最终将30个短篇故事以合集形式出版。

    “如果换作是我,在当时可能会有怎样的举动?”——这也许是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书中女性大多经历过不被舆论认可、不被社会接受,甚至遭受人身攻击等困扰与苦难。这些不平凡经历恰恰反映出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性所要面对的坎坷生活。她们以勇气对抗世界的不公,以坚韧隐忍历史的黑暗,以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温柔铸就她们的传奇。在这里,与大环境背道而驰的她们,每一次奋力抵抗都化为绘卷,直击人心。

    ✨清新俏皮的笔触,精美大气的跨页插图

    佩内洛普·芭桔非常精妙地还原了传主的样貌特点,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古灵精怪的画风、清新的色彩搭配、30幅精美的人物事件跨页图,让读者感受绝妙艺术的同时,轻松解读世界伟大女性的传奇人生。

    畅销全球,同名动画于2020年上映

    本书原作起初发布于佩内洛普·芭桔的个人博客,后集结成纸质书出版并大受欢迎,已出版18种语言版本,累计销量上百万册。因原作收获好评无数,以小短篇形式制作而成的同名动画,共30集,已于2020年在法国电视台播出,并在2021年国际妇女节当天免费在全世界播放。有声动画的出现,也让原作中传奇女性的人生出现在小孩子的视野里。她们的故事,终将感动又一代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女性们的传记故事合集。

    从印第安女战士到好莱坞女明星,从灯塔守护者到妖精缔造者,从妇科医生到女皇陛下,这些女中豪杰们将人们对女性的偏见碾压得粉碎。作者以风趣和略微夸张的笔调生动地刻画出30位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和地域都影响具甚的女性的肖像,描绘她们的独立、坚强、聪慧与可爱之处,向读者讲述她们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潇洒地活出自己的一生。

    ●媒体推荐

    这些女性肖像让偏见灰飞烟灭。

    ——《巴黎人报》

    在法国漫画界,佩内洛普·芭桔是一种现象,甚至是一座丰碑。

    ——《回声报》

    一部女性主义的图文小百科,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述了30位女性不可思议又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

    ——《解放报》

    诗人阿拉贡说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深表赞同。

    ——PlaneteBD

    《她们的传奇》提醒我们审视自身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并始终以尊重他人为前提。

    ——Actualitte

    《她们的传奇》做到了历史课无法做到的事:通过流畅的叙述方式,它不仅刻画出了多样性,更强调了多样性,用微小的细节让我们记住了这些女性的成长道路。

    ——9e art

    这本引人入胜的漫画书介绍了拥有不寻常命运的女性们的一生,她们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标记着历史、文化、科学、政治世界……作者在作品中延续了一直以来的幽默风格,以尊重与温柔笔触下蕴含的敬仰之情为女性传递了一曲美好颂歌。

    ——阿纳斯塔西娅好书推荐

    ●获奖记录

    2019年获得艾斯纳奖外语书大奖

  • 作者:[法] 卢卡·阿拉里

    图像小说天才新人的惊艳之作

    延续法国-比利时经典漫画传统

    融合当代建筑、电影、装置艺术

    红、蓝、黑三种专色渲染的“黑色电影”

    发生在绝美之地的悬疑、恐怖、“闪灵”故事

    编辑推荐

    ☆ 一部波澜老成的图像小说处女作,新锐作者一鸣惊人

    作者是法国异军突起的天才新人漫画家,其父母都是建筑师(书中的哈拉里教授就是父亲的化身),两个哥哥分别是著名的演员、导演和摄影师、作曲家,他本人短暂地学习建筑后转学装饰艺术。他从小接受多种艺术熏染,首部图像小说出手不凡,手法老道,节奏沉稳,尤其难得的是不动声色地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呈现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作品面世两年内即出版英、德、意、荷等多国版本,皆获得极高的评价。

    ☆ 美得过分的建筑,催生出一个既优美又诡异的红、蓝、黑三色空间

    本书的灵感源自作者年少时参观过的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即影片《年轻气盛》的拍摄地),此地自然风光秀美无双,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群山之间插入神来一笔,巧夺天工的设计、精密严谨的工业文明产物成为山水之间的特别存在,其建筑材料又全部取自当地,且巧用自然元素,所以又能与环境相互融合……这样一个绝美又奇特之极的所在,仿佛给人以“不详”之感,仿佛有什么事情会在这里发生。《磁》就像欧美的“黑色电影”,有磁铁一般的吸引力,引人不知不觉沉浸在作者营造的诡异氛围中。许多媒体评价本书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和《闪灵》等影片。

    ☆ 文图俱佳,叙述简约、圆熟,耐人寻味,构图经典、大气,引人入胜

    《磁:石头的沉默》文图俱佳。叙事手法圆熟,引人入胜,读者在不知不觉间跟随主人公皮埃尔(Pierre,意为“石头”)走进群山,遇到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陷入一个影影绰绰的谜团之中;开放性的结局允许我们做不同的解读:是主人公精神错乱之后自说自话,还是偶然发现了古老的超自然秘密?经典清线画法+明快的分镜,写意的场景+棱角分明的当代建筑图,古老的传说+当代元素,弥漫全书的黑暗+不时乱入的强光,作者调动一切图像小说特有的元素为故事加成,将漫画这一艺术形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 适合中文版的开本和装帧制作

    本书采用布面书脊,150克超厚内文纸,三种专色印刷,保持原版文字风格的中文字体,兼顾图像与文字大小的开本,力求从形式上全方面完美展现作品的气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将多种风格、题材融于一体的图像小说。

    建筑系的学生皮埃尔专门研究彼得·卒姆托的温泉建筑,他因爱成痴,以至于放弃论文,去瑞士瓦尔斯参观温泉浴场。这座阿尔卑斯群山中间的建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这里的人似乎言行中都透着古怪,当地的一个传说更令他将信将疑……在悬疑、惊悚、探险、奇幻等种种电影般的经历过后,皮埃尔留下了这一部“狂人日记”。是他精神错乱了,还是“大山的嘴”择人而噬?最终的真相只有群山才知道,而石头是沉默的。

    ⚫ 媒体推荐

    阿拉里把学术、偏执和神秘主义融汇成这一部恐怖图像小说,它高雅、动人,通过成熟审慎的节奏营造紧张感和神秘感。

    ——《出版人周刊》

    这座山中温泉建筑里找不到一座钟,来访者完全沉浸在个人体验中。然而,据说大山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吞噬一个人。这部图像小说就建立在这两个事实之间。

    ——《好莱坞报道》

    《磁》可以媲美《闪灵》,其诡异的氛围令读者从头到尾屏住呼吸。

    ——《dBD》杂志

    特别出彩的是作者在《磁》中营造的气氛,如同爱伦·坡和莫泊桑的小说,充满陌生感和不确定性。

    ——《法国电视周刊》

    《磁》的主角是瓦尔斯温泉——人类建筑美学的巅峰作之一,第二主角是阿尔卑斯山。

    ——《读书》杂志

    故事融合了漫画与建筑、技术与自然、现实与超自然,我们和叙述者一样,仿佛置身于迷梦之中。

    —— 法国《解放报》

    一部向彼得·卒姆托致敬的美妙虚构作品,从埃尔热的“清线派”根源上吸取了营养,叙事有磁一样的吸引力。

    —— 法国《世界报》

  • 解剖维纳斯

    作者:[美]乔安娜•埃本斯坦

    天生尤物! 150具人体解剖蜡像呈现一部另类恋物史

    从教具到人偶,生命的好奇何以化为死亡的迷恋

    从拟真到奇观,隐而不显的心底欲望,就此暴露公开

    ◎ 内容简介

    “解剖维纳斯”(Anatomical Venus),发明于18世纪末的解剖学人体蜡像,它既免去了解剖尸源的寻觅之苦,也避免了解剖课程的血腥与脏乱,同时也更宜公开展示。它们曾为医学、解剖学,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人体知识的普及带来曙光。而后,“解剖维纳斯”渐渐退出理性、科学的启蒙舞台,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构造精巧,美妙绝伦,当教具成为玩具,人体变为人偶,崇拜变为恋物,变态何以至常态?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呈现出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

    ◎ 编辑推荐

    · 366张图片,涵盖世界150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别样的医学解剖史,综合医学文献,以及神学、文学、艺术中趣闻轶事,探究人类对身体的迷恋与恐惧。

    · 明明栩栩如生,为何又让人不寒而栗。从社会、文化、性和人类学等角度分析“解剖维纳斯”的意涵,对此中蕴含的恋物心理条分缕析。

    · 系列作品曾获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猩红色布脊精装,白垩色漆片烫印,与原版同厂共版印刷。

    ◎ 图书推荐

    《解剖维纳斯》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这位惊为天人却开肠破肚的娇艳“睡美人”,有着比外表更重要的意涵。

    ——劳伦•奥勒(Lauren Oyler) VICE杂志

    摄人心魄,让人意乱情迷。

    ——《出版人周刊》

  • 简洁如照片

    作者:[英] 约翰·伯格

    《简洁如照片》涉及到了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他还探索了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伯格对对周围世界的美丽而又亲密的回应。

  • 谁人不思乡

    作者:[日] 寺山修司

    过去的一切都不过是比喻。

    反正我们啊,总在漂泊流浪。

    ---------------------------

    《谁人不思乡》是跨界奇人寺山修司的自传散文集,以虚实相间且极富表现力的叙述方式写就,风格独树一帜。

    “你是在奔驰的火车上出生的,所以弄不清具体的出生地。”寺山修司着迷于居无定所的思想,因此对母亲半开玩笑说出的这句话抱有深深的执念。父亲酗酒成瘾,母亲是私生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整日离家,将新宿的酒馆当作学校,度过了青春时代……

    阅读本书,揭秘寺山修司的童年和青春时代,了解诸多佳作的创作原点。

    --------------------------

    一种令人醒悟的高音。在高音域和高清画质的表现力上,寺山修司应当是当代写作者之最。

    寺山其实是假借自传之名,唱出了一支《马尔多罗之歌》。

    ——平冈正明

  • 周一就开始想周五去哪里喝一杯

    作者:[英] 查兹·赫顿

    一本“干饭人”的生活自嘲剧场

    谁说我要放弃那个普通又平凡的自己?

    画在便利贴上的180篇英式没品笑话

    Ins红人风靡欧洲的减压神器

    附赠“干饭人”心情便利贴周边

    ——————————

    查兹·赫顿是一位便利贴生活方式大师,他为大家承担了把一切都弄清楚的责任,这样我们就不用这么做了。这本书里涵盖了我们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情:约会、工作、吃饭、牙膏的物理原理、袜子抽屉的家族史,等等。基本上,许多你没有意识到需要回答的生活大问题都在其中。

    ——————————

    【编辑推荐】

    ● 在便利贴上,用图表、简易插图和吐槽来展现日常生活的高潮与低谷。分解普通人的日常缺点,让你大笑的同时窥见生活真相,引起无数共鸣。

    ● “神仙”翻译,还原英式幽默。原书售出英、德、法、波兰文版,“干饭人”的心情跨越语言和国界,人人心领神会。

    ● 精美彩色印制、生动俏皮字体,更有定制便利贴周边献给“打工人”。

    ——————————

    查兹·赫顿在黄色便利贴上画了一些简单而又精彩的图表、图表和漫画,展示了我们成年后的一些愚蠢的小想法和观察。 ——《赫芬顿邮报》

    你这周看到的最有趣的帖子:建筑师的搞笑迷你图让他成为 Instagram 明星。——《每日邮报》

  •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作者:[美] 埃里克·坎德尔

    如果你看不懂抽象画?至少应该知道为什么!

    诺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运用脑科学原理来阐释人的审美背后的神经和心理机制

    编辑推荐

    你是否觉得抽象画——

    与涂鸦无异,不知所谓,甚至连标题也让人看不懂。

    你是否进一步思考过——

    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成功?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看懂抽象画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著名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从大脑的角度告诉你答案:

    美不仅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也存在于观看者大脑的前意识创造过程中。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对抽象艺术缺乏了解,乃至存在误解或偏见。

    ●抽象画激活大脑的方式与具象画非常不同,而我们缺乏相关学习与训练。

    ●抽象艺术家所主张的:对视网膜的感官刺激,不过是点燃联结性记忆的火花。

    ◎为什么你要了解抽象画

    ●根据《艺术新闻》历年发布的全球博物馆及展览观众人数调查报告:现当代艺术展的观众流量最大。而国内观众似乎更偏好经典绘画展。抽象艺术在海外取得了成功,我们却不知其为何及如何取得成功的。

    ●抽象艺术家分离出复杂图像的基本成分,不仅让观看者获得不同以往的知觉和情绪感受,也是创造条件鼓励自上而下的联想,让观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补全绘画。这是欣赏抽象艺术之所以艰难的原因,也是乐趣所在。学会欣赏抽象画,我们不仅是学习一种看待艺术的新方式,也是以一种新方式看待我们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为什么建议你通过本书了解抽象画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可以了解审美背后大脑的运作机制,如果你是科学研究者可以知晓抽象艺术的探索过程,倾听这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或许可以启发新的艺术创意或科学想法。当然,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更可以同时习得脑科学和抽象艺术的相关知识。

    ●不同于以往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的著作,本书作者坎德尔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神经科学家,这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艺术的新视角——科学视角。作者清晰的逻辑、简明易懂的写作更是带给我们舒畅的阅读体验。

    ●英文原书出版于2016年,得以引入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我们在直观感受每幅抽象画的同时,也知道我们观看时的所有反应是为何以及如何发生的。

    内容简介

    艺术与科学应该对话,但如何对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以两个领域共享的方法论——还原主义——为切入点,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大脑如何对艺术品作出反应,又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了艺术如何受到科学的影响而不断演进。还原主义方法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指通过研究复杂现象的基本成分及组织方式,来解释这个现象。艺术家用以分离出形式、线条、色彩、光线等要素,则是为了让人获得与观看复杂图像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引入了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打破对抽象艺术的误解和偏见,学会更好地欣赏现当代艺术。

    名人推荐

    像“天才”或“文艺复兴人”这样的词在这个主张平等的时代很少被使用,但这样的描述并非完全不适用于坎德尔。坎德尔以其在记忆方面的工作闻名,他现在写了一本不同凡响的书,书中充满了诗意的见解,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

    ——V.S.拉马钱德兰,著名神经科学家,《脑中魅影》作者

    为了缩小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坎德尔通过还原主义模式提出了审视抽象艺术的新方法:当涉及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和引发我们的审美反应时,少即是多。

    ——艾米丽·布劳恩,著名策展人,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特聘教授

    对神经科学家以及任何一个对视觉艺术和人文科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杰伊·舒尔金,美国乔治敦大学神经科学系研究教授

    媒体推荐

    这是关于心智科学和现当代艺术的一次引人入胜的研究……坎德尔的想法值得深思,这也许会为神经科学的探索和艺术创作开辟出新的路径。

    ——《出版商周刊》

    获奖记录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2017年度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类图书荣誉奖

  • 电影的口音

    作者:[美] 白睿文 编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内容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名家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戴锦华

    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可以见证本文提到的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写实时代、中国电影新浪潮、商业电影的时代。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时代的关怀。实验性(或称“新浪潮”或“艺术电影”)一直是贾樟柯偏爱的电影模式。

    ——白睿文

    【本书卖点】

    1.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

    2.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记录。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现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

    3. 集中探讨了贾樟柯最重要的10部电影,以第一手访谈资料,63幅剧照及拍摄花絮,深度回顾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4.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揭示“故乡三部曲”等剧情长片的创作秘密,其独特的文艺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

    5.中外视野下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碰撞。“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主义的关怀。”美国学者白睿文基于对中国文化与电影的研究,对贾导深入访谈,以对话的方式阐释两人看待电影与社会的态度。

    6.精致内外双封,严选烫黑工艺,精美双色内文印刷,图文混排,版式舒朗雅致,细腻还原精彩访谈内容,打造舒适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 城市

    作者:[奥] 马库斯·艾斯尔 /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 / 彼得·马特扎内茨 / 保罗·施莱希纳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决定一个城市的历史道路?

    形式、图案、色彩、结构,多样的城市样貌如何折射人类对其影响?

    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工业中心……为何一些城市具备重要功能?

    城市如何如同生物一样源源不断的交流运转?

    山间、水上、沙漠,那些非同寻常的城市如何建设如何维护?

    如何迎接当前的挑战?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

    ·崛起、衰落和新生 ·色彩和结构 ·聚光灯下的城市 ·活力城市 ·非同寻常的城市 ·未来的城市

    6大板块,跨越时空

    全方位展现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的——城市

    ☆ 编辑推荐

    ◎绝美典藏品质

    百余幅优质卫星图像,大开本精装高清展现; 高档太空梭哑粉纸全彩印刷,还原每一处细节

    ◎科技与美学交融

    从数十万米高空俯瞰地球,欣赏全球特色城市超乎想象的壮美图景; 如“外星人”一般的崭新视角,开启非凡的太空视域

    ◎覆盖全球范围特色城市

    无论无比繁闹的国际大都市,还是罕有人迹的安第斯“金城”拉林科纳达 让人看见即使亲临当地也无法领略到的独特视角,展现多元而震撼的人类文明印迹

    ◎深切的人文关怀

    直观记录人类生存环境的急速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呼吁公众关注环保,反思究竟应如何做到“诗意地栖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 形式的起源

    作者:[美] 克里斯托弗·威廉斯 / Christopher Williams

    自然造物和人类造物的设计法则

    万物的形式遵循着怎样的设计法则?

    一起探究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式“是什么样”和“为何这样”

    ☆ 大量案例的新颖解读,探讨设计的本质

    ☆ 各个领域的理论相互关联,示范如何跨学科思考

    ☆ 海量精美插图,兼具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学者,作者以独特的思考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向我们解释了周遭环境中的事物为什么是如今的形式以及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形式,也即“形式的起源”。本书旨在鼓励读者关注并理解自然界和人造环境的复杂构成。书中的附注和实例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了机械、结构和材料领城的知识,也有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形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些内容会让他们恍然大悟,并惊叹大千世界如此有趣。

  • 布达佩斯大饭店

    作者:[德] 马特·佐勒·塞茨 / Matt Zoller Seitz

    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超人气作品诞生始末

    官方出品 唯一幕后全纪录

    致敬茨威格,透过粉色滤镜,窥见人类文明命运的缩影

    居中狂魔韦斯•安德森亲自授权、把关全书设计

    荣登亚马逊艺术类畅销书TOP1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等国际重磅媒体盛赞其策划高级

    英、法、德、日、韩 多国语言版本持续畅销

    收藏级画册,中文世界梦幻首发

    完美视觉,强迫症福音

    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细节控必须逐页翻阅一探究竟

    特8大开本,逾600张独家美图

    品质精修,高度还原细腻色彩,重现暖心时刻

    ...................

    编辑推荐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自问世以来,仅凭颜值就征服了无数粉丝、设计界精英、甜点达人……以及广大热爱美好事物的粉丝。令人垂涎的可口配色、令人愉悦的对称构图,空气中都仿佛洋溢着粉色的泡泡……谁不想置身于其中呢?

    《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作品典藏》就将电影搬到了「纸上」!

    在这本由韦斯·安德森亲自把关设计的电影书中,你不仅可以一窥这位全能导演的天才创见,更能看到一群怀揣童心的人如何用匠心打造触感真实的世界,并在这部集齐谋杀、越狱、惊险的成人童话中,深刻体味文明的微光。

    让我们跟随镜头,穿梭于楼层与房间,探索这座承载爱、友谊和想象力的游戏屋,开启这场全景沉浸式体验、独一无二的冒险之旅。

    同名电影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横扫全球电影节,获上百个国际奖项

    ☆ 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原创配乐

    ☆ 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

    ☆ 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原创剧本

    ☆ BAFTA 最佳原创剧本、原创配乐、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

    13万字诚意分享,红遍全球的“安记”招牌美学,等你解锁

    童话般唯美的画面、明亮饱和的配色、清新怪诞的画风、蠢萌荒诞的演绎,当然少不了招牌式的居中构图……安德森电影中的一切经典要素,都在这里“井喷式”爆发。

    本书分“3幕”,堪比一部幕后纪录片,从角色到表演、从美术到配乐、从文学到生活,导演亲自讲述构思到成片的整个过程,揭秘一个完美主义者如何用手工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世界,不仅有严谨的镜头美学、灵感来源,还有独门的“旅行淘宝”式创作法和时尚经。

    美即正义!超600张精美图片,每一页都闪着理想的光晕

    在安德森虚构的中欧小镇中,大到大饭店所在的城堡,小到点心盒包装、护照、遗嘱、钞票、邮票、旗帜、报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本书中就囊括了大量首度公开的一手资料,不仅有艺术品一般的服化道设计图纸,还有导演亲笔手绘分镜稿和他的艺术家女友绘制的原创造型插画(磕到了),以及跟成片不能说很像,只能说一模一样的分镜图;种种疯狂压预算仍美轮美奂的布景制作大法,处处体现贫穷也限制不了的想象力。

    这是一本色彩之书、艺术创意之书,装帧版式设计也处处有巧思,与安德森的美学高度一致(当然,少不了极致对称)。

    主创团队首度集结,360°全面揭秘神作背后的魔法配方

    《拿苹果的少年》这幅“文艺复兴名画”,竟然只是个道具?

    内饰考究的火车车厢戏,竟是在木板小推车上拍的?

    强迫症导演折磨道具师:打开点心盒时,盒子四面必须同步落下,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为大饭店制服Pick的绝*版vintage紫色毛呢,服装师要去哪找批量面料?

    摄影指导多年陪安德森死磕对称构图,为何依然不离不弃?

    搞懂这些奥斯卡级别的卡司,就搞懂了安德森~(也许吧)

    拉尔夫·费因斯:“史上最佳无鼻子反派”挑战喜剧

    蒂尔达·斯文顿:全能表演大师,单单演老人就让她兴奋

    西尔莎·罗南:一秒入戏的全自动演戏计算机(褒义)

    威廉·达福:融合舞蹈、哑剧……甚至雕塑,他用肢体可以表达一切

    裘德·洛、阿德里安·布洛迪、蕾雅·赛杜……安德森凭什么笼络一众甘当龙套的影帝影后基友团?

    连接一本书与一部电影的另类时光机,在四重时空中演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真正想看懂“大饭店”,就不得不了解安德森向茨威格深情致敬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故事的电影。四重时空层层嵌套,「故事中又有故事」。这是泽罗的故事、古斯塔夫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也是茨威格阿尔卑斯山间别墅的故事、奥地利的的故事,更是欧洲的故事,万事万物的故事。

    「生活摧毁的,由艺术来保存。」

    十字笔杆同盟——竟有这种组织?影评人组团cosplay,带你拉片细读

    《电影艺术》作者、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领衔这个神秘撰稿人团体,让整本书的内容深度不输美貌。

    波德维尔压轴作评,拉片分析安德森的“4∶3 画幅挑战”,看安德森如何用不同比例的画框玩转时间轴,把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也爱用的构图发挥到极致。

    年度气质之作,珍藏级品质,高规格工艺烘托安德森格调

    随书附赠:专属于你的酒店入住邀请函;腰封隐藏点心盒图纸,轻松DIY甜美晒书利器~

    硬精装方脊,锁线工艺,可180°完美平摊,随心翻阅,无惧损坏;

    封面复刻原版书高透明度UV工艺,“点亮”大饭店的每扇窗户;

    内文采用高磅数128g太空梭哑粉纸,厚度、韧度、硬度俱佳;

    特8大尺寸开本,多幅跨页大图,饱览标志性明亮配色、唯美名场面、明星剧照;

    全彩四色印刷,经过专业调色,力求复刻原品细腻色彩、饱满质感。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唯一官方全纪录。这部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的超人气作品,凭借独特的叙事、迷人的视觉风格和对画面的偏执追求而为人津津乐道。全书由他亲自授权、把关设计,以精彩图文完美还原了“大饭店”的诞生始末,揭秘了这位天才独壹无二的招牌美学。

    这里不仅有足量一手访谈、深度评论、彩蛋花絮,更收录了逾600张独家美图,含导演亲绘分镜、未公开设计稿和超萌专属插画……定格了影像中值得反复回味的细节,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让人身临其境、宛如站在拍摄现场。

    媒体推荐

    太炸了!让眼球爽爆的书!——《纽约时报》

    就《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来说,大(grand)不足以形容它,伟大一词更合适。——《时代》杂志

    电影是一个精美繁复的玩具盒,看起来太美味了,你可能想舔一舔银幕。——《滚石》杂志

    马特·塞茨·佐勒这本书描绘出了韦斯·安德森之“瑰丽”,这些采访和文章揭秘了这位不怕冒险的电影人。——《卫报》

    这书也是“奥斯卡”级别的了!——Goodreads

    这本书跟电影同样精彩,是品质罕见的后续出版物,对安德森的电影特色有权威性的补充。——知名文艺杂志Flavorwire

    这本书超越了《韦斯•安德森作品集》系列的其他书,但又与其系列浑然一体,值得你带着出国旅行,成为旅程中的话题。——《费城询问者报》

  • 人鱼

    作者:雷米

    《人鱼》是一部关注女性成长治愈,残酷又温情之作。故事以一起少女失踪案展开,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几个家庭的善恶与悲喜。

    爸爸用我做了利益交换,筹码是我的消失,妈妈哭泣过,最终沉默了。反正我们之间除了血缘关系,什么都没有。反正只要有弟弟,他们就是幸福的一家人了。我并不觉得愤怒,只打算像个蛆虫一样平凡地活下去。

    ……

    此时此刻,我坐在下水道里写下这些,内心始终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我过去、现在、将来一直都属于这里。我身上的某种牵绊——与头顶那个世界联结的——已经被彻底割断了。在我的生活中始终出现的减号,终于到了尽头,划上了等号。

    在等号的后面,我看到了“零”。

    1994年,我的人生要重新开始了。

  • 寻蜀记

    作者:萧易

    ★《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知名专栏撰稿人萧易最新作品——但凡考古上有新的发现,萧易总会去现场一探究竟,而《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上但凡有和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的文章,几乎都是他写的。《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乾坤曾介绍到,自2009年萧易为杂志撰写安岳石窟起,今天的他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发稿量第一的作家了。此次出版的《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是萧易继《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之后的又一部作品。

    ★ 历时10年19次亲自踏访,足迹遍布巴蜀的考古寻访发现之旅——10余年的考古寻访,19次与《中国国家地理》同行的发现之旅,4000余年的文明追溯,汇集成了一部在脚下遗迹与千年文明间切换的蜀地史。书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与的,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巴蜀,那些荒野中的遗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作者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通过生动的考古发掘,具体而微地讲述历朝历代的故事。那些原本不见于史料记载的人物,也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起来……

    ★ 以考古的角度进入历史,集结了四川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萧易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以时间为断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而这些文物串连起来,恰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了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极具人文关怀的民间立场记述,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断——我们熟悉的历史,往往是通史的书写方式,但还有无数故事的发生,由于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得以管窥更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串联各个时期的考古遗址,就翻开了一部史书外的历史。萧易在书中将自己“投射”到历史里去,让历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实物与文献史料比对之上,并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 收录300余幅高清配图,内附“出土文物在哪里”古迹导览示意——书中收录高清配图300余幅,均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团队拍摄,同时配文物线描图若干幅,生动展现中国文物之美。该书采用了流畅舒适的设计风格,选择了墨绿色皮面材质打造封面,书中还设计了两幅“古墓内景”大拉页,书后还附上了一份“出土文物在哪里”的导览示意,将书中提及的出土文物现在所藏的博物馆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大家可以一起寻古迹、看考古、赏文物、知巴蜀。

    内容简介: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作者:郭浩

    中国传统色源于天地万物,禽鸟、走兽、植株、山川、地貌、天象,不一而足。荷叶色黄,称作“缃叶”;绿色牡丹,名为“欧碧”;霞光色粉,名为“海天霞”;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紫”;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佛像面部金箔色,是为“库金”;黎明时分高空天色,称作“东方既白”……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将100个古拙玄妙的颜色词从色彩源流中打捞出来,以小讲座的形式,将之还原为天地万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呈现古人对颜色的感知,以及色彩在经史、礼仪、文学、艺术中的表达,解读中国传统色的源流和美学特征。让传统色彩走进日常生活,让色彩背后的文化韵味成为中国人的共同感受。

  • 音乐即自由

    作者:[日] 坂本龙一

    因为无法定义

    所以现身说法

    全世界乐迷的“教授”

    坂本龙一 唯一自传

    拾取记忆里的片段,然后汇整成一个故事,这种事情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性。然而,我对于自己如何成为今日的坂本龙一,也很感兴趣。不管怎么说,这些记忆都与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有关。我想了解自己为何会走上现今的这条道路。

    ——坂本龙一

    ☆ 编辑推荐

    ◎国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口述自传,是坂本龙一对自己从出生到 2008 年的活动与思考的总结。书中全面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音乐道路”,如何“成了现在的自己”,充满了对音乐的体悟和感恩之情。

    ◎五个乐章、五个阶段,看金句频出的坂本龙一如何自述自己年少时的成长、青壮年的成名与进入晚年开始的反思。

    ◎30余张珍藏私人照片,展现了“教授”从幼儿时期至老年的人生历程,为“教授”的自述增添了一抹亲切感与私密性。

    ☆ 内容简介

    这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从坂本龙一幼时接触音乐与作曲,一直讲述至他近年的音乐思想。

    幼时的坂本龙一,因幼儿园作业所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强烈冲击。小学时,他随波逐流的学起了钢琴与作曲,最终成了朋友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人。中学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期间,他曾一度拒绝学习音乐。但却正是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坂本龙一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他从来没有想过,将音乐当成自己人生的使命,但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参与YMO乐队,取得国际性成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获得电影配乐领域最高荣誉的奥斯卡金像奖……

    在本书中,坂本龙一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3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 名人推荐

    他半数的作品是配乐,但是它们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完全可以作为纯粹的音乐单独欣赏。坂本龙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Billboard杂志

    当它(音乐)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几乎是一种,就像你读任何一本很深厚的哲学论著一样,有同等的智力探索的效果跟意味,远远不止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刺激,或者挑逗那么简单。那么同样这番话,类似的意思我在另一本书上,另一个音乐家身上也看到了,就是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坂本龙一,著名的日本音乐人,他的一本书叫做《音乐即自由》。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 巨流

    作者:季艺

    血肉悲欢的个体命运,汹涌澎湃的时代声响

    -------------重新发现我们的时代-------------

    春晚/改革开放/亚运会/上海APEC峰会/WTO/港澳回归/SARS/神舟五号六号/青藏铁路/文化体制改革/三峡工程/高铁大提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全球金融 危机/上海世博/移动互联网/4G/诺贝尔奖……

    《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里》/《黄河之子》/《我的祖国》/格莱美/《走进新时代》/奥运礼服/中式嫁衣/《时尚芭莎》/BAZAAR明星慈善夜/芭莎娱乐/名利场/《云水谣》/《风声》 /好莱坞 / EXO / 小鲜肉 / 流量 / Idol / 嘻哈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IP剧 /《 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亚洲当代艺术/《面具系列》/《最后的晚餐》/ 1.8亿港币……

    汪峰、郎朗、郭培、苏芒、李冰冰、吴亦凡、郑晓龙、曾梵志

    他们生于50、60、70、80、90年代

    他们是歌手、钢琴家、服装设计师、杂志主编、演员、偶像、导演、画家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开风气之先,

    他们准确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时代塑造他们,时代借他们发声!-------------

    《人物》特稿风格奠定者 季艺 首部作品

    卓越的人物记者 + 卓越的特稿代表作

    8段故事,21万字,100+人采访记录

    讲述浪潮之巅的名利与尊严

    ————————————

    在我心里,季艺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物记者。

    他对人物的理解和洞见,超越很多同代人。

    ——王石语音推荐

    读完季艺的文章,会明白这十年间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

    ——读者阿肉班长(摘自新浪微博)

    好文章什么样?好到值得打印出来花40分钟不断气地读给朋友听,且期间被她们热情地打断讨论个没完。一直在想,一个写作者得积累多少东西,才能一篇文章就够别人好好消化一阵子。

    ——读者Rocky(摘自新浪微博)